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汉儿不为奴 >

第573章

汉儿不为奴-第573章

小说: 汉儿不为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务是什么,是打仗,是报仇,是替千千万万死在鞑子刀下的同胞复仇。那些自己不去报仇,还阻止别人去复仇,美其名曰宽恕包容之辈,宣华兄猜齐王是怎么说的?”

    “殿下如何说?”

    “都杀了,一了百了。矫枉必须过正,虽然这样做会死不少人,后患也大,但比不去做,任由那帮人存在,散布他们的歪理邪说,要有利的多。所以,那三人是死有余辜还是罪不致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死。”

    “宣华兄或许还是认为齐王这法令严苛,不过宣华兄最好明白一点,只要齐王能带领我大明中兴,能替万千死难同胞报仇,能让百姓们过上安定日子,这暴秦二字便永远验不到齐王身上。那些人,可不是百姓,我倒觉得,要是百姓们知道那些人说过的话,恐怕唾沫星子也能淹死他们。。。。。”

    说到这里,丁之相语重心长的对万年策道:“宣华兄,恕我直言,我等为官者今后可不能再官官相护,搞什么士绅一体了,与天子共治天下了。时代变了,现如今,所谓的人心可不再是士绅之心,而是百姓之心了。谁让百姓过得好,谁让百姓不再受欺凌,谁就得人心。”

    万年策沉默无语,许是丁之相这番话让他一时消化不了。丁之相随手拿过一份奏疏,递与他道:“噢,对了,这奏章我想和你联名上奏,宣华兄以为可否?”

    万年策默默接过那份奏疏,看过之后脸上露出惊讶之色:“永王还在人世?”

    “永王未死,一直躲在江浙,如今已认祖归宗。当今天子无后,永王乃孝烈皇帝嫡血,若立永王为太子,天下军民皆服,故我意和宣华兄联署上奏。”

    “既然孝皇有后,那理应立为太子。”

    万年策对立永王为太子倒是没有意见,毕竟当今皇帝无后,且身体每况愈下,尔今大军北伐在即,若能立永王为太子,也是安定人心的好办法。

    见万年策答应联名,丁之相放下心来,递笔请他署名。万年策没有犹豫,提笔落下自己的大名。将毛笔放回笔架后,万年策却看到桌上有一本书,没有书名,封面只画着一根好似大棒的奇怪物件。

    “这是什么图案?”万年策好奇的问道。

    “此物名束棒,是镇江一个叫法西斯书社的会徽,这本册子也是法西斯书社刊行的。我看了之后,觉得书中所写极为实用,他日或许能为治国之道。”

    “法西斯社?”

    万年策闻所未闻,以前只知有复社、吴社、钱社,何时冒出来个法西斯社来了?

    。。。。。。。。。。。

    不必对本书所写过于解读,因为你们夸大了作者所想。本人是实用主义者,怎么做对当时的汉族有利,就怎么来。简单粗暴是会让人诟病,质疑,不过却是一剂良药。国家都残破到几近绝种,谈其它的,只是笑话而矣。满清大杀特杀士绅文人,什么人都杀,怎不见一些书友去批驳,认为这样“大清”长久不了的。

    一些书友,主要是无订阅粉丝的书友,你们大骂骨头在书中写的,可现实这些却都是你们不愿辱骂的“大清”干过的。

    这让骨头很奇怪了,你们不喜欢看我的作品,可以不看。萝卜白菜,各有所好嘛,何必非要在我这里吵来吵去的呢,起点的粉鞑文也有很多嘛。

    骨头再穷,写书再挣不了钱,也不想哀求你们这些人给我订阅个几章。

    另这两天忙着和楼上协商赔偿和重装的事情,有点忙和累。

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北上建功立业

    莱州水营,刚刚从长江回返的讯船为东海水师安军使、思明伯冯锡范带来了一封信。

    信是驻防苏州的新三军军长李匡明写的。信中李匡明以近乎恳请的语气,希望东海水师能够将于七的家人送到南都,万不能让他们被清军所害。

    冯锡范有些糊涂,以为李匡明和于七有什么亲戚关系,这才关心于七的家人。后来问了水师陆战队镇将、原浙军定西侯张名振部下参将魏大龙方知道,那于七的母亲戚颜君便是戚继光将军的长女,而李匡明和在江北阵亡的浙国公于世忠等人都是戚家军后人。有这么一层关系在,李匡明等戚家军后人自是要想办法保全于七家人。

