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第3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扶保太子上位,对于李超对于灞上李氏家族来说,这都是一荣共荣的事情。
李超出手拉拢刘晔,刘晔那是二话不说就愿意了。
他觉得刘晔出身不错,才能不低,可殊不知,刘晔等许多世家出身的官员,更加羡慕李超。白手起家啊,短短几年,居然就已经名震天下了。(未完待续。)
第622章 洞若观火(感谢陈志扬万赏!)
灞上李家,新兴豪门啊。
他们能有今天,靠的是千年世家、百年世家的传承和影响力,是错综复杂的联姻,是家学的传承,可他们有如此好的出身,奋斗大半生,也不过是得个男爵子爵甚至是个刺史侍郎之类的,那还已经成就非常好的。
许多名门出生的,甚至连个刺史都混不上呢。
可看看李超,白身到国公,寒门庶族到如今的新兴豪门,更让他们暗暗佩服和羡慕的还是李超的允文允武,功绩都是实打实的。
人家打仗每一仗都漂亮非常。
人家不但能打仗带兵,还能写诗修史编书,甚至发明雕版印刷,办报纸,发明出更好的纸和墨,这些,都是能名留青史的啊。
他们做不到,李超却全做到了。
这样一个妖孽一样的人物,不但能写书能打仗,人家还会站队。
玄武门之变,就是一场豪赌。
李超不顾太子的万般拉拢,却一直支持着秦王,最后更是为秦王出谋划策了玄武门之变,一举帮秦王逆风翻盘,也彻底的让李超两个字,成为新朝中最红的重臣,红的发紫。
在刘晔这种世家出身,可半生沉浮的地方官员们看来,李超的拉拢啊,替太子殿下的拉拢啊,不接受才是有病!
李超拉着刘晔跟承乾一起离了码头,到丹江上钓鱼。顺便也让刘晔把他儿子给带上了,刘晔的儿子叫刘大刀。
一个吓死人的名字。
“草民刘大刀拜见太子殿下,拜见李相国。”
李承乾本来对于带着刘晔跟他儿子有点不太乐意,有外人在,他就得装,装起来就不自在不舒服,还是跟李超在一起好玩,无拘无束,李超也不会在意那些虚的。
不过听到刘大刀这个名字,承乾来了点精神。
“刘使君为令郎取的这名字吗?”承乾问。
刘晔汗颜,瞪了儿子一眼。
他好歹也是南阳刘氏出身,南阳刘氏,那可是汉室皇族啊。南阳刘氏出自西汉长沙定王刘发,为长沙刘氏的北派分支。刘发是景帝之子,封长沙王。后裔有很大一部份迁河南南阳一带,其中一支,就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家族。
因此南阳刘氏,那可真正的是名门大族啊。刘晔怎么可能给儿子取名大刀,他给儿子取的名字叫纲,刘纲。
可惜这个儿子有点离经叛背,打小让他读书,结果读到现在却成了整天骑射打猎。给他取的名字刘纲他也不用,反而给自己取了个名叫刘大刀。
刘大刀长的高大帅气,眉眼间有几分刘晔的影子,但比起刘晔来高大的多。甚至刘大刀还有几分胡人的感觉,一问才知道,原来刘大刀的生母,正是一个突厥女婢。可能正是因为母亲血统的缘故,刘大刀比刘晔更加的高大,性子也更加勇武彪悍。
喜欢舞刀弄枪,更喜欢骑射打猎,还喜欢打抱不平。
“李相国,小的最爱看半月谈上的隋唐英雄传了,山东秦二哥那是我偶像!”
刘晔再听不下去了,一巴掌拍在他后脑上。
“齐国公的名讳也是你能乱叫的?没大没小,还不快给李相国陪罪。”
臭小子,居然敢叫秦二哥。秦琼可是本朝大将,三十六世封刺史之一,关内道大都督,兵部侍郎,还是长公主驸马。
而且还是李相国的义父呢,你当着李相国面喊秦琼秦二哥,你岂是自认是李相国的叔了?
刘大刀确实有点乱来。
但李超还挺喜欢这家伙的,李承乾明显也很喜欢。
“好了,令郎是个洒脱的性子,虽有些不羁,但年少嘛。”
刘大刀打蛇随棍上,“谢李相国宽容。”
“既然你喜欢自称大刀,那我就叫你大刀了,你性子跳脱一点没什么。但如果你打算以后跟着太子殿下,做太子殿下的侍卫,那你以后可得记住一条,太子的安全重于一切,包括你自己的性命,你能为太子殿下挡刀挡箭吗?”
