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征战岁月 >

第227章

重生之征战岁月-第227章

小说: 重生之征战岁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不需要任何借口和理由。

    这一切,都在唐秋离的意料之中,只不过,和他掌握的历史资料,有很大的出入,历史记载,这个时候,华北的日军总兵力,不过在十二万人左右,而且没有这个是什么小野战车联队。

    是历史不真实,还是因为自己的出现,改变了历史?

    唐秋离搞不明白,反正他知道一点,中**队,在华北已经处于劣势,也许,没有自己的独立师,日军大本营也不会下这么大的本钱,把国内的常设师团,大部分调来华北。

    他们主要目标,就是自己的独立师,可以想象得出,一旦战争打响,独立师会成为日军第一个攻击目标,日军定会倾其全力围攻,把独立师这个眼中钉除掉,以消除背后的威胁,否则,日军无法也不敢顺利南下,进攻中国腹地,以实现起占领全中国的战略野心。

    唐秋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向二十九军和独立师各部,发出了一级战备的命令,后勤部门按照暂时标准,给各部队分配弹药和物资,所有军官和士兵,都取消休假,已经休假的,立即归队。

    独立第一旅李洪刚部,独立第二旅苏景峰部,独立第三旅旅韩铁部,独立第四旅袁景豪部,炮兵第一旅郑勇部,炮兵第二旅沈景山部,骑兵第一旅刘春部,骑兵第二旅佟巴图部,离开太行山根据地,分别前出至北平西部方向的怀安、蔚县、涞源一线,原地待命,监视北平方向的日军动向。

    独立第五旅孙振邦部,独立第六旅张汉生部,炮兵第三旅杨虎部,骑兵第三旅曾仕强部,统一由独立师参谋长冯继武指挥,前出至天津南部方向的沧州、任丘一线,原地待命,监视天津方向的日军动向。

    独立第七旅王炳德部,独立第八旅田双喜部,炮兵第四旅蒋耀山部,骑兵四旅吴克凡部,骑兵五旅李长江,统一由独立师副师长刘铁汉指挥,从平津走廊地带穿过,进至承德、遵化、唐山一线,原地待命。

    刘铁汉部队的任务有两项,一是监视平津方向的日军动向,二是监视锦州至山海关一线的日本关东军的动向。

    二十九军骑兵第二旅王大柱部,作为机动力量,听从师长唐秋离指挥,开赴廊坊一带原地待命,随时准备支援各个方向。

    二十九军全体官兵,立即取消休假,禁止外出,检查武器装备,所有守备部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各部均不得与日军发生冲突,以形成战略威慑为主。

    兵力部署完毕,唐秋离又向黄崖洞根据地和定边经济特区警备司令部,发出征召令,黄崖洞根据地,在一九三六年底,面向整个华北地区,完成招募新兵两万人的任务,并且在一九三七年二、三月间,形成战斗力。

    定边警备司令部,在定边经济特区范围内,招募新兵五万人,就地训练,要在一九三七年三月份之前,形成战斗力,由独立师后勤部门,从黄崖洞调集武器装备,武装定边招募的新兵。

    黄崖洞警备旅,扩编为加强旅,下辖六个团,兵力为两万人,作为独立师机动力量,并且接管野战部队开赴前线后,太行山根据地各防区的防务。

    唐秋离必须在兵力上,和在华北的日军,达到某种平衡,而且,他还酝酿着预备役兵役制度,主要是在定边经济特区执行,定边近百万人口,蕴藏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为独立师各部队,提供大量的后备兵员。

    这也是预先做准备,防患于未然,谁知道那些日本疯子们什么时候动手,虽然历史记载的是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可保不齐那个日军指挥官抽羊角风,把战争导火索点燃,中日之战,提前爆发也说不定,部队不能被动挨打。

    一阵调兵遣将,独立师各部队,已经对平津地区的日军,形成了合击的态势,有点儿麻烦的是前出到冀东唐山、遵化一带的部队,那是冀东**自治政府殷汝耕的地盘儿。

    殷汝耕老大不愿意,一再强调这是冀东非武装区,接连给冀察政务委员会发来三封抗议电,措辞非常强硬,并且说,已经向大日本帝国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阁下,通报了此事,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均由中国方面承担。

    唐秋离看着这个大汉奸的抗议电,气不打一处来,这个家伙,就好像他不是中国人似的,俨然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国家元首的架势,还拿日本人要挟,日本人是你亲爹啊?

