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三国一路人-第6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过来看老曹,老曹虽然在建安十二年对辽西狠狠的干过一仗,但那是标准的远征还外加险得不能再险的险胜……哦对,因为当时陆仁插了一脚的缘故,老曹打得没有原有的史那么险,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是灰常的险。而老曹当时尽管取得了胜利,对辽西也是能打却不能守。
因此对老曹来说,当时除掉蹋顿主要的目标是防止蹋顿帮助袁氏死灰复燃的情况发生,而在除掉了蹋顿、杀死了二袁之后,老曹也不愿破坏辽西的格局。公孙氏是想用辽西的乌丸、鲜卑等游牧部族卡住老曹,反过来老曹又何尝不是想用这些部族阻挡一下公孙氏?
而这样的一个格局,在公孙度病死、老曹摆平了乌丸蹋顿之后也没有改变什么。至于陆仁会插了一脚进去,说实话其实都是出乎了老曹和公孙氏方面的意料之外。尽管陆仁玩了不少的花招来表示自己在辽西只是要保证一下与北方地区的商贸收益,但不管是公孙氏还是老曹,说会对陆仁不留心着点、提防着点,那不是扯淡吗?
再转回到司马懿的身上,以司马懿的敏感触觉,哪会不明白这里面的关系?所以司马懿对辽西那边的战事也十分的关注。现在赵雨把一些话说了出来,司马懿自然会分析出来一些什么。再想了想,司马懿堆起了笑脸向赵雨问道:“雨姑娘,在下想问的到不是这个,而是始终都不明白陆夷州为何执意的要对辽东用兵。难道说陆夷州有意想拿下辽东不成?”
赵雨这时也摆出了一副小女人的姿态,回应道:“拿下辽东?仲达先生,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也不知道我家先生是怎么想的,但在我自己看来,先生他如果是想拿下辽东的话,这根本就是在开一个天大的玩笑。
“辽东又不是辽西,辽西虽然乱,但说白了也不过是一大群大大小小的游牧部族而已,处理得当的话整到一块立足之地与游牧部族互市取利不算是什么难事。可辽东是什么情况?自公孙度威振辽东以来,公孙氏在辽东已经立家三十年,其根基之厚、军力之强,又哪里是那么容易就拿下来的?
“当然了,我家先生如果是倾国远征,以鱼死网破之势去与公孙氏交兵的话,想拿下辽东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可辽东只不过是一块苦寒偏远之地,怎及得我夷州繁荣富庶?先生他纵然是倾国远征拿下了辽东,但势必会使得夷州的防务空虚,容易被孙权、刘备之流趁虚而入。一但夷州有失,先生他岂不是舍本求末,做了件丢了西瓜却捡了芝麻的蠢事?仲达先生,你好歹也曾经与我家先生打过几次交道,你认为我家先生会做这样的蠢事吗?”
司马懿缓缓摇头:“正是因为如此,在下才不明白陆夷州为什么非要和辽东交兵不可。雨姑娘,若不觉嫌隙,可否对此中的隐情告知一二?”
赵雨故做好奇的道:“不是吧?倭岛的银船丢失是在今年……哦不对,现在应该说是去年的夏末秋初,到现在都快半年了,我家先生他发出的檄文都有三、四个月了。至于先生他为什么执意的要对辽东用兵一事,檄文上面不都说得清清楚楚了吗?”
司马懿心说那种檄文鬼才会信,而但凡是有点政治嗅觉的人,也都会明白那种檄文最多只能信一半。
这边赵雨一边抿着小酒一边很是无奈的道:“说真的,如果只是一艘寻常的银船,丢了也就丢了,区区五千斤的白银和一些倭岛的特产对我家先生来说,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大事。”
一句话就说得司马懿的嘴角当时就抽了几下,心说你陆仁还真他喵的是财大气粗,五千斤的白银还“不算什么大事”?不过从陆仁地盘的经济实力来看,五千斤白银对陆仁来说的确算不上是什么大事。
“既然如此,陆夷州又何必小题大做?”
