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庶门 >

第207章

庶门-第207章

小说: 庶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来是秋粮的入库,这让朝中户部和六台衙门的人很头疼。因为战事的频密,地方“借粮”情况很严重,北方的这一战已经将国力耗费到巨大的亏空,整个秋赋的收入,甚至还不及去年灾荒之年。有灾也有好事,朝廷在收入一项上还是基本能做到收支平衡,主要依赖于商贸司的进项。

    光是商贸司的收入,一年的收入就近乎占了朝廷收入的一半以上,这还是商贸司在年中才成立,一年尚未完结的情况下。商贸司的高油水,也让朝廷感觉到商贸司少监和经理衙门是多么的重要,但这几样牢牢的掌控在刘愈旧部属的手上,在刘愈离开长安城后,一直是隋妤和韩升在负责,虽然一个是女子,另一个又年老,但二人不管是在治国还是治商上都极有才干,将大顺朝的经济在如此的战乱之下运行的井井有条。而之前朝廷出于对商贸司的依赖,也不得不放权,直到战事结束,新政即将实施,皇帝才打起了商贸司的主意。

    朝廷现如今另一件令人关注的事,便是新政的实施。

    新政从七月开始准备,到十月下旬才准备了不过三个多月时间,却已经跳过了论证和实验的步骤,直接要切实落实,而且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虽然很多人觉得新皇有些操之过急,但明眼人也明白,这是新皇想大有可为的一种表现。新皇如果想摆脱对一些旧有势力的管束,成为千古名君,就必须拿出一些手段,新政就是他的手段。

    但是他毕竟还是太年轻气盛,新皇在这一步上,很多人认为是走错了。

    因为那个令新皇挥之不去的阴影刘文严又回来了。他一回来,新皇推行新政必然是困难重重,很少有人知道,现在苏碧和袁博朗正在商议秘密除去刘愈。

    十月二十七,大雪停后的第三天。刘文严一行和突厥使节一行终于过了潼关,然后刘文严好像是感觉到什么危险事情的来临,留在潼关里几天都没再往关中走。皇帝无奈,只好下圣旨去催促。

    朝中的人也议论纷纷,分别在猜刘愈到底是为何这般不急不慢。很多人猜想是刘愈不甘心自己的帅位被花集安窃夺,不甘心这样回到长安城,那也就是说,现在刘愈的主要敌人是远在邵武关的花集安。此时新皇沉默着,谁也不知道新皇心里到底怎么想的。

    结果冬月初一,长安城收到消息说刘文严重新出发,准备回长安城。袁博朗也摩拳擦掌准备跟苏碧联合展开对刘文严的殊死较量,皇帝那面下了一个惊天的旨意,令各方的人都大跌眼镜。

    袁博朗被罢相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七章 兜完圈子卖关子

    罢相,历朝历代都不鲜见,就以顺朝为例,平定天下六十年间,三代皇帝已经前后历经了三十多名右相。

    袁博朗当右相不是最短的,当然也不会是最长的。

    可这毕竟是朝廷的大事,袁博朗身为先皇钦定的顾命大臣,在皇位更迭的这一年多时间里他也算是兢兢业业,能力不高但也尽了他本份,一直在为皇权的稳固在奔波劳心。他的突然被罢相让所有人都摸不着现如今朝局的形势,皇帝这是要做什么?

    在本朝,两相的权力已经被极端弱化,外不能掌军,内要受制于六台衙门和六部、尚书院,名义上挂着文官之首的头衔,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成为朝廷智囊一样的人物。就算是袁博朗被罢相,他也兴不起波澜,谁都知道他没有资本。而顺朝外派一方的藩王和武将,想要罢黜他们的官职,朝廷就要谨慎许多。

    袁博朗本人知道自己被罢相也是当天的事,提前他一点风声都没收到。只是这两日将秋粮入库的事情统筹完,皇帝好像有意晾着他,连六台衙门的议事都停了两天,说是要筹备新政的实施。谁知道新政还没影子,皇帝先拿他开了刀,把他踢回家抱孙子去了。

    这让原本准备跟袁博朗联合来对付刘愈的四公主苏碧乱了方寸。

    刘文严已经从潼关开始出发,如果单靠她苏碧一方势力,就算是失了势的刘文严她也斗不过。新皇从心里没打算跟他的恩师为难,肯定不会站在她这边。如果这时再失去袁博朗这个盟友的帮助。她只能目睹刘文严回到长安城再次形成自己的势力。

    苏碧惊讶的想到。莫非皇帝是想让袁博朗给即将回长安城的刘文严让位?

