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东北谜踪 >

第17章

东北谜踪-第17章

小说: 东北谜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小姑娘一撅嘴,很委屈的样子,冲着孟星说:“猴子哥,咱们去村头滑冰去吧?”
  那孟星看了一眼小鱼儿,又看了看我们,最后还是和小鱼儿一起出去了。
  见这老头根本不想说这石头的事,我们也没有再接着盘问。就和大牙问了老古头一些关于村子以前那座庙里的道姑的一些事,可是,老古头也知道的很少,也是小时听长辈们说起过,和孟老爷子说的基本上差不多。
  第一卷 十三副神铠 第29章 神鹊护法
  我和大牙都在村委会的空屋里要睡觉了,孟星那孩子又把我们给叫了起来,让我们去他家里睡。事后才知道,是孟星那孩子对我俩带着的手提电脑十分感兴趣,这才主动的说服了他家里人。
  其实我和大牙也觉得住在村民家里,比住在居委会要舒服一些,也要方便一些,就住在了孟老爷子家的厢房里。不过理所当然被那小子磨到了半夜,教他玩了一会电脑后就给他放了一部电影,把那小子看得张个大嘴,惊叫连连,激动的满脸通红。
  孟星小名叫“猴子”,接连下来的这几天,晚上经常赖着不走,非要看点恐龙、外星人、飞碟啥的,我就上网给他找了一些图片或者是放个电影,这小子白天就跑出去给他的伙伴显摆,经常看到门前的土堆旁围着一圈的这么在的孩子听他在哪儿白话,估计这几天最高兴最得意的就是他了。
  几天下来,一无所获,我和大牙也感觉继续在这里住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收拾了一下东西准备回去了。第二天吃过早饭,和孟老爷子打了个招呼后就和大牙出了院门,打算去和古老爷子告别一下,毕竟这么多天来也没少麻烦人家。
  古老爷子依旧坐在炕头上,晒着太阳。我们这几天也经常来坐坐,见我们过来,也很熟络的直接招呼我们坐在炕上,下地沏了一壶茶。茶叶很碎,就是很便宜的那种花茶,但是在农村能喝上口茶水也着实不容易,大多数人家都不准备茶叶,农村也很少有喝茶的习惯。
  我喝了口水后,对古老爷子微微笑了笑:“古大爷,这几天真是打扰您了,我和我的同事打算要回去了,我们的工作也差不多结束了,这次前来是和您道个别。”
  一边说着一边从包里抽出一条红盒长白山香烟,直接放在古老爷子的面前:“古大爷,这几天很感谢您对我们工作上的支持,这条烟是我们自己花钱买的,送给您老的,不是公家的钱,也快过年了,代表我俩的一点心意。”
  老古头一见我掏出一条香烟就愣了一下,听我说完就连连摆手:“小胡啊,你们太客气了,老头子我习惯抽烟袋,这烟卷抽着不过瘾,你们自己留着抽吧,我抽着也白瞎,你们的心意我领了,只是这烟可不能收啊。”
  大牙把烟直接放到古老爷子的旁边说:“古大爷,咋的啊,是不是还把我们俩当外人啊?送您烟抽不为别的,农村都有这讲,过年过节哪儿有空手上门的,都是农村出来的,都懂这个,过年回老家都得给家人捎点烟酒,我们也把您当成我们的亲大爷一样,您要是不收下,是嫌弃我们两个咋的?”
