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第8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里房屋、店铺、仓库等很多,但张超基本上都是租而不是卖。
出租虽然一时收不回资金,可张超又不缺钱,房屋出租才是细水长流。以后吕宋人口越多,商业越繁荣,这里的房屋店铺自然也就越贵。
做地产还是做出租,张超估计自己是大唐头一个了。
“吕宋城人不少。”张看着街道上人来人往。
“现在人是不少,但等吕宋城修好了,这里也安置不了这么多人。现在这边工坊之类的还较少,多数人还是要安置到外面去垦荒屯田。”
吕宋的人口现在构成比较简单,人数最多的是吕宋土著,吕宋城以奴隶为主,而在周边,则是归附的吕宋土著为主。第二大人口则是琉求移民来的山夷为主,汉人反而是最少的。
张超现在分了不少田地出去,那些归附土著都给他们授了田,其实就是把他们原来世代拥有的地,再划给他们,但要登记入册,然后将他们的户籍也登记,这样他们就成了吕宋王国的编户齐民,要纳税,要服役。
张超在吕宋,实行的是朝廷一体的两税制。
不抑兼并,摊丁入亩,可以以钱代役。
但做为新开拓的土地,要吸引人过来,自然得有优惠条件,比如来了就分田授地,头几年免税等等。
张超免起税来是一点不心疼的,那些汉移民过来,田地免十年税赋。土著的田地,也给他们免五年。
张超不缺钱,而且通过工商这方面的税收,比靠收田赋高的多。另一方面,张超自己也经营农庄,经营各种作坊,甚至建房子出租。
更何况,张超仅是开采黄金和铸币,一年就能有千万贯的收入呢。
不过钱还是没人嫌多的。
今天张超把儿子叫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准备带上儿子去抢钱。
“出兵倭国?”
张听了父亲的话,惊讶出声。
“要打倭国也应当是朝廷出兵吧,虽然那倭王无礼,可也轮不到我们去教训啊。”张也听说了上次高表仁出使倭国的事情。
“当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可以做为我们出兵的理由。我真正要出兵倭国,是因为我的人在倭国发现了两个大矿山。”
“什么矿山?不会是金矿吧?”
张超摇头。
“一座是银矿一座是铜矿。”
“银矿和铜山?”
张还以为是金矿,毕竟黄金贵重。而如果仅是银矿和铜矿,就跑去倭国,不太划算吧。
“这可不是小矿山,那银矿叫石见银山,而铜矿叫别子铜山,其储量非常惊人。你知道以我们掌握的新式开采炼银法,一年能从那里开采到多少银子吗?”
“多少?”
张超笑着道,“你可以猜猜。”
“十万两?”
“不止,如果只是十万两,哪值得我如此兴师动众。”
“二十万,不,五十万两?”
“再往高了猜。”
“难道是一百万两?”
“哈哈哈,你也太低估了石见银山的储量和我们家的技术了。以我们的技术,加上银山的储量,我们一年能轻松从石见银山得银五百万两之巨。”
“当然,要用我们的新技术,就必须得用煤。用木炭是不行的,如果煤跟不上,会大大制约我们的采银量。但就算前期开采的少些,一年百万两还是不成问题的。”
一枚银币,含银八钱八,价值四贯铜钱。
一百万两银,铸成币,那就是近五百万贯钱了。如果一年开采五百万两,那得是两千多万贯价值。
“父亲,那石见银山能开采多久?”
“开个两三百年不成问题。而且石见银山不止有银,还有黄铜、铁、铅等矿产。”
张听的都大为心动。
“爹,这个石见银山在哪,我回头就组织人马去抢。”
石见银山在倭国本州岛的东北端,与九州岛隔海相望,在本州岛的地理上,属于中国地区。
倭国这些年不断向中原派出使者,还派出留学生留学大唐,这些人回到倭国后,把大唐的先进制度、思想、律法等带回。
现如今倭国也开始改革,他们将倭国设为五畿七道,京畿区域里的五国为五畿,而京畿之外的其它领地则仿大唐,共分七道。
另外,将诸道下的令制国,都授以州名。每个令制国,也是一个州。
石见银山,就是在山**的石州石见国。
第1384章 趁虚而入
不得不说,倭人模仿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本来倭国在二百余年前,还是诸岛割据时代,后来和国统一诸岛,建立大和国。但大和国的政权,其实一直都是在公卿的手里,天皇基本上都只是个摆设。
而他们的社会制度,则是一个奴隶主贵族私有部民的制度,这种制度其实非常落后。
奴隶主贵族阶层直接霸占着大片的优质土地,把平民变成自己的私有部民。
大和国分为贵族、平民、部民三个阶层,部民其实就是奴隶,是被大和国征服诸国的过程里,俘虏的人口。
这些部民被贵族阶层奴役,又按分工编成不同的部。比如负弓矢以充警卫的是韧负部。
