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1908远东狂人 >

第14章

1908远东狂人-第14章

小说: 1908远东狂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赐一丈白绫就已是皇恩浩荡了,弄不好还得绑赴菜市口千刀万剐,方解皇帝心头之恨。

    所以,袁世凯绝对有谋杀光绪皇帝的动机!如果刚才那两个小兵讲述的是事实的话,他袁世凯至少不能摆脱谋杀皇帝的嫌疑!

    粗略一看,问题的关键似乎是在皇帝的死亡时间上,如果皇帝真是死在慈禧太后之后,那么一切就都说得通了,但实际上,即使皇帝死在慈禧太后之前,袁世凯依旧无法摆脱谋杀嫌疑,慈禧一死,光绪肯定会重新亲政,以一位年近四十岁的成年君主临朝,于朝于民都有好处,无论如何也好过一个三岁小儿,这个道理袁世凯懂,朝廷官员也懂,但袁世凯恐怕不想看到这个结果,所以,光绪非死不可!而且,光绪必须死在慈禧之前!

    如此看来,无论光绪皇帝是死在慈禧太后之前还是之后,都极有可能是一个阴谋!而策划这个阴谋的人也肯定是个不愿意看到光绪皇帝重新掌权的人!

    而最有嫌疑的就是袁世凯!但单凭他自己的力量绝对不可能置皇帝于死地,他肯定还有同谋!而且极有可能不止一个!因为不想看到光绪皇帝亲政的权臣绝对不在少数。

    权利面前没人会保持冷静,况且,宫廷本就是阴谋诡计的渊薮!

    但问题是,这两个守在监房外的小兵讲述的是事实吗?或者,他们根本就是在讲故事,一个虚构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目的只有一个:离间计。

    难道革命党要向“北洋柱石”袁世凯伸出黑手了吗?

    想到这里,荫昌顿觉背后冷汗涔涔而出。

    编这个故事的革命党人实在是太阴险了!

    (继续拉票。)

    首发!~!

    ..

第二十一章 扑朔迷离(下)

    不止荫昌,这黑屋里的许多人一样聆在听那两个哨兵的谈话,一些心思活络的人也纷纷开始琢磨,袁世凯的影子在他们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

    袁世凯不可能随随便便进出宫廷和瀛台,要想谋杀光绪只能通过太监或宫女之手,宫里的太监中,与光绪不对付的也大有人在,内廷大总管李莲英是一个,副总管崔玉贵是另一个,而崔玉贵又以谋杀光绪宠妃珍妃而闻名,虽然他在庚子年后慈禧回銮时就被当成替罪羊赶出了宫,但李莲英还在皇宫里当差,此人城府极深,表面来看对皇帝礼敬有加,实则唯慈禧马首是瞻,光绪幽禁瀛台之后,诸多防备措施无一不是李莲英经手办理,谁又能保证光绪对他没意见?光绪曾经从瀛台逃跑过一次,但刚一上岸就被太监们抓住,反剪双臂押回了瀛台,而那群太监正是李莲英的心腹!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被太监玩弄于股掌之间,这简直是奇耻大辱!万一光绪亲政,谁又能保证皇帝不杀李莲英并牵连他的亲属?

    袁世凯+李莲英=完美谋杀二人组。

    要想干掉光绪,这两个人联起手来就足矣,袁世凯控兵于外,李莲英下鸩于内,谁还能找出半点蛛丝马迹?对于内廷总管来说,要想颠倒一下皇帝和太后的死亡时间,简直是易如反掌,甚至不需旁人帮忙,即便有人起疑,谁又敢说半个“不”字?何况,在慈禧死前毒死光绪也不是难事,御膳里放包砒霜足矣,反正皇帝的膳食都由内廷总管包办。

    想到这里,黑屋里的众人无不一身冷汗,一时之间竟忘了自己已是囚徒,均是唏嘘不已。

    没办法,光绪皇帝死得太过蹊跷,两日之内连丧两宫,放眼历史,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例子来,想不起疑都不行。

    “袁世凯!你这个王八蛋!乱臣贼子!亏得爷还跟你结了亲家,爷是瞎了眼了,咋就没看出你是个曹操!”

