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朕的太妃谁敢动 >

第2章

朕的太妃谁敢动-第2章

小说: 朕的太妃谁敢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今听公主提起前尘旧事,她才终于了悟,才刚陈瑞英的欲言又止究竟是何意,原来他不是劝她嫁给旁人,是自个儿藏着心思!
  怪不得三公主会来得那么巧合,还故意将他支开,与她说了这么许多,正是想提醒她,不要给陈瑞英任何希望,你们不合适。
  好在她并没有那样的念头,也就不会觉得为难,思量间,但听三公主又道:“倘若我所料不差,待会儿他可能还会过来找你,与你摊牌,你最好避一避,莫与他相见,明日他便要回军营去,到时候父皇会尽快安排将你接出庵堂一事,待一切定下,他也就断了念想。”
  略一思忖,宋余音沉吟道:“我可以避开不见他,但也请公主转告皇上,我不想改嫁,我宋余音此生只有宣惠帝一个丈夫,不可能再嫁他人,希望他不要再给我安排婚事,若然强迫,那我只有以死明志!”
  这态度略强硬了些,不过这些都是后话,当务之急就是让她避开六弟,让六弟无法表明心迹,于是三公主假意答应她的要求,而宋余音则暂时从后门离开庵堂,到山上的果林中避一避,傍晚再下山。
  商议好之后,宋余音便带着南溪上山去,南溪还提了个篮子,顺道儿可以采摘些柿子橘子之类的。
  两人走在山间小道上,丛林间环绕着虫鸣鸟啼,清脆悦耳,瞧见前方有片柿林,南溪欢喜不已,快步跑上前,但见橙红的柿子饱满圆润,硕果压枝,长势喜人。
  一心想做柿饼的她再不犹豫,拿起篮子里的剪刀便开始动手,宋余音也想帮忙,她却不许,说怕划到她的衣衫。
  宋余音才不怕这些,她已不是原先的闺阁千金,手脚可灵活着呢!既然不让她摘柿子,那她就去摘枣子。
  此时的枣子尚未红透,青红相间,最是脆甜,被勾起馋虫的她很想尝一尝,遂将摘好的枣子装进垂挂在身侧的布袋中,跟南溪打了声招呼便去找水洗枣。
  这山上她不常来,只隐约记得附近好像有条河,正好可以用来清洗。
  远远听到流水声,她便笃定自己没走错,想着穿过这片竹林就能到河畔,不由加快了脚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河水是找到了,但这水中竟然有人在沐浴,还是两个大男人!
  其中一人浸在水中与水过招,激起的水花溅在另一个闭目静倚在水石畔的男人身上,水滴顺着他那结实强健的胸膛肌理慢慢下滑,又缓缓落入河中……
  清修多年的宋余音突然见到这一幕,震惊得无以言表!
  而她之所以没有赶紧侧首避嫌,是因为她多瞄了一眼,就见那人长眉飞挑墨如峰,唇珠挺立显丰盈,尽管他此刻正胳膊后仰,闲闲的倚在石面上闭着眸眼,她也觉得此人十分面善!
  明明不曾见过,为何会有这种感觉呢?好奇的她在脑海迅速搜寻着,过往的记忆瞬时涌来,对比了好些人,眼前的这张脸终于和记忆中的某个人重叠!
  不甚相似,但又颇有□□,然而她对那人的记忆只停留在十三岁,可眼前这人,分明是十六七的年纪!


