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第1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羊肉泡馍李渊也常吃,可今天晚上却觉得张家的羊羹格外好吃。
“陛下,这羊肉泡馍最关键的就是汤清肉烂,煮汤是最重要的,骨汤和肉汤一定要分开煮,肉要先腌制一天,再煮半天,而且得使用很多调料,调料的种类和份量也是格外重要的。一锅好汤,才是这羊肉泡馍好吃的关键。”
“另外,吃羊肉泡馍还有一样很重要,必须得亲自撕烙饼,撕的越碎越好,这样吃起来来才更有味道。”
那边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正卖力替皇帝老子撕烙饼呢,结果张超这么一说,三人都扭头过来了看着他。
李渊哈哈一笑。
从盆里拿起一张烙饼,真的自己撕了起来了。
“陛下,再撕碎点,越小真好。”张超站在旁边,做起了指导。
“朕原先就曾听说过灞上张三郎,是个奇才,会编书会写诗还会医术,尤其还会美食,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啊。”李渊笑着说道,看的出来了,他今晚似乎很高兴,自己坐那撕烙饼,还不忘记招呼其它宰相、学士们一起撕。
于是乎,张家的大厅里面,一群宰相以及尚书、黄门侍郎等三省高官们,和几十个新任的翰林学士们,就坐在张家的一楼大厅里一起撕烙饼。
这场面相当壮观,还好张家大厅够大,上百人坐在里面也不显拥挤,不过那些侍卫内侍们可就没机会坐厅里了,他们只能呆在张家的廊下。羊肉汤也没这么多,张家临时给他们烙饼吃。
厅里有地暖,很是暖和。
李渊把张超特别叫到他旁边坐着,一边掰烙饼,一边跟张超闲谈。
皇帝跟张超面前,和大家一样,都摆着个空碗,然后大家卖力的撕着烙饼。李渊刚才已经吃了一小碗现成的泡馍,不过他觉得没吃过瘾,还要再来了一碗,而且要跟张超他们一样,自己掰烙饼。
把烙饼掰的细碎,张超叫来了府中仆佣,让他们把这些帝王将相们掰好的烙饼端下去。一份上好的羊肉泡馍不是掰了就吃,而是先把烙饼掰碎了,然后还要拿去加工一样,把掰好的烙饼放锅里,加上发好的黄花菜干、发好的木耳以及粉丝,加上青蒜煮熟,然后出锅放上香菜。
“朕那碗可别搞混了。”
李渊笑着对张超道,亲自掰的烙饼呢。
“请陛下放心,不会搞混的。”
管家亲自端着李渊的这碗碎饼去厨房,第一份煮。
这碗饼由崔莺莺亲自出马,在周氏和秋月娘三个的指导下完成,而且全程都有宫中内侍观看,做好后,还有一个内侍上来了先试吃了,等了一会后才让送到前面去。
一大碗羊肉泡馍端到李渊面前。
用姜、蒜、桂皮、八角、党参、山楂等调料炖出的羊汤,配上黄花菜、木耳再加些粉丝,加点青蒜、香菜,再上块二两多的切片熟羊肉。
还有那块李渊亲自掰碎的五两的烙饼。
好大一碗。
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
香气四溢,诱人食欲。
尤其是在这冬夜里,一碗如此羊肉泡馍,真是诱人。
“陛下请慢用!”