    出于对戚继光将军的敬重以及李匡明这个太平军主力军长的影响,冯锡范自是不敢怠慢此事,他问魏大龙道:“于七母亲还在吗?”

    魏大龙说早前派人联络过于七,他起事后将家人都安排在牙山,不过其母戚颜君已经去世多年。

    冯锡范想了想,对魏大龙吩咐道:“那你派人和于七联络,让他将家人送到我们这里,然后安排船送到江南。”

    “好,这事我马上去安排。”

    魏大龙点了点头,他身为水师陆战队镇将,自占领莱州水营以来,一直在往内陆渗透,和于七义军那里已经正式建立联络,并且还派了一百多精兵帮助于七训练部下。他也曾亲自去过于七那里,二人还拜了把子,交情莫浅,相信于七肯定会领好意。

    魏大龙去后,冯锡范便去找郑鸣俊和郑缵绪,将李匡明所托之事告诉他们。

    郑鸣俊听了之后,眉头微皱,道:“这件事,李军长倒是好意,不过于七恐怕未必领情,弄得不好,他会不会担心咱们是不是拿他家人做人质?”

    “倒是我疏忽了,忘了此节。”

    冯锡范有些后悔,毕竟于七义军虽和他们建立联络,并且接受了军械、粮食、教官等太平军给予的帮助,可毕竟不是太平军,不归他们东海水师节制,这般冒然让人家将家小送过来,对方肯定会有所疑虑。要是因为此事致使于七离心,对太平军产生警惕之心,那可就麻烦大了。

    见冯锡范要派人去追回魏大龙,郑鸣俊说倒也不必,反正他们身正不怕影子邪。于七领不领情,又如何想,是他的事。也只能如此了,冯锡范无奈同意。

    郑鸣俊又道:“朝廷诏书过来了,齐王正在着手宪令改制,今后朝廷由枢密院、大都督府、内阁组成,我们东海水师归大都督府节制。”

    “这也是应有之意。”朝廷改制的事,冯锡范有所耳闻,当下点头,又问了一句:“那何人领枢密院?”

    大都督府肯定是齐王亲自主事,内阁那边估计也不会有大的变动,但这枢密院主持之人是谁,冯锡范一时倒没想到南都有哪位人物能够当此重任。

    “内阁那边仍由首辅郭之奇主理,大都督府和枢密院事暂由齐王兼领,郑袭和李定国、李来亨三人都为辅政,我等三人按制,亦入枢密院为枢臣。”

    说话的是郑缵绪,他将朝廷发给东海水师的宪令改制书给冯锡范看。按此制书所定,武臣伯侯以上皆入枢密院,称枢臣,他三人一个公爵、一个侯爵、一个伯爵,自是皆入枢密院。

    “三个亲王辅政?”冯锡范诧异,“那以后是不是只要是亲王,都为辅政?”

    “这事,你得去问齐王殿下。”

    枢密院掌易法、宣战、议款、征赋等天下大事,比之内阁学士还要权重,所以郑鸣俊对能为枢臣一事还是很高兴的。虽然东海水师眼下就他们三人为枢臣,但现在齐王力主的北伐之战,水师起到关键作用,若是能圆满完成齐王所交待的重任,想必枢臣之中就会又多上几个水师出身的将领,这对于水师日后无疑是件好事。

    南都那边郑袭也有书信和郑鸣俊往来,他们同是郑家子弟,又都和郑经有矛盾,故而彼此之间倒没有冷淡。据郑袭说,齐王对水师非常看重,计划北伐成功后,将水师改建为海军,担负为大明开拓海外疆土的重任。甚至,齐王隐隐有征倭之意。这些都表明,未来枢臣人选上,水师方面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对了,怎么回黄梧?”郑缵绪突然问道。

