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生于望族(完结) >

第144章

生于望族(完结)-第144章

小说: 生于望族(完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怡有些不解,只是叫她抓得生疼,便没好气地道:“连姐姐都不知道,我又怎会知道呢?若姐姐能想明白,今后也能提防些,别再中了她的暗算。”
  文慧惨笑,松开了她的手,复又怔忡:“她本来离那天下女子最尊贵的位置不过一步之遥,就算稍稍降了一级,别人也比不得她的,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却又生出那不该有的心思……生便生了,横竖只是妄想,我与她多年情谊,她便是许了我又如何?岂不胜过叫别人占了那个位置?为什么……她宁可害我,也不愿意让我称心如意?!难道我与她自小的情份……就这么薄么……她竟然恨我如斯,要叫我从此生不如死……”顿了一顿,话中竟带了说不出的苍凉,“我将她视为至友,她却把我当成了什么……”
  她脚下踉跄着往外走,身形单薄的踏雪寻梅慌忙跟了上去。文怡目送她的背影,皱了皱眉,好象一瞬间明白了什么。

第一百八十章 互换庚帖
  文怡回到屋里时,于老夫人与蒋氏之间的对话已经结束了。后者脸上犹带泪痕,见文怡进来,遮遮掩掩地拭去泪迹,勉强笑道:“九丫头,方才真是多亏你了。若不是你把事情说得如此明白,让路王府的人知道你六姐姐是清白无辜的,毫不知情,只怕我们家就要麻烦了。大伯母真不知道该如何谢你。”
  文怡心道自己用不着她们谢,只要她们不给自己添堵就好,当然她不会老实说出这些话,只是道:“其实我只是说了自己知道的事罢了,倒是多亏了蒋家姐姐配合。若没有她帮腔,路王府的人未必就会相信我一家之言呢。毕竟我与六姐姐都是顾家女儿。”
  蒋氏这才想起了被自己冷落的侄女,脸色有些不大自然:“你说得是,回头我得好好赏她。”
  赏?文怡有些啼笑皆非,却正色道:“当时蒋家姐姐虽也在场,但若不是她机灵过人,方才未必会听出我话里的暗示,句句都把责任往郑家小姐身上引。换了别人,也许就只会平白说出实情,那就不好指证郑家小姐了。路王府的人听了,兴许不会相信六姐姐确实不知情。”
  蒋氏恍然大悟,对蒋瑶溪倒多了几分喜欢。她虽然不大看得上这个侄女,但对方如此有眼色,没经过自己提示,就懂得为自家女儿开脱,她还是很高兴的。又觉得对自家长子心存妄想的其实是庶弟,蒋瑶行事倒还算规矩,既如此,横竖是自己的娘家侄女,她做姑母的亲近些也没什么。
  文怡见于老夫人一直沉默着,不由得生出几分警惕,便瞥了对方一眼,见对方面无表情,心中猜想方才这对婆媳不知在谈论什么事,蒋氏竟然会哭出来。想了想,她又觉得自己还是不要多事的好,这毕竟是人家的家务事。
  于老夫人察觉到文怡的目光,心中冷笑,只道她是见女儿迟迟未来,心里着急了,便淡淡地说:“行了,蒋家姑娘毕竟是亲戚,又与六丫头从小亲近,帮着说几句话也是应该的。她们姐妹几个都不是笨人,遇到这种事,难道还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么?正经道谢反倒显得生分了。那孩子原是个苦命的,早早没了娘,父亲又在任上,你做姑妈的,帮她寻一门好亲事,岂不比一句空话要强?”
  几句话说得蒋氏不愁反喜:“婆婆说得是,媳妇会好生留意的!”
  “这倒罢了,只是别忘了她们姐妹几个还未许人呢,年纪都不小了。别为了亲戚家的孩子,便把自家孩子给忘记了。她们做小辈的,嘴里不敢说什么,心里却难免要怨你呢!”
