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汉儿不为奴 >

第128章

汉儿不为奴-第128章

小说: 汉儿不为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但如此,太平军还在各乡设立乡公所。这个乡公所一般设在各乡人口稠密的村子或交通便利之所。乡公所除了一个乡长为主官外,还设有两个副乡长,另外还有10人至20人不等的公所行管人员。

    各乡乡长的人选早在年前,周士相就和宋襄公商定过,最终决定由后营的各营老出任,另外再选一营管出任副乡长,而另一个副乡长则是给当地人预备的。

    单是乡公所的一干行管人员是无法震住乡里士绅和宗族势力的,所以周士相又在各乡建立保安队。人口较少的乡保安队员编制为100人,称保安中队;人口较多的乡则编制为150人到200人不等,称为保安大队。

    保安队的成员都从原后营保安团抽调,同时后营这个编制也解散,所属营民归由各乡安置。除原先在龙眼都安置了后营的2000妇孺,周士相又相继在香山县治仁厚坊安置了3000人,前山寨安置了1600人,良字都安置800人,长乐、永宁、大字都等地各安置数百人不等,如此将近万余人的后营老弱妇孺被分散安置完毕。

    保安队的职责就是维持当地治安,并归乡长提调用以处置突发事件,如士绅煽动农民抗捐,围剿境内盗寇诸事。太平军动员作战时,保安队同时承担后方安全,并对前线提供兵员补充。换句话说,各乡的保安队不仅有类似后世警察的职能,更是作为太平军预备队使用的。

    乡公所的成立,保安队的进驻,加上新任乡、村长的产生。。。。一系列令人眼花撩乱的动作过后,士绅们才回过味来——他们对于乡间的统治权已经被太平军剥夺。

    周士相还担心各地成立乡公所时,会有不甘失去统治权的士绅联合宗族力量煽动百姓闹事,所以每个乡公所成立的时候不但保安队全员武装,当地和邻近的驻防太平军也在营中待命,随时准备扑杀有可能发生的反抗,但是直到十个乡公所全部成立,预想的反抗都没有发生。

    各乡传来的消息也是当地的士绅很老实,对于乡公所的成立很欢迎,并且有几个士绅特意派人到乡里咨询,是否能给自家子弟在公所里安排个差事,有的门路更是直接走到了廖瑞祥那里。对此,周士相的表态是在不影响公所正常职事的前提下,可给这些士绅子弟一定安排。

    事后,宋襄公分析这些士绅的心态,他道:“这帮人本就没胆子,清妖来时他们躲在乡里不肯出来反抗,清妖杀他们的人烧他们的房子,他们也都赔着笑脸。现在清妖被咱们撵走了,咱们又不没收他们的土地,也不抢他们的银子,只是让他们交出当地的统治权,还给他们子弟一定出路,这已经是仁至义尽了。百姓们得了咱们的好处,虽碍于乡里和宗族面子,但对于我们还是欢迎的,绝不会听这帮人的话和咱们做对,所以他们也只能老实。真要不老实,他们又能如何?打?清妖都叫咱们撵走了,他们还能比清妖强不成!”说到最后,他又不无担心道:“别的都不怕,怕就怕他们会告咱们,那样的话倒是不好和总督衙门交待了。”

    听了这话,周士相哈哈一笑:“怕什么?让他们告去!就是告到昆明我也不怕!大不了到时本千户自己开堂问问他们,你们这帮刁民为何要状告本官!”(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二章 招兵买马

    村长的人选周士相没有尽数委任太平军的人,而是从原先罢免的甲长中挑了一些口碑还算不错的出来担任,另外则是由当地村民自行推举。因为这个时代宗族势力的强大,让地主士绅们钻了村长推举的空子,凡是由村民自行推举的村长多半是士绅的人,即便和本地士绅没有关系,也都是平日在村中兄弟较多,较横,村民都害怕的人。基本上十个由村民自行推举的村长里顶多一两个是平日村民较为信服的厚道人,其它的都是村民因为畏惧压力而推举的。