“别急着现在回复,好好考虑,等下我们回去的时候你再答复,不论你如何选择,都没关系。”
河上钓了半天鱼,每人都有收获。
不过最让人惊奇的还是刘大刀。
刘大刀根本不用钓杆,他直接用弹弓打鱼。丹江水清,到河上,有时都能直接看到鱼游。刘大刀撒一把饵料,等鱼浮上来吃食的时候,他直接拿弹弓就射。
他的弹弓很普通,只是用的不是弹子,而是短镖,不大,但后面绑着线。
一镖弹出去,直接刺中鱼,然后扯着线往回提就行了。
飞镖也就比一根棉签大上一点,可刘大刀一弹一个准。
没一会,他就捕到数条大鱼。
跟他一起钓鱼,真是半点乐趣都没有。
在船上,李超亲自做了一锅水煮鱼片,然后吃完了就回城了。
这顿饭过后,刘晔就成了太子的人了,刘大刀也成了太子承乾的侍卫。目前还没有品阶,算是个普通的打杂小弟,给承乾鞍前马后的拎包效力。
刘晔成了自己人后,对于李超来说,更加方便了。
商州的大户豪强、地主粮商们的粮食存量,他都知道的很清楚。
李超带来的账房们和衙门里的胥吏们强强联手,第一天对账过后,马上就查出了许多问题。许多之前送来粮食的大户,都瞒报少报了。
对于刘晔报上来的结果,李超只是翻看了下帐本,然后就道,“把上面的这些,按上面的名字,把他们的帐抄送给他们。”
胥吏当天便把这些送给给了各家。
各家接到帐本一看,上面有着一笔笔数字。既有自己家实际有的存粮,也有他们自己报的数量,还有他们和买给朝廷的数量,甚至连他们家粮食的储存之地都标注的明明白白。
各家一看到这些,哪还有不明白这李相国的意思。
这是让大家自己把真实的欠粮补交上来。
李相国洞若观火的本事,让大家惊叹。而李相国的处理方式,让大家松了口气的同时,又暗暗火大。
这是一点都不肯放过了,非要拿走一半粮食啊。
超额的一半粮食,一粒都没能少,这种态度,让他们恨的牙痒痒的。不交,可李相国一切尽在掌握。交嘛,又肉疼的很。(未完待续。)
第623章 惩罚(感谢我为小白而来万赏!)
大户地主都喜欢囤积粮食,哪个家里没个几百几千石粮。普通人家,可能无隔夜之粮。一般自耕农,三年之耕才有一年之储。而那些大户,尤其是那些地主,却往往囤积很多粮食。
粮食就是财富,特别是在如今这种动荡不安的年月,粮食囤的越多越心安稳。
现在李超开口就要拿走他们差不多一半,所谓和买,自愿买卖,他们当然是不愿意的。
“李相把我们的粮都收去,他自己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处啊。不如,咱们给李相送点礼。。。。。。”
商州不少人已经给衙门送粮,连商州刺史都带头让官吏们和买粮食,不少粮商也都向衙门里送了粮,但依然还有些人没有动作。
到现在还没有拿出粮食来的,莫不是商州最大的这些地方豪强们。
有人提议给李超送些钱财。
但这个提议被人马上否决了,李超如此年轻,官高爵显,他缺钱吗?不说李超爵位高封田多,谁不知道李超是个点石成金的高手,李家产业短短几年,遍布天下啊,那赚钱的速度,能羡慕死无数的百年、千年豪门。
就连崔郑这样的五姓豪门,都跟在李家后面一起赚钱呢,朝中多少宰相公侯家也跟着李家一起赚钱,李超会缺钱。
从来就没有听说李超会收什么财礼,因为他根本不缺钱,所以用不着为了点钱财礼物,而坏自己的名声,就算是李家经营的产业,都是那种既赚钱又赚名的好生意。
“李相国不收钱,他身边的人总不可能也不收钱吧?”又有人提出了新的主意。李超确实有钱,可他身边的人不可能个个这么有钱。李超在外,也是要靠手下人来做事的。
许多人都习惯送礼这种做法,宁愿给某个官员送些钱,也不愿意给官府缴税纳赋,在他们看来,给私人钱,那是结交关系,营建人脉,钱花出去了看的见摸的着,给官府钱,那就是扔水里都砸不起一个泡。
这些地方豪强之所以在地方上一直强横,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在地方上的势力,还有与地方官府的关系。
商州有名的地方豪强们,也多是相互联姻的关系,这地方上的情况其实和朝中的情况很相似,朝中的勋贵们相互联姻,地方上的豪强也一样是相互联姻,而且他们还是世代联姻,关系更密。
他们同进退,共守望,一荣共荣一损俱损。
面对李超的和买,决定周旋到底。
送钱这样的事情他们向来办的娴熟。
刺史刘晔对于手下的掌控能力还是不错的,这边送了钱,他那边就得了消息,亲自赶来见李超。
“他们送了很多礼吗?”
“礼确实不薄,而且送的多,州中官吏基本上都有一份。”
崔琰也过来禀报,说他们这边也有很多人收到了商州豪强们送的礼物。
两边一对,李超发现这些豪强们确实出手大方,对李超来说,这些礼物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那些商州官吏,以及他带来的那些官吏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钱。
“我马上让人把钱都退回去!”