赵雨又长长的叹了口气:“还不是那十四个倭岛女子给闹的?这十四个女子如果只是一般的倭岛女子的话,本来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但仲达先生你要知道,这十四个倭岛女子是倭岛邪马台女王手下的直系祭司,这次前往夷州除了要向我家先生送上贺礼之外,还要代表邪马台向天子敬献贡礼以示藩属之意。因为这个原因,这次的事情可就不是丢点钱财那么简单了。
“仲达先生你想想,天子的藩属使节被扣下,而且被人所辱,这样的事情能小得了?往大了说是天子的面上无光,往小了说也是先生他有失职之罪。这如果不向公孙氏讨个说法,把使节给救回来,回过头先生怎么向天子交待?怎么向诸候交待?怎么向天下的百姓交待?如果先生真的扔到一边不管不问,那天下人又该如何看待先生?先生他以后的信义与脸面又何以复存?”
司马懿点点头,心说这到是个大事。而这个事虽然已经在陆仁发布的檄文中说得清清楚楚,但是此刻从赵雨的嘴里说出来,其可信度到是要高上了许多。换句话说,司马懿已经知道陆仁要对辽东用兵一事基本上是板上钉钉子的事了。
一念至此,司马懿不由得在心中暗笑公孙氏的那帮子人还真够见识浅短的,为了那么些钱和女人得罪陆仁干什么?不过转念一想,司马懿到觉得公孙氏敢这么黑掉陆仁的钱和女人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与依仗。
首先辽东的军事实力并不弱,就算是现时点的老曹想摆平辽东,恐怕也得大费上一番周折才能行。在此不妨再稍稍的延伸一下,就是在原有史的三国中后期,公孙渊的确是死在了司马懿的手上,可那也得想想当时的魏国给司马懿准备好了多少的赌本!即便是赌本雄厚,司马懿自己也承认过如果不是公孙渊犯了战略决策上的错误,他司马懿想把辽东给拿下来也绝对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另外嘛,辽东与夷州之间的距离也实在是远了点,说十万八千里可能是夸张了点,但以当时人们的观念看来,真的是太远了点。这么远的距离,对作战会造成的影响可不是一点半点。
总之,在司马懿看来陆仁执意的要打辽东绝对是不智之举,但是按司马懿所打探来的消息与口风,陆仁对这一仗却又是不得不打。是啊,事情闹得这么大,陆仁要是不打上一场,对天下的确是不太好交待。
反过来,公孙氏除了有相应的倚仗之外,对这个事也绝对不能承认和认错。扣押要去给大汉天子送贡礼的使节哎!你知道这是多大的罪名吗?这尼玛要是落人以口实,搞不好就会给了老曹那边一个打过来的借口,一但老曹与陆仁联军,能不能抵挡得住可就是个大问题了,所以面对陆仁那边的指责,公孙氏这边也只能是死不承认,不给老曹出兵的借口。至于陆仁方面……公孙氏到是有把握能抵挡得住。
所以所以,公孙氏方面对这场仗也是一种不想打也得打的态度了。
想明白了这些,司马懿就要开始盘算着怎么给老曹那边写信汇报情况的事了,对赵雨这里到没有继续再追问什么。他死蚂蚁是聪明人,知道问话问得差不多了就得适可而止,不然多半会惹来些不必要的麻烦。反观赵雨,她也明白说话要留几分的道理,你要是说得太多,只能是召来一个反面效果。
就这样,双方在交谈得差不多的时候,都绝口不再多提辽西和辽东的事,转而谈论起了一些风土人情、流行趋势、商品流通方面的事。而且为了配合一下效果,司马懿还特意的向赵雨问及现在的夷州那边有没有什么新款的漂亮服饰,说是准备买几身给他的老婆张春华,赵雨则是顺手把陆仁着人带来的新款服饰送了过去……
赵雨拍电报给陆仁,陆仁那边自然是命令邺城那边的情报员留意老曹的动向;司马懿这里急急忙忙的写了信给老曹,老曹这边得到了消息之后也赶紧的召开了会议商议。