    对于这种情况,周士相当然是不满的,但看在这些人知道眼下刀把子握在太平军手里,对太平军还算合作,乡里下发的纳粮纳税任务大多能完成,便也默认了这种情况,不打算在这个时候和地方宗族势力发生冲突。当然,对于在纳粮纳税过程中贪污严重的,周士相的手也不会软。

    安置在各乡的原后营百姓则是单独划立村域,得益于这几年广东的兵灾,香山人口也下减很多,这就使得土地空出不少,再加上各乡逃跑地主留下的土地,使得安置于各乡的百姓都能分到足够田产,也有足够的土地用以酬叙军功。这些村落的村长除了一部分原后营营管外,便是从军中退下来的伤残士兵。

    安置后营老弱时,周士相特意让宋襄公按原先的地域和血脉关系来安置,这使得分散于各乡的新村凝聚力十分强大,再加上有太平军撑腰,当地人也不敢欺凌这些外来户。

    成立新行政区,组建保安队,组织新村民众进行春耕生产。又要细化各乡公所的具体职事,加强各乡、各村与县里的联系,又要落实新的动员制度,盘点各乡物资。。。种种事务,千头万绪,不是短时间就能落实到位的。

    周士相也是当个甩手掌柜。他只把大的政策和方针对廖瑞祥和宋襄公说明,具体执行他便不过问了,只每过十天询问一下最新进展而矣。这便苦了廖瑞祥和宋襄公,过完年没多久,两人白发就更多了。

    廖瑞祥有了永历朝廷正式的官凭和官印,成了正七品的官员,宋襄公却仍是挂着太平军总务钱粮官的名头,并无永历朝廷的正式官身,这让周士相对其十分愧疚。宋襄公倒是豁达。对有没有正式官身并不在乎,他越是不在乎周士相越是愧疚,索性便借着广东总督连城壁给自己的记名潮州总兵衔头重新整编扩充太平军,也将太平军正式成军。

    立营头是立营头,成军是成军。现今南明军队任何一家都能新建营头,一些山里的土匪只要愿意接受明军招安也能立营头,但这营头名号繁多,叫什么的都有。人数也多少不等,并非建制化。在永历政权眼中也是可有可无的。而成军则要比立营头正式得多,首先能成军的最少也得有永历朝廷授予的总兵官衔,而不是随便一个游击、都司就能拉出来单独成军的。

    永历朝廷没有给周士相正式的总兵衔,但两广总督连城壁出于权宜之计给了周士相记名潮州总兵的官衔。明朝的总兵官并无固定品级,也非常授,统辖兵力、编制定员也不定。一般能任总兵者多为世勋公侯或卫所都指挥担任。大明军制以卫所制始。以都指挥使、卫指挥使、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为军官编制,遇战事则临授总兵官,总兵以下则加副将、参将、游击、守备、千总等。如吴三桂当年便是以都督指挥担任辽东总兵官。

    崇祯年间,即便关内关外战事连年不断,各地总兵官也不过30余人。其中加将军号能称为“总镇”或“大帅”的更是寥寥无几。甲申以后,总兵官就变得泛滥了,仅广东沿海各地的总兵官就高达十多人,记名总兵更是多得飞上天。总兵这个衔头当真是不值钱了。

    不过再是不值钱,有记名总兵这个衔头在,周士相和太平军便是属于永历朝廷编制内的兵马,再也不是那种可有可无的营头。若不是连城壁实在是有心无力,只怕这会早按惯例派监军到香山来了。

    进驻各乡的太平军现在都在招兵买马,随着队伍的扩大,原先的百户、总旗制肯定已不合适,所以周士相便借着记名总兵这个衔头决定在军中实行新的指挥体系。换句话说,周士相要为部下们升官了。

