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明末苍茫 >

第57章

明末苍茫-第57章

小说: 明末苍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子,你爹咋没来呢。”赵广问道。

    “广哥,俺爹昨天上山打猎去了,我自好来了。赵叔呢。”黄海子喘着气答道,毕竟作为一个只有十三岁的瘦弱少年,五十斤一袋子的杂粮抗出一里地送进库房,还是来回反复也是个重体力活了。不过,这活计是过了过了这村没这店了。马上就要入冬,此时多一份口粮就是多一份活命的希望,作为家中老大的黄海子也是没法子,只好出来干活。

    “俺爹今日当值,走不开。海子,一会走不动了,把你的袋子放我袋子上,我给你抗半道。”赵广看看海子单薄的身体,说道。

    “广哥,不用,俺还能行。”海子咬了咬牙,一趟两趟也就罢了,眼看码头上的米垛像小山一样,实在是张不开嘴。

    “别说了,就这么办了。”赵广明白海子的想法,不过,赵广可不认为海子吃得消。

    “嗯,广哥,俺,俺听你的。”海子感动的眼中含泪。赵广家一向照顾海子家,毕竟赵家三个儿子,一个姑娘,老大赵广已经是十八了,而海子家里只有父子三人相依为命。

    赵广帮着海子扛了六七趟,自己也累得够呛,毕竟一趟两趟好说,这是循环不断的活,好在海子爹回家后闻讯来到码头,总算接过了这个累人的活计。

    同一时间,罗东带着一些人也在监工铁山东二十里海湾里的栈桥的建造,此地是顾五岳用来运货、运人的老地点,在铁山半岛的东北,顾五岳在鲁铭德的招呼之下,早就在此修建了一个栈桥,此处往西朝鲜湾里伸出不足两百米就可停靠大型的海船,不过,只有一个栈桥,顾五岳认为不能完成大人安排的抢运计划,于是在这个农闲时刻,雇佣了一些军户,再在此处修建两个栈桥。罗东这一个月来就是在此监工。

    嗯,还有半月就可完工,可以向大人交令了。罗东今日估算了下进度,毕竟辽东的严冬就要到了,如果是第一场雪下来,天寒地冻什么活也是不用想了。

    ps假期即将结束,祝诸位工作生活愉快顺利。

第一百零八章 皇太极的烦恼

    天启六年十月十五日,晴,西北风,赵烈在济州岛等到了归来的船队,船队带来了近五千名强壮的辽民,带来了五万石粮食、衣物、盐铁,最主要是带来了千户所丰收的消息。

    “大人,此番李明峪李先生说,还没有确定最后的产量,不过,几倍于往年是肯定的,尤其是番薯丰产,玉米也是高粱产量的数倍,就是高粱的产量也是比往年增产近半。”李虎细细讲述千户所情况。“下番船队归航就会带来准信,属下在此恭喜大人。”

    赵烈一拍案起身在室内疾走几步,心中狂喜,成了,终于成了,自己所需的最后的版图拼成了。旋即,赵烈压下自己心中的喜悦,漫漫长路啊,切莫高兴太早。

    “万基,五千人即刻进入营地,休息几日,待身体舒缓过来后,立即前往岛内各地整修沟渠,开打水井,修建道路,开垦荒地。”赵烈吩咐,此时水营,工匠营其次,下批抵达的辽民到达后再开始开工,沟渠田亩则是关系到明年的春耕,一会儿也耽搁不起。“将牧场淘汰的马匹配发五百匹下去,以加快进度。”

    “遵命。”万基躬身答道。

    “李虎,船队歇息两日,即刻返回石岛,”赵烈看看李虎,心中也是无奈,还有数万难民需要运送,只好辛苦水师官兵了。“李虎,多多安抚船员,过了这些时日就好了。”

    “大人放心,这点苦处他们熬得下来,”李虎不以为然,“大部水手都是辽民,几个月前是什么日子,现下,饷银发着,饱饭吃着,这般好日子还叫苦,属下将他打岸上去,不要这般的白眼狼。”