    黑暗中响起一声惨嚎,端方已咧开嘴嚎了起来,他这么一闹,少数原本还没想明白那位革命党的“北方内应”是谁的人也顿时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是啊,北洋六镇新军实力雄厚,战斗(未完待续,)力之强、装备之精良,无不睥睨天下,可偏偏除了第一镇之外,其它五镇都是唯袁世凯马首是瞻,从官到兵,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国,如果他袁世凯趁此良机举兵谋反,行那陈桥驿故事,只怕还真没人拦得住他。

    “划江而治!黄袍加身!”

    这些字眼在众人脑海中转来转去,让人有些目眩,然后,一个旗人昏了过去。

    顿时。又有几人跟着端方嚎了起来。倒是旗人居多。一班汉官却是依旧那副呆滞模样。人人心思起伏。被旗人压了这么多年。有功不赏。小过必罚。众人也是心里不服。如今袁宫保想造反。那么。是不是咱们汉官地机会来了?

    不过。还没等他们想起自己现在地身份。荫昌已向他们泼了瓢冷水。

    “空口无凭!安知非是彼等离间之计?”荫昌冷冰冰地说道。

    说虽如此说。但荫昌心里也在打鼓。刚才他趁着端方等人干嚎地时候仔细地想了一下。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太动人了。布局简直和《三国演义》里地故事一样巧妙。

    仔细分析。荫昌很快抓住了这个故事里地关键。那就是光绪地死亡时间。之所以被画蛇添足地安排到了慈禧死亡之后。恐怕不是为了说明光绪比慈禧多活了半天。而是为了拐弯抹角地让人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光绪不死。会发生什么?谁地利益会受损?谁最希望光绪死去?

    光绪不死。按照祖宗家法。光(未完待续,)绪就会重新执掌朝政。他名义上从来都是大清国地皇帝。没人有资格和他竞争皇位。作为一个成年君主。再加上长期做傀儡地经历。他绝不会甘心再做傀儡。必然要亲政。要亲政就必须除掉阻挡自己亲政道路地敌人。除掉那些曾经使自己蒙受屈辱和痛苦地人!袁世凯、李莲英。甚至是庆王、那桐都难逃一死。帝党要掌权。就必须铲除后党余孽!

    没人愿意死,无论是袁世凯还是李莲英,所谓狗急跳墙,人急上房,当明知自己难逃一死的时候,人往往会挺而走险,横竖都是死,不如赌一把,这符合袁世凯的性格。

    当然,这都是那个动人的故事所讲述的,至于事实的真相如何,恐怕永远都无法弄清楚。荫昌并没有从这个故事本身去考究它的真实性,而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讲述这个故事的人,他,或者他们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借刀杀人,用朝廷的刀,杀了袁世凯?袁世凯是北洋六镇的灵魂人物,朝廷若是起疑杀了袁世凯,北洋六镇军心会发生动摇,那些被袁世凯提拔的军官恐怕也会因此而人人自危,到时军无斗志,士无战心,朝廷自毁长城,南方革命势力自可趁虚而入,直捣北方腹地,甚至策反北洋军。

    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类似的反间行动,中计的一方往往军心动摇,士气沮丧,导致战局不可收拾。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黑屋里的人多半不会死在这里,因为他们死在这里的话,就没人去传播这个故事了,那么反间计也就无法实施了,变兵必须将他们放出去。

    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样做太傻了,朝廷不是傻子,当然明白袁世凯手握重兵,不可轻诛,只能慢慢分化其势,剪其羽翼,这样一来,对于革命军来说可不是好消息,袁世凯不死,北洋军就依然是他们的大敌。

    所以,这个故事想达到的目的恐怕不是反间计那么简单。

    那么,编这个故事的人到底想干什么?如果这真是一个编出来的故事的话,那么,编这个故事的人又会是谁?为什么他要这样做?难道就是为了在旗人里搞臭袁世凯?