    冬月初一本非朝议之日,在得到罢相的消息之后,还是有不少的大臣前去雅前殿向皇帝“问安”,实际也是想知道皇帝罢相的用意,除了罢相还要升降哪些官员,以及谁来当下一任的右相的问题。虽然雪停了,但天气还是极冷,官员们等在外面不被获准进入。等了一个多时辰,皇帝才派小太监出来传旨,让大臣们回去休息,顺带召见左相蓝和与户部尚书李延年。

    所有官员都打量着蓝和与李延年这两个当朝的“实权派”,其实众人早就想到,论处理国政的能力,蓝和远在袁博朗之上,更重要的是蓝和这个人知道变通,跟下面的一些官员都保持着一种很微妙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他不拒绝请托和送礼贿赂。为人圆滑。但袁博朗就是个死脑筋,就连袁博朗的那些嫡系也从他身上捞不到便宜。顽固的老学究一个。如果真是蓝和再登一步到右相的位置,官员们还是喜闻乐见的,以后朝廷就可以“和和睦睦”,家家“皆大欢喜”。

    至于李延年,官员们跟他基本没什么交情,只是觉得这人太做作,为人太假。但也不得不说,他毕竟是官宦出身,当年左相李佑纯的长子,在能力上也要比礼部尚书出身的袁博朗高上一头。众人想,这时候召见这俩,会不会是准备让蓝和升为右相,让李延年升为左相?

    官员们被皇帝下了“逐客令”,也就不能继续再赖在皇宫里等消息,不过他们还是想尽办法,有很多也没离去,直接守在宫门口等候消息。如果他们的猜想被证实,先人一步站好队是很关键的,找不着队伍的结果就是没队可站。

    一直等到下午日落西山,宫里那边还是没消息。蓝和与李延年一直在宫里,没出宫门。

    此时正在被官员们猜测在做什么的蓝和与李延年,正在接受新皇的长篇训话,训话的内容很复杂,从新皇登基,到平定天下的三大战役,关中平乱、平定淮地再到平定突厥,又说到新政的问题上来,说着说着皇帝好像上了瘾,还说了很多为人所不知的“秘辛”。

    说了半天,蓝和跟李延年对望了一眼,心中犯嘀咕,皇帝说这些不就是为了说明“当个皇帝任劳任怨很累”?皇帝这是在倒苦水。

    两人恭敬听着也不敢插话,听了半晌皇帝停了,他们以为就结束了。谁知皇帝喝了口水,缓了缓神,又开始他的叙家常。这可苦了立在那大气都不敢喘的蓝和与李延年。大白天的来皇宫,就是为了听这些无关痛痒的话?

    其实他们更想知道下一任的右相是谁来担当,又或者是皇帝留他们在这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唠家常显然是皇帝随兴所致,这并非正事。皇帝唠起来嘴就像个停不下的话匣子,长篇大论说了一个半时辰,皇上才终于叹口气总结了一下:“朕这个皇帝不好当啊!”

    蓝和与李延年心说这应该结束了吧?

