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电子帝国-第2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较合适。
“胶体蓄电池?”船夫兄听的就一个劲的在笑,“咱们国内的确有这个东西,不过……那都是糊弄人的玩意儿。”
有了联创科技的照拂,比亚迪的起步就很好,现在已经是窗口市比较有名的高科技企业了,也因着林铮股东的身份,两家公司之间的关系很好,甚至林铮已经和船夫打过了招呼,说他们正在搞混合驱动的汽车,只要船夫兄的电池有优势,将来需要的电池就从这边走货,因为这么一层关系,船夫兄已经在考虑开工建设第二座以镍氢电池为主的电池工厂了……之前建设的那个电池工厂,是镍铬电池工厂。
“嗯,这话是怎么说的?”林铮听的心里有些纳闷。(未完待续……)
第388章 涉足电池
“严格说起来,咱们国内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胶体蓄电池。”
“这不对吧?”听到船夫的这句话,林铮皱了下眉头,他既然是搞这个行业的,自然对电池的技术发展要保持一定的关注,虽然没有刻意关注过铅酸蓄电池,自己车上的电池也是老式的、需要添加电解液的维护蓄电池,但资料上在介绍电池的相关资料的时候总要有些对比资料,看得多了多少也知道些,“我记得在咱们国内,胶体蓄电池的挺火热的啊。”
船夫倒也不着恼,林铮不是电池这个行业里的人,听说过一些胶体蓄电池的情况,但对详细情况不了解,这太正常了,话说胡来,如果林铮对电池很了解,他还有必要给自己打这通电话么?说不得给林铮解释道:“火热是一回事,其实胶体蓄电池这个东西的商业价值早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时候就被人看中了,开始进行胶体电池的研究开发。”
“不过因为那个时候国外对咱们的技术封锁可没打开,国内对胶体电池知之甚少……那时候的我们的研究所也只是知道胶体电解液只要成分是硅溶胶……就有能人就在不改变电池任何结构的情况下,用起动型电池充电后,将经处理的硅酸钠加入电池内,再加入硫酸电解液的方法生产所谓的‘胶体电池”,还号称这种胶体电池电池容量增加10%以上,寿命增加1。5~2倍。”
“这根本就不可能嘛!”林铮登时道。他虽然不是搞电池的,但移动设备的运行还不是要靠电池?不知道电池行业的发展那是没问题的,但对电池的特性有些了解却是本行业内必须要会的知识。这种所谓的“胶体电池”还敢自称电池容量增加10%以上、寿命增加1。5至2倍?“这不是典型的胡说八道么,实际容量只能达到同容量起动型电池的80%~85%就很不错了。”
“可不只是容量只有启动型电池的80%至85%咋地?”船夫听的一个劲的笑,“而且电池几十个周期后容量急剧下降。”
“嗯,这又是为什么?”林大老板听的有些好奇。
“很简单啊,硅溶胶封住PVC隔板微孔,隔板电阻增大,有些隔板甚至根本不导电。都不导电了,这电池还能用么?”船夫兄笑的越发的开心了,“当年‘海王牌’胶体蓄电池与沈&阳蓄电池研究所的那场官司不知道你有没有印象?当时这场官司可都惊动辽&宁省和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有关领导。”
“搞的这么大?”林铮听的吓了一跳。海王胶体蓄电池和沈蓄的那场官司当初可是闹的惊天动力,自己怎么可能不知道?当时自己还在学校里和同学“指点江山”了一番呢。
“什么大?无非雷声大雨点小而已,”船夫不屑的道,“知道最后怎么收场的么?最后该项发明人消失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这可真是……”林铮只有苦笑的份儿了。按说都惊动省里的领导和部里的领导了,这算是大事了吧?在一般人的理解当中,被撸掉几个人那是很正常吧?有人掉脑袋那也不是不可能的,那可是80年代末啊,可谁能想到竟然是这么雷声大雨点小的?
“这算得了什么?”船夫哼了一声,“如果你知道随后在全国最少5个省份和直辖市先后出现了出售胶体电解液和生产胶体电池的厂家和研究所、而且出售的胶体电解液与前者大同小异,都是用10G隔板或玻璃棉隔板做成电池后加入那个硅溶胶就成了胶体电池了,更有甚者用贫液式密封蓄电池(AGM)充电后。在极群上面加一层硅溶胶也成胶体电池了……你说,这件事有多操蛋?”
有些话船夫还没说。这些厂家的胶体电解液不但与之前那场官司当中的胶体电解液大同小异也就罢了,而且还一个个的都自称是“国内领先技术,质量与德国‘阳光电池’相媲美,甚至部分指标超过阳光电池”,这简直不是一般的恶心人。
“确实是……够操蛋的。”林铮也无语的点头,船夫虽然没说,但林铮也能想到,自那之后这种所谓的“胶体电池”还不得如同雨后春笋一般遍地的“开花结果”?可问题来了,这些电池的性能根本不可能达到承诺的指标啊,接下来用户怨声载道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实当初我们研究所也打算做胶体电池的,可这个时候根本就不是介入胶体电池的好时候,老百姓根本不认这个东西,甚至有些业内权威专家对胶体电池的评价是“利益驱动”,你说,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比上这个项目吗?”