    唐秋离亲自起草了给这个大汉奸的回电,回电的电文同样不客气,“我华北独立师部队,进到冀东一带,是为了追剿小五台山漏网的土匪,阁下如此激烈的反对,莫非和土匪有牵连,亦或是土匪就是阁下的部队,乔装改扮的。”

    “意在扰乱我平津地区的社会治安?果真如此,请阁下回忆一下,我华北独立师,初次进关时,冀东保安总队的下场,试想,今日之华北独立师,无论兵力和实力,都远远超过刚进关的时候。”

    “阁下如在无礼阻拦我部队剿匪,唐某不介意冀东之战重演,纵然是日军出动,全力助你,唐某也定能取你项上人头,如若阁下不信,可愿与唐某在冀东平原,兵车相会否?看谁血染冀东大地,以后,此等屁话,休要来烦我”

    这话说的绝对不客气,唐秋离早就对这个大汉奸不感冒,要不是碍着南京国民政府,冀东这块儿地面,那轮着殷汝耕说话,也借机掐断关东军南下进关的便捷大通道,切断关东军和华北日军的联系。

    唐秋离也知道,去冀东剿匪这个借口,实在太勉强,根本就是强词夺理,与日本占领东三省和在华北驻军的理由,如出一辙,对这个大汉奸,不用客气,自己耐着性子给他回电报,是给他天大的面子。

    否则,早就摘下他的汉奸脑袋,挂在北平的城门上示众,没办法,用实力说话,拳头就是硬道理。

    ****

第三百五十四章 两广事变

    第三百五十四章两广事变

    唐秋离挥笔写就回电电文,默读一遍,颇为自得,然后递给等候在一边的梅婷,梅婷担任着秘书主任,唐秋离所有的来往电文和信件,都由她经手。

    梅婷看完,“扑哧”笑了,把电文递回给唐秋离,并且说道:“秋离,这样不好吧?怎么说你也是个在职的将军,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就不怕失了体统,让别人笑话?”

    唐秋离一摇头,“梅婷,这还是轻的,我就是顾及了身份,否则,我会当场骂死这厮,也省得他当汉奸,让他的祖宗跟着蒙羞,你不知道,跟这种人,讲不出道理,只有拳头好说话,他们就吃这一套,原文照发。”

    殷汝耕接到唐秋离的回电,气得差点儿当场晕过去,脸色铁青,嘴唇发白,手脚乱颤,破口大骂:“唐秋离小儿,出言不逊,竟敢如此羞辱于我,和你没完”

    说着,几下就把电报撕个粉碎,脾气也发了,火也上了,那又能怎么着,日本主子那边的意思是相机行事,出兵不大可能,殷汝耕这个窝火啊。

    没办法,通令冀东保安总队,所有部队,原地驻防,紧闭城门,分散在外的部队,立即收缩到几个中心城镇,一律不许和独立师的部队发生任何冲突和纠纷。

    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只要不是要你的脑袋,什么事情都能忍,殷汝耕何尝不想大打出手,可自己的这点实力明摆着呢,没有日本人做后盾,和独立师交手,恐怕是一个回合都不到,自己好不容易攒起来的家底儿,就会赔个精光,以后还拿什么在冀东做土皇帝。