  “婆婆放心。媳妇一定会把事情办好,等看准了人家,就请婆婆过目。”
  文怡在旁冷眼看着,心中冷笑。
  她早就猜到了,既然前些日子闹了这么一出,如今回来了,就算于老夫人不明着给她下马威,也不会轻易吞下这口气的。这种闲气她没必要去争,不过作为一家子的族人,她还是好心提醒她们一句吧。于是她便忽然微笑着开口道:“方才我其实犹豫过的,不知该请蒋家姐姐来,还是请五姐姐。毕竟郑家小姐问翠羽的事时,五姐姐也在场,后头我与蒋家姐姐去梅林的事,关系不大,只要说清楚就行了。蒋姐姐虽聪明,到底不如五姐姐亲近。”
  于老夫人怔了一怔,深深地看了她一眼。蒋氏却道:“你五姐姐虽也在场,但这种事还是让瑶儿来就好,你五姐姐也是顾家女儿,说的话……”她忽然停住了,接着的语气便有些迟疑,“你五姐姐快要嫁到路王府去了,这事儿你也是知道的,若让她出面,未免有些尴尬……”
  文怡笑道:“这也是其中一个缘故。侄女儿原本是想着,路王府本是看中了五姐姐做孙媳妇的,前些日子也没少召她去,若让五姐姐出来作证,路王府的人见了,说不定会误会五姐姐对他们有所隐瞒,不然这么多天的功夫,几次上王府做客,为何从没听她说起呢?但这件事五姐姐又不知情,平白无故的怎会跟王府提起?于是侄女儿便找了蒋家姐姐来,省得耽误了五姐姐的亲事。大伯母回头可得提醒五姐姐一句,若是路王府的人再请她去做客,可别漏了口风!”
  于老夫人的脸色忽地一变,急忙问蒋氏:“路王府最近一次请五丫头过去,是几天前的事?!”
  蒋氏不明所以:“约摸有三四天了吧?”
  于老夫人的脸色顿时不好看起来。三四天了……这几天文娴一直都在家里,莫不是路王府那边改了主意?
  蒋氏也渐渐回过味来,一脸惊诧:“这……不至于吧?我们慧儿是清白的啊!既然与那件事不相干,王府又怎会怪到五丫头头上去?!”只不过是三四天功夫,也不是什么奇事。
  于老夫人却黑着脸道:“我记得路王妃有一个妹子嫁去了镇南侯家,上回别家的堂客来咱们家时,就曾提起她快要过大寿了,就是这两天吧?可曾送了帖子过来?”如果路王府没改主意,这种场合多半是会请文娴出席的。
  蒋氏一脸不安,镇南侯家确实没有送帖子来。照理说,文娴名义上总是路王妃的未来孙媳妇,王妃的妹妹过寿,那么多不相干的人都请了,怎的却把未来亲家给忘了?
  婆媳俩对视一眼,都觉得很不踏实。于老夫人直接命令:“想法子去打听打听,若能给王妃和世子妃捎几句话,就最好不过了。咱们家不过是受了池鱼之灾,可别为了一点子小事,叫她们误会了五丫头!”顿了顿,“这事儿你心里有数就好,先别让五丫头知道。若路王府真是这个意思,咱们得先看好一户人家,事情不成时就将五丫头许过去,也省得叫人笑话。”说罢又看了文怡一眼,神色有些复杂。
  若不是文怡方才提起,她还未必会留意到这点,若等到路王府另聘了别家的女孩儿,她才发觉,顾家的脸面就难看了。还好这些天顾家并不算张扬,也就是几家来往密切的人家听过风声而已,路王府若没变卦,当然最好,若是变卦了,她们及早预备,也可以多少挽回些脸面。
  这个九丫头,到底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呢?
  文怡温顺地低着头,仿佛方才什么话都没说,心中却不以为然。路王府是宗室贵胄,想要给庶孙寻个世家出身的大家千金为妻,只看文娴的出身,就知道合适的女孩儿有多少了,未必就一定要找文娴。若他们真对文娴起了**(这两个字看不清楚),日后她嫁过去,人家心里也会留根刺儿,她说不定会吃苦头的。文娴这回是受了郑丽君与文慧的连累,但毕竟是无辜的,若顾家行事坦荡,日后另寻好人家,也未必不会过得好。何必非要强求路王府呢?
  这时候天色已经不早了,早就日上三竿,再过个把时辰,就该吃午饭了。文怡心里想到庚帖的事,便暗暗皱眉。三姑母迟迟未到,是什么意思?还是打算吃过饭再来?
