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杀怪升级当战神-第2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如果并非居住在楚公麾下的,那么自然是得不到补助了。另外每个月的补助是恒定的,并不会因为你不去领,就会累积到下一个月。
“楚公好算计,这下我们怕是要搬过来了!”外地的考生们拿着手里的学籍册,只觉得自己遭到了算计。奈何这是一个阳谋,他们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学籍册,尤其是那些秀才和举人。更别说进士们了。
“如今朝廷和袁绍那边并不认可科举成果,我们除了搬过来又能如何?”大部分的学子都已经认命,关键这段时间在江东呆着,才发现这里比想象中的还要繁华。
中原和河北,甚至关中因为长年的战乱,变得萧条无比。更别说两年前的旱灾,兖州、翼州、徐州、豫州、司州和已经划分出去的雍州,如今还没有彻底恢复过来。
相比之下,南方一片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市场上出售的商品种类也是花样繁多,不仅有肉有菜,还有不少鱼和水果。甚至在今年开始,宛陵的宛(宣)纸和宛(宣)笔以出色的品质,受到大量读书人的认可和喜爱;同时黄花云尖、宁国笋干、苏岭山药和宁国山胡桃这四个特产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和购买。
最终超过九成九的考生选择搬迁到这里,只有不到一分的考生,咬了咬牙,拼着得不到官府的补助,也不愿意搬家过来。或许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根在那里。
“财帛动人心……两千多个好苗子,如今都留在了江东……”李明咧嘴一笑,要彻底完善科考制度,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别的不说,授课的老师就没有那么多。不过有这一批举人,甚至是秀才补充进来,各县的架子至少可以先搭设起来。
“家主,别忘了还有三千人落榜了!里面至少有七八百人还是有才华的!”张默提醒。
“七八百人里面,真正有才华的人也不过二十来个。他们未来或许可以成为肱股之臣,不过未来的事情谁知道?说不得一二十年后,这大汉江山,都改姓李了呢?”李明淡淡一笑,“再说,如果我派人拦截,甚至截杀他们,这件事情传出去,以后还有谁会来我们这里参加科考!?”
“家主能明白这样道理,属下非常高兴。”张默笑道。
科考的事情持续发酵,说到底头三名骑马游街的事情太过于轰动,更别说当晚楚公居然亲自为头三名考生下厨做饭,并扬言以后每三年下厨一次,这个消息被商人,还有那些返乡的考生,主要还是周氏客栈背后的推动下,迅速朝着整个大汉扩散出去。
很多人原本不知道科举是什么,然后如今明白了,江东这块的,不少百姓甚至后悔,怎么没有好好的念书,否则说不得可以混一个童生。如今规定下来,三十五岁以上不能参加考试,才让许多大汉幡然醒悟,有些东西一旦错过,那么就不会再回来了。
“张娃子,你说你考上了那个什么举人?!”南陵县下辖的一个亭,顿时聚拢了一大堆的乡亲,亭里前几年给人放牛的张娃子,居然考中了举人。
张娃子看着周围的乡亲,当初他给魏家放牛,不少人之前还曾经看不起他这个放牛娃。直至几年前他偶然得到几本书,千方百计给魏老爷家当了书童,千辛万苦,受了他们家小霸王不知道多少折腾,终于把书本都给通读。
“承蒙楚公看重,张翰得到了举人资格,这便是张默的学籍册。凭着学籍册……另外一个月后,就要再去宛陵,到时候官府会给张某安排官职,据说如果是去交州,可以担任县令!”张翰举着手中的小册子,激动的说道。
“哇!”乡亲们闻言,顿时各种羡慕嫉妒,张娃子之前捧着几本书看,他们甚至还有人笑话过。与其花时间在这上面,还不如耕地做工赚钱才是实在。
在很多人那看来,当官那是地主老爷的事情,和他们这些百姓没有关系。
“楚公,真的允许我们这些下里巴人,当官?”有个大娘壮着胆子问道,他知道,有了这本学籍册,眼前这个她从小看着大的娃儿,已经是个官了!