这倒是真的,老百姓都对胶体电池起了怀疑了,那就说明市场前景很不乐观,首都电池研究所再上马这个项目那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那就是我们只能用德国人的胶体电池或者镍氢电池?”林铮问道,这个问题才是林铮关心的。
“那倒也不是,其实在那之后,咱们国内还是在胶体电池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的,”虽然林铮的这个决定可能会对比亚迪的将来有些影响,但出于两个人的友谊,船夫还是很利索的对林铮解释,“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咱们国内的研究方向已经转向了用气相二氧化硅配置胶体电解液的正确轨道上,去年吧,国内已经有几个公司可以生产出性能接近国外胶体电池性能的胶体电池了,不过因为配方和制胶工艺没过关,生产的胶体电池性能不是很稳定,容量和耐高低温性能不是很理想,热失控现象经常发生……不过虽然乱七八糟的事情很多,说起来咱们国内和国外在蓄电池方面的技术差距真的不大了,光胶体电池方面的专利就有几十个,只是都差了临门一脚。”
“这么说来,那就是只能用镍氢或者国外的胶体蓄电池了?”林铮有些不甘心。
“这个倒也不一定,”船夫沉吟了一下,“听说沈蓄正在和和德国哈根公司接触……嗯,这个哈根公司在胶体电池方面技术的造诣和阳光公司相当……有意从哈根公司引进全套胶体电池技术和设备,如果快的话大概明年就能生产出咱们国产的胶体电池,如果你打算用胶体电池,这个应该能符合你的要求,不过具体情况怎么样我还真不是很清楚,这样,我帮你问一下?”
“成,麻烦了。”林铮也没跟船夫客气。
……………………
船夫的动作倒是一点也不慢,不过半个小时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嗯,打听清楚了,双方已经谈的差不多了,刚刚沈蓄那边还派出了第二批人到哈根去学习胶体电池制造技术,我在沈蓄的朋友说,如果一切顺利,到明年年初就能生产出国内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胶体电池,只要各项指标通过DIN标准的检测就能够得到哈根公司的认可,连客户都找到了。”
要到96年吗?林铮有些犹豫:按说现在自己就可以先用哈根公司的胶体电池做研究,只好沈蓄生产出了合格的胶体电池,之后直接用沈蓄的就是了,倒也不耽误事,成本上也绝对比直接从哈根公司或者阳光公司买电池有优势,但国企的毛病……那真是太严重了,如果是船夫那里的事儿,等一下就等一下,但沈蓄?哥们没和他们打过交道吖。
“老王,你给我说句实话,沈蓄那边的人,你觉得可信不可信?”略一犹豫,林铮向船夫问道。
“这个……该怎么说呢?”船夫兄顿时苦笑了,两边一边是自己的朋友,一边是自己的合作伙伴,若是林铮当真使用了沈蓄的胶体电池,必然不大可能从自己这边拿镍氢电池,但同样的,国企的那些老毛病他实在是太清楚了,前一两年或许没问题,但几年之后的事儿谁说得准?“我听说他们那边资金挺紧张的,如果你能在沈蓄那边入股的话,那问题倒不是很大。”
入股沈蓄?林铮还真是愣住了,他之前真的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听船夫这么说,林铮倒是有些心动了,2000年之后的国内,胶体电池的市场有多大他实在是太清楚不过了……看看满大街跑的各种各样的电动车吧,几乎所有的电动车全都使用的胶体电池。
嗯?是个不错的主意啊,后世听说过超威、听说过天能,但似乎没听说过沈蓄,那说明沈蓄后来似乎也没有发展起来?意识到这一点,林大老板登时心动了,“船夫,要不你联系一下你的同学,咱们一起入股沈蓄算了,你觉得怎么样?”
“一起入股沈蓄?”船夫也愣住了,他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也对,人家现在玩的是镍氢、镍铬,甚至连锂离子电池都在船夫的2年发展规划里了,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现在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心里是着实有些看不上胶体电池的:你再怎么胶体,还不是老铅酸?可现在么……(未完待续……)
第389章 见总统
沉吟了好一会儿,船夫这才慢慢的开口道,“林总你是觉得……胶体电池的市场前景还不错?”
