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西方哲学史 >

第15章

西方哲学史-第15章

小说: 西方哲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八部分 3。黑格尔:黑格尔的生平

    黑格尔的历史意义在于,他以出色的、体系化的彻底性完成了此前不久还被康德宣称是不可能被完成的事情。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人类心灵是不可能达到对实在全体的理论认识的。而黑格尔则提出了这样一个普遍命题,〃凡是合理的都是实在的,凡是实在的都是合理的〃①,由此得出结论,一切东西都是可知的。这是一种复杂详尽的形而上学,它为思考实在的结构及其在道德、法律、宗教、艺术、历史中以及最重要的,在思想自身中的体现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或许可以说,黑格尔哲学最后的衰落与其说是由于遭到了学术上的抨击,不如说是被抛弃了——更像放弃一座大厦而非攻克一个据点。但是若以为黑格尔的继承者们只是对他精致的形而上学体不屑一顾,这就错误地判断了他的思想对紧随其后的一代代人的影响和支配。黑格尔思想的影响力可以拿这样一个事实来衡量,大多数现代哲学家都代表了修正或者拒斥他的绝对唯心主义的某些方面的各种方式。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年生于斯图加特,他生活于德国精神生活最辉煌的时期。这一年,贝多芬刚刚出生,而〃集整个文明于一身〃的诗人…科学家歌德这一年也正好20岁。康德时年46岁,还没有创作出其经典的哲学著作。英国人华兹华斯也出生在这一年,他的诗歌后来成为浪漫主义的一部分,而浪漫主义也和德国唯心主义有一些共同立场。黑格尔在早年的岁月里深受了古希腊作家们的影响,最终他逐渐相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仅是哲学的源泉,而且甚至直到现在也是给予哲学以生命的根基。黑格尔在斯图加特的学校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在18岁的时候,他被录取进入图宾根大学神学院就读。在这里,他与荷尔德林和谢林成为好友,他对于谈论法国大革命这一话题特别感兴趣。在图宾根的5年岁月里,他的兴趣逐渐转向哲学与神学的关系。他对哲学的兴趣最终成熟旺盛起来,是在他离开大学以后。他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做了6年的家庭教师,在这些年里他写作了一些较小的作品,但它们包含了后来成为他的哲学的核心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萌芽。

    唯心主义在这个时候已经在费希特和谢林那里得到了有影响力的表达。1801年,当黑格尔被任命为耶拿大学的教员时,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论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DifferenlebetweenthePhilosophicalSystemofFichteandSchelling),在这本书里他表达了对费希特的反感。虽然在这些早年的岁月里他更倾向于谢林,但不久以后,他独立的、原创的哲学探索在其第一部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ThePhenomenologyofMind)中公诸于世了,据他自己说,这本书完成于1807年耶拿战役的前夜。这场战役导致了耶拿大学的关闭,黑格尔为了维持他和妻子的生计(他们于1811年结婚),做了纽伦堡中学的校长,他在那里一直待到1816年。他在这里完成了极有影响的《逻辑学》(ScienceofLogic),这本书为他带来几所大学的邀请函。1816年,他到海德堡大学任教,1817年,他在这儿出版了《哲学全书纲要》(EncycloPediaofthePhilosophicalSciencesinOutline),黑格尔在这本书里展现了他宏大的哲学结构的三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两年之后黑格尔被授予柏林大学的哲学教席,他在那里一直工作到1831年因霍乱逝世,享年61岁。黑格尔在柏林写出了大量的作品,许多是在他身后才出版的。他在这一时期的著作包括《法哲学原理》(PhilosophyofRight),以及身后出版的一系列演讲,《历史哲学》(PhilosophyofHistory)、《美学》(Aesthetics)、《宗教哲学》(PhilosophyofReligion)和《哲学史讲演录》(HistoryofPhilosophy)。

第八部分 4。黑格尔:绝对精神

    黑格尔的哲学在我们对绝对的知识中达到了顶点。在辩证过程中,对绝对的知识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合题。因为实在是理性(思想、理念),那么在黑格尔看来,我们关于绝对的知识实际上是绝对通过人类的有限精神认识到自身。黑格尔在辩证法的最后阶段描述了绝对的自我意识这一环节是如何在人们的精神中发生的。

    黑格尔说,我们依次经过从艺术到宗教,最后到哲学这三个阶段,就达到了对绝对的意识。艺术通过给予我们感性对象而提供了〃理念的感性显现〃。在艺术的对象中,心灵将绝对把握为美。此外,艺术对象也是精神的创造,从而包含了理念的某个方面。我们从亚细亚的象征艺术推进到希腊古典艺术,最后是基督教浪漫艺术时,这是一个对绝对的不断深入的洞察。

    艺术超越自身而达到宗教。宗教不同于艺术,它是一个思想的活动,而一个审美经验则基本上是情感的问题。虽然艺术能够引导意识朝向绝对,但宗教肯定要离绝对更近,因为绝对乃是思想。同时,黑格尔说,宗教思想是表象的思想。在早期的宗教中,这一表象的要素所占比重很大。例如〃希腊的神是质朴直观与感性想象的对象。它的形象因而就是人形的。〃宗教的顶点是基督教,它是精神的宗教。

