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责-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河改道,虽然为蒋介石争取了喘口气的时间,但到了1938年10月,花园口扒开后第4个月,武汉仍然失守。花园口决口终究没有挽救武汉失陷的命运。
国防大学教授徐焰:事实上来讲,没有起到阻止敌人多长时间的作用,更何况我们的抗战是持久战,不在于多一天、多一个月,在持久战中,多这几天少几天,那个是并不无关大局的,但是保存自己国家的实力,保存人民的力量来讲,坚持长期抗战,这是根本。
花园口决堤时,蒋介石以军事机密为借口严密封锁消息,没有通知老百姓疏散和迁移,黄水下来后,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老百姓突然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花园口决口,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89万人,而日军伤亡只有1000多人,花园口决口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
黄河水下泄后,西边一路沿颖河下泻淮河,东边一路沿涡河到安徽怀远流入淮河,黄,淮合流后涌入洪泽湖,淮河、洪泽湖沿岸立即变成了一片汪洋。这次洪灾,河南、安徽、江苏共计44县市被淹,受灾面积29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黄水所到之处,房倒屋塌,饥民遍野。这次洪灾,豫、皖、苏三省共有390万人背井离乡,他们一路乞讨,远的一直逃到陕西甘肃等省,从中原到西北,迤俪着一幅长长的饿殍图。
南岳堤村民田方武:房也冲塌了,麦垛也冲完了,老百姓也没法住了,没法住了,那就有亲的投亲,有友的投友,该要饭去要饭。他没有啥了,他不去要饭?
蒋介石为逃避责任,决定把这盆脏水泼到日军头上,他发动宣传机器,宣传是日军飞机炸毁了黄河大堤。日本人也不甘示弱,一口咬定是国民党军队自己扒开了黄河。双方一时陷入了一场道义的论战中。
随着花园口口门越冲越大,下游故道逐渐干涸,黄河水全部从花园口下泄,黄河就彻底改道了。由于没有固定的河道,新黄河滚来滚去,这样在豫、苏、皖三省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沼泽区,也就是黄泛区。黄泛区从花园口到淮河长约四百公里,宽10公里到50公里不等,最宽处可达80公里。
1945年8月15日,日本终于投降。而此时的花园口也被扒开了7年多的时间,决口处已经由最初的4米多冲宽到一公里多长,远望已是茫茫一片。抗战刚一结束,蒋介石声称让泛区人民早日回家,做出了堵塞花园口,让黄河回归故道的决定。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到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堵口工程终于成功。历时8年零9个月,横冲直闯的黄河终于回归了故道。
在大陆时,蒋介石从来不敢承认是自己下令扒开了花园口,后来台湾编写的“抗日战争史”承认了这件事,总算替蒋介石认领了这份历史旧账,但却极力为蒋介石辩解,说成是抗战的需要。不过,无论怎样辩解,“花园口”都是中原人民无法摆脱的噩梦,“花园口”“ 黄泛区”这两个词也成了蒋介石的终生大忌,从来不愿提及。
作品相关 《一寸》中篡改的历史(一)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篡改的历史'转帖来自铁血论坛'
Hcxy2000关于转贴前的话:
很遗憾,因为小说的原因,在书评里已经有了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贡献的争论。作者的观点很明确,在抗战的人群里,只有中国人,只有华夏儿女,没有政党之分!
要抗战,必然需要自身的壮大,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共产党人抓住了机遇,也就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人!
