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明末苍茫 >

第314章

明末苍茫-第314章

小说: 明末苍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烈说的很是轻巧。

    “赵总兵说笑了,发卖粮食到是可以,只是胡虏退后,还得将钱粮返回,这可是干系我王的脸面。”

    金鎏有些看不下去,一看这个赵烈就是个兵痞,当真对政事一窍不通,收拢上来的粮食赖着不还,大王的脸面何在。

    毕竟此番是大王下令征集的,如果此番种种借口抵赖不还,大王的名誉扫地,日后再有类似的事情谁敢借粮。

    “唉,大王身边都是饱读诗书的文臣,这般决断多有偏颇。”

    赵烈看看金鎏、李弘胄等人摇摇头。

    这句话让金鎏、李弘胄等人勃然变色,这特么肯定是侮辱人,但是为了不同来援的明国大将冲突,他们面红耳赤的忍了。

    “金大人,上番朝鲜丁卯胡乱时,建奴掳走朝鲜百姓多少人。”赵烈转向金尚宪。

    “上番胡虏凶蛮,掳走朝鲜军民共计十余万众。”提及上番丁卯胡乱,金尚宪也是面上无光,不但献上降书,还要奉上赔偿,最后眼看着胡虏掳走十余万朝鲜人扬长而去。

    嗯,不对,这赵大人提起这个是,“赵大人是说,很多仕绅家会被掳走,这些钱粮很多不用归还了。”

    金尚宪恐惧的看向赵烈,这个说法太恐怖了。

    赵烈扬了扬眉毛没有言声,大明都是如此,何况你小小朝鲜,在建奴看来空旷的大片平原等着奴仆去开拓,辽东最缺乏的就是人手。

    金鎏等人哑口无言,是的,他们确实对胡虏没有这个明人大将知晓的多,赵烈给他们讲的这一切都是可能发生的。

    按照赵烈所说,确实很多的钱粮不用归还的,因为没有主人归还了。

    按说他们应当高兴,难题解决了,但是喜从悲来,是从自家军兵百姓的背井离乡的痛苦中得来的,这让他们如何高兴的起来。

    赵烈简直是将一幕幕惨剧活脱脱的摆放在他们面前。

    “赵大人到了汉阳就商议国事,还没有休憩进食,”第一个缓过神来的是领议政金鎏,不愧是朝鲜臣属第一人,他当先岔开了这个话题。

    “大王您看,是不是安排酒宴为赵大人接风洗尘。”

    “正是,正是。”李倧如梦方醒,急忙应允,他是乐不得的不再谈及这个血腥的场面,对李氏王族来说连京畿附近的百姓都保全不了,实在是无颜。

    赵烈没有多言,尽听朝鲜君臣安排,该说的他都说了,至于朝鲜君臣怎么办,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未完待续。)

    ps:  感谢困困羊宝贵月票的支持,感谢不灭情火、静泓2016、三环少主、印象天使、挽袖天下100打赏,感谢会稽山人007的打赏,其他老朋友不一一叙述了。感谢订阅打赏推荐的朋友们。

第五百三十二章 阴魂不散的赵烈

    建奴大军此番攻击南下可说是一路上顺风顺水,除了在白马山城遇到了朝鲜守将的强力阻击外,其他地方的朝鲜军的抵抗极为的微弱,甚至可以说像是郊游般的轻松写意。

    如今大军已经临近朝鲜都城汉阳,在汉阳以北三十里的地方,大军停下来好好休整一番,接下来就是兵进汉阳。

    虽说大军进展顺利,但是皇太极自己却是身心疲惫,十余天的进军,让他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了。

    这位大清国主感觉他的身体不比当年,甚至可说差了很多,特别是时常得胸闷气短,这让皇太极暗暗感到心悸,但是这个事情还不能传扬出去,毕竟大清内部随着阿济格、多尔衮等人的崛起,并不算平静,而豪格稍显稚嫩。

    “秉皇上,前锋图里琛回禀,据降兵讲,前些时日有数千明军前来增援汉阳,此外这几日来汉阳派出大批军兵征集粮草,几乎将附近的粮秣扫空。”