    殷汝耕实在是被打怕了,去年,独立师算是路过,就那么随便一挥手,自己一万多人的保安总队立马烟消云散,还搭上了亲小舅子的一条命。

    殷汝耕是打不得、赔不起,刘铁汉率领的部队,在冀东大地上,畅通无阻,所到之处,冀东保安总队,紧闭城门,占据几个中心城镇,把广大的乡村,完全给独立师的部队。

    刘铁汉就势把部队在唐山、迁西、宽城、平泉、刀尔登一带展开,在战略态势上,已经阻断东北和华北日军的陆路通道,当然,这只是战略态势。

    一旦爆发战争,刘铁汉率领的部队,就会成为一支孤军,处在华北和东北日军的夹击之中,处境堪忧,唐秋离也知道这是一步险棋,他就是想告诉日本人,整个冀察一带,都有我的部队,想要动手,你们掂量着点儿。

    为了保险起见,唐秋离为刘铁汉部队,制定了一套应急方案,一旦有陷入关东军和华北日军合围的危险,部队立即北上察北草原,进入内蒙古高原,伺机返回东北,在关东军的腹地大闹一阵,使关东军不敢派更多的部队,加入到华北战场,而后,刘铁汉部队,相机撤出东北,在热河一带攻击日军的薄弱地区,威胁北平西北部的日军后方。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求刘铁汉部队独立第七、第八步兵旅,炮兵第四旅,骑兵第四、第五旅等部,约三万六千多人,具有高度表的机动能力,遍布河北各地的情报网,会把日军的所有动作,都及时通报给刘铁汉。

    快打、快撤,一击便走,这也是唐秋离让老成持重的刘铁汉,指挥这路部队,派出两个骑兵旅的原因,为此,唐秋离用六百多辆汽车,把刘铁汉部队,完全变成了机械化部队,一夜之间,可行军几百公里,速度惊人。

    除非日军也是机械化部队,那样更好,把一部分日军部队,吸引到远离平津战场的内蒙古高原,直接削弱了日军在华北的整体实力,如果日军派出的追击兵力,弱于刘铁汉部队,就地把他吃掉,如果兵力过强,就拖着他们走,广袤而辽阔的内蒙古高原,有极大的战略回旋之地。

    部署完部队,唐秋离倒是真的希望日本人跟着自己的节奏,相应的改变部署,自己也算没有白忙活一场。

    可是,华北的日军,铁了心要对平津形成优势的包围力量,硬是不为唐秋离的部署所动,反而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平、津、保三角地带。

    华北平津地区,形成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复杂态势,日本人和唐秋离,都没有采取主动进攻的意思,局面出现了微妙的暂时平衡。

    民国二十六年九、十月,华北的日军无大的动作,独立师部队,依然按照原来的部署,也采取静观其变的策略。

    日本人没动手,中国人自己到闹腾起来了,两广事变爆发,其实,两广事变在本年的六月份,就已经初露端倪,火药味儿十足。

    新桂系的首领人物李宗仁和白崇禧,联合广东的地方实力派人物南天王陈济棠,公开反蒋,提出“焦土抗战”论,攻击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不作为”坐视大片国土沦丧,令今日之中国进入“半死不活”的状态。

    实则是,新桂系李白二人和粤系的陈济棠,利用抗日运动之名义,反抗国民政府中央首领蒋介石的政治事件,该政治事件几乎触发了一场内战,但是最终以双方达成政治妥协而和平结束。

    此时的蒋委员长,全部精力和心思,都放到两广事变之上,一方面调兵遣将,准备武力解决自民国开始,就处于半独立状态的两广地方实力派。

    一方面,重金收买,分化瓦解,威逼利诱,用尽各种手段,终于在两广中薄弱的一环,粤系的南天王陈济棠阵营之中,打开一个缺口。

    本年七月,粤系空军司令黄光锐率飞机第一军军长余汉谋,通电拥护南京政权,并威逼陈济棠下野,立即离粤,远赴香港,粤系另一员第二军军长主将李汉魂,认为陈氏“所谓抗日救国云者,简直是公开骗人”,因而“挂印封金”,单骑归汉去了,不知所踪。