  那古老爷子一听大牙这样说,也就没有再推辞了,连着说了几声谢谢。
  这时窗外刮起了一阵旋风,吹得院子里的浮雪、柴禾叶子打着旋的往天上飞,虽然我们在屋里,却都感觉有丝风吹了进来。
  我们坐了一会起身要走,老古头看了看我们,叹了口气,告诉我们,他以前确实挖到过个石头像。拿回家一看也不像现在的东西,没敢放在外面,怕让别人看见,就放在东边新挖的那个小菜窖里了。前几天你们还问过我这石头像的事,我也没说,寻思一是怕你们给收走,二是因为这东西再说不是什么好道上来的,再惹出些麻烦。
  一听这话,我和大牙真是喜出望外,无心插柳,却歪打正着,没想到一条烟就让这老爷子自己说出了石头像的下落。
  老古头看着我和大牙说,看我们也不像是什么坏人,这东西其实放他这儿也没什么用,我们要是喜欢,就给我们了。说着话,就要下地,性子还很急,我和大牙见状也紧忙下地,跟着老爷子出了屋。
  总不能让这老爷子忙活,毕竟人家岁数不小了,上上下下的,再伤个筋扭了腰啥的,于是我和大牙听从老古头的指挥,把菜窖打开了。
  刚一掀开菜窖的顶板,一股阴暗发霉的气息就涌了出来,有种让人窒息的感觉,我和大牙捏着鼻子都跳到了旁边,晾了半天,空气流通后味道才不那么明显了。
  地窖深度也就是三米左右,沿着一架颤巍巍的木头梯子下去后,发现里面的存放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角落里堆着一堆木头和房瓦等破烂,在一堆咸菜坛子的旁边发现了那个石头像,个头不是很大,底面直径估计有三十厘米左右,高也就半米左右,很不起眼的杵在那里。
  我和大牙费了很大劲才把那石像给拎了上来,这个东西阴气太重,不好直接带到屋子里,而是直接放在院子里,晒晒阳光。
  我和大牙围着这石像转了好几圈,越看越是惊讶,这石像刻得十分精细,简直就是鬼斧神工之作,刻工流畅,栩栩如生,兽首人身,脑袋有点像鸟头,配上人的身子,看那神态,总有点阴森森的感觉,不知道哪里透着那股子怪异。
  这种形态诡异的石刻与在古建筑和古墓葬的前面的“翁仲”倒是有些相似,翁仲就是立在古墓葬前的石人、石马、石狮之类的石雕。不过我看了半天这东西,看这个头与形体都不太像是翁仲,倒是有点像是镇墓兽。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渐消失。不过一般主要都是陶质或是唐三彩制成的。像这种石制品极为少见,所以也不敢断然就下结论。
  这个石像从身上服装的风格上也看不出是哪个朝代的,身体魁梧,穿着威风凛凛的武将铠甲,但看得久了就感觉有点不对,尤其那双眼睛,不论从哪儿个角度看过去都好像一直在盯着我们,顿时感觉头皮有些发麻,浑身发冷。
  老古头见我们在外面站了有一会了,就招呼我们进屋先暖和暖和,我和大牙也觉得浑身有些不太自在,就搓着手进了屋。
  老古头看出我和大牙对这东西比较感兴趣,以为我们是不好意思要他的东西,一再的说这东西对他没有啥用,真是想要给我们,让我们拿走。在我和大牙的再三解释下,老古头才相信了我们只是想研究一下,并不是真的想要,也就不再多说了。
  有了这个发现,我和大家就没有马上走,晚上把相机里的照片导入到了电脑里一张张的重新翻看着,只是也没有看出什么端倪来,后来干脆给柳叶发了封邮件,把图片都发了过去。
  隔了一会后拨通了柳叶的电话,能感觉到柳叶似乎很疲惫,我把这边的事情简明扼要的说了一说,当我说起那神秘石像的时候,柳叶似乎也很感兴趣,一边收着邮件,一边说她回北京后这几天的事。
  正说着话,突然电话里传来一声惊叫,这把我可吓得不轻,赶紧问柳叶出了什么事。
  柳叶电话里连声说着对不起,之后才告诉我,是因她打开了我刚发过去的邮件,图片上的那石像她认识,是乌萨的“神鹊护法”。
  石像上雕的那只鸟头就是神鹊,其实也就是乌鸦,乌鸦是满族的喜神和保护神。有“乌鸦救祖”的传说,满洲后世子孙,俱以乌鸦为神,不得加害,东北山民们进山打猎也有“扬肉洒酒,以祭乌鸦”传统。