    “陛下所言极是,陛下劳苦功高,日后必为千载留名的圣君。”李延年紧忙恭维道。

    蓝和虽然说不出这么肉麻的话,但还是在旁边附合了两声,这时皇帝叹口气道:“圣君朕不敢当,以后下了阎王殿,见了列祖列宗他们别打朕就行了。”

    皇帝好像很感慨的样子,说了这么半天他的“劳苦功高”的事迹,现在又表现的好像对祖宗的“忏悔”,总之是还没说到正题上来。蓝和终于忍不住,试探问道:“皇上,有件事臣不知当不当问。”

    苏彦稍微惊讶了一下,诚恳道:“蓝相说哪里话,朕刚才不是说了吗?咱大顺朝的君臣之间,应该像朋友一样,有话直说无妨。”

    蓝和差点被这一句呛着。皇帝说君臣是朋友,那最多是说句好听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大顺朝开国以来的皇帝虽然个个标榜仁义,但杀起功臣来真是毫不心慈手软。就以先皇一朝来说,光是一品以上的大臣被无辜牵累至死的就不下十个,一灭还是一族。就他旁边站着的这位,就是“无辜牵累者”之一。

    “国不可一日无君,也不能一日无相。皇上准备以何人……来接替右相之位?”

    蓝和的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他心中可没那么乐观认为皇帝会提拔他为右相,毕竟袁博朗身无过失在先,而他也无功劳获得这样大的提拔,蓝和最怕的是皇帝为了拉拢军中失势的刘文严,将刘文严提拔为右相。他这么说“不能一日无相”就是在提醒新皇,右相不能等到刘文严回到长安城再立。

    皇帝听了这话不出意料,有些不太高兴。

    “蓝相说的好像不对吧,就算是国不可一日无相,这不还有蓝相你在?你不想当左相了?”

    蓝和赶紧表明自己不是这个意思。

    “那蓝相是哪个意思?”

    蓝和彻底无语了,看起来现在的皇帝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好糊弄的皇帝,一语不慎都可能遭来罢官的危险。平日里袁博朗对皇帝指指点点的,这恐怕才是袁博朗被罢相的主因。谁希望身边有个老学究成天在那唠唠叨叨?

    蓝和感觉是自己一时糊涂,竟然提前没恍悟这层原因,现在犯禁了。

    “皇上,臣的意思是,您所主张的事情臣必当遵从,只是……让臣等早些知道,也好定定神,早做准备。”蓝和自圆道。

    皇帝的脸色明显好了许多,叹口气道:“其实朕让袁相先回家休息,也是为他的身体考虑,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还这么劳累的话朕真怕他撑不住……”

    “皇上体恤下臣,是下臣之福。”李延年恭维了一句。蓝和愣了愣,这李延年还真知道见缝插针拍马屁,皇上真是因为袁博朗的身体原因才决定罢相?心中不以为然,不过他还识趣,紧忙随了一声。

    皇帝叹口气,道:“袁相虽然不在相位,但朕已经嘱咐过吏部那边,他的俸禄还是照领,以后朝中有什么大事,也会请他过来商议。事情这么定下来,朕觉得挺好,你们觉得是吗?”

    蓝和与李延年能说什么?只好点点头表示同意。

    “关于右相的人选……”

    蓝和与李延年心说终于说到正题上来了,他们迫不及待想知道皇帝心目中的新右相是哪位。其实蓝和跟李延年都是有私心的,他们也都希望自己成为两相之一,李延年奢求的不是右相,而是左相,父亲为左相,儿子再成为左相,这对李家的重新崛起将会很有帮助。

    皇帝顿了顿,继续说道,“朕考虑了很多,就决定,让商贸司经理衙门少卿,韩升韩老先生,来当这个右相。”

    蓝和和李延年听到“韩升”,都以为自己是听觉出错,听岔了。

    让他们在朝中数一百个人来担当新右相他们也不会数到韩升的头上,这韩升一来没有在朝为官的经验,二来更无人脉关系,要说韩升最大的人脉,那就是他是武义侯刘文严的姻亲,据说是他的两个孙女嫁给了刘文严当小妾。这样一个人,不显山不露水,在朝中低调为官,突然就能一跃成为朝堂之首,号令文武百官?

