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五个人都是具有“遗民思想”的铁硬分子,他们的著作都有强烈的异端思想,在清朝雍乾两代,其作品都被列为“禁书”,遭到严厉查禁。就说冯梦龙的“三言”吧,今天可以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但从清朝查禁时起,直到民国初年,人们都很难觅其踪迹,就连鲁迅撰写《中国小说史略》时,也没有看到“三言”。是后来从日本皇家图书馆中找到“三言”本子,方才在国内印行的。张岱的《石匮》书,发现时间比“三言”还晚,也是从日本找到的。由于这些人的著作湮没无闻,所以也使红学界那些老一代学者难以考证出其真实面目。
胡适先生考证出来的那个曹雪芹,生活在乾隆中期,此时“石公”、“情僧”的著作早已被朝廷查禁,并且距离明末也过了一百多年时间,曹雪芹不可能让这五个人为《红楼梦》题名,甚至连这五个人是谁都不可能知道,所以,这个曹雪芹不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那么,《红楼梦》的真正作者究竟是谁呢?他应该是清初顺康两朝的人,其时距南明覆亡时间不久,南明文人的事迹还在文坛传诵;清王朝尚未开始查禁图书,晚明文人的著作还在社会广泛传抄;张岱、吴乔等人还在世,与《红楼梦》作者还有直接或间接见面的可能。
《红楼梦》作者之所以要把晚明的这五个著名文人的别号写在《红楼梦》前面,应该同《红楼梦》的创作宗旨、创作思想有莫大关系。我们首先不谈《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先分析一下《红楼梦》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宗旨同这五个人的关系。
首先说《红楼梦》同“石公”张岱的关系。张岱前半生过着纨绔公子哥的生活,后半生避居深山,生活极为困顿;一生多才多艺,拒绝仕途功名,晚年发奋著书;入清后拒绝与异族统治者合作,人们称其为“石公”,他自己也取号顽石。张岱的人生经历,与《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极其相似,与《红楼梦》中交代作者的人生经历也极其相似。张岱不可能是《红楼梦》作者,但《红楼梦》作者一定与张岱有着类似的经历,方能引起心理共鸣,著《红楼梦》一书。《红楼梦》创作中,一定借鉴吸收了张岱青年时的一些事迹,这在小说创作上是通常的做法,任何作家都会如此。《红楼梦》为什么一定要说故事原来是刻写在一块“石头”上呢?这也与张岱有关: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张岱事迹,多数都来自于他自己撰写的《自为墓志铭》一文。所谓墓志铭,就是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吧?《红楼梦》作者创作前,一定读过张岱的《自为墓志铭》,方能创作出书中“石头自叙”、“自怨自叹”的情节。
其次说《红楼梦》与“情僧”冯梦龙的关系。冯梦龙虽然同张岱关系密切,但早在清兵下江南时便死了,张岱的《自为墓志铭》写于清代康熙初,冯梦龙当然不可能为其“传抄问世”。但《红楼梦》作者为什么一定要让那个“传抄问世”取名“情僧”呢?这应当与冯梦龙的“情教”思想有关。《红楼梦》“大旨言情”,书中表现的“情痴”、“情种”思想,并非《红楼梦》作者初创,而是继承和发扬冯梦龙的“悠悠万事,惟情为大”的“情教”思想。《红楼梦》中的妇女观、爱情观、“意淫”观,都是来自冯梦龙的作品,在《情史》一书中,《红楼梦》中所有关于情的提法,都能找到出处。另外,《红楼梦》中的诸多笑话和灯谜酒令,也似乎都与冯梦龙的相关作品有关,其中那个著名的“镜子”谜语:“南面而坐,北面而朝,像忧亦忧,像喜亦喜”,便是直接抄自冯梦龙的《桂枝儿》中的“古镜谜”。由此可见,《红楼梦》作者之所以用“情僧”来承担“抄录问世”的任务,主要目的是告诉读者,《红楼梦》创作中,深受“情教”思想的影响,创作的目的,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为了宣扬“情教”。