提供陶制品的土师部、陶部。
充任宫延杂务的膳部、豚养部、马饲部、锻冶部、弓削部。
在屯仓、田庄中耕作的田部、部曲。
地方上提供水产的海部、看守山林的山部。
由外来侨民中的有知识者编成的史部、藏部等。
其中以在皇室直辖领地中劳作的田部和在贵族的田庄中从事生产的部曲数量最大,田部民又包括三种类型:将移民和被征服者直接编成田部;保留原有的农村公社的形式,采取向公社成员征收年贡形式进行剥削的田部;由地方贵族所献的私有奴隶部曲──徭丁编成的田部。
部曲则往往以其所属贵族的氏姓作为部名,如大仲部、苏我部等。
部民组织一般由下级氏族贵族统帅,称为伴造,职位可以世袭。有的贵族与部民并无血缘关系,但也自称氏上,将部民作为氏人。对于外来的部民,往往保留其原有的内部结构,由其原首领任伴造,部民中有的为天皇或皇族私有,分别名之为名代和子代。
在早期,这种制度倒也有积极的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
但到了如今,这种制度也变了样。
奴隶主贵族们直接霸占了最优良的田地,把平民也变成了自己的私民部民,土地兼并,甚至豪族之间的征战,也让社会十分动乱。
朝中掌权的苏我氏也意识到邻居大唐的先进制度,在不少曾经出使和留学大唐的倭人劝说下,他决定仿大唐制度,改革倭国,想要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苏我氏的革新,其实力度相当大,堪比大唐的贞观新政。
苏我氏的改革包括改年号、迁新都,向全国宣布改新诏书。
将都城迁到最繁华的贸易港难波,宣布土地和人民都归国家所有,所有部民成为公民。
并且仿大唐的均田制,推行班田制。每六年按照人口数班给分田,具体为男子三亩,女子为二亩,奴隶一亩,这些地死后要归还国家。
在中央,他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仿大唐设立中央和地方机构以及各种官职。
具体的就是中央设神官、太政官两大机构,太政官下辖八部省。太政长官为太政大臣。
地方上行政机构则设五畿七道,各地设国,国下为郡,郡下为里。
废除官位的世袭制,并实行征兵制。
改革力度之大,让得到消息的张超都为之惊叹。
这是直接废除奴隶制,并全面实行中央集权了。
中央二官八道一台五府制,地方则是五畿七道郡国里制,土地制度则推行班田制,又实行全国征兵制。
不过张超始终觉得,这些倭人步子迈太大了,这样会扯到蛋的。
说句最简单的,眼下的倭国内,朝中自然是苏我氏当政,这也是倭国的传统,公卿掌权,而地方上则是贵族和豪强们掌权。
不说别的,仅仅是部民,就占有整个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这些人都是皇室和贵族豪强们的奴隶,他们会轻易的把这些奴隶放出来,让他们成为平民?
再一个,土地也基本上都是皇族和贵族们的,他们愿意把土地交给朝廷班田?
原来地方,都是贵族豪强们控制的,贵族和豪强们占据着土地,表面上这些土地是国家所有,他们只是代理经营,在委任书上署名,成为名田。名田的主人是名主,于是又有小名主和大名主之分。
小名主就是那些富裕农民小地主,大名主则是贵族和地方豪强。
在以前,物部氏控制着倭国朝廷,后来苏我氏打败物部氏取得朝堂控制权,一直到如今,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掌握着朝堂大权。
天皇,不过是他们的傀儡罢了。
现在苏我氏愿意主动改革,一方面是大唐给的压力很大,二来是地方贵族豪强越来越不太听朝廷中央的命令,这才是他真正改革的动机,说白了,就是想要揽权而已。
苏我氏虽然是公卿专权,还没到后来的幕府时代,武士阶层控制天下的地步,但他确实也想通过这种改革,把权力抓的更紧。
只是,这改革也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了。
真正的历史上,倭人是更晚一些时候才进行的改革,那个时候是维新派把苏我氏干掉后,扶立新的天皇,然后全面推行改革,号称大化革新。
而现在,苏我氏居然带头改革了,不得不说,历史有时让人啼笑皆非。
可就算最大的地主皇室和苏我氏带头改革,下面的贵族豪强们也未必愿意啊。
几十年前,物部氏当政,实行保守政策。而苏我氏眼界较开阔,一意改革,结果被物部氏阻拦,两大贵族开战,最终苏我氏赢了。苏我氏的族长苏我马子扶立自己的外甥女为推古天皇,积极实行改革。
后来,仁德太子进一步提出改革计划,结果苏我氏却担心损害苏我家族利益而杀了圣德太子和他的儿子山背大兄皇子,另立天皇。