不商议不行啊!根据长安那边传回来的情报,刘备在蜀中已经打下了大半个蜀地,诂计用不了多久就能把cd给打下来,老曹这边要是再没有点相应的动作,一但被刘备拿下了蜀地再进取了汉中,老曹想摆平刘备的事基本上就没啥指望了。
而在这个时候,辽西那边的情况则决定着老曹是应该及时的出兵汉中,还是把主力部队留下以防备陆仁在辽西的动作。如果陆仁在辽西那边的动作很大,老曹就绝对不敢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出兵汉中,所以老曹最希望看到的,是陆仁吃饱了没事的去与辽东方面死磕下去。现在司马懿送来了这个关键的情况,老曹当然要分析一下陆仁是真的要和辽东干,还是作出一个假像来迷惑他老曹……
(丢失了好几章,瓶子郁闷,只能重写。)(未完待续。。)
卷三 第九十九回 战事再起
现在的老曹很有些纠结,纠结着到底是出兵汉中,还是留兵防备辽西。而在这个问题上,老曹现在麾下的那帮子谋士也是说什么的都有,反而把老曹给整得有些摇摆不定。而很没来由的,老曹也在心中暗暗的叹息。
老曹前期有五大谋士,即荀、荀攸、郭嘉、程昱、贾诩。而到建安二十年的时候,这五大谋士中郭嘉病死,荀和荀攸被陆仁挖了墙角,在老曹的身边就只剩下了程昱和贾诩。只是这两位吧,程昱的性格太过刚强张扬,贾诩又总是一个劲的低调低调再低调,很多时候用起来不是那么顺手。而在这一次的问题上,这二人的意见也如他们处事的风格一样的正好相反,程昱表示要留兵防备陆仁,贾诩却表示不用担心陆仁,应该尽早的去抢占汉中。
那些乱七八糟的争论与分析就不多说了,反正老曹的头是越来越大。而在这个时候,司马懿补送来的一封信到是令老曹当即就作下了决断出兵汉中!
司马懿作出了什么样的分析?说起来其实到也挺简单的,首先司马懿分析了一下蜀中地区与辽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大概的意思就是辽西偏远苦寒,各方面的开发程度都很低,在当时来说属于贫荒地,而且还有许许多多的游牧部族的存在,陆仁就算是不久前打赢了一仗,但是想在辽西立足与发展并且对老曹的地盘产生威胁,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去开发与发展才行。
反观蜀中,那里的气候良好、土地肥沃、各方面的开发程度相对较高,属于拿了下来就可以直接使用的地头,一但被刘备给拿了下来,刘备马上就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对老曹会产生的威胁可不是一点半点。也就是说,在土地的使用能力方面,蜀中要高于辽西。
然后司马懿分析了一下陆仁与老曹还有刘备与老曹之间的关系。陆仁与老曹之间一直以来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等的方方面面的联系十分的密切,最直接的地方就是陆仁在老曹的地盘里有着相当惊人的商贸利润,这就直接导致陆仁不太可能会和老曹翻脸;
反观刘备,和老曹是不死不休的死敌……哎,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反正从外交关系上来看,司马懿的观点是需要防备的绝对是刘备而不是陆仁。
好吧,其实司马懿作出的这些分析,在老曹的阵营之中也有人作出过类似的分析,只不过司马懿在徐州当徐州刺史,属于与陆仁打交道的第一线人物,手头的情报来源更广泛、更充足,所以在作出分析的时候手头上的客观因素自然就更多一些,分析得也就更仔细一些,说服力度当然也会更高一些。
但是真正让老曹下定决定去攻打汉中的,却是司马懿送来的另一个加急情报:
“辽东公孙渊领兵三万,正在前往菊花港的路上,菊花港的仗还得接着打。”
司马懿得到的情报无误,但也不能算是绝对的准确。