第3章 是先帝吗
  霎时间,宋余音被这种相似之感迅猛的冲击着,脑海一片混乱,只定定的凝着那人,试图继续寻找蛛丝马迹,可是三年前那人就不在了,三年的光阴足以消磨许多记忆。
  她依稀记得他的模样,但若仔细去回想,又记不清细节,毕竟入宫之后,她与他相处的时日并不算太多。
  且那段记忆只停留在十三岁时那张稚嫩的面孔上,眼前水中的少年颇为成熟,奈何双眸紧闭,她根本看不到他的眼睛,一瞬的神似感,兴许只是错觉?
  暗自疑惑间,那人猛然睁眼,眸带警惕,似乎察觉出什么!
  宋余音心下微紧,下意识屏住呼吸,心道自己只是立在茂密的竹林后方,并未走动,他应该无法感应到她的存在吧?
  正心虚之际,一颗石子骤然投向此处,吓得她赶忙闪躲,惊呼出声!
  紧跟着便有质问声响起,“哪路宵小,胆敢藏匿此处?”
  她尚未来得及反应,一道身影已然闪至她跟前,剑风呼啸至耳畔,垂眸便见锋利的剑刃抵在她颈间,上泛寒光,吓得她不敢乱动,也不敢瞧他,只因面前的少年未着上衣,露着胸膛。
  非礼勿视,她可不敢乱看,紧张的伸出右手闭眸念着阿弥陀佛。
  那人见状,当即收剑嗤笑,歪头朝着河畔扬声道: “师兄你所料有差,不是贼人,原是个小尼姑!” 道罢又打量着她,出口调笑,“你不好好念经,竟来这河边偷看男人沐浴,莫不是思春了?”
  就在她窘然无措之际,身后传来一声洪亮的呵责,“照谦,休得无礼!”
  宋余音循声望去,正是方才在水中闭目养神的少年,想必他就是所谓的师兄吧?此刻他已上岸,朝这边走来,睁着的眸子澄如星盏,只一眼,又让她想起曾经的少年!
  都道人的五官会随着年纪的增长发生细微的变化,但一双眼却是自小到大都不会改变,两厢对视之际,熟悉之感再次朝她涌来,一如当年两人的初见。
  她不自觉的盯着他的脸容细看,想一探究竟,却忘了此人未着上衣,这般目不转睛,轻易就惹来身旁人的取笑,“你这小尼,瞧见男人沐浴不该羞涩低眸吗?怎的还敢这般大胆的盯着我师兄看?就不怕误了清修?”
  照谦这么一说,她才想起自己的身份,登时双颊飞霞,窘怯低眉,闪躲的眸光垂落在脚下的草丛中,再不敢乱瞟,一向镇定的她此刻竟是慌了心神,以致语无伦次,“施主见谅,贫尼久居庵堂,甚少见着生人,初见男子,出于好奇才会失仪,还望见谅。”
  不过一句敷衍的辩解,偏那照谦追根究底,歪头打量着她,笑意甚浓,“我也是男子,你怎的不瞧我,偏只瞧我师兄?难不成觉着他比我好看?”
  此话一出,宋余音的面颊越发滚烫,无措的捏着装在腰侧布袋子里的枣子,暗恨自个儿不该多嘴解释,越描越黑。
  惊见面容相似之人,她心下大骇,以往的从容镇定浑然不见,一时间竟忘了该如何应对反驳。
  好在那位师兄开了口,声肃且厉,“照谦,与尼师说话自当尊重,你若再对人无礼,我便告诉师父去!”
  一声警示呵得照谦赶紧闭嘴,讪讪一笑,“开个玩笑而已,尼师不会介意的吧?”
  她很介意,但毕竟是她偷看他们沐浴,有错在先,她也不好再去怨怪,故作大度地摇了摇头。
  明知于理不合,可她的余光还是会不自觉的瞟向右边的男子,但见他拿起衣衫,一挥即穿,动作迅速利索。
  瞧见那身青蓝色的道袍,她才恍然大悟,“你们是山上的道士?”
  那人正系着袍带,并未吭声,垂眸间神情疏淡,似乎不喜与陌生人多说话。
  此时的照谦亦穿好衣衫,脆声应道:“正是,咱们一个山上一个山下,说来也算邻居,只是因着祖训,互不往来而已。”
  “什么祖训?”宋余音并不是打小住在庵堂,对这些旧事不甚了解,突然听人提起,难免好奇。
  照谦还想再说,却被冷面师兄打断,“祖师爷岂容咱们妄议?你又想抄背道规?”
  不!他不想!一想起道规他就头疼,再不敢多言,模棱两可道:“我也不甚清楚,你若想知道,大可回去问你的师姐们。”
  宋余音听得稀里糊涂,但他既不愿明言,她也不会强人所难,只是今日虽有日头,可毕竟已入秋,迎面而来的风间夹杂着些许凉意,想起方才的情形,她深感佩服,“这样冷的天,你们怎的还敢下河?”
  拍着胸膛,照谦颇为自得,“我们习武之人身强体健,冬日也敢下河,更何况是才入秋。”语罢又打量着她,“倒是你,一个小尼姑独自上山来作甚?”
  自布袋内捧出枣子,宋余音往河边走去,说是来摘果子。想着他们才刚沐浴过,她便往上游走了几步,这才俯身去清洗枣子。