    多尔衮、多铎匆匆而来将最新的军情奉上。

    皇太极听闻眉头微皱,这两个消息都是让人费解。

    大明的援军就是为了帮助朝鲜抵御大清的吗,大清南下就是这十几日的事情,按照这个明军来的时间判断,那就是大清刚一南下,明军就已经从大明出发了。

    那么大明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为何来的如此之快,要知道出兵域外,只有明国的天子才能做出决断,其他人都不行。

    而大明朝廷和天子决策的拖沓那是有名的。很多事情官员之间。内阁和内廷之间争吵数月都定不下来。何况是出兵域外的大事,没有一两个月决断不来。

    但是明军却是来了,非常的诡异的抢先到来,当然征集粮草这个事也极为的毒辣,摆明了就是为了断绝清军的粮草来源,清军绝大部分的粮秣都是就地征集,嗯,就地抢劫。这是个逼着清军速战速决的决断。

    “来援的明军是哪里来的,京畿还是登莱。”皇太极心中涌起不太好的预感,是不是那个总是上串下跳坏其好事的赵烈又来了。

    “抓获的降兵也是在此处驻防,他们只是听闻,确实是有大股明军来援,但是哪里来的明军他们都不知晓,甚至斩杀了一些军兵恐吓他们,还是说不出明军的统领。”

    多铎躬身回道。

    看来只有进兵汉阳才能一探究竟了,就是不是赵烈麾下的军兵,只是数千明军帮助汉阳守城。也是个大麻烦,明军野战或是不敌。但是守城向来可是好手,比朝鲜军兵可是强的太多了。

    此时汉阳城内也正在忙碌着,外面征集粮草等事宜都是朝鲜君臣的事,但是守城的安排李倧都交给了赵烈,也将全部的身家性命放在了赵烈手上。

    无他,李倧手下的各个节制使指挥使没有能拍着胸脯说能独挡一面的人物。

    而赵烈的声威即使他们身处朝鲜也是尽皆听闻,不交给赵烈负责城防,还有谁能担当。

    赵烈这几天的忙碌说白了就是为了给建奴大军备货,没有足够的物料,建奴大军来了拿什么请客吃饭,说什么也得让建奴吃不了兜着走嘛,这才是好客之道。

    至于物料你别说,作为朝鲜的都城汉阳还算是合格。

    壬辰倭乱带给朝鲜军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朝鲜军向倭寇看齐,大大加强了火铳手的数量,他们的比重占到军兵人数的五分之一,而王城守军这个比重更是到了四分之一。