    这个人很阴险。

    荫昌陷入了沉思。

    屋子里又安静下来,所有的人都在思考荫昌的话,“反间计”,这个字眼让人有些犹豫起来,袁世凯靠得住么?袁世凯有那野心和胆量造反么?

    不等众人将混乱的思绪理清条理,却听见屋子外头传来几声呵斥:

    “你们两个!站没站像,还像个军人么?都给我站好了!犯人都还在么?”

    随着呵斥声,那屋子外的两个哨兵停止了说话,片刻之后,才听其中一人说道:“报告长官,犯人都在!”

    锁链声响起,屋子的门被人打开了,俘虏们眼前一亮,两盏马灯就晃得他们睁不开眼睛。

    众人一阵骚动,还没等他们站起来,就听到枪栓拉动时的铿锵,眼前那闪着光的,除了马灯之外,还有几把雪亮的刺刀,冲,是冲不出去的。

    “把徐绍桢徐统制请出来。”那军官说道。

    屋里的徐绍桢立刻蹦了起来,在众人反应过来之前几步就跑出了监房。

    俘虏们面面相觑,却听外头那军官对徐绍桢说道:“徐长官,委屈你了,现在已经调查清楚,你是心向革命的,江苏新军中许多军官都愿意担保你,没有你的掩护,咱们革命党也不可能在江苏新军里发展组织,所以,我们先锋官想见见你。”

    监房里的人这才明白徐绍桢为什么跑出去了,顿时人人破口大骂,但外头的徐绍桢理也没理,跟着一名参谋就走了。

    “叫什么叫?再叫,通通毙了!”军官恶狠狠的在门外喊了一句。

    所有的人都安静下来,徐绍桢都投敌了,自己跟着旗人开骂又有什么好处?倒不如好好想想如何表现出心向革命的诚意。

    “把端方和荫昌提出来!”那军官到监房的目的显然并不只是将徐绍桢提出去。

    “是!”

    “端方,荫昌!跟我走!”一名参谋官背着手,站在门口喊道,身后还站了十几名士兵,都是全副武装,提着马灯、步枪,枪尖挑着刺刀,他们的脑后已没有辫子,齐耳短发正随着微风飘动,看上去格外精神。

    荫昌站起身,本打算整一整军装,但伸手摸到领口才想起来,自己的那身军装早已被变兵剥去,就连脚上的马靴也被抢走,现在他的脚上只穿着袜子。

    荫昌叹了口气,迈步走了过去,在一把刺刀前站住,昂然道:“叫本官何事?我是不会投敌的。”

    “咱们也没指望你们旗人干革命。提你出去,是吃壮行酒!”那参谋官也没忍心骗他。

    屋子里顿时鸦雀无声,“壮行酒”,那就是断头饭啊。

    “哈!正好,本官正饿着!”荫昌惨然一笑,这一瞬间在心中转了无数个念头,想得最多的,竟然还是那个鸩杀光绪的故事。

    如果光绪亲政,或许就没有这场兵变了吧?无论是谁毒死了皇帝,他都在无形中帮了革命党的大忙。

    国运如此,荫昌也只能长叹一声了。

    “请吧。”参谋官让在一边。

    荫昌正欲迈步,身边一人却递过去一双抓地虎布鞋。

    “主子,走好。奴才服侍主子穿鞋。”那人拿着鞋说道。

    荫昌看着这个包衣奴才,眼中闪过一丝感激,嘴唇动了动,但那句“多谢”终究是没有出口,只是默默的抬起脚,由那人替自己穿上鞋。

    “天快亮了啊。国运将终,回天乏力,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荫昌看了眼门外,天边隐隐透着丝光亮,长叹一声之后,他头也不回的走了出去,双手向后一叉,任由那几名士兵将他绑上。