    由于新桂系不同于粤系,其形成过程中形成了以李白二人为核心的团体组织,向心力十分稳固,蒋介石对新桂系的收买分化未能成功,新桂系内部居然没有军政人物投蒋。

    新桂系的第三号人物黄绍竑,虽然投身于蒋委员长南京中央政府,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与李、白二人暗通曲款,遥相呼应。

    出于对日本侵略我东北和华北大片国土的强烈愤慨,和对新桂系的同情,全国各界和各地方实力派开始倾向于新桂系,上下一片和平解决两广事件的呼声。

    九月末,中央政府和桂系地方实力派达成和解,国民政府和军委会发布命令,李、白二人和桂系大小官员之职位不变,新桂系官员则隆重在南宁就职,宣布服从蒋委员长之中央政府。

    两广事变历经四个多月,双方出动高达八十万部队对峙后,最终不发一枪一弹而告终。

    两广事变的顺利解决,蒋委员长是最大的赢家,可以用“不费一枪一弹,兵不血刃”来形容,非但如此,还捡了近百架飞机和无数的武器装备和兵员。

    新桂系虽然没有伤筋动骨,却被蒋委员长将新桂系从一个可以影响全国的政治派别,削弱成一个地方实力派,从此,只能偏安于西南一隅,再无大的作为,

    输的最惨的是粤系的南天王陈济棠,不但手下将走兵散,倒戈投诚,势力被连根拔起,还被迫远走香港做寓公,从此,淡出中国政坛,默默无闻,终老于海南孤岛。

    解决了两广事变,蒋委员长的声威如日中天,环顾四方,他再也没有敌手,中原大战,打残了西北军的冯玉祥,晋绥系的阎锡山,西南诸省,追剿红军,中央的触角已经伸到哪里,并且落地生根。

    日本人替他把实力最为强壮的,东北军张学良赶出了老家,没了地盘儿,只好寄人篱下,所谓的“落架的凤凰不如鸡”,成不了什么气候,新桂系的爪子刚要伸到中原腹地,就被砍断,龟缩回去,偏安东南,不得不接受中央的领导。

    蒋委员长终于可以把全部的精力和心思放到大西北,哪里,有他的心腹大患,不共戴天的仇敌,朱毛领导的**红军,还在陕西北部,割地称王,另立朝廷。

    对于两广事变的解决方式,唐秋离早就知道结果,所以,两广方面一闹腾起来的时候,他就接到了山西阎长官的电报,在电报里,阎长官询问他对两广事变的态度,探问他的口风。

    唐秋离对这位精于算计的阎长官,保持着本能的戒心,他回电称,两广以地方对抗中央,这本身就是大不敬,冀察地方,坚决站在以蒋委员长为首的中央政府一边,利索的堵住了阎长官的嘴。

    唐秋离对着两广事变解决方式,还是由衷的感到高兴,虽然这是政治妥协的结果,毕竟是避免了一场大的内战,避免了中国国防力量的内部消耗。

    如果两广而后南京国府双方打起来,高兴的只有日本人,他们会给双方,无偿提供枪炮弹药和大笔资金,打得越激烈越好,最好双方同归于尽,日本人就能坐收渔人之利,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稳稳当当的占领整个中国。

    可以肯定,两广事变的最终结果,定会使日本人大失所望,恼怒不已。

    接到情报部门汇总的两广事变的资料时,某人正带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和一队卫士,在太行山区一处深山峡谷,其乐融融的进行野餐烧烤。

    ****

第三百五十五章 风起西安

    第三百五十五章风起西安

    实际上,这是唐秋离有意而为之,外有强敌日本虎视眈眈,内有内战之忧,两广事变骤起,全国上下,各地方实力派和各政治派别,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会对事变发表态度。

    而且,历史写的很明白,都倾向于同情两广地方势力,这种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