    同时他们的操练也算是凑合,比起大明军的火铳手要强上不少。

    赵烈可是晓得日后的松山大战,已经降了建奴的朝鲜派出了数千火铳手帮助建奴与大明作战,这些火铳手可是给了大明军致命一击,让明军伤亡惨重。

    当然有了大批火铳手,那么火药定然是不会少了,这就是个好物件,当年赵烈在涿州可是放了一回大烟花,可惜只有那么一次,其他时候没有用上。

    此番他可是坐拥两万余斤的火药,足够挥霍一阵子的了。

    赵烈即刻派人开始制作药包,这个玩意简单,只要人手够,这些火药能做出两三千的药包。

    当然,只有这么一件大礼还不够,赵烈肯定建奴不会当先攻城,这药包是为了建奴准备的,建奴驱赶攻城的朝鲜百姓还得有其他的物件对付,那就是箭枝和滚木擂石。

    箭枝好说,作为一国之都,朝鲜的武库就在这里,朝鲜军的步弓手也是不少,只是这滚木擂石嘛,就是个麻烦事了。

    这些物件根本不是临时抱佛脚能够解决的,都是应当早就备好的。

    不过汉阳多少年没有经历战事,这方面就有些废弛,滚木擂石不是没有,只不过太少,赵烈估摸激烈的战事两个回合,这些物料就得耗尽,根本就不济事。

    但是如今出城砍伐树木挖掘山石等不说能不能找到,就是找到了那么沉重的物件怎么运回来,在建奴抵达汉阳前根本不可行,只能放弃这个想法。

    怎么办,好办,赵烈打上了朝鲜王室宫殿的主意。

    说道这个就得感谢壬辰倭乱时无恶不作的倭寇,他们占据汉阳时,将朝鲜王室的宫殿焚毁大半,数百间宫室沦为了残垣断壁。

    如今朝鲜王室只能蜗居在当时的偏宫昌德宫居住,可见倭寇的恶行。

    但是,这些宫殿的地基都在,这都是大好的石料,拿来就能用,很是方便快捷,有了人手就可以了,而汉阳如今缺的很多,但是就是不缺人手。

    但是赵烈一说出来这个主意,负责给他打下手的金鎏大摇其头,而金尚宪也是极为的为难,无他,这可是王室的物件,即使已经是焚毁了的。

    朝鲜王室一直想重建被焚毁的景福宫和昌庆宫,这也是为了恢复昔日的荣光,可说是李倧一直来的夙愿,只不过因为钱粮的短缺而停滞,但是朝鲜王室是不会放弃的。

    这些焚毁的地基启开运走容易,重新摆放回来那就是大工程了,几乎等于重建,这会大大增加朝鲜王室重建宫殿的支出。

    这个即使是领议政也做不了主,怎么办,还得是王上定夺,当然附上了赵烈的话,如果城破就没有人接着修筑宫殿了。

    是啊,如果城破按照建奴的燥性,对于敢于抵抗的城池可能就是屠城,就连朝鲜王族也未必能保全,还谈什么宫殿,这想法如今看来太不合时宜,太奢侈了。

    因此李倧看的很清楚,还是保命算了,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他不但同意,而且下令一切守城事宜,赵烈可以自行决断,为了保命,李倧也是拼了。

    简直是将赵烈依为柱石了,你看着办吧,怎么办都行,只要能保住汉阳就成。

    赵烈不管这个,他一声令下,朝鲜守军和城内征集的青壮立即将景福宫和昌庆宫旧址变成了大工地,任务就是一个,拆,拆,还是拆。

    然后运抵城头和城下备用,一旦城头的滚木擂石用尽了,那么青壮的任务就是将这些物料运到城上去。

    几天的时间,在周十余里的王城城墙内侧都摆放大量的石料,数量真是不要太多。

    这只能让赵烈感叹,即使是朝鲜这个小国之地,收刮的民脂民膏不要太多啊。

    火药药包也基本准备齐全,箭枝也被整理出来被成捆的堆积在城头城下,同时利用残存的木料做出了大量的盾牌,这个很主要,毕竟建奴的弓弩那是伤人的利器,绝对不能轻忽,破虏军当年在涿州守城时可是见识过了。

    三十里的路程对于建奴铁骑来说真是不值一提,第二日午时一过,三万大军就已经来都汉阳北城下。

    前方的斥候牛录已经将城上明军的情形报给了后方如今的大清皇帝皇太极。

    皇太极听闻即刻带领着也一众王爷大臣向城北进发,离城三里,皇太极等人勒住战马,用远望镜观察城头的情势。

    他们首先看到的是朝鲜王的旗帜,然后他们的目光聚集到城头登莱指挥使赵字大旗,朝鲜王那个废物谁有功夫看他的旗帜,正如斥候所报,正是该死的赵烈所部。

    皇太极、豪格、多尔衮、多铎等人脸色铁青,他们知道一个道理,如果破虏军占据坚城,这一仗基本不用打了,即使能攻进城池,这三万余人也得都填进去。

    皇太极等人在城下观阵,看到赵烈的旗帜极为头疼时,城上的朝鲜君臣也是观看着胡虏的大军。

    李倧这一辈子可说处尊养优,没有经历过大的阵仗,城下铺满平原无边无沿的建奴大军,到处闪光的兵甲以及粗野凶蛮的军兵让李倧心惊胆战,再一想起胡虏杀人嗜血的传说,李倧顿感呼吸急促,浑身冰寒,最后他站不稳,只能跌坐椅子上。

    其他的朝鲜重臣也是如此,毕竟他们很少有人亲眼看过胡虏上万的军势,此时面对数万跃马扬威的大军,他们也都是噤若寒蝉。

    此时北风大起,从北方传来大股的腥臊之气,数万匹战马汇集一起,加上行军途中没时间打理,这个味道更是不用提了,马上就有两个朝鲜官员吐了出来,一个被气味熏得,再就是心里压抑。