    黑格尔把基督教看作哲学的表象性体现。他相信哲学与宗教有着同样的主题,相信它们都代表了〃关于永恒的东西的知识,关于上帝是什么以及由它的本质产生了什么的知识〃,这样,〃宗教与哲学考虑的就是同样的事情〃。哲学抛开宗教的表象形式而上升到纯粹思想的层次。但是哲学并不提供绝对在任何特定的环节中的知识,因为这样的知识是辩证过程的产物。哲学自身有其历史,是一个辩证的运动,哲学的主要阶段和体系不是杂乱无章地发展的。这些哲学史上的体系代表了理念前进展开所要求的必然的思想演进。因而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史就是绝对的自我意识在人的心灵中的发展。

    16。3

第八部分 5。尼采:尼采的生平

    尼采逝世于1900年8月25日,终年55岁,留下了光辉的著作,这些著作直到20世纪才产生冲击和影响。他的一生充满了尖锐的对照。他是两任路德教教长的儿子和孙子,但他又是发布〃上帝死了〃这一断言的人,并且进行了一场〃反道德的战斗〃。他是在一个完全由女性支配的环境中被抚养大的,但是,他的超人哲学决没有丝毫温情。他以权力意志的名义,要求充分表达人的生命力,然而却相信升华和克制是真正人的特征。他的著作写得很清晰,然而他却在绝望的精神错乱中结束了他的生命。

    尼采的生平

    尼采的名字①是照当时普鲁士国王的名字起的。1844年10月15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出生于萨克森省的勒肯镇。在他4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是在一个由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未婚姨妈组成的家庭中长大的。14岁的时候,他被送到普佛塔的著名寄宿学校学习。在那里,他接受了六年的严格教育,在古典文学、宗教和德国文学上尤其出色。正是在那里,他受到古希腊思想魅力的影响,尤其在埃斯库罗斯和柏拉图那里发现了古希腊思想。1864年10月,他来到波恩大学,但是,在那里只待了一年,因为他感觉他的同学的才能一般。他决定追随他的杰出古典文学和语文学老师弗里德里希·里奇尔,里奇尔接受了莱比锡大学的教授席位。在莱比锡大学,尼采偶然发现了叔本华的主要著作,他的无神论和反理性主义在一段时间里深深地影响了尼采,更加坚定了他对当代欧洲文化的反叛,他开始把欧洲文化鄙夷为颓废文化。也正是在这里,尼采受到瓦格纳音乐的影响。他后来说,〃没有瓦格纳的音乐,我就不可能熬过我的青年时代。当一个人想要摆脱难以忍受的重压时,他需要大麻。唔,我需要瓦格纳。〃

    当巴塞尔大学物色哲学教授人选的时候,尼采的名字已经特别引人注目了。他当时还没有完成博士学位学习,但是,他已发表的一些论文因其出色的学术水平而受到关注。有了这些,再加上他的老师的热情推荐,尼采在24岁时就被聘为大学教授。在巴塞尔大学批准对他的任命后,莱比锡大学未经考试就授予尼采博士学位。1869年5月,尼采发表了他的就职讲稿〃荷马与古典语文学〃。在巴塞尔时期,尼采频繁地到位于卢塞恩湖畔的瓦格纳别墅造访理查德·瓦格纳。虽然这种友谊注定不会长久,但是,瓦格纳影响了尼采第一部著作《悲剧从音乐精神中诞生》(TheBirthofTragedyfromtheSpiritofMusic,1872)①中的思想。尼采与他的老同事,著名历史学家雅克布·布克哈特的友谊持续了很长时间,他与布克哈特都醉心于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尼采身体很差,又讨厌大学里的各种职责,所以在1879年34岁时辞去了教授职位。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在意大利、瑞士和德国漫游,寻找能使他恢复健康的地方。尽管他的身体不好,但他还是在1881年至1887年的六年间写了几本著作,包括《黎明》(TheDawnofDay)、《快乐的智慧》(JoyfulWisdom)、著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SpakeZarathustra)、《超越善恶》(BeyondGoodandEvil)和《道德的谱系》(AGenealogyofMorals)。

    1888年,当他44岁的时候,他病了好,好了又病的长期循环中,出现了一个短暂的间歇时期。在六个月的时间里,他写出了五本著作,它们是:《瓦格纳事件》(TheCaseofWagner)、《偶像的黄昏》(TheTwilightoftheIdols)、《反基督者》(Antichrist)、《瞧这个人!》(EcomeHomo)、《尼采驳瓦格纳》(NietzschecontraWagner)。此后不久,在1889年元月,尼釆在都灵的街上病倒了。他被带回到巴塞尔的诊所治疗。然后又从那里送到耶拿的精神病院,最后回到他母亲和妹妹那里,由她们照顾。在他生命的最后十一年,尼采由于脑部感染,完全疯癫了,因此,无法完成他计划的主要著作《重估一切价值》(RevaluationofAllValues)。尼采的著作风格异常生动活泼,充满着强烈的激情。尽管他后期的一些著作表现出一些即将发生的精神问题的征兆,但学者们普遍认为,我们不应该因为他后来的精神崩溃而低估他的著作。