再次说《红楼梦》与“吴玉峰”吴乔及“东鲁孔梅溪”王思任的关系。吴乔逝世于康熙中叶,其时《红楼梦》创作已经大体完成,有可能为该书题写“红楼梦”一名。作者之所以要让他题名“红楼梦”的任务,其意图大概一是因为他与陈子龙是老战友,用陈子龙诗句题名身份合适,二是因为他是当时最著名的“西昆体”诗人,《红楼梦》书中写进了大量女性诗词,风格基本都属于“西昆体”。另外,吴乔同明末著名诗人陈子龙、毛先舒以及清初诗坛领袖王士关系密切,这些人与《红楼梦》作者有着特殊关系,因此与《红楼梦》创作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容后再议。
王思任殉国于南明小朝廷覆亡之时,因此也不可能为《红楼梦》题名《风月宝鉴》。《红楼梦》作者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假托之意。为什么偏偏要假托王思任?一是因为他是个有民族气节的志士,二是因为他的异端思想很有名,三是他评点言情作品名气很大。不要以为“风月宝鉴”是个道学气浓郁的名字,把“风月”视为“宝贵的镜子”,应是明末清初言情思想的反映。王思任这个人很爱说玩笑话,《红楼梦》作者故意让他题写一个严肃的书名,把他的名字莫名其妙地写成“东鲁孔梅溪”,似乎也有同他开个玩笑的意图。
三、对《红楼梦》作者真面目的再揭示
该说到曹雪芹了。这里说的不是胡适先生考证出来的那个乾隆朝的曹雪芹,而是《红楼梦》作者假托的那个曹雪芹,即明朝末年大文学家、地理学家曹学。曹学逝世于顺治三年(1647),显然不可能去创作什么《红楼梦》。那么,《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让他来充当“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角色呢?要想说清这个问题,必须揭示出《红楼梦》作者的庐山真面目了!
笔者经过多年精心考证,证明《红楼梦》作者不是乾隆朝的那个曹雪芹,而是康熙朝的大文学家洪昇!洪昇从小生活富裕,就像张岱那样“好美婢,好娈童,好歌舞,好鼓吹,好鲜衣,好美食”,过着纨绔公子的生活。青年时由于家庭内部矛盾,不得已逃离了家庭,在北京国子监就学,后半生过着极为困顿的生活。其父母受三藩之乱牵累,被朝廷革职抄没,充军塞外,家庭随之落败,弟弟妹妹们都在痛苦煎熬中早死。
洪昇创作《红楼梦》,与曹学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康熙二十八年,洪昇因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朝廷革去国子监生籍,并逮捕下狱,永远断送了功名之念。康熙二十九年出狱后,洪昇万念俱灰,一个人骑头毛驴跑到京东盘山去出家“逃禅”。盘山就是《红楼梦》中交代的“大荒山”,山上有女娲庙,据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洪昇落脚在盘山的“青沟寺”,这里有康熙亲笔题名的“户外一峰”金匾,故又称“青沟峰”。洪昇在盘山期间,偶然阅读了曹学撰写的描写盘山的游记,游记中记载盘山的“沙岭”有陡峭的悬崖,而洪昇所见的沙岭,却是一条坦途,因而认为曹学所说的悬崖是个“无稽崖”。看,“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出处都有了吧!
洪昇在盘山期间,认真回忆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决心用自己的经历为蓝本,写一部小说。由于小说的构思是在盘山青沟寺完成的,所以书中一开始就交代一块石头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讲述自己“造凡历劫”的故事。洪昇头脑中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概念,是在曹学著作的启示下形成的;曹学字能始,洪昇字昉思,“”与“始”字是一个意思,都是“起始”之意。既然《红楼梦》创作是在盘山起始的,书中内容又是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起始的,何妨就用曹学的音转“曹雪芹”,作为该书的“披阅增删”者,写在书的前面呢?