  而这种人身兽首的神鹊石雕一般常见于“乌萨”道场内,用于开坛做法时的护法,一般应该是八尊石像,四文四武,分列在东南西北等八个方位,我们发现的这尊是武将的打扮,相对应的还有文官装束的“神鹊护法”石像。
  发现这种石像就足够证明了一点,就是这里一定与后金朝,也就是努尔哈赤的那个年代有关,只有在那个年代,也只有乌萨才会使用这种神鹊石像做为护法。
  我和大牙听的是瞠目结舌,继尔又有些莫名的兴奋,因为照这样来看,至少我们这次并没有白来,现在可以确定这里一定与“乌萨”有关,或许也与我们要找的“行地七公”有关。无论如何,看来都要找时间去娘娘庙的遗址探一探究竟。
  第一卷 十三副神铠 第30章 古家族谱
  自打这件事以后,老古头对我们的态度明显热情了许多,也把我和大牙当成自家人一样,有啥说啥,丝毫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戒备之心。
  我和大牙打着研究石像的借口,就又留了下来,等待着柳叶的消息。
  闲着没事就和老爷子胡侃,从民国侃到解放,从台湾侃到西藏,日子过得倒也是逍遥自在。
  一天早上吃过早饭后,我们坐在古老爷子家的炕上闲聊,开着电视,喝着茶水,喷云吐雾。
  不大一会,屋里就烟气缭绕,看不到人了,阳光映射下屋子里像是罩了一层灰蓝色的纱幕一样。
  电视里正演着古装大戏,应该是康熙爷微服私访的故事。古老爷子瞥了两眼,于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对我和大牙说:“嗨,你们不知道啊,其实我们这家子和老孟那家子也是有点来历的,我们家的老祖宗都是旗人,侍候王爷贝勒的。要是在过去,那也是穿绸裹缎的人家,现在是不行了,土里刨食,看天吃饭了。”
  闲着也是没事,我和大牙就让古老爷子给讲讲。古老爷子谈性渐浓,虽然有些地方说的不太明白,不过我和大牙多少也能猜出来一些。
  据老爷子说,他们家祖宗在大清早期时可是可是侍候大人物的,应该是个王爷什么的,叫什么“和硕贝勒”。后来那个王爷的一个女儿搬到了这个村子不远处,当时这里并没有这么多人家,就在这里附近建了一处很气派的宅院,据说能有这个村子这么大。
  旁边不远就是那娘娘庙,近水临山,也是个风水宝地。他们家老祖宗也搬到了这里,住着一个很大的院子,那也是十分的讲究。他们老古家和老孟家的祖上都是跟过来的护卫佐领,算是个头目,负责保护公主一家人的安全,平时也没有什么事,生活那也是衣食无忧。
  很多事老爷子也说不太清,毕竟人老了,这些事也都是代代相传,很多细节的东西根本就没有。
  见我们对这个挺感兴趣,这老爷子倒是很开心,从箱子底翻出一个包袱,里面抽出一本线装的册子来显摆给我们看:“大侄子,你们也不是外人,这个是我家的族谱,一直在我这支的手里相传,据说当年的一些事在里面都有些记载,只是我也不识啥字,也看不明白。你们要是感兴趣,就拿着看看,不过这东西宝贵的很,千万不要弄坏了。”
  听老爷子一说还有族谱,我这心里惊喜异常。族谱也就是家谱,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相当于记载家族子孙世系的传承之书,可以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里面的内容不仅仅是血脉分支图表,也会记一些大的事件。
  只不过在“破四旧”运动中,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很多人家不得不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谱,而这老爷子现在能拿出自家的族谱,也能猜到当年也是冒着一定的风险才能保留下来这本东西,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老爷子取出来的族谱有着很厚实的封皮,比上学时用的那种本夹子要厚实多了,也不知道裱糊了多少层。我翻开后,看了看里面,纸有些发黄了,很脆。