第八部分 6。 〃上帝死了〃

    尼采写作哲学著作,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激发起严肃的思想,而不是拿出一本正经的答案来回答问题。在这一点上,他更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而不是斯宾诺莎、康德或黑格尔。他没有构造形式上的体系,因为他认为,要构造体系就得假设我们已经有一些自明的真理,然后才能在其上构造体系。他认为,建造体系是不诚实的行为,因为诚实的思想正是要质疑那些被大多数体系倚为基础的自明真理。我们必须参与辩证的过程,在适当时候要心甘情愿地公开反对自己以前所持的意见。大多数哲学体系构造者企图充当〃解答宇宙之谜的人〃,一次解决所有问题。尼采认为,哲学家应该少一点自命不凡,多关注人的价值问题,而不是抽象的体系。哲学家应该不受他所处文化的主流价值的束缚,以一种勇于尝试的态度,关注当下的人的问题。尼采在许多重要问题上都采取了各种不同的立场,因此人们很容易以互相矛盾的方式阐释他的观点。并且他主要是以格言警句而不是细致地分析来表达他对问题的看法,这给人一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感觉。尽管如此,尼采还是提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相当清晰地从他的著作中显露出来。

    当其他人在19世纪的欧洲看到权力与安全的象征的时候,尼采却以预言家的洞察力,看到现代人所信守的传统价值支撑即将倒塌。普鲁士军队使德国成为欧洲大陆的一大强国,而科学上的惊人进步愈加激起了乐观情绪。但是,尼采却大胆地预言,强权政治和血腥战争已经注定要发生。他感觉到一个虚无主义的时代正在到来,其种子已经播下。他的预言并不是以德国军事力量或正在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为根据,相反,他是这样受到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的触动,即对基督教上帝的信仰已经完全衰落,以致他可以自信地说〃上帝死了〃。

    尽管尼采是一位无神论者,他仍然是带着复杂的心理来思考上帝之〃死〃的。一旦所有人都充分地认识到上帝之死的含义,随之而来的后果令他胆寒。他既考虑到宗教信仰的衰落,又看到对达尔文物种进化的无情思想的信仰正方兴未艾。这两者结合起来让他看到了人与动物的基本差别的泯灭。如果这就是我们被要求信仰的东西,那么,当未来带给我们前所未见的巨大战争灾难时,我们就不应该感到惊讶。同时,上帝之死对于尼采而言,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本质上否定生命的基督教伦理会被一种肯定生命的哲学所取代。〃最后,〃他说道,〃海洋,我们的海洋,展开在我们面前,也许从来没有如此展开的海洋。〃对上帝之死的虚无主义后果的矛盾心理,使尼采转向人类价值的中心问题。在为这个上帝已经不再是人类行为的目标和界限的时代寻找新的价值基础的过程中,尼采认为,美学最有希望替代宗教,成为新的价值基础。他认为,只有作为一种美学现象,人类存在和世界才能被永远证明是合理的。古希腊人从最初就发现了人类所作所为的真实意义。他起初是从古希腊关于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观念中提取出他关于人性的基本洞见的。

第八部分 7。阿波罗精神与狄俄尼索斯精神

    尼采认为,美学价值产生于两个原则的融合,这两个原则分别由两个古希腊神祇——阿波罗与狄俄尼索斯代表。狄俄尼索斯象征动态的生命之流,它不受任何约束和阻碍,不顾一切限制。狄俄尼索斯的崇拜者会陷入迷狂,从而在更广大的生命海洋中失去自我的同一性。另一方面,阿波罗是秩序、节制和形式的象征。如果狄俄尼索斯的态度在某些类型的音乐中使放纵的激情得到了最好的表现,那么,阿波罗那种赋形的力量则在古希腊的雕塑中找到了它的最高表现。于是,狄俄尼索斯象征人性与生命的统一,个体性被吸纳进生命力量的更大实在。阿波罗则是〃个性化的原则〃——这种力量控制和约束着生命的动态过程,以便创造出有形的艺术作品或得到控制的人格特征。从另一个方面看,狄俄尼索斯代表灵魂中否定的和毁灭的黑暗力量,如果不受限制的话,它就会〃荒淫残暴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浑如最凶残的野兽。〃阿波罗则与此相反,它代表一种对这种强大生命能量的涌动加以调处的力量,它能驾驭毁灭性的力量,并把这些力量转化成有创造性的行动。

    照尼采看来,古希腊悲剧是伟大的艺术作品。它表现了阿波罗对狄俄尼索斯的征服。但是,尼采由这一阐释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并不面临在狄俄尼索斯与阿波罗之间的选择。认为我们居然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是误解了人类境况的真实性质。事实是,人的生命必然包含黑暗的汹涌的情欲力量。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表明,对这些驱动力的意识——而不是放任自己的本能、冲动和情欲泛滥——成了创作艺术作品的契机。无论是通过节制形成我们自己的性格,还是通过把形式加到那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