较为准确的情况,其实应该是步度根在对菊花港发动攻击的时候,公孙渊率领人马以援军的身份加入战斗,一起去对付陆仁搁在辽西的菊花港。
这本来是一个合理的战略布署,可是却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首先就是步度根认为菊花港只有一万左右的守军,而自己纠集起的部族人马有五万多,可以很轻松的就把菊花港给拿下来,然后把菊花港里丰厚的物资收归已有,全部都成为他步度根的战利品,没必要去分给公孙渊。所以步度根没有等公孙渊过来,提前对菊花港发动了进攻。当然了,最后的战况却没能如步度根所想的那么顺利。
不过菊花港的攻守战打了两个月,公孙氏在辽东的地盘距离辽西菊花港也不算太远,即便是当时的道路不那么好走,公孙渊只要稍稍的赶一赶路,完全可以在菊花港一战的中期就赶到菊花港与步度根合流。
这时的问题就是陆仁派出的甘宁、邓艾的这支主力部队已经赶到了济州岛。老实说,济州岛距离辽东的乐浪,也就是后世的大连、旅顺一带还有着七八百公里的海路,但是对于夷州的海运能力来说,这七八百公里的海程最多也就是两三天的事,要是顺风顺水,没准早上出发,到傍晚时分就能赶到也说不定。换句话说,就是陆仁的主力部队随时可以进攻辽东半岛的最南端。
就因为这样,辽东方面在感觉到了来自陆仁的兵锋威胁的时候,又哪里敢让公孙渊把几万人马给带去菊花港?所以公孙渊的部队是停留在了辽东的西侧,大概临近于沈阳的位置,以便于随时回撤进行防御作战,对正在辽西攻打菊花港的步度根也就顾之不上了。
再接下来就是辽西的大雪降下,道路被大雪阻断,公孙渊想过也过不去,于是就一直停留在了之前的那个位置。而司马懿手头上的商队在辽东那边得到的情报不是很详细,分析出来的结果就是公孙渊想去打菊花港,很有可能是想趁菊花港的战事刚刚终结,拓跋玉与鲜卑部族的气力损耗之后还没有恢复过来的机会去捡个大便宜。
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奇怪,那年头打仗的时候,先来个坐山观虎斗,再来个坐收渔人之利的事太多了,就连司马懿在分析过后也认为公孙渊这是想去收渔人之利。而公孙渊与陆仁一打起来可就不是步度根围攻菊花港那么简单,因为这将意味着陆仁与辽东方面的战事全面展开,会打上多久谁都不清楚。
所以所以,老曹在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马上就作出了出兵汉中的决定。而对陆仁与辽东那边嘛,老曹仍然会采取一个表面上劝架,暗地里却煸风点火的办法。
这些就不再多扯了,只说此刻在某片临岸的海域之上,尽管北方初春的海风仍旧凛冽刺骨,但却有一个青年将领傲然的站在船头,借着望远镜观察着岸上的情况。许久过去,这青年将领却很没来由的一声闷哼,低声道:
“吕玲绮?我邓艾身为男儿丈夫,又岂会逊色于你!?”
但凡是人,在心底就总会有着一份自负与傲气,只不过在如何将这份自负与狂傲去展现出来的方式上会有所不同而已。有的人是明傲,有的人是暗傲,然后在傲气与自负的程度上会有所差异。当然也有不傲的人。不过老实说,这个世界上不傲的人基本上是无限几近于零,因为没有自负与傲气的人,基本上是心都已经死绝了的“行尸走肉”……
举个这样的例子吧。在现代社会的生活当中,诸多的草根平民为了生存,在上司或是老板的面前不得不忍气吞声,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就是所谓的“受”。一但超过了某个承受的界限,一怒之下把老板给反炒掉的事也屡见不鲜,这其实就是人们心底的自负与傲气在作怪,只不过为了生存的问题,人们不得不把这份自负与傲气给强行的压抑下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