  族谱的第一页应该是类似的序言,估计是开谱的老祖宗的个人简历一样的东西。然后就是是世系图,就是个树型图表,能看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紧接着就是家谱正文,里面记载的文字都是蝇头小楷,写得很是规整。
  我一边对老古头表示感谢,一边让大牙取相机来,翻拍下来,我们再看,因为这本族谱太珍贵,这么翻来翻去一不小心就得弄烂了。
  老古头见我们如此看重这族谱,心里也很感动,客气地说:“不用,不用,没把你们当外人,要是当外人,也就不会拿出来了,这东西当年我埋在地下多少年,多少人来找我要,我都没说,现在这村子里有族谱的估计也就只有我们家才有,只有我和小鱼儿他爸才知道,别人都没告诉。”
  大牙这时已经取来了相机,调成微拍模式,开始把附录和前言一页一页的仔细拍了下来。
  然后我又郑重的把这册子用布包好,交给老古头:“大爷,我知道您没把我们当外人,这个的珍贵我也是知道,我们只是对历史感些兴趣,我们只拍了一下附录里的文字,回头看看,或许有帮助,真得谢谢您了!”
  老古头接过后又小心的放回了箱子里,一边收拾一边说:“你们啊可别再客气了,也又不是啥宝贝,再客气反尔显得外道了。”
  晚上,我和大牙在电脑前一页一页的仔细看着,越看越惊讶,这才知道原来这古老爷子的祖上还真不简单。
  其实老古头所说的那个王爷,可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
  清太祖努尔哈赤共有十六个妻子,十六个儿子八个女儿。其中三个儿子和一个侄子当时非常出色,授封为“和硕贝勒”,由这四个人“共议国政,各置官属”。这四人按年龄次序分别为: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也就是当时鼎鼎大名的“四大贝勒”。
  其中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之子,其余三人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这四个人的权力地位并没有因次序而有差别,就比如当时的皇太极排在最后,这并不表示他的地位就比其他三个人低。
  “和硕贝勒”只是当时的爵位等级,不是一个人,而是相当于一个官差不多,就像今天的省长一样。
  努尔哈赤死后,继承汗位的正是这四大贝勒中的“皇太极”,其实论个人能力或是业绩,他都不算是出类拔萃,二十几天就把汗位弄到手了,着实让人有些怀疑,而且偏偏这段历史的记载也是讳莫如深,三言两语,一带而过,找了半天,在网上没找到什么新鲜的东西。
  我和大牙坐在炕上唠了半天,说来说去,只能说这皇太极点儿高,别看没打几次硬仗,但好在也没啥大过错,人走时气马走骠,人家就是命好。
  那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很明显这汗位还轮不到他。而大贝勒代善,好像是和努乐哈赤的其中一个媳妇有一腿,这事到底有没有不好说,但是当时也是闹的沸沸扬扬,这种传言是要命的,估计也是没戏。
  至于那三贝勒莽古尔泰,别看他骁勇善战,战功显赫,但那家伙也太驴了,就因为他妈行为不端,就把他自己亲妈给宰了,这种鲁莽之人有勇无谋,也不是当皇帝的料。
  莽古尔泰尽管在战场上骁勇善战,无人能比,但这哥们在皇太极登基后屡屡顶撞他的这个兄弟,最后也是一双小鞋接着一双小鞋,暴死于1632年,死时才四十多岁,下场十分悲惨。
  至于更多的情况,历史并没有记载,他的儿女也没有史料可循。
  在老古头家的族谱中记录,在此地居住的公主就是莽古而泰的小女儿,而保护她的这一百多人的头领就是老孟家和老古家的祖先。
  有段记载引起了我和大牙的注意,说是在崇德元年,也就是莽古尔泰死后的第四年,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