    在升官之前,周士相命各营将新近征兵情况报上来,虽然香山百姓不是群起而参军,但各营报上来的数字还是让周士相颇为满意的。

    兵招得最多的就是驻永乐乡、长宁乡的陷阵营。

    铁毅在当地对地主士绅进行了残酷的清洗,可以说将原本骑在二乡农民头上的士绅全部杀光,不仅如此,他还把当地的宗族势力也连根拔起,这个举动虽让太平军名声大坏,也让当地的大姓对太平军极度仇恨,但却收到了非大姓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在分到原先他们想也不敢想的上等田地和地主家的浮财后,又看到新安置过来的太平军家属享有的优良待遇后,永乐、长宁两乡的农民对参加太平军极度热情。截止正月底,陷阵营共招收了1950人的新兵。

    其次便是驻龙眼都的虎捷营招兵最多,因为龙眼都邻近谭江,当地百姓对于江对岸新会发生的战争并不陌生,都知道清军在新会遭到了大败,又看到江上布满了明军水师,所以对于清军的恐惧大为减少。宋襄公亲自坐镇龙眼都进行的土地整并又给了这些百姓甜头,秦智生又竭力约束军纪,做到对当地村民秋毫无犯,因此虽说当地的宗族力量尚在,但宗族对于村民参加太平军并不反对,这就让秦智生顺利的招到了1200名新兵,其中有400多是常年在江边打鱼的渔民。

    驻良字都的雄威营也招了600名新兵,驻仁厚坊的震虏营招了700人,驻前山寨的近卫营招了900多人。各营都在招兵买马,齐豪也没闲着,趁着整训炮兵的空当,也招了500多新兵。再加上陆续有从七娘山、梧桐山等山中走出的明军残兵加入太平军,使得太平军的兵员人数从渡江后的4000余人扩充到了12000人。

    兵是招得不少,但新兵都没经训练,更未经战阵,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而且重要的是太平军从香山夺取的清军粮草在不断消耗,在新粮未收之前,宋襄公给出的缺粮期长达两月。同时他提醒周士相,这年头打仗其实拼的不是双方战斗力,而是拼得是当官的能不能让部下吃饱肚子。(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三章 粮食

    宋襄公的话,周士相非常认可,前世时他就知道一句名言,那就是战争打得就是后勤,没有后勤保障的战争是没有胜利希望的。而放在这个时代,这句话便可以直接归纳为——明末的战争就是粮食的战争。

    崇祯年间的流民造反,归根结底就是百姓饿得受不了,为了活命他们只能拿起武器造官府的反。满清在关外的叛乱同样也是如此,为了能吃饱吃好,他们便只能打比他们富裕的大明主意。满清入关以后,北方为何能短时间被他们平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方的人口没了!

    人少了,粮食自然就够吃。肚子里有食,老百姓才不问你是汉人朝廷还是胡人朝廷,谁能让我们填饱肚子,谁就是朝廷!

    尽管前世之时很多人鼓吹满清的统治,但身临其境的周士相却简单的认为,满清能够窃取中原并能够迅速稳定局面,是因为他们在汉人地盘上无数次的屠杀所致。

    屠杀不是因为汉人的反抗,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粮食!

    满清无法提供粮食给汉人百姓,但又怕他们饿得受不了反抗,便索性将他们统统杀了。这样人没了,地里的出产再少也够剩下的人填饱肚子,如此就不需要满清背负明朝的沉重人口负担,也不用再怕重走明朝灭亡的老路,如此划算买卖鬼才不干呢!