    还有一条很关键,这个韩升,岁数也不小了,显然不符合新皇所说体恤老臣的本意。

    “两位爱卿,你们有意见?”皇帝瞅着不做声的蓝和跟李延年。

    “没有,没有。皇上所选人选,再恰当不过。”蓝和说了一句,登时真想抽自己一巴掌,这才一会的工夫就被李延年的谄媚给带过去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世人,两师徒

    韩升上任右相,这消息并没有压多久。第二天冬月初二,圣旨就已经颁下来。事情仓促的让人觉得皇帝在公然拿老臣开刀。

    袁博朗在这件事上显得很克制,一直闭门不出,但他的门生以及嫡系为他很不值,想通过一些方式来向皇帝申诉,但得到的结果却是拒之门外。皇帝称病不见任何人,连四公主苏碧进宫面圣也吃了闭门羹。

    皇帝换相的态度很决绝,而且是皇帝一人的决定,连新近崛起的少壮派都表示提前没收到这方面的风声。

    在这件事上觉得最窝囊的是苏碧,本来她找袁博朗联手对付刘愈是很让她觉得没面子的事,苏碧很爱面子,要强,让她低声下气去求曾经的敌人来跟她联手,这不符合她的风格,但她还是做了,就是为了让苏家的基业更加稳固。现在天下安定,如果能将军中那些武将更换下来,那大顺朝接下来百余年间将会国泰民安一片升平,怕就怕现在是军国至上,那些军人平定了天下,再把皇权给篡了。

    苏碧也能感受到,皇帝是想摆明一个姿态,就是对刘文严这个师傅还是相当倚重的,将刘文严一派中仅有的一个治国之臣韩升给提拔为相,这是多大的恩赐。苏碧也意识到,她想对付刘文严,说到底就是跟新皇为敌。

    苏碧无计可施。

    冬月初三,刘文严一行已经抵达长安城外。在同一天,韩升正式走马上任成为新皇登基后第二任右相,在六台衙门主持了新官上任后的第一次议事。苏碧也参加了这次议事。因而她没有去迎接刘文严和突厥使节进长安城。

    这一天长安城很热闹。百姓不顾寒冷都涌上街头。一边去迎接凯旋的将士,一边去看一下突厥使节的模样,感受一下天朝上国百姓的荣耀。这次刘愈进城是在女军的护送下完成的,女军是由主帅徐轩筑向新皇请旨,再由新皇批准下完成的。因而徐轩筑也获得了跟刘愈同行接受百姓欢呼的殊荣。

    虽然表面上风光,但刘愈明显能感觉到长安城里气氛不对。

    城还是那座城,阔别半年繁华如旧,他这趟回来也是很感慨的。死里逃生回到家乡,再由自己的夫人亲自来迎接他。小别胜新婚,刘愈还是感觉到踏实和喜悦。

    但他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出征将士,他是作为三军主帅回到长安城的,百姓出门,真是做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但朝廷方面,别说新皇,连礼部和兵部的官员一个都没露面,这态度就很值得让他玩味。

    骑在马上。一边向百姓挥手致意,一边想着这事情的刘愈。突然间忍不住笑了出来。

    朝廷因为花集安和刘文严的“功高盖主”已经陷入死局,没人愿意看到他回来,都巴不得他和花集安跟突厥人同归于尽,这样皇帝和朝中官员才能高枕无忧。但他还是这么不识相的回来了。

    “夫君回来的话,应该先去进宫面圣。”徐轩筑感受到丈夫所受到百姓的尊敬,同时也有些自豪,转过头对刘愈提醒。

    “皇上不是病了,不见人吗?”

    徐轩筑听到刘愈的话一愣,道:“夫君如何知晓?”

    刘愈淡淡一笑,现在长安城任何风声都逃不过他的耳目,准确来说是情报系统的耳目。如果刘愈现下是个傀儡主帅,那长安城到处都是不透风的墙,但现在他已经归帅位,长安城的任何风吹草动想瞒过他也是很难。之前刘愈就私下里写了一封信给苏彦,表示朝廷有人要对他不利,所以暂时不回长安城。并暗示一切是袁博朗所为。

    刘愈还在潼关,苏彦便感受到压力,苏彦此时也有了帝王的风范,他知道什么是该取还是该舍,不动声色地罢相换相,让人觉得这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