    “我不去!我不去!”身后传来端方杀猪般的嚎叫,荫昌没有回头,因为从那声音的变化来看,端方已经被人从屋里拖了出来,正跟在他身后不远的地方,一路走一路叫,凄惨无比。

    “自己走!哥,自己走!别丢了咱旗人的脸!”屋里传来端锦那走了调的干嚎,带着哭腔。

    天边的光亮渐渐变得强烈起来,朝霞淡淡的出现在地平线上,惨红惨红的,就像那些被荫昌杀掉的士兵颈部淌出的鲜血,看上去让人心惊肉跳。

    远处,传来几阵清脆的枪响,那是起义士兵正在为殉国的同袍送行,伴着枪声而起的是那林中的留鸟,在天空盘旋着,振翅向南飞去。

    更远的地方,整队的口令和哨声此起彼伏,黑压压的队伍从四面八方向同一个方向前进,枪如林,刀如雪,在晨曦下让人目眩神迷。

    首发!~!

    ..

第二十二章 誓师

    当荫昌被押到赵北面前的时候,赵北刚刚亲手向一名排长配发了军刀。    首发起义部队将清军的辎重全数接收,缴获了大量指挥刀,按照赵北的命令,所有的排长以上军官,都有资格佩带军刀,而且,每一个军官所用的军刀都由赵北亲自配发,在接收了军刀之后,军官们还必须站在一面红色大旗前,宣誓忠于革命,忠于共和,无论何时都必须绝对服从上级的命令。

    “我宣誓!作为一名忠诚的革命军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枕戈待旦,精忠报国!刀山火海,勇往直前!若违此誓,甘受军法!宣誓人×;×;×;!”

    军官们站在一面红旗下,手举军刀,一脸严肃的跟着一名参谋起誓,虽然誓言很简单,但足以表明他们的心迹,他们面前的那面红旗随风招展,上面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图案,只有四个金光大字在晨曦下闪着光辉:铁血共和。

    “铁血共和”,铁血是手段,共和是目的,一面艳红的军旗,寄托的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未来!

    朱大牛站在这一排军官中,那高大的身形格外引人注目,由于昨晚的出色表现,他已被赵北提拔为管带(营长),也不知是激动还是兴奋,一张脸通红通红,粗豪的嗓门几乎盖住了其他人的声音。

    经过昨晚和今早的整顿,起义部队已收拢了二万一千余人,考虑到参加此次秋操以及观操的各省新军总人数只有二万六千余人,再加上江苏第九镇三十三标尚在长江边未能赶来,这一数字已很可观,剩下的那几千人全被打散,已经向北遁去,起义部队没有追击,只是派出可靠的骑兵部队向西搜索,以防溃兵将兵变消息传到西边。

    在群治学社的协助下,赵北很快稳住了部队,并迅速任命了各级军官,这些军官中,既有群治学社的人,也有赵北安插进去的安庆军官,虽然目前来说,这支部队还不能说属于赵北个人所有,但是赵北相信,用不了多久,他就能够完全控制住这支部队,这将是他起家的资本,也是改写历史的武器,他绝不会让别人钻了空子,必要时,他也会用铁血手段整合这支军队。

    赵北背着双手,大剌剌的站在军旗边,看着那排军官对着红旗宣誓,待他们放下军刀,点了下头,说道:“归队!”

    军官们跑回各自的队伍,站在队列最前面。

    四名安庆军官并没有跟着离开,将军刀挂在腰带上后,昂首挺胸屹立于军旗下,朝阳的金光投射在他们的军装上,远远望去,庄严而肃穆。

    赵北走到四人跟前,扫了一眼,平静的说道:“多的话我也不说了,该交代你们的已经交代,剩下的事情就交给你们了。”

    “请先锋官放心。我等一定完成任务!”四人齐声喊道。

    赵北从军装口袋里摸出一封烫着火漆地信。交给其中一人。说道:“这是我写给熊都督地信。务必一起带到。”

    “是!一定带到。”那人接过信。装进贴身口袋。

    “记住。如果你们无法返回安庆。就立即折返。跟上大队。至于那些大炮。如果带不回来。就扔了。”赵北叮嘱一番。然后点了点头。说道:“你们出发吧。”

    四人敬礼退下。点齐了五百名士兵。拖着二十门大炮和炮车。扛着军旗向黄泥港码头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