“楚公设置科举,只要考中当然可以当官!不过今年还算容易,明年估计就没那么容易了……我可听说,明年之后……也就是说,得接受楚公亲自考问,过关的才能成为进士,其中头榜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不仅可以风风光光骑马游街,还能在晚宴上,吃到楚公亲手下厨烹煮的饭菜,当真是风光!”张翰说到这里,双眼已经是无比的向往。
只可惜他问过了,授予官职之后,就没办法参加科举了。说来也是,都已经当官的人了,还和那些没有官身的考生一起抢名额,这的确有点不厚道。
“张……张大人,你说,我的孩儿现在开始念书还晚吗?”当即就有人上前询问,其实一开始他下意识打算说‘张娃子’,不过如今却是不敢,只觉得张翰身上,多了一道威势,然后明白了,就算他没有上任,已经是官了,那便是‘大人’了。
“三十五岁以前,都能考童生试,楚公说了,以后会在各县新建书院,只要过了童生试,就能免费去书院上几年学,甚至每年三月都能参加院试,并得到秀才身份。”张翰连忙解释道。
“可要参加童生试,总要识字吧?这可怎么办?”当即又有人担心起来,他们都是大字不识的粗人,或许可以凑点钱买书,可读书就成了问题。
“我记得乡里不是有一家启蒙私塾么?楚公也鼓励那些落榜的考生去启蒙私塾授课,每个月官府都会给私塾不少的钱粮补助,目的就是减少我们的负担。各位,楚公告诉我们,‘再穷不能穷教育’,张某希望,我们这个亭,不仅只有我张翰一个,有更多的乡亲,跟着我走出去!”张翰郑重其事的说道。
这其实也是他们的政治任务,在上任之前被安排下来的宣传任务。李明也算是物尽其用,让这些考生衣锦还乡的同时,还让他们承担宣传任务,如此以后读书的人会更多了。
这样的情况在各地都有发生,大量的考生回乡宣传,自然带动了当地的学风。可想而知,下一次的科考,竞争会有多么激烈。好在李明已经规定了参考的岁数,三十五岁再找份工作,倒也不算太晚。
第50章 阳谋对阳谋
“原来如此,这就是科举啊!”刘廷在皇宫里面来回的踱步,看得出来此刻他真的很兴奋。与此同时在下面奏报的孟建,还有一盘作为参谋的申夜,却在默默的等待。
其实别说是刘廷,申夜也能清楚的意识到,这个所谓的科举制度,将真正意义上改变大汉的用人方针。不过要普及科考,同样要有很苛刻的条件。
首先就是要有足够的学院授课,另外就是最大限度的扫盲。没有足够的学生基础,就算开设科举,最终也不过是让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光明正大的进入朝廷罢了。
其次便是后续的钱粮,李明还真是财大气粗,一口气拿出了那么多的钱粮,支援那么多的考生。换做是他们,怕就拿不出那么多了。拿得少,会让考生心寒,毕竟爱国不能当饭吃,待遇不好说不得别人还会以为,朝廷并不重视他们,也不重视教育。
“这是一招阳谋!”刘廷尚未发话,申夜也不得不站出来,“我们就算要准备科考,没有五年的时间办不下来!”
刘廷不傻,尤其申夜在他发话前就站出来,他自然会继续思考。最后明白了,这是一个阳谋,朝廷越晚举行科举要完蛋,太早举行也会完蛋。
“李明他们怎么就办下来了?”刘廷顿时皱起眉头。
“臣捋了捋,李明是在六年前,也就是辛未年开始印书,大量的廉价书籍充斥在市场之中。三年后,江东地区识字率从不到三成提升到六成,会稽书院进一步扩建。又过了三年,经过六年的累积,寒门甚至普通百姓出身的读书人,比例再次提升,再加上这次科考针对全国,有不少外来的世家子弟充斥其中,三个阵营互相牵制,李明居中获益,是以他举办的科考,才能毫无顾忌,甚至有了那么多的考生,完全可以进一步补充教育人手不足的问题,这样三年后的科举,只会变得更加正规。”申夜就这几年收集到的情报回答道。
“就算是李明,也花了六年时间,才做到这一步!我们这边,也要花费六年,只是若超过三年不举办科考,怕是要寒了不少百姓的心,相反,世家那边怕也会有点意见。”申夜最后总结道。
“说道他们,今天就有人提议,要让朝廷也举行科考,不能让李明专美于前,你猜猜是谁提议的?”刘廷冷哼一声,“杨彪,又是那个杨彪!”
“这个微臣调查了一下,真正提议的是王允,杨彪只是被推出来而已。对于杨彪来说,若能促成此事,他在世家之间的名望会大大提升,自然也愿意当这杆枪!”申夜回道。
“李明,一场科考,你也能这样搅风搅雨!”刘廷顿时气炸了。很想发泄一下,随即意识到孟建还在,于是故作冷静,让他下去。
孟建自然也意识到,继续呆在这里也不妥当,于是告辞离开。
“现在怎么办?那些三公九卿就等着我们开科,结果你跟他们说要等六年,他们也不傻,岂能不知道我们的打算?李明是怎么让下面的世家服帖的?”刘廷也觉得头痛。
“开,科举必须要开!朝廷缺人,不过需要一个准备期!”申夜想了想,“或许一年,或许两年,我们是朝廷,开科举自然是要全大汉子民一起参加,否则就不像话了!”