张超笑着道。
李渊拿起筷子先夹了块碎饼,烙饼已经浸满了羊肉汤,一口吃下去,味道相好好,不但有烙饼的香味,而且还有羊肉汤的浓郁。李渊点点头,又夹起一片羊肉。
这是一片卤过的熟羊肉,选用的是半岁大的羊腿肉,这种肉最鲜嫩,卤出来了的味道也好。
感觉不到半点羊肉的膻腥。
再夹一筷子粉丝,滑溜好吃,木耳和黄花菜吃起来了也让这汤不腻。
“美味,从未吃过如此好吃的羊羹。”
李渊一口气吃了大半碗才减慢了速度,不忘向张超大赞。
“这个跟面条一样的是什么,滑溜好吃。”
“陛下,这是粉丝,用红豆制成,因制成后如丝制,故名粉丝。”绿豆的栽培历史挺久的,唐朝之前早就有了,但用绿豆制出粉丝,这却算是张家的特产了。其实绿豆粉丝制作挺简单的,只是前人没有去弄,或者说有人弄人但没有传开来。
一会功夫,其它人的羊肉泡馍也好了。
于是,大唐的一众帝王将相,就在张家吃羊肉泡馍,吃的非常爽快,赞声不绝。
“好饱,这羊肉泡馍是朕吃过的最好吃的一种做法,不知不觉就吃了一大碗,痛快。”李渊哈哈大笑。
其它人也都是点头,羊羹常吃,也吃过泡馍,可跟张家的一比较,他们以前吃的也太简单了。
“阎爱卿,你回去之后,把今晚之事画下来了,到时画好之后,朕要挂在宫中收藏,画名朕都想好了,就叫微服私访张学士府夜宴图!”
一个吃泡馍吃的肚子正撑的大臣连忙站了出来领命,将作少监阎立本,朝中有名的擅长书画。阎立本父子三人都是擅长工艺、书画。他爹曾是隋朝的殿内少监,他哥阎立德是尚衣奉御,为宫廷设计服饰、舆伞仪仗等物。
他们一家,都是工程世家,搞建造设计非常厉害,正因是工程世家,因此他们家绘画水平也极高。
“文远啊。”
“臣在!”
李渊这顿宵夜吃的很满意,他躺在张家的靠背椅上,满意的摸着肚子道,“回头朕派几个御厨过来,好好跟你家学学怎么做菜。”
“还有,你家这些家具很不错。”
说了两句闲话,李渊终于正色道,“如今天下一统,朕有意要重开科举,选拔人才。去年冬已经让国子学和各州县学保举在校合适生徒,以及推荐各地未在学而有才德之未仕者入京,再过些日子,就正式考试。”
“这次朕准备多选拔一些人才,所以这次打算多开一些科目,快马决定开设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字、童子、道举诸科。”
“朕打算此次科举考试就在新的翰林学士院中举行,由诸位新授翰林学士为考官。”
李渊从这些翰林中,钦点了四名主考官,张超、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另外有十八名同考官,剩下的翰林学士为考官。
这让张超十分意外,没想到自己居然也能当上主考官。不过看了另三位考官,他倒算是没那么惊讶了。
今年的科举,会是大唐的第一次科举考试。
不过总的来了说,皇帝虽然重视,但科举也完全没有后来了那样的重要。眼下的科举,也仅仅是进行取才的一种方式,还是一种比较次要的方式。虽说设了许多个科目,但眼下科举还只是刚开始,影响力还非常弱小,从隋朝开皇时始开科举,到现在,陆续也弄了许多年了,中间也停过许久,影响力在提升,可还是不高。
这也是为什么四个主考官都只是四五品官员,还多是东宫和王府属官。
不过能当上科举的主考官,张超还是觉得非常荣幸的。
传说中的科举考官可是相当牛的啊,那些考生以后岂不是就成了自己的门生了?
想想以后,门生遍及大唐官场,甚至是朝廷三省六部,想想就激动啊。
裴寂、萧瑀这些三省宰相们估计现在也看不上主考官这样的位置,毕竟就算是礼部试通过了,也只是得个做官资格,还得参加吏部试。要考身言书判,最后过关了,才会授官,但一般也是授正九和从九品的低级官职。
一般真正的勋贵甚至是高官子弟,都是不屑于参加科举的,因为他们可以门荫入仕,方便的多,而且往往一入仕起点就很高,比考科举可简单又划算的多。
我要不要把这大唐的科举制度给改一改,让他提升点影响力呢?张超暗想着。(未完待续。)
第281章 张超的三把尖刀(第四更,为刀在手跟俺走加更!)