    一旁的赵达、万基等人也是嘿嘿一笑,显然很是赞同。

    赵烈自嘲一笑,自己是后世人,这个时代的明人的吃苦耐劳后世的人真是无法相比的,多虑了啊。

    赵烈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个领地,不过万事繁巨,痛并快乐着,同病相怜的人在北方王宫里苦恼。

    身材高大强壮的皇太极在大衙门里踱步良久,可说是愁眉不展,虽说,在八月父汗去世后,皇太极与代善,莽古尔泰是最有能继承汗位的人选,代善由于与后妃有染传闻以及与子不谐等丑闻令其威望大降,而子岳托在其所掌正红旗,镶红旗中威望颇高,掌握了一部人马,岳托倒向了皇太极,与代善反倒不睦。

    代善明白自己虽说是事实上的大皇子,不过内部不靖的自己已经失去汗王的位置,只能坐山观虎斗了。当岳托代表皇太极伸出橄榄枝时,代善考虑再三接受下来,因为他知道莽古尔泰喜怒无常,如其上位,自家就是身家性命都是难保,老八虽说也是精明睿智,只是事到如今代善也只能赌这一局,将来皇太极可以放自家一马了。至于说奋力一搏,那还是算了吧,如今的人心向背代善估摸着自家没有丝毫胜算。

    于是,代善出面汇集十余个贝勒,纠集了多数贝勒推举皇太极成为汗王,皇太极也是做了让步,做出了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共理国政的承诺,于是九月一日,皇太极在沈阳大衙门正式登上汗位,同时确立了代善等三大贝勒居于其下,其他贝勒之上的地位。给足了这三人颜面和地位,将他们拉入他的阵营。

    皇太极可以说是为了汗位,做了最大的让步,不过,接下来,皇太极就面临着诸多苦果。

    介于压榨汉民过甚,致使国内汉民逃亡大半,土地大半荒芜,赋税年年剧降收入不敷支出的窘迫处境,以汉臣范文程、高鸿中为首的汉族文臣上条陈提出安抚汉民,效仿大明,租赁田亩与汉民,最终达到恢复人口田亩赋税,使汉民归心的目的。如此才能徐徐恢复国力,将养生息数年国力必能大兴,以此与明国争锋云云。

    此正和皇太极心意,后金男丁稀少,年年战乱不止年年损丁严重,目下也就是保持不减丁罢了,虽说十年前女真夺取辽东大半,开始稳定的生活,丁口也随之大量增加,不过,如今这些丁口不过都是孩童,没有十年是指望不上了。

    皇太极明白如果是与大明相争,丁口钱粮是立国之根基,后金男丁不足,只有用明人、蒙人男丁补充,只是当下明人绝不会为了抢去自己田亩女人孩子的后金真心卖命,后金可以用刀枪将其逼上战场,只能就是个打杂的用处,与明军对阵必是崩溃之局,徒费钱粮罢了。

    如此,只有适当租赁田亩与汉人,经历数年可以使其归心,收取军心士气。这些臣下的条陈大谓皇太极本心,后金虽小,不过几百万亩田亩,百多万人口运用得当足以入主中原。

    但是,阿敏、莽古尔泰纠集了大批大金贵族大臣激烈反对,俱言乃是汉臣为汉民请命,如此经年大金就是汉人的大金,我等辛苦打下的江山怎能交还汉人,掠汉民为奴是太祖在世时的祖制,甚至喊出驱逐汉臣,尽屠汉臣的口号,一时汗廷喧闹无比,纷杂四起,许多汉臣也是惊惧的马上偃旗息鼓,条陈所言诸事尽皆搁置。

    毕竟大小贝勒大多身负立国之功,又多少掌有兵权,皇太极也不能乾纲独断,否则汗位必是不稳。

    为此,皇太极憋屈的几日几夜没有睡好,太特么憋屈了,他也能算是汗王,真是事事不如意,皇太极发誓终有一天结束共治,收回王权。

    总算一干贝勒大臣在击破朝鲜、大明、蒙古诸部的包围上达成一致,大金绝不能坐看东西北四处受敌。因此十月,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率领几个贝勒万余骑兵攻伐蒙古左翼扎鲁特部。开始了皇太极时代的第一次征伐。