“退什么,既然他们送了,那就留下吧。把收到的礼,都到你我这边登记一下,然后这些就算是太子殿下给大家这段时间的辛苦费了。”
那些豪强们送礼,送的还不少,这完全够的上行贿了,官吏们收受,那就是受贿。不过李超也知道,水至清无鱼,不论是他带来的人,还是这本地的官吏们,他们也是要养家糊口的。
送来的钱财,李超一句话,那就能从受贿变成太子的打赏,性质就不一样了。
官吏们收的同一笔钱,也就从脏钱变成了直接的赏赐收入。受贿,那就会让他们拿钱手软,会替豪强们说话。但领赏,他们就不用站豪强那边了。
“给那些大户再送张单子过去,还剩下三天时间,让他们抓紧交粮。同时,给这些敢公然行贿朝廷官吏的人,送一张罚单过去。他们行贿多少,就罚金翻倍!”李超微笑着说道,但决定却有些狠了。
这次只是罚点钱,已经是李超的严厉警告了。
李超这次带来了不少人,除了一千护卫们,还有一个幕僚团队。其中有品阶的官员也就十几个,其余的一百多人,都是吏员。
无品无阶。
这些人有的算是经制吏,有不少则是李超征辟的幕僚。这些人都是读书人,有些人还是参加过科举出身的。
不过如今的科举不够完善,那么多的科目中,也就明经和进士科份量重,其它的如秀才科等录取人太少。就算考中明经和进士,也不是马上就能做官,总之想出仕,归根到底,还得靠家世、背景。
既没家世,又没有一个好的靠山,考上了科举两三年内也难得授官。
很多读书人,尤其是寒门出身的读书人,他们多数还是选择先给人入幕做幕僚。做幕僚不是为赚钱,而是期待能够得到幕主赏识,将来得到推荐的机会。
李超以宰相职出任地方担任一道宣抚使、观察使和大都督,这是使相。按朝廷的制度,他是可以开府建衙,自己征辟幕僚团队的。其中一些幕僚,甚至是能有品级的。
这也是唐时与后来宋明时官员的巨大区别,唐时的高级官员,都能开府,自辟属吏。在隋时,甚至连刺史都能自辟属吏,到现在,刺史手里这个权力已经被朝廷收走,地方品官,都由朝廷吏部任命。
不过吏员,还多是地方上征辟。
就算到了明清之时,中央高度集权的时代,一个县令去上任,也是要自己带着一大群人的。数个师爷还有牢头车夫门子等等,光是师爷就要按刑名钱粮等分成好几个,由这些实际庶政经验丰富的师爷们,帮助那些靠科举入仕的官员们实际理政。
而不管什么朝代,在古代,官员们上任,除了自己带去的幕僚外,也离不开本地胥吏们的支持。
流水的官员,却是铁打的胥吏。
很多地方上的胥吏,其实大多是世袭。世代把持着地方上的这些胥吏职位,这些职位看似低贱,甚至朝廷规定州县胥吏的儿子都不能考科举,但这些人可不能小瞧。
李超可是从后世来的人,后世随便一个乡镇里的吃公家饭的,那都是很威风了。更别提,这个时候衙门里的胥吏,其实放后世,那都是能相当于县局长一级的人物了。一个县的局长,这能是小人物?
在地方上,这些人是大人物。
破家的县令灭门的令尹,哪怕胥吏也都是一方豪强了。
李超不介意这些人收点钱,但只要脚别歪到一边去就行。
这次刘晔带着商州的官吏们把粮缴了,本地官吏们的表现还是不错的,这次这笔钱让他们留下,也算是弥补下他们之前缴粮的损失了。
吃饭的时候,李承乾问李超,“这些本地的官吏,好多其实就跟地方豪强们勾结一起的,甚至是联络有亲的。他们收受贿赂,为什么不但不追究,反而把钱赏赐给他们?”(未完待续。)
第624章 偷鸡不成蚀把米(感谢名字太长难念万赏!)
李超很满意李承乾的提问,他提问,说明他有观察和思考这些事情。小小的孩子开始思考起这些问题来,无疑就是成长了。李承乾是太子,年纪渐渐长大,以后也要开始接触这些,学习处理这些。
“太子,对于你来说,很多事情其实很简单的。将来你管理天下,其实最主要的就是管人,你负责管人就行,管事自有他人。你选出管事的人,然后让他们为你管事。”
当皇帝管天下,这和当老板管公司其实差别不大。
尤其是公司有了一定规模之后,已经不太需要老板各种冲锋在前了,老板也无法样样俱到,老板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管好人事。
管好人,用好人,其它的也就顺了。
而人事管理,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记得一点,永远要团结大多数。”
商州的地方官吏,和商州的大户豪强们,其实正如太子所说的一样,关系错综复杂,甚至是利益纠缠很深的。
李超和太子做为上面来的人,首先明确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就是冲着自己的目标去的,而不是说来查人的。
围绕着自己的目标,团结多数人,然后对付那小撮对目标阻碍最大的人。
各个击破,每次团结多数人,解决少数人,这就是所谓的大势,这就是因势利导,能让阻碍更小,事半功倍。
如果一来,就跟所有人都杠上,这还怎么做事。
为了主要的目标,可以暂时忽略一些次要的矛盾,这也就是搞政治的核心,妥协。总是在各种各样的妥协下,一次次的调和,向着目标前进,不断是曲折的也好,艰难的也罢,只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