请时刻记住,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人!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铁血论坛上看到的。里面绝大部分观点我是赞同的。这些观点,可以全面回答目前为国民党鸣冤的问题。
基于以上理由,请准备再发关于这个争论内容的读者注意,如果你的观点已经在这个帖子里被反驳了,那么我将毫不犹豫地删除你的书评。
再次说一遍,我是赞同的是这篇文章里面的绝大部分观点,而不是全部观点。
本文来自铁血论坛,感谢转贴者安倚天
公允的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胜利。国共两党都为这场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兴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先辈,无论他属于何党何派,我们都不可作出任何不敬的言词。因他们的鲜血和生命奠定了今日中国复兴的基础。
我开此栏只想纠正《一寸山河一寸血》中无视、扭曲、甚至篡改的历史。
这些集子的开篇语说:
不能无视、扭曲、甚至篡改过去。要真诚面对历史。
此话说得很好,但却没有做到。
片中凡是无视、扭曲、甚至篡改过去的地方,我将一一指正。
请给我一定时间来完成它。
第一集《卢沟桥的故事》
开篇语:
历史,
是人类集团生命的活动行程。
没有人能够自外于这一条来自太古的滚滚长河。
但对当下而言,
历史毕竟是属于过去的。
所以,
我们尽可以去开创未来、缔造未来,
却不能无视、扭曲、甚至篡改过去。
因为历史不论是对的、错的;
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已成为定局。
真诚面对历史,当有助我们敞开心胸,以更宽阔的视野去面对未来。
第二集《中日战争的源头》
此集主要讲述:1868年起,日本励精图治,而中国在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日益衰落。巨大的差异,引起日本窥视中国的狼子野心。
第三集《民初乱局》
此集中指 苏俄指使海军局代局长李之龙,阴谋诱押蒋介石赴俄。
然而,陈公博在《苦笑录》中记录下此事的蹊跷之处。
此事件的两位涉案人物:邓芝龙、欧阳格都未经审讯,而被放出。
陈公博问邓芝龙怎么回事,邓说:是接到蒋介石秘书电话,将中山舰调进广州,二天后又调出。他也不知怎么回事。
陈公博问欧阳格怎么回事,欧阳格说:是20日凌晨,接到蒋介石副官的传令,要立即逮捕邓芝龙的。
反而蒋介石在此事变中,从共产党手中夺回海军军权,又从汪精卫那里夺得广州的政权。
中山舰事件的两位涉案人物因未经审讯而被放出。因此没有任何可以确证的文件资料。
然而在《民初乱局》中采纳没有任何实证的蒋系一说,显然不是严肃地真诚面对历史,而有篡改历史之嫌。
在此,我只想问一句:蒋介石既已将此案涉及的两位人物抓获,为何不作个审讯笔录,判定邓芝龙、欧阳格两人之中谁真正有罪?还是都无罪,有罪的另有其人?
(欧阳格在抗战期间,任海军江阴防区司令)
此集还有隐瞒历史之弊!
只说:蒋介石下令清党并逮捕共产党人。
然而,仅仅是逮捕而已吗?为何不讲出真实的历史:数千共产党人的人头落地?!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
片中谈到北伐军大破吴佩孚于汀泗桥,没有提到此役是由叶挺率领的共产党人组成的北伐先遣团所打。倒是在第四集提到叶挺的南昌暴乱。显然没有公正的展示历史。
片中谈到蒋介石率军北上,出兵济南。遭日军袭击,国民政府派蔡公时交涉,却被杀害的五三惨案。蒋介石含痛忍辱绕道北上。
然而,1949年,共军渡江进入南京时,同样发生了帝国主义列强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幕。
当时英舰“紫石英”号炮击渡江共军,共军当时同样开炮还击,击伤英舰,迫使英舰停靠南京码头。英舰挟持一艘客轮才逃出长江。
两党两军在同样遇到帝国主义列强武力干涉时,所采取的作法真有天壤之别。
谁是中国新生的希望所在不是很清楚吗?
第四集《危机与生机》
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日本侵华,吞并东北的野心逐渐膨胀。
第二部分:中国内战不已,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由来。
第三部分:918事变,日本占领东北的过程及中国依赖国际公理的困窘。
“中国共产党于民国十年成立于上海。当初由于党员太少,必须借助国民党的组织与力量才能发展。所以像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便向中山先生请求,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原以加强革命力量为念,于1921年正式通过容共。没想到从此便埋下了内忧不断的祸根,而没有过过一天安宁的日子。中共从头便是以'靠行'的方式起家的。所以他们对借力使劲,制造矛盾,从中渔利的本事非常内行。”
这段话足以证实国民党不敢正视历史,进而歪曲历史。共产党是由于党员太少,必须借助国民党的组织与力量才能发展吗?
显然,历史不能证实这句话。1927年,中共由于国民党的大屠杀,损失了大量的干部,特别是那些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崭露头角的干部。又经历了从1927年起的多次围剿,然而中共却仍然发展起来了,原因是什么?简单一句'靠行'起家就能掩盖吗?
中共不是'靠行','靠行'者一旦失去依靠便要完蛋。中共是因为所提出的纲领、政策符合广大劳苦民众的需要,获得了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得以发展壮大的。
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意味着仍然是共产党人,共产党保留是一个独立的政党。孙中山先生为什么会同意这个特殊的条件呢?