  不一会儿,外头下人便来报说,李太太到了。文怡先是一喜,继而眉头皱得更紧。
  李太太进来后,先向于老夫人与蒋氏见礼问好,接着便状若无意地笑问:“怎么不见府上的姑太太?我听说她今儿要来,特地带了送她的礼呢。那日我在柳尚书府上做客,就听柳太太说,平日爱吃大红袍,偏柳大人爱毛尖儿,家里备的茶也以毛尖、龙井之类的茶多。我想起家里就有大红袍,我又不好这一口,就说了要送她的。这两天事儿多,我一时混忘了,听说她也要来府上,我便把茶带过来了,省得还要派人多走一趟。”
  于老夫人微微一皱眉,淡淡笑道:“让李太太笑话了,我们家姑太太就是这个脾气。”心中却对女儿也生出了几分不满。若是不甘不愿,别来就是了,为何说了要来,又迟迟未到,叫她这个母亲难堪?!
  蒋氏暗暗擦了把汗,扯开了话题,与李太太聊起了天气,先是说起今年京城周边的田地收成不佳,又抱怨起了今冬雪下得少,不知明年的雨水可会受影响,然后又说起了腊月的家务来。李太太心情似乎不错,居然由着她扯皮,说到无话可说了,她皮笑肉不笑地又问起了柳顾氏,这回连于老夫人也冒汗了。
  如今李大人升了正二品,比顾家大老爷顾宜敦还要高半级,因此于老夫人虽是长辈,却也不敢对李太太无礼。若柳顾氏再不来,李太太生气翻脸,她们婆媳要如何应对?!
  于老夫人看了文怡一眼,希望她能说些什么,安抚李太太。文怡却只是安静地坐着,似乎还有些脸红,俨然是一个即将定亲的少女在人前满面娇羞的模样,姿势端庄无比,处处合乎礼仪。于老夫人不由得有些气闷,连声唤如意:“把早上泡的参茶给我端一碗来。”如意看了文怡一眼,迅速转身去了,到了门外,便派小丫头去二门上叫人,务必要将三姑太太请到。就在李太太的脸色越来越黑时,柳顾氏总算到了。她的脸色看起来没比李太太白多少,似乎还有些有气无力。给母亲请过安后,她看到向自己见礼的文怡,忍了忍,才淡淡地道:“起来吧,都快是一家人了,用不着多礼。”又从袖中掏出一个折子来,递给蒋氏:“嫂子收了吧,这是行哥儿的庚帖,九丫头的庚帖可备下了?我带回去叫阴阳先生看一看,若没什么问题,就……”又看了文怡一眼,“就把事情定下吧,省得那边又闹起来。”
  蒋氏小心地接过庚帖,干笑道:“姑太太多虑了,两个孩子的亲事早就看好了的,能有什么问题?至于那边,姑老爷都发话了,又是你这位尚书夫人出面,她还能怎么闹?”又悄悄扯了小姑的袖子一把,向李太太的方向示意一眼。
  柳顾氏有些不大自在,将那不甘不愿的神色收了。说到底,这件事虽然驳了她的脸面,但对白姨娘的脸面损伤更大,加上丈夫昨晚又发作了后者一顿,她本该高兴才是。只是想到丈夫勒令她必须亲自将庚帖送上门,母亲又叫人送信来说李家太太会出席,她就满心不自在,能往后推迟一时是一时。
  文怡瞧着她的神色,有些疑惑,若是不愿意,昨日又何必送那样的信过来?但她没有多想,只道是自己所为惹恼了一向好脸面的堂姑母。
  李太太却冷不妨从蒋氏手中抽过庚帖,笑道:“说来我却不大清楚侄女婿的身世,都说是柳尚书的侄儿,父母双亡,不知家里还有些什么人?”说着翻开庚帖一看,便问出声来:“咦?这位不是柳尚书家的老太爷么?原来是一家子?可是……怎么是容氏太夫人?我听说柳尚书的先母乃是皇后娘娘同族的姑母呀?”