    这让李倧极为不满,虽说他自己也是极为不济,但是也想让麾下官员如此丢脸不是。(未完待续。)

    ps:  拜求订阅推荐,谢谢

第五百三十三章 崇祯的痛恨

    赵烈站在城头上则对数万建奴甲兵耀武扬威无视,他主要观察的是建奴的后阵。

    赵烈在建奴后阵的北方,看到铺满平原的大批战马,这都是建奴大军的备用战马,长途行进,建奴骑甲往往有一匹备马,甚至有两匹三匹。

    看着那里大批的战马,赵烈不禁相当的眼馋,破虏军如今也就是将将备足马匹,备马则是很不充足,也就是说破虏军全军仍然不能长途行进。并且很多买入的战马也就是一般,而这里却是有数万匹战马在后面闲逛。

    就在此时,城下气势汹汹的建奴大军突然撤军了,他们纷纷调转马头向北而去,扬起了大股的烟尘,遮蔽了北面的原野,留给朝鲜君臣的是一头雾水。

    赵烈对建奴的退军一点都不奇怪,建奴绝对不会拿自己宝贵的骑甲去消耗在攻城上。

    “赵大人,此番建奴大军撤离是不是看到我汉阳众志成城,无法攻克而退却。”领议政金鎏赶过来向赵烈询问,其实这是李倧的意思,他真是盼望建奴即刻退走。

    “不会,建奴怎么都要攻城试试,只不过会驱使朝鲜百姓为前驱罢了,他们是不会让甲兵白白折损的。”赵烈对着金鎏挑了挑眉毛,他觉得金鎏的提问简直是太幼稚了。

    难道朝鲜领议政认为建奴大军来此是假日郊游不成,建奴大军一出必要捞取好处的。

    “这个,不能吧,百姓手无寸铁。他们登城能有什么用处。”对于胡虏抢掠百姓。金鎏信。但是驱使百姓攻城,就不是他能想象的了。

    “过几天你就看到了,此前我可是好生劝过你等,将百姓疏散了事,你等是怎么做的。”

    赵烈问道,他主要就是忙城内的事,城外的事宜都是交给了朝鲜君臣,这是他们该做也是能做的。最起码粮食收拢回来不少,足够城内百姓半年的用度了。

    “这个,”金鎏打了一个磕绊,“我王认为在冬日里驱赶百姓流离失所,极可能冻死饿死,乃是不仁之举,因此。。。。。”

    “哦,原来如此,那就看看朝鲜王的仁慈之举吧。几日后就晓得了。”

    赵烈讥讽的一笑,真尼玛虚伪的仁善。到时看看坏了多少朝鲜人的性命。

    “皇上,我军的粮草不足五日。赵烈所部也在汉阳城,这个城池不好攻打啊。”

    多尔衮催马与皇太极并行道。

    “派出人手收拢粮草,再有抓获尽可能多的朝鲜人,最好是数万人,没有数万人攻不进汉阳城。”

    皇太极回头看看矗立在那里的汉阳道。

    多尔衮多泽领命而去。

    “就是数万乌合之众,恐怕也打不下赵烈把守的城池。”豪格很是不看好。

    “寡人本来也没有寄希望在攻破赵烈军兵的防守,但是这汉阳城之大,还是有朝鲜军兵把守的地方吧。”

    这才是皇太极的打算,对于赵烈所部他心中有数,攻击他们把守的城池门都没有。

    但是周十余里的汉阳城,肯定会有一些地方是由朝鲜军兵把守,那里才是皇太极寻求破城的地方。

    皇太极说的这么清楚,豪格当然明了,这也是唯一可行的攻城方法了,只看朝鲜人是不是能顶得住,如果朝鲜人顶不住,在他们守卫的城墙攻入城中,那么破虏军也是无可奈何。

    就在大明的属国朝鲜都城汉阳被围之时,大明京师一个夜色昏黄的傍晚,崇祯帝还在乾清宫龙案后忙碌着,崇祯如今身子越发清减了,这两年的连连祸事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