今天第四更了,为刀在手跟俺走的万赏加更,谢谢了!兄弟们别急,今天还会有更新,记得订阅哦!
这一晚,直到天色渐晓,李渊才有些疲倦的起身,带着一众人离开了,诸学士们也都一一告辞离开。
秦王府学士虞士南还笑着跟张超说以后享受不到张超家的宵夜美味了,皇帝已经在皇城的安上门内太常寺旁边拔了一片宅院,做为翰林学士院。以后翰林学士们要编书议事等,就都要去那边了。
张超笑笑,这段时间,张家确实热闹的不像话,真正是往来无白丁,谈笑皆鸿儒。张超的名气,这段时间也飞涨。
跟长安的这些名士学者们,张超也是混的很熟了。
太子走前,还叫张超过去好好赞了一遍。
张超还感觉到李世民走时给他投入的一个隐秘目光,两人目光短暂碰撞,然后收回,互相装着不认识似的。
秦琼没走,留了下来。
“明天可以换牌匾了!”秦琼站在大门口,回头看着那块学士府的牌匾。
李渊临走前,还御笔亲题了字赐给张超。
“大学士第”“武安伯府”“诗书礼乐”“耕读传家”“翰林学士”
李渊御笔亲题五块门匾,还特别下旨在张府敕造五重门楼,以安放五道御赐的牌匾。
这样的荣耀可是一般官员们求都求不到的,皇帝却给张超御赐亲题五个匾额。
秦琼看着张家的大门,很高兴,比张超还高兴。
“我过些天就要正式离京去同州赴任了,看到你现在这个样子,我很高兴。”
“我对现在这个样子也挺满意的。”张超笑着回道,他满意的倒不是今天刚升了武安县伯,也不是高兴皇帝给他赐门匾,他高兴的是他在长安站住了脚。
那天之后,第二天一大早果然就有将作监的人过来了为张家修门楼,为首之人居然还是将作监的少监阎立本。
见到张超这位年轻的将作少监十分的客气,张超拉着他一起进府喝冰糖雪梨,后世人对于阎立本更熟悉的还是他的画,其实这位阎兄却是位工程世家,一家父子三人都是搞工程的,而且很有名,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这几朝,阎家都混的很开。
阎立本还是北周武帝的外甥,他的母亲是宇文邕的女儿清都公主。
张超对阎立本很客气,因为阎立本这个将作少监本来了就官职很高,更何况在太宗朝他先当工部尚书,后又升了宰相。
张超喜欢结交善缘。
阎立本对张超也很客气,造个门楼其实都算不上工程,可他却亲自来了了。皆因皇帝一次给张超写了五个匾额,这可不是一个武安伯或者翰林学士就能得到的。
仅花了几天时间,五座门楼就快马建好了,而皇帝御笔亲写的五个门匾也已经制好,一块块的安装在了上面。
第一重门楼上安的就是大学士第四个字,然后是武安伯府,接着是翰林学士、耕读传家、诗书礼乐。
安放牌匾的当天,张超特意摆了酒席,老牛更是大发放神,又弄了一个一千响爆竹,炸的务本坊是人人皆知。
许多张家的客人都来了,许多勋贵,不少士族,连带着一众翰林学士也大多出席。这份热闹,看的隔壁国子学里的一众学生都惊叹羡慕不已。
不过这热闹之中也少了些人。
秦琼和罗士信都已经离了京,正式到同州、华州赴任去了。李世绩也回了河南,徐圆朗基本上被打残了,但还在负隅顽抗,李元吉不再出征,河南战场由李世绩这个河南大总管全权负责。
这段时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朝廷正式下令,撤除四个行台,而将全国划分为十五个监察道,并已经选了十五位监察御史,授为观察使,巡察各地。
四行台撤除,行台官员召回。
李世民和李元吉、段纶、李伏威四行台尚书令都被召入京师。
李世民曾上书反对立即撤除行台,认为天下还不太平,时机未到。特别是巴蜀偏远,需要有行台能够临机决断,而江淮更是不能冒然撤消,不然恐引起李伏威等的误会,或引发动乱。
不过太子却上书力陈撤除行台之必要,最终李世民的反对没起作用,皇帝下旨,三省通过,四行台就此撤除。
李世民的陕东道大行台撤消,李世民留在洛阳的行台仆射屈突通和行台兵部尚书殷开山等,也都被调回京中。
东宫上下一片欢欣鼓舞。
整天忙着白天编小学教材,晚上编字典,写资治通鉴的张超,也被李建成召去东宫。
李建成脸色极好,在他看来,这次是取得了重大胜利。
“大家说说,如何趁胜追击!”