  柳顾氏的脸一下就黑了。
  当年容氏因是元配,加上婆母尚在,柳老太爷不敢违了母亲的意思,只能给正室请封了诰命,不过不曾大加宣扬。容氏太夫人虽受尽冷待,但该有的体面都有。姚氏太夫人不过是在任上做夫人罢了,诰命却是直到今上登基后,才以继室的身份得封。这件事若有人特地去查,根本就瞒不过,柳复想着顾家是知情的,便如实写了庚帖,省得节外生枝,横竖顾家是不会宣扬出去的,却没料到李太太会插了一脚。
  于老夫人清了清嗓子:“这是柳家老太爷生前娶的元配,只是早早没了,柳姑爷的生母原是继室。”
  “原来如此。”李太太笑道,“我听说柳家老太爷中了进士后就娶了姚氏太夫人,京城的人都说是一桩佳话呢,没想到他老人家之前曾娶过亲。这么说来,这位太夫人的诰命是后来追封的罗?柳家老太爷真是位君子呢!”说罢将庚帖还给蒋氏,笑着对柳顾氏道:“只是瞧容氏太夫人所出嫡长子柳宽老爷的年纪,好象是在姚氏太夫人进门两年后才生的,这事儿真有意思。”
  柳顾氏的脸更黑了。
  文怡不易察觉地翘了翘嘴角,暗暗为表姑母叫好。
  她总算明白柳顾氏的脸色为何这么难看了,但那又如何?等柳东行日后有了出息,知道这件事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柳顾氏得了文怡的庚帖,便开始坐立不安,只略聊了一会儿,就借口家里有事,急急告辞了。李太太却心情很好地与于老夫人和蒋氏聊了大半个时辰,方才告辞。
  文怡送她出了二门。李太太低声嘱咐她:“等柳家人过来给你插戴时,千万要给我捎个信,我还要来观礼,不能叫她们怠慢了你去!明儿我把赵嬷嬷给你送回来,再把她侄儿一家也送给你,省得你在这家里住着,连个能使唤出门的人都没有。若这府里的人还敢做什么过分的事,你也不用顾着他们的脸面,只管带了人到我家来,我替你出气!”
  文怡心头感动,红着眼圈,在她面前郑重拜下身去。

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怀鬼胎
  柳顾氏得了文怡的庚帖,便黑着脸回了尚书府,问了下人,得知丈夫在书房,就往那里去寻他,将庚帖摆在他面前,板着脸道:“这是我娘家九侄女儿的庚帖,老爷看看,是不是寻人合一合八字?往年您过生日时,不是有几个钦天监的官儿往咱们家来贺过寿么?您先前还说要请他们瞧一瞧我们宁哥儿与六丫头的八宇,索性就请他们顺便把这两个孩子的八字也看了吧,倒比外头请的强些,又省事。”
  柳复漫不经心地翻了翻庚帖,听到妻子这么说,抬眼瞥了瞥她,冷笑道:“你当这是谁的婚事?哪里用得着请钦天监的人?!那都是朝廷命官,行哥儿这辈子还不知道能不能爬到人家的品级上呢,没得折了他的寿!”说罢将庚帖随手往妻子怀里一丢,便道:“你看着办吧,若有闲心,就随便找个人看看。
  “横竖行哥儿已经认定了这桩婚事,八字合也好,不合也罢,结果都不会有什么不同。只要跟你娘家人说合过了就行。”他扯了扯嘴角,冷笑一声:“倘若他们的八字果真不合,倒是桩好事。行哥儿家宅不宁,哪里还有心思跟我们斗?”
  柳顾氏听了,心情有些复杂。她同样不待见柳东行,对忽然一改平日的老实温顺,忽然与她做起对来的文怡,也不大喜欢,然而她毕竟是顾家女儿,听到丈夫如此轻视她的娘家人,她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再想到丈夫借口皇子、王世子们还未定亲事不能打了皇家的脸,拖着不肯将儿子与文慧的婚事定下来,甚至在母亲与嫂子送了庚帖过来后,还压着迟迟未请钦天监的人来瞧,她便不由得起了警惕之心。莫非丈夫想要跟顾家生分了?如今她已经遭到了他的冷待,若是连娘家人也疏远了,日后这家里还有谁会把她放在眼里?
  柳顾氏犹豫了好一阵子,最终还是忍着没将这话说出来,只是问:“既如此,那老爷觉得咱们几时回复顾家好?小定时要用的礼也该早些备下了。按理说九丫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