    郑鸣俊和冯锡范商量了下,说道:“照齐王的意思办吧。”

    黄梧早前派了密使前来莱州水营,说他早已向南都上表反正,现在只因贝勒屯泰领着八旗禁旅在山东,故而不敢轻举妄动。当时郑鸣俊等人以为这件事已经得到齐王认可,所以虽对黄梧恨之入骨,却不得不回信给他,表示愿意配合他在济南反正,寻机歼灭屯泰部。

    有南都黄宗羲做保,又有莱州水营太平军水师的回信,黄梧觉得退路已经万无一失,所以倒真是蠢蠢欲动,想给屯泰一个大惊喜了。

    只可惜,黄梧却没想到,黄宗羲没能保得了他,南都那边已传下密令,不接受黄梧的反正。

    这件事具体落实就要由郑鸣俊他们来,冯锡范认为还是先骗黄梧反正,打屯泰个措手不及,再对其下手。

    郑鸣俊建议将黄梧交给于七,这样,也能避免对太平军的一些不利影响。毕竟,自齐王罗定起兵以来,太平军是杀过许多清廷官员,但却不曾杀过主动反正的督抚重臣。要是黄梧事泄,势必会让北方各省的满清官员负隅顽抗到底,这对北伐十分不利。

    说完黄梧的事后,冯锡范道:“龙三他们去北边探过了,鞑子拼凑了百十条船,说是要拱卫津门,领军的就是施琅。”

    “鞑子以前从不将他放在眼里,现在倒让他来拱卫津门了,鞑子难不成以为施琅这个王八蛋真是我们的对手不成?”郑缵绪哼了一声。

    “小心驶得万年船,缵绪你和锡范亲自带队北上,把施琅的船队给我包圆了,万不能让其逃脱。此战之后,我们恐怕就要去辽东了。”郑鸣俊道。

    “二叔,是不是齐王准备北上了?”

    郑缵绪和冯锡范都有些兴奋,他们在莱州这里小打小闹,能建什么功业,但要是大军北上征朝鲜,定辽东,那可是不世之功。

    “快了,我想,齐王也等不急了吧。”

    郑鸣俊抬头看向南方,目中满是殷切。

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天津 施琅

    感谢风哥哥很彪100元打赏!

    。。。。。。。。。。。。。。。。。。。。。。。

    津门在元朝时便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明朝开国之后于此地设卫所,称天津三卫,鼎盛时期三卫兵员16800人。

    此后,随着人口增加,商业发展,事务繁多,词讼纠纷发生,故明朝又在天津陆续因事设官、设衙,建学,或将外地官、衙迁津理事。除此之外,天津还是锦衣卫都指挥衙门所在地。

    崇祯年间曾任锦衣卫都指挥使的骆养性降清,被清廷委为天津总督,后因擅自迎接南明弘光帝使臣左懋第而革职,但仍加太子太傅、左都督。后授浙江掌印都司,不久逝世。

    随着满清陆续占领中国及北方海域平靖,天津的军事重镇地位逐步下降,近年来天津实镇不过一个参将,所部兵乃是当年随刘泽清降清的明军改编而来。

    天津水营是顺治死前几个月才匆匆组建的,原是准备和莱州水营合并为大清水师,并从荷兰人手中购买船只,训练水兵,以应对太平军水师的威胁。

    没有强大水师,以致当日江北大营无法趁太平军在江南立足未稳之际渡江,给了太平军经营江南的时间,最终导致顺治亲征惨败。

    回京之后,顺治痛定思痛,大举改制,充实满州八旗力量,同时也对水师组建加以重视,为此甚至和荷兰人签款借兵,以实现“以汉制汉”、“以夷治汉”的策略。

    可以说,打造一支不弱于贼秀才的水师力量,是顺治生前几个心愿之一,不过这个计划在顺治死后就停了下来。

    一方面是东番的红夷虽然同清朝签订了款约,但并未履行款约,帮助福建清军从海路撤回,并且答应售卖给清朝的四艘战船也迟迟没有交付。

    负责同红夷谈判的范文程之子范承谟从东番回京之后,隐晦向辅政大臣们表示,若想东番人履行条约,首先得大清能够解决迫在眉睫的危险,要不然,不要指望东番人能够帮助大清做什么。