顿了顿,继续说道:“既然规模大,那么需要准备的东西就多,比如住宿,比如考场和考卷等东西……对,我们甚至可以对外宣布,在此之前可以考虑进行一个‘模拟科考’。简单来说,就是先针对大江南北张贴宣布此事,明年三月开考,划分好世家和寒门之间的比例,确保有一批寒门士子。同时鼓励办学,我们粮食不多,但钱却有不少。
如此混了一年,可以拖上三年。三年内逐渐将国子监进一步改制,并且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反正我们有钱,不过代价也很明显,估计我们三年内,无法对外攻伐。”
“世家子弟必然会云集,如何吸引寒门子弟,尤其是那些有才华的寒门子弟,甚至是普通的百姓过来参考?又如何,控制正所谓的比例?”刘廷有点想不明白。
“这个简单,只需要派遣我作为主考官,同时安排两个绝对忠诚于陛下的臣子前去监考即可。孟建都不清楚他们是如何阅卷的,那么我们如何阅卷,还不是看我们的?”申夜略有得意地说道。
“内部操作……可行吗?泄露出去,以后还有谁来考试?”刘廷有点担心。
“李明那边难道就么有问题?不少在考卷里面写他坏话的,都被他剔了出去。考我们的科举,若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剔出去又如何?”申夜笑了笑,他可是专门派了十几个人,在考卷里面谩骂了李明一番,果然这些人都落了榜,只是如此也算是给了他足够的借口。
想了想,又补充了句:“待遇方面却必须要向李明那边看齐,至少要持平,否则的话,别人怕会说我们朝廷小气。李明不是说,他是为朝廷做试点的么?既然如此,三月份考试之后,多发一些学籍册出去,并且告诉那些学子,大汉全境通兑!”
“哈,到时候这帮考生,都过去李明那边领补助,李明的脸色一定很精彩!”刘廷闻言,当即拍手叫好。
说到就做到,两人商量好了之后,开始迅速行动起来。第二天的朝会上,刘廷就科举的事情做出答复,结论就是:大汉需要科举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同时明年三月份,将举行一次‘模拟科举’,三年后转为正式科举。
杨彪没想到刘廷居然那么快就答应,只觉得里面有可疑,只是如今只能见招拆招。
大量的士卒开始离开长安,向大汉所有州郡出发,把朝廷的旨意传递出去。一个月后,大江南北,很快就传出消息,朝廷认可楚公的科举考试,不过对考试结果进行保留。
同时,明年三月会在长安举行一场‘模拟科举’,合格者得到的学籍册,全国通用。
一时间,本来在为明年三月份童生试做准备的考生们,顿时打起了主意。毕竟在李明这边,得从童生开始当起,但如果去朝廷那边……更别说,全国通用的学籍册,听起来也高大上一些。
“通告下去……”李明自然也收到了消息,也被刘廷的手段恶性到了,“朝廷的学籍册我们这边也认可,不过想要兑换补助,必须要在当地定居这点不能改变!”
“哈哈,这下却是要让朝廷,偷鸡不成蚀把米了!”郭嘉笑吟吟的说道,朝廷的反应,到底没有出乎他们的预料,只是全国通用学籍册这点,的确有点恶心人。
第51章 余孽的消息
和李明这边不同,袁绍那边是坚定不承认学籍册的合法性,认为科考是‘歪门邪道’,‘孝廉制’才是正道。不是他目光狭隘,也不是他看不到科举的意义,只因为他没选择。
袁阀的存在,本来就相当于各大门阀世家的‘盟主’,这个盟主等得久了,自然发现结果麾下重要的军政职位,都被世家大族把持。
可以想象,若是举行科举,未来所有被录取的只能是世家,寒门根本不可能出仕。反而用孝廉制,或许还能收获几个寒门士子来平衡一下。是以就他的实际情况而言,孝廉制远远比科举制要实惠得多。
“主公……楚公那边已经承认了大汉颁发的学籍册,不过附带条件是想要领取补助,就必须要在某地定居,凭借着户籍和学籍册,才能在当地的县衙里面领取补助。如今天下过半都认可学籍册,我们若不认可,怕以后寒门士子,就都要流失到他们那边。
属下以为,我们不妨学习楚公,这样也能留住治下的寒士。”田丰某天谏言道。
“就算留下又能如何?我们这边读书人本来就少,世家为了避免寒门和他们抢科考名额,对寒门的提防也比以前严重许多。如今我们若要举行科考,那么结果九成九以上都得是世家子弟合格。若不举行科考,就算我们认可学籍册,看不到希望的学子们,到底还是会去长安或者宛陵参加科考,结果也没什么区别。”袁绍叹了口气。
田丰看着袁绍意兴阑珊的样子,自然清楚他的无奈。顿了顿,继续谏言道:“如此主公可以把用人的重点,放在军旅方面。这部分要突破世家的阻挠比较容易,毕竟上战场厮杀是要牺牲的,也不是所有世家子弟都会想要进入军伍之中。
我等不妨先放弃治政这一块,把侧重点放在军方。听闻楚公那边,专门派遣有文化的学子进入军中,作为‘监军’。我们不妨也以‘监军’的名义,培养寒门士子,直至达到一定规模,然后再徐徐图之,如今天下三分,任何一点小错误,都有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内部绝对不能乱起来!”
袁绍闻言,顿时眼前一亮,点头说道:“嗯,为今之计,的确只能这样了!”
他身边也有阿谀奉承之辈,不过所幸还有如同沮授和田丰这样的铮臣。这是他和袁术最大的不同,关键是他越来越发现,铮臣的好处。
公元198年3月,第二次童生试,或者说是第一次正式的童生试开考。准备了几个月,来自各地的考生,在各县进行考试。去年秋季,中了秀才的考生,也有不少被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