    不过,李永芳传来的信息表明,在这多半年的时间里,辽东巡抚袁承焕加固宁远、锦州城池,在前屯、大小凌河也是复建城堡,加紧备战,东江毛文龙蠢蠢欲动,不断袭扰辽南诸地,在铁山屯田也是颇成气候,蓄养数万军民。此两地如不尽快攻打,不出数年即成大患。

    但是,大金数年来征伐不断,财政匮乏,国内汉民逃亡,田亩荒废,真是内忧外患之时,是否近期攻伐两处也是皇太极头疼的事。大金抢劫大明辽东的钱粮就要耗尽了。

    想到此处,皇太极感到室内憋闷,来到殿外,看看远处还在修建的王宫以及劳作的汉奴,郁结稍减,大金建国十数年从几个部落到自成一国,历经大小数百战不败,吞并辽东建都沈阳。今后大金在自己手中还将布威四方。

    虽说东西开战甚是吃力,可是,皇太极想想明军的野战之力也就释然了,不过是损耗大量的钱粮折损些丁口,过几年自己独揽大权,重用汉臣,重拾耕种就一定好转。

    虽说下了征伐的决心,但是攻伐的先后次序,带兵的人选都是要皇太极伤脑筋的事。

    目下除了三大贝勒以外的其他贝勒还没有统御全局的能力,要么没有统御全军的才能,要么没有相应的威望。

    代善如今锐气不足,不足以堪当重任,莽古尔泰有勇少谋,但作为一军主将攻伐朝鲜也算足够了,只是皇太极不想增加他的威望,莽古尔泰可是与他争夺王位交锋激烈的,在汗位稳固之前,皇太极是绝不放心让他独掌大军,阿敏嘛可算猛将,不过骄横残暴,嗯,就是阿敏了,不过,身边必须是安置一些可靠人手监看,这也须好好思量,这位爷时不时脑洞大开,远在朝鲜别干出什么蠢事,到时让本就不甚安稳的大金动摇就不好了。

    皇太极当然晓得此番征朝作为他登上汗位的第一次大军征伐,怎么慎重都不为过,必要全胜而归,如此才能稳固他的汗位。

    ps感谢蝶往、海子点灯、四海聚宾朋、小小的我2015、余贾、文刀客侠、讨钱、碎在手心里的阳光、九色海、时翀、毕世、极生、绘浮生的打赏,同时感谢推荐夜半的朋友们。

    拜求推荐收藏,谢谢。

第一百零九章 石岛变化

    整个天启六年最后的几个月对于石岛就是一个忙碌的日子,船队将所有海船几乎全部召集回来,外面只留下了一个张鼓声率领的六艘船的劫掠船队,石岛就象是一个大的中转站,不断吞吐,将一万余名难民,五万石粮食,数千兵丁,几百匹战马骡马,还有上万石的水泥运往济州。

    当还有二十天过年的时候,疲累至极的赵猛、唐显文,徐鸿等诸人望着最后一艘驶出港湾的海船,终于呼出一口气。总算是完成了赵烈的嘱咐,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将这些人货运送过去,不易啊。

    “显文、徐鸿,总算是可以歇息时日了。”赵猛疲乏的眨巴着泛着红丝的眼睛,嘟囔道。

    “你们先休息,孟广山昨日到了石岛,没有时间安排,约好今日进面细谈。”唐显文吧嗒了一下嘴,颇为羡慕,没法子,老孟这里涉及到买入的粮食、布匹、硝石等杂货,以及输出的银铜、宝石还有食盐,都是关乎石岛财赋的命脉。自己这几天也是歇息不了,只能是到年根儿再说了。

    “要不,你们也前去给老孟捧捧场子。”最好是帮帮他,唐显文看到他们歇息就是个羡慕嫉妒恨啊。

    赵猛、徐鸿当然明白老孟的重要性,只是,捧场就算了,两个人齐齐拒绝回家,全然不顾唐显文的哀怨。

    孟广山此时和张庭在西炮台东两里的地方远眺离开的舰队,今日上午,两人无事来到这里,主要是看看建成的大炮台,这个炮台就是灰色铁筋水泥的建筑,高耸的凸立在湾口,这可是稀罕的物件,不过,当接近一里时,有兵丁阻止了他们的靠近。他们只好远远的看看。