    范承谟的话传到了太皇太后耳中后,她老人家只是叹了口气,对苏麻喇姑道:“范家老大这话在理,咱大清自个腰都不硬了,怎能指望外人来帮咱们。这世上,锦上添花不稀奇,雪中送炭的才稀罕呢。”

    除了东番红夷继续观望外,另一方面,则是顺治驾崩之后,清廷忙着治丧同时还要应对吴三桂的二十万大军,钱粮着实吃紧,根本没办法按照顺治生前心愿将水师组建起来。

    所以几个辅政大臣商量之后,一致同意暂停大清水师组建,这就导致天津水营从组建之日起到现在,半死不活。

    莱州水营那边,也仍就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南方的太平军虽能打,但毕竟离得远,前面有徐州顶着,莱州水营这边怎么也不以为有朝一日,他们会成为太平军重点打击的目标。直到他们发现,有些事不是他们一厢情愿就不会发生的。

    山东传来太平军水师大举寇岸,占领莱州水营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在八旗权贵当中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可以说,这个消息比当年听说郑氏水军打到南京城下还要让清廷震动。

    毕竟,山东近在咫尺,南京却在几千里外。

    莱州离京畿太近,太平军的水师能打莱州,就能打天津,甚至还能从天津登岸直扑北京!

    北京,现在就是一座空城!

    清朝现有满州八旗精锐三分之二被鳌拜带到了河南,余下的三分之一又因为吴三桂分兵攻入山西,不得不由敦拜领着前往山西御敌。所以眼下的北京城,除了宫中的侍卫,也就是那些王府的包衣戈什哈,还有顺天府的巡城防兵了。这要是太平军再从海路打到天津,朝北京杀过来,如何得了!

    是指望着宫中侍卫们去杀敌,还是王府的包衣奴才守城,又或是那些只知道收钱的巡防兵们替大清卖命?

    这消息简直坏得不能再坏了。

    不少满清官员们想到了济度在广东惨败的教训,当初正因为贼秀才通过水师将兵马运到了济度的后方,堵死了官道,这才让济度和手下的三万多满蒙汉儿郎困在潮惠那巴掌大的地方,最终全军覆没。

    有一就有二,谁敢保证贼秀才不会趁北京空虚,再来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有满州王公大臣大骂贼秀才没有信义,不守诺言,撕毁了停战协定。不过,他们也只能骂骂而矣,还能做什么?是能点齐大军渡江踏平他贼秀才,还是能千里飞剑,取他项上人头?

    出关,老老少少都出关,这北京城不能再呆了!

    数十位八旗王公大臣进宫哀求太皇太后弃守北京出关,因为这关内实在是不能要了,再要下去,满州老老少少都得陪葬。

    “慌什么,天还没踏下来,他太平寇还没跑到哀家眼皮底下呢!”

    太皇太后却是沉得住气,将这众王公大臣狠狠大骂一通,然后告诉他们一个好消息,她的娘家科尔沁即将再次入关。

    这的确是一个好消息,再加上鳌拜在河南接连击败吴三桂,开封那边又有提督库恩布重创忠贞营,贝勒屯泰又正领兵围剿山东乱民,只要这几个环节不塌,大清面临的危险倒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还不致于就这么仓皇逃回关外。

    不过科尔沁等部兵马一时半会也飞不到北京来,所以大清现在还是要想办法把京畿的危险降到最低。

    康亲王杰书提出,太平军主力并未北上,攻打莱州的只是他们的水师,所以朝廷必须选派一位优秀的水师将领前往天津坐镇。只要天津不丢,北京就不会有危险。

    满蒙八旗可没有什么优秀的水师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