其实,中国古典小说,都是不交代作者姓名的,《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莫不如此。《红楼梦》为什么一反常态,开始要交代作者和题名者呢?通过以上分析,读者诸君不难看出,《红楼梦》根本就不曾交代真正的作者,其假托的五个人物,都是明朝末期的人。《红楼梦》的创作虽然受他们影响很深,但他们本人与《红楼梦》创作,根本没有关系,都是洪昇的假托,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习惯是完全一致的!
脂本《红楼梦》中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脂砚斋”,令红学界头痛不已。其实,这个几次“抄阅再评”《红楼梦》的脂砚斋,应是洪昇妻子黄蕙的化名!洪昇在康熙三十一年回到故乡杭州后,潜心《红楼梦》创作。他在西湖边的孤山盖了一座茅屋居住,名之为“稗畦草堂”。孤山是宋朝著名隐士、“梅妻鹤子”的林逋(字和靖)隐居的地方,林逋(字和靖)的坟墓也在这里。元朝时地方官僚挖掘林和靖的坟墓,从中只找到一支钗一方砚。钗和砚合在一起,不正是“脂砚”么?洪昇在“脂砚”之地搭盖的茅棚,其妻命名“脂砚斋”,取其“红粉”加隐士之意,不是再贴切不过了么!
黄蕙字兰次,是当朝大学士黄几的孙女,工诗善画,妙解音律,是个才女,由她来为丈夫抄录评点作品,再合适不过了。脂批中透露的女性亲昵口吻,也和妻子的身份相称。至于那个“畸笏叟”,应该是洪昇小妾“邓氏雪儿”的笔名。“雪儿”为洪昇次子洪之益,被洪昇过继到早死的二弟洪昌名下,“邓雪儿”正所谓“继户嫂”!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们来看一则“畸笏叟”的批语:当芹、脂死后,她感叹道,“但愿造化主再生一芹一脂,余二人亦可大快遂心于九泉”。“一芹一脂”是两个人,再加上“余”(我),是三人,不可称为“余二人”,“余”尚未死,也不能到九泉“大快遂心”。这句话只有什么情况下才能成立呢?就是“余”与“脂”是“芹”的一妻一妾,如果“一芹一脂”能够再生,“余”与“脂”继续同事一夫,方能“余二人大快遂心”。洪昇的妻妾关系十分亲密,平时生活中洪昇“工顾曲”,“大妇调冰弦,小妇和朱唇”,其乐融融。洪昇和黄蕙死后,难怪“继户嫂”要发出这样的感慨了!
如此看来,“脂砚斋”与乾隆朝的那个曹雪芹也没什么关系,而是此前整整一个甲子时间的洪昇创作《红楼梦》的书斋名。其实,曹雪芹这个名字中,也隐含着夫妻三人的名字:因为“”与“始”同义,所以洪昇为“曹”,邓氏雪儿当然是“雪”,黄蕙字兰次,名字中三个草头,当然是“芹”,合起来正是曹雪芹!
回过头来再谈张岱、冯梦龙、王思任、吴乔同洪昇的关系。这四个人在明朝末年,都是著名的封建正统文人结成的“复社”的骨干成员。洪昇的父亲是否参加过复社,已不可考,但洪昇的老师毛先舒,却是复社成员,洪昇另一启蒙老师陆繁的父亲陆培、叔父陆圻(字丽京),也都是复社骨干,他们与张岱等四人时相唱酬,对四个人的事迹知之甚详。洪昇青年时代学诗的老师王士,在任扬州推官时,与江南复社成员也关系密切。受老师的影响,洪昇阅读过他们的诗文、熟悉他们的事迹,是完全可能的。洪家藏书甚丰,号称“学海”,著名古典文学书籍《夷坚志》是洪家祖先洪昇迈创作的,《清平山堂话本》是洪家祖先雕版印刷的,当时江南好多著名文人都曾向洪家借书阅读。张岱编撰《石匮书》,冯梦龙编撰“三言”话本,都可能向洪家借阅过资料。“三言”中的好多故事,就是从《夷坚志》、《清平山堂话本》中摘录改编的,便是明证。