张超在太子的殿上,也有了一席之地。他这个崇文馆大学士、太子洗马跟魏征并排着坐一块。
众人各抒已见,都提出了不少的建议。
有些还挺不错,比如,就有人提议,让朝廷重开封建之制,给皇子们分封诸侯国。他甚至提出给李世民封到蜀中去,改封蜀王。
这个提议确实不错,若朝廷真的开分封建国之制,那李世民封到蜀国去,肯定也就是封一个郡国之地,诸侯国最多一两个州大小。
就藩之国后,诸侯可是不得轻易离藩的,若没朝廷召令,他们根本没机会入京。只是呆在蜀中自己的那二亩三分,李世民当然闹不出什么来了。
不过建议是好,李渊肯定不会答应。
“文远,你可有何建议?”太子见张超一直没说话,直接点名。
张超看了看一众人,心里无奈,他知道自己这个时候是得拿出些真东西来了的。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参加东宫的核心会议。
“回殿下,我认为这次撤消行台,我们东宫确实赢的漂亮。但秦王如今依然身兼多职,既是雍州牧又是天策上将,还是尚书令,并是十二卫大将军。陕东道大行台撤消之后,秦王在河南的部属大多归京,其实力依然不可小觑。”
“若能将秦王分封就国,这自然是好的,但以如今的局势来了看,这却几乎不可能。一来天下还未真正安稳,大唐立国不久,陛下怎么会让秦王这样一员能征善战之大将离开?再者,陛下很重亲情,肯定舍不得让秦王分封边疆,然后数年才能一见。”
“臣以为,与其现在就想着如何把秦王分封蜀地,还不如再等等。”
“就只是再等等吗?”李建成对张超这番话似乎不太满意。
“也不是坐等,臣以为,当下第一要务,是让秦王和齐王从宫中搬出。”
这话一出,倒让李建成意外。
“秦齐二王早已成年,甚至孩子都有了好几个。到现在还一直居住在宫中,出入随意,每次出入都是骑马通行,甚至还拾弓刀,宫禁如无物。这是违背制度的,也有损陛下和太子殿下的权威。”
李建成听到这里不住点头。
“因此,臣有三个建议。一,殿下可上书陛下,要求为二王在宫外建造王府,建好之后让二王搬出宫外,并且以后严明宫禁。”
“其二,殿下可上书陛下,今后诸王面见陛下和殿下,必须行朝礼而不是家礼,除非是宫中家宴。陛下的敕、太子的令、诸王的教,也必须重申,皇帝的敕最高,其次为太子的令,然后才是亲王教,诸部衙有司,得按照此优先顺序执行,而不能再只是按接到的敕令教的先后顺序执行。”
“文远说的好,这点很重要。孤的太子令,经常都不如秦王教管用,太胡来了!”
张超笑笑,“殿下,只要先让陛下发旨声明,然后再抓几个典型,杀鸡儆猴,那么此事就能改尔。”
“这第一第二条建议都非常好,文远,你这第三条又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