可不到二十年,现在大唐的压力下,在地方的不稳下,苏我虾夷却又被迫开始带头改革。
地方上的贵族和豪强们,可不是一个大名主一封委任状就能满足的。
改革意味着旧有利益集团的损失,必然会有反对。
不过张超挺乐于看于倭国的这种变化,他们乱起来才好。
其实倭人的改革处处模仿大唐,比如班田制,就是过去大唐的均田制,甚至他们的班田农民,也是一样要负担租庸调的,但负责却比大唐的重。受田每段,交纳租稻两束两把。而调则还分为田调、户调、付调,庸为力役和代役纳物,部之,负担很重。
就算部民过去为奴隶,可转为班田后的公民,日子并不会更好过,相反,负担还更重了。
这有点类似于南北朝时期贵族地主庄园里的佃户部曲,他们不用向朝廷纳税服役,只给贵族地主们种地纳租就好了。如果变成了编户良民,虽然分田授地,可租调和庸却不少。
就如隋朝时均田,一个男丁授的田比一夫一妇授的田要多,可相比起来,租庸调却要比平均的少。于是乎,许多隋朝男子宁肯打光棍都不娶妻,因为娶了妻负担就要重许多。妻子授的田没有男丁多,可一夫一妇纳的租调和承担的庸却要高的多。
石见银山。
现在那块地方被划为五畿七道的山**,隶属于石州石见国。山**有八国,石见国则有安浓、迩摩、那贺、邑知、鹿足、美浓六郡。
石见银山现在还只是很零星的开采,并没有大规模开采,可以说这是当地的倭人没有发现这里的储量。
但张超知道啊,在明朝的时候,石见银山可是达到当时全球三分之一的银产量,相当惊人的。
倭人不知道没关系,他知道就行了。
还有别子铜山,在四国岛,属于南海道,归属于伊予国。
这座铜山要到一千年后才会被发现,而他的铜储量却是相当的惊人,六十五万吨铜储量。
这座铜矿开采了近三百年,占据江户幕府当时全国三分之一的铜开采量。
十三亿斤铜储量。
在中国明清时期,每年向日本进口的铜就高居百万斤之巨,这还没算日本向荷兰等国出售的铜,他们的铜最高时一年能达到几百万斤之巨。
别子铜山储量高,但在伊予大铜山还不少,甚至许多铜山都是夹金夹银的。
“趁着倭国内乱将起,我们正好混水摸鱼,以讨伐倭王无礼为由出兵,然后攻占石见银山和别子铜山,反正这两地都离海边不远,对于我们来说出兵不是什么问题,尤其是伊予的别子铜山,它处于四国岛,倭人力量不强。”
张超打的是如意算盘。
进攻倭国,一面是挖金子挖银,另一方面还能抓奴隶。
倭国别看着好像地方很小,但倭国的土地还是很肥沃的,而且倭人也比较能生,处在岛上也算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安稳日子,人口不少。
中原对于铜、银、金的需求是巨大的,张超也不用担心挖了太多黄金白银和铜,会造成中原货币过多,通货膨胀什么的。
黄金白银可是天然货币啊。
这可比烧瓷器、烧玻璃、造香水、酿酒、制糖来钱快的多。
“咱们什么时候出发?”张听了已经是热血沸腾,饥渴难耐了。
“不急,咱们先准备,凑两支舰队,准备好军械物资等。还得等朝廷和议院批准我们去征讨倭国才行。”
这么大的银山铜山摆在面前,张恨不得现在就去攻占石见国和伊予国。
“爹,干脆咱们偷偷组织人马,就以海贼之名行动。”
张超呵呵一笑。
“别心急,那银山铜山又不会跑。再说了,除了你爹我,别人现在也不知道那两座银山铜山啊。先正常的报告朝廷吧,相信能通过的。”
“万一通不过呢?”张很着急,这么大的两块肥肉都到嘴边了。
“真要通不过,再按你说的办。”
第1385章 张学
京师大学堂。
寒冬腊月,学校也要放假。
这所学生数量比国子监还多的京师大学堂,拥有众多学科,设有许多个分院。与国子监里教的都是经史为主兼学行政管理不同,京师大学堂其实是一所专科技术学校。
这里主要的是理工、农医、管理等,理工下还有工学院,工学院下又还有地矿、水利、测绘、机械、土建等诸多分类,哪怕是一个土建类里,还下分有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务工程、道路桥梁、城市规划等等。
这所拥有一万余人的巨大学校,有庞大的校区,更有着无数的院系。
而这些院系分类,都是由校长张超最初定下的。当初,许多人甚至都搞不清楚这些院系分类,到底是干嘛的。
但现在,这么些年过去。
这所学校里的学生,却成了最受欢迎的。
每一个都跟宝贝一样,还没毕业,就已经被人来争抢了。
一开始,还有人说这里是一所工匠学校,有点瞧不起的意思。但很快就没人这样说了,如今的大唐,日新月异,到处都是建设,工商大兴。
也没有人再说什么工匠制造是什么奇技淫巧,因为工匠的发明创造可是非常值钱的。
大唐甚至都有了专利法案,工匠的发明注册登记后就是受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