    清军能打仗,是因为他们能吃饱,太平军想要打败清军,同样也要让士兵填饱肚子。只有吃饱了的士兵才有力气上战场,只有吃饱了的士兵才会念叨让他们填饱肚子的人好。

    有奶便是娘这五个字无论是周士相的前世还是今生,都是一句贬义词,往往是形容人忘恩负义,不过放在军队上面,这五个字可就决定一切了。

    为何太平军能够新招6000新兵。难道这些新兵都是心怀家国,身负血海深仇要和满清不共戴天的吗?显然不是,他们来当兵,是为了吃上太平军的军粮,是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同时也为家人从太平军这里获取好处。如果太平军不能让他们吃饱,他们就会不满,进而对太平军在香山施行的政策怀疑,最终,他们会抛弃太平军。甚至反过头来咬太平军。

    人心就是如此。

    周士相从没奢望这些新兵里有多少真正反清复明的义士,所以他必须解决军粮的问题。休说2个月的缺粮期了,就是一天也不行。不但要保证有米,还要保证不定时能吃上肉,至少得让士兵们有足够的力气参加训练,有足够的底气奔赴战场。

    张安从肇庆带来了北京将在广州设满城的情报,同时也花重金从唐三水那里搞到了广东各地驻防清兵的底细。

    最迟到三月,北京来的满州八旗就会抵达广州,到那时。一直在广州憋着的尚可喜肯定会老虎出洞,现在周士相很难判断尚可喜到时是先打新会还是先扫荡香山的太平军。不过无论尚可喜先选择哪个方向,对太平军都不是好事。

    张安能够将唐三水的利用价值压榨到最大,让周士相十分吃惊。这个当初他在罗定心血来潮而设的军情司大使真是叫人刮目相看。

    周士相让宋英陪张安在香山各乡转了转,其后从公库取出600两黄金交给张安,他让张安回到肇庆后尽情将情报网发展到广州城,并且马上建立和香山的两条秘密联络通道。

    第一条通道是经广州到香山。第二条则是经新会至香山。周士相叮嘱张安,这两条秘密联络通道一定要派最信得过的人掌握,且两条线上的情报员不能知道对方的存在。同样一条情报也必须经两条线同时向香山传递,这样哪怕其中一条出了问题,另外一边也能把情报送到。

    周士相前世只是普通的士兵,对于情报和构建情报网、情报人员培训等等也知之不多,但他那些从电影电视中看来的地下斗争戏码却绝对是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情报知识了。所以他抽出两天时间将自己所知的有关情报战线的知识尽数教给了张安和宋英,又调了8个从罗定起就追随太平军的老兵让张安带回肇庆,以便加强他手中的力量。

    得知张安和唐三水搞了个米行后,周士相便问张安是不是能将粮食偷偷运送一部分到香山来,对此,张安有些为难,毕竟肇庆和香山之间离得太远,中间又隔着广州城,明目张胆的运粮到香山肯定不行。但张安还是答应回去找唐三水通通路子,看看是不是能经新会这边往香山运粮。

    新会现在由陈奇策的水师和镇国将军朱统等人把守,他们也缺粮得很,要是张安真的通了唐三水路子秘密从肇庆运粮过来,周士相敢肯定陈奇策和朱统他们绝对会想从中分上一杯羹。这不是说陈奇策他们贪婪,而是现实所逼。

    周士相让张安回去想想办法,要真不行也就算了。若是唐三水答应帮忙,粮食真能运到新会,那到时他再和陈奇策他们商量此事。不管怎么也得分他们一些,毕竟他们也困难,而且还得指着人家用水师把粮食运过江呢。

    张安走后,周士相接连两天都是在和廖瑞祥、宋襄公商量粮食的事情。

    各乡公所成立后,乡长们接到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到各村征收永历十年的税粮,说是收永历十年也就是今年的税粮,可今年年关才过,这春耕还没开始,所以实质上太平军征收的是永历九年的钱粮。

    永历九年也就是顺治十三年,当年清朝委任的香山知县孙文正已经征收过两季钱粮了,且因为新会包围战所需,又加征了一次,饶是香山水土肥沃,一年两熟(前山寨等地可达三熟),也经不住清军如此征收。原以为太平军是要征今年的夏粮,不想征的却是去年的秋粮,这让很多刚刚从太平军手中尝到甜头的农民大为不满,各乡公所对于县里的征粮命令也是牢骚满腹,认为征粮是应该,可不能今年征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