既然是合作,那就要有个合作的样子,林铮也不怕跟船夫实话实说,“怎么说呢,胶体电池虽然属于铅酸蓄电池的一种,但它的免维护和低成本的特性实在是其他电池比不了的,这么一来,在汽车上、尤其是乘用车上普及胶体电池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一块的市场不小。”
岂止是不小啊,听到林铮这话,船夫立刻就判断了出来,以国内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几年后国内必然会迎来一个汽车消费的井喷高*潮期,虽然他有些看不上胶体电池的技术含量,但林铮这话说的也没错,铅酸电池的技术含量再怎么低,但市场容量在那里摆着,汽车厂家不可能有便宜的蓄电池不用,一个劲的要用镍氢和镍铬乃至锂离子电池,有这么大的市场前景,倒也值得投资。
偏偏林铮的话还没有说完……“除了汽车市场的需求之外,我觉得电动自动车在几年后也将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电动自行车?”听林铮这么说,船夫是真的愣住了。
电动自行车这个东西他自然知道,也叫电动助力车,基本上就是在传统自行车的基础上改进了一下,电池也多数使用的都是需要根据使用情况和气候添加电解液的老式铅酸蓄电池,价格也不贵。但是性能比较差,使用也不是很方便,尤其是低温条件下的电量衰减以及需要经常性的观察电解液液面、添加电解液这一点。大大限制了电动自行车的使用便捷性,所以船夫对林铮的有些怀疑:接下来会迎来一个电动自行车的发展高峰期吗?
“石油啊,”林铮轻笑了一声,“船夫,你好歹也是因为看好电力在未来应用钱景才决定搞电池的,难道没发现这些年来石油价格的上升趋势吗?”
对啊!船夫的耳朵里仿佛响起了洪钟大吕:我怎么把这个给忘记了?
没错,船夫既然决定进入电池这一行当。自然对国际能源的发展和变化情况作了相当的了解和判断之后才能做出这个决定的,而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导致的对石油消耗速度的不断加快,国际石油价格攀升的速度越来越快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老百姓们想要买的是摩托车,但当几年后汽油的价格攀升到一定的高度之后,如果在电动自行车上普及免维护胶体蓄电池,主要还是以短途出行为主的老百姓们选择电动自行车必然就就成了一个发展趋势。将来的某一天。电动自行车会极大的挤压摩托车的生存空间也不是不可能的。
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船夫郁闷的拍拍自己的脑袋:这意味着多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这意味着自己能从传统铅酸蓄电池市场撷取多少利润来支持自己的梦想?想到这,船夫哪里还敢犹豫?当即对林铮道,“成,林总,谢谢你提醒了,我问问我的同学,如果沈蓄那边有这个意思的话,那就咱们一起入股……嗯。这个可以入股的股份,咱们一人一半。你觉得怎么样?”
“没问题啊,”林铮也不介意,“但要保证我这边的需要。”
“这个好说。”船夫听的想笑,我还怕你用的多吗?正经的你能用多少就有多少,外面的供应跟不上?我直接再建一座工厂不就行了?
“那就这么定了。”林铮当机立断,“你和沈蓄那边去谈吧,谈好了之后需要多少钱给我说一声。”
“我估计都用不了你出钱,咱们公司去年的发展情况不错,直接从您的分红里扣出来就完了。”船夫笑着道。
“咦?咱们公司……发展的这么快了吗?”听着船夫话里面的意思,林铮小小的有些惊讶:这才成立了一年啊。
这也是林铮对船夫那边的情况不是很了解,甚至连驻比亚迪的财务那边传回来的财务资料都没有看,否则林大老板就知道,比亚迪小小的创造了一个记录:当年建厂,当年盈利。
船夫当然不好对林铮炫耀,和林铮的摊子比起来,自己的这点小成就实在是有些拿不出手,笑着道,“情况还算是比较乐观。”
明白了,林铮笑着点头,“那就这么说定了。”
……………………
挂上了电话,林铮摇摇头:还得给美国那边说一声啊。
“你说白俄罗斯总统特意在今晚给你留出来2个小时,和你谈电信的事儿?”听到林铮的话,谭娜的下巴几乎都掉在了地上,“他不知道咱们公司根本就没有电信这一块儿的业务么?”
“我也不知道卢卡申科怎么想的啊,”林铮也是苦笑,“我就是想着RIM的双向寻呼马上就可以进入市场推广了,在白俄罗斯站住了脚跟之后,往独联体国家推广比较容易,现在就是推广一下寻呼业务,谁能想到卢卡申科竟然就要和我谈这个事呢。”
“啧……”听到林铮这话,谭娜也有些不知道说点儿什么好了,是该说自己的男朋友运气比较好?“那你觉得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个谁敢保证?”林铮苦笑着摇头,“白俄罗斯现在的情况你不是不清楚,他们根本就拿不出这么一笔升级系统的费用来。”
“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是觉得……卢卡申科打的主意可能是让咱们以设备和改进资金入股。”
嗯?林铮犹豫了一下,思考了好一会儿,这才小心的道,“你的意思是……市场换技术?”
“都未必是市场换技术,根本就是市场换新设备、市场换经济,你不是说了么,白俄罗斯现在的电信系统还是老掉了牙的模拟系统,如果是这么个思路,除了相关的电信设备之外,相关的施工费用也不少,这些钱怎么着也是要落在白俄罗斯的,这笔钱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现在穷的恨不得啃树皮的白俄罗斯来说,有了这笔资金,对他们的经济的拉动作用怎么着也不会小吧?这个国家总共才有多少人?”
白俄罗斯的人口也的确不多,官方的说法是900万,但对于这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