国民党在组建之初,就是由多个团体组合而成,内部帮派林立。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各色人等涌入国民党,大多数人并非是真正的革命者,国民党有右倾化的趋势。而共产党则是组织严密的左翼政党。孙中山先生将共产党人引入国民党,就是希望平衡国民党内左、中、右的力量,同时也减轻中国两个革命政党可能的冲突。然而,1927年的屠共,使这两个政党彻底地丧失了互信,走向对立。也使孙中山先生的希望化为泡影。国民党之所以有今天,全拜1927年的屠共所赐。
“中央从1930年底开始到31年7月,对中共进行了3次围剿。。。。1932年3月,蒋委员长复职,6月15日召开庐山会议,会中重申‘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并制定了剿共的方针。”
1931年918事变,日本已占据了中国的东北三省。1932年6月不敢收复失地,执意要打剿共的内战。当时中共在瑞金已提出放弃前嫌共同抗日的主张,蒋先生充耳不闻,真有“宁予倭寇不失家奴”的精神啊!
“这个时候,来到延安的中共军队还不到一万人,但是他们和张学良来自关外的东北军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变化。此一变化改写了中国人的历史。”
仅仅轻飘飘的一句“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变化”,就能掩盖这个“改写了中国人的历史”重大事件的根本原因吗?
第五集《乾坤一变》
1927——1937年,国家建设的黄金十年。
“后来因为西安事变,而造成了整个局面'拖不下去'的窘境,于是一场不能打的仗,也就不得不打了。”
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专门有关于这一时期成就的一章:国民党政权的成就。现将若干段落抄录如下:
到1936年末,蒋介石已经巩固对全国较大地区的政治控制——中国本土18个省中,仅有7个保持基本自治——从而为一个可行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然而,他为取得政治控制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他坚决依靠武装力量,不仅使国家受到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而且把这个政权的注意力从迫切需要社会、经济及政治的改革转移开去。
1934年稻米收获量低于1931年收获量的34%;大豆几乎下降36%,小麦下降7%。棉花是当年唯一超过1931年水平的主要农作物。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产值从1931年的244。3亿元下降至1934年的130。7亿元(时价)。这些数据在细节上不完全可靠,但是,当时目击者的报道证实了农村严重贫困,特别是在1934年和1935年。
田弘茂在《国民党中国的政府与政治,1927—1937年》的第168页写到: 蒋介石在1935年的评估却能反映一般状况:
“政府开支日见增高。每当计划出笼,新税又起。附加税常随需要加于正税之上,又创各项杂税。有时,'地方当局'随意逐户征集不明之税。税目繁多。民众税负沉重大受其苦。”
“首先让我们看看当时国内的舆情。话说日军自从占领东北四省之后,又企图染指华北。先是拢络殷汝耕,成立冀东伪自治政府。1935年12月11日,中央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派宋哲元为委员长加以制衡,并受命与日方斡旋。但这件事被人误解,以为华北真的要步东北的后尘'特殊化'了。于是便引发了12。9和12。26两次大学潮。。。。学潮带动了全国澎湃汹涌的抗日浪潮。。。。这股浪潮,显然已非警察所能应付得了的了。这只是1935年底的事,我们已经有'很难拖下去'的深刻感受了。事实上,这种状况还拖了一年。到第二年的12。9,又爆发了一次学潮周年的街头运动。那回相去西安事变只有三天。”
这种拖不下去的感受,是来源于日寇的步步蚕食呢?还是来源于民众的抗日情绪?
“再看中共,。。。。但和共军正面对峙的正是他所率领的子弟兵东北军。然而此刻的东北军,已经被那种长时间背井离乡的愁绪,磨光了他们的作战意志。”
东北军并没有磨光了作战意志,而是只想战死在回家的路上,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与红军死拼,当然不愿死在他们认为不值得拼命的地方而已。东北军瓦解以后,有相当多的士兵加入了八路军。
1945年8月11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对以下部队发出进军东北的命令:
“为了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伪军的投降,我命令:
一、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
二、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
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
四、现在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
以上这四支部队都是东北军的底子,他们在敌后与日军整整拼杀了八年,终于打到了回家的日子。东北军的作战意志磨光了吗?
“单看1935年11月紫罗镇(应为直罗镇)之役,(东北军57军两个师与红15军团发生遭遇战)论战力红军远不如国军,但一曲'松花江上'和'团结抗日'、'自己人不打自己人'的两句口号,却彻底击溃了东北军。这种情景,和张子房当年在九里山上'悲歌散楚'如出一辙。”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共政治攻势的威力,也看到了人心所向、军心所向。顺其所向而立,逆其所向必败。
从画面上看,明明写的是'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一寸》篡改为'自己人不打自己人'。
须知'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政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