    几人来到渔村的码头,边眺望大海边聊。

    “张庭啊,这个水泥真是好东西啊,据唐大人讲,可起四层楼,坚固无比,修路造房都是利器啊。”孟广山目光炯炯,张庭知道东主动心了。

    其实,张庭数月前石岛大建之时,就知晓了水泥的妙用,如果没有水泥,石岛街巷至今能建成就不错了。正因为有了水泥这个物件,石岛快速建成,从此建房也于往日不同了,相比木料,在市镇建房水泥便宜许多,毕竟大的木料在人类活动数千年的东南沿海可是不多了,水泥则是使用平常没人在意的石灰石等便宜物件制成,相当便宜便捷。

    文登商人范项问、颜君宜已将水泥发卖到文登、登州、莱州等地,水泥窑口如今是日夜赶工忙个不停,听说还要扩产,张庭月前就此禀报了孟广山,但是当时孟广山对于此项没有太过在意,毕竟家中生意的主项于此无干,不过,此次孟广山再次来到石岛,对于水泥细查了一天,终于动心了。

    “东主,此物虽说利薄不过量大,也是门不错的生意。”张庭躬身说道。

    “嗯,张庭啊,此番就可看出你对孟家的忠心,”孟广山也是感叹,张庭接洽的石岛如今支撑起孟家半壁江山,银铜、铁料、食盐、宝石,每一样孟记都是获利颇丰,现下又得加上水泥了。“你的功劳我记在心里,如今接近年关,我意奖赏你两千两银子。”

    “多谢东主,小的不过是略尽本分,不敢居功,还请东主收回。”张庭惊喜交集,急忙推辞。往年大掌柜年赏不过千两白银,自家更是不过三百两银子。

    “张庭,你收下吧,这是你应得的。”孟广山一摆手,这点手笔他还是有的,“你记住,如今孟记你是真正的大掌柜了。”

    “多谢东主,小的一定尽心尽力为东主效劳。”张庭是感激不已。

    孟广山也是感到大掌柜、二掌柜有点暮气难返,而张庭却是在石岛为本家创收不断。

    正在二人商议之时,码头和水师码头的战船、商船启航了,孟广山目瞪口呆的看着四百余吨的兴凯湖号、巢湖号、高邮湖号等六艘商船接连出海,不同福船的前边尖翘,盖伦船方头方脑高大的身躯震撼了孟广山,海船他见多了,不过,如此巨舰巨帆他是第一次看到。

    “真乃巨舰啊,比我大明福船、广船大多了。”孟广山感叹。

    “东主,石岛还有巨舰。”张庭与荣乃焉的说道。

    “还有巨舰?”孟广山半信半疑,毕竟在他看来刚刚过去的就是最大的海船了。

    “嗯,小的也就是远远的看过几眼,视乎比眼前的海船还大。”张庭确实远远的看过两艘巨舰。

    须臾,远处慢慢的驶过来两艘几十米高的巨舰,四个主桅高耸,繁琐的绳梯围绕着,还有斜帆、纵帆,八面巨大的横帆开始慢慢展开,鼓风前行,粗大的前斜桅斜指苍天,两个人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两个庞然巨物缓缓驶过,这番,连张庭也是瞠目结舌,毕竟上番他也是远远看到,当巨舰离他不足一里之处驶过时,他第一次感觉自己的渺小。

    当后续的五艘四百吨盖伦战船,嗯,如今的应急运输舰,以及二十余艘福船,海沧,以及十余艘飞剪船接连驶出时,两个人已经是被震惊的麻木了。

    两人相顾愕然,对于这位千户大人和其身后的指挥使大人的实力又有了新的认识,这是多么庞大的舰队,即使是南京畿水师也是没有如此多的巨舰,毕竟海战也是讲究大打小的。这点见识他们还是有的。而且,眼前的船队绝不会是船队的全部。

    孟广山此时是惊喜交加,自己生意伙伴的强大当然值得他欢喜,不过,赵氏父子强大的让他有点胆寒了,不过,想想扬州日益对自己不利的局势,也只有咬牙拼了。

    下午石岛官署内,唐显文与孟广山、张庭气氛融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