洪昇创作《红楼梦》,受四个人的影响很深,石头的故事骨架取材于张岱的《自为墓志铭》,情本思想和妇女观套用的是冯梦龙的“情教”思想,西昆体诗词明显受吴乔影响,“风月”镜子的观念来自于王思任评点《西厢记》、《牡丹亭》的批语。但是,《红楼梦》的主要内容,还是洪昇自己的“夫子自道”。《红楼梦》一开始就交代,创作此书的目的是把自己之“罪”“编述一记普告世人”,是写的自己的“亲历亲闻”,创作中“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著书的另一目的,是使姐妹们的事迹得以“闺阁昭传”,这些姐妹的生活原型,便是洪昇的妻子黄蕙,两个早死的聪明漂亮的亲妹妹,以及众多的表姐妹林以宁、钱静婉、冯又令等。这些女孩子在清初都是著名的女诗人,曾出版过自己的诗词专著。她们曾结成著名的“蕉园诗社”,在清初文坛赫赫有名。她们也都没有逃脱“红颜薄命”的悲剧命运,几乎全部青年夭亡。洪昇对这些姐妹一往情深,创作《红楼梦》为姐妹作传的理由是充分的。此方面的考证见笔者的《大观园诗社与蕉园诗社》、《蕉园绛云,红香绿玉》等文章。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原型,就是洪昇的故乡杭州西溪。西溪从宋朝到清朝,一直是文人雅士躲避红尘的好地方。大观园中探春居住的芦雪庵,就是现在西溪的秋雪庵;惜春居住的藕香榭,今天建筑虽已不存,但其名称仍在;宝玉住的怡红院,原型就是洪昇家当年的“洪园”;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原型应是高士奇的西溪山庄,这里曾接待康熙皇帝游幸一次,康熙为其题名“竹窗”;宝钗居住的蘅芜苑,原型应是西溪的“花坞”,这里面积比较大,历来是鲜花繁盛的好去处。另外,《红楼梦》开篇交代的“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说的应是西湖灵隐寺的三生石,“楼台高起五云中”,指的也应是杭州五云山。杭州西溪这么多景点名称与大观园契合,也间接证明了洪昇的《红楼梦》作者身份。
洪昇的“遗民思想”很强烈,对南明时期那些闺秀名士的事迹很熟悉,《红楼梦》创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写进一些耳闻目睹的当时故事,这是小说创作的通则,不足为怪。南明著名抗清志士陈子龙,与洪家亲友关系密切,《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故事,借用的就是陈子龙与名妓柳如是的爱情故事。陈柳曾在“小红楼”同居,后来无奈分手。“红楼梦”一词,就出自陈子龙的诗。陈子龙号“无瑕词客”,书中就说他是“美玉无瑕”。柳如是与陈子龙痛苦分手后,嫁给了老名士钱谦益,这正是《红楼梦》中“金玉良缘”的出处。柳如是号“河东君”,书中的宝钗姓薛,薛与柳均为河东望族,宝钗称“蘅芜君”,亦可称“河东君”。钱柳结合后居住在“绛云楼”,书中就让宝玉居住的地方叫“绛云轩”。
《红楼梦》中的“甄贾宝玉”借用的是南明时期的“真假太子”;所谓“四大家族”,借用的是南明朝廷“马史王钱”四个权臣;所谓“元妃”和“三春”,借用的是南明“三帝一监国”,元春生在大年初一正是显示《春秋》所说的“春王正月”身份。尤堪注意的是,《红楼梦》中姐妹们的好多诗词,都是套用的南明时期名士名妓的诗词,黛玉的《题帕三绝》,套用的是李香君的《诀别口占》,宝玉、黛玉、湘云的咏菊诗,从题目到内容,都是直接搬用的冒辟疆、董小宛和杨龙友之间唱和的《咏菊诗》。
笔者怀疑,洪创作《红楼梦》的过程,曾经历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康熙初期洪昇逃出家庭前,这时由于受家庭和师友的影响,民族主义情绪浓烈,生活又很优裕,所以是用南明志士及秦淮妓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来写《红楼梦》的,书中所说的“末世”,指的是南明残余政权,书中描写的“金陵十二钗”,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