  心不在焉的她又不自觉往那位冷面师兄身上瞄去,但见他已穿好道袍,束起了腰带,长身玉立,眉目淡然,颇有道家风骨,自竹林间漏出的几缕日光斜斜的映于他侧脸,这静谧的一幕又一次勾起儿时的回忆,想要探究的意念越发强烈!
  她很想知道,此人究竟是谁?若然不是他,为何眉目这般神似?若然是他,那三年前下葬之人又是谁?人总不可能死而复生吧?
  反观此人,见到她时反应平平,并无一丝惊诧,似是对她毫无印象,像是陌路人一般,也许……真的是她认错了人?
  猛然想起故人背后有块胎记,人的相貌也许会有些许改变,但胎记的位置不会变,奈何才刚她只看到他正面,并未瞧见后背,倘若能让她看一眼,便可验证自己的猜测,只是此刻他已穿上衣衫,如何才能让他再褪去?
  她一个姑娘家,总不好直接让人脱衣吧?定会被人耻笑,万一没有胎记,岂不更尴尬?
  正暗自琢磨着,一道男声传至耳畔,原是照谦在提醒她,河边有水草,泥地湿滑,小心注意些,万莫栽下去。
  闻听此言,她反倒灵机一动,故意滑了一脚,霎时间,整个人已栽进水里,饶是河水透凉刺骨她也认了!她是想着倘若自个儿湿了衣衫,兴许那人会出于道义将他的衣服披在她身上,那她不就有机会看到他后背了吗!
  只可惜事与愿违,在她落水以后,的确有人来拉她一把,却不是她怀疑的对象,而是照谦。
  落水之际,她的帽子被水流冲走,满头青丝瞬时滑落于肩,湿了大半,乌发半遮面,衬得她那张小脸越显白皙精致,凭添一丝妩媚,以致于过来拉她的照谦目瞪口呆,惊呼出声,“你……你不是尼姑?”
  不愿拉手,只攥住他手腕借力上岸的宋余音拧着衣袖上的水,轻声回道:“我乃带发修行,也算半个出家人。”
  湿透的衣衫紧贴于身,尽显玲珑身段,宋余音也觉窘迫,不动声色地转过身去,不敢再面对他们,一阵风迎面而来,凉意更盛,她不自觉地开始发颤,紧抱着臂膀瑟瑟发抖,果如她所料,那冷面师兄看不过眼,上前一步道:“尼师这般下山多有不妥,还是披件外袍作遮挡为好。”
  如愿的宋余音心下颇慰,暗叹自个儿没有白白折腾,正准备道谢看他脱衣之际,忽闻他命令照谦将外袍脱掉。
  照谦一脸茫然的指着自己,“为何是我?”
  睇了师弟一眼,那人出口的话语轻飘飘,却直戳他软肋,“你忍心看尼师挨冻?”
  那自是不忍心,于是照谦赶紧脱下自己的外袍给她披上。
  牙齿直打颤的宋余音紧盯着那人,心中狐疑深甚,他为何不肯脱衣衫?是出于对陌生人的冷淡,还是看穿了她的心思,不让她如愿一观?
  早知如此,她便不这么折磨自己,也苦了照谦,把衣裳给了她,他就得光着膀子。
  “那你……怎么办?”她不敢直视,侧过身去懊悔不已,毕竟是自己作的,她有些于心不忍。
  照谦无谓一笑,只道无妨,“我常年习武,体格健壮,你无需担忧,甭洗枣子了,快快下山去吧!省得着凉。”
  道罢便与师兄一道往山上走去,出于礼貌,宋余音扬声追问,“敢问两位小道长尊姓大名,回头我好将衣服归还!”
  实则她已听到那人唤他照谦,想问的是那位师兄的名字,然而那人的态度冰冷依旧,头也不回的敷衍道:“萍水相逢,无需留名。”
  师兄如此不解风情,师弟可不忍让那小尼姑失望,当即回头笑道:“我叫照谦,就住在山上的虚云观中,你若是来找我,千万别走正门,会被守门人拦下,需绕至后门,那里看门的与我相熟,绝不会为难你。”
  宋余音感激点头,看着他们踏尘而去,渐行渐远,心下五味陈杂,震惊交织着怅然,既怀揣着希望,又怕失望,隐约感觉到那颗沉寂已久几乎快失了知觉的心又开始跳动起来,怦怦作响,鲜活而热烈!
  只因此人像极了她的先夫,宣惠帝!本以为阴阳永隔难再会,哪料今日竟误打误撞又相逢!
  虽一别三载,可她才看到那人的第一眼便被强烈的熟悉感所侵袭,心底疑惑丛生,难道宣惠帝没亡故?难道当年之事另有隐情?
  种种猜测压得她喘不过气,但又像是久居幽暗之人终于窥见一丝天光,不顺藤而爬,探个究竟,她如何能够轻易罢休?


第4章 道观寻人
  许久不见主子归来的南溪慌了神,四处找寻。待找到她时,却见她整个人都裹在道袍里,衣摆已然湿透,帽子也不见了踪影,长长的青丝一缕缕垂落于腰间,偶有水滴滑落,饶是立在日头,她也止不住的打颤。
  眼瞧着主子这般狼狈,还以为她受了什么屈辱,惊吓的南溪赶紧放下背篓跑过去询问状况。
  出乎意料的,她竟弯唇笑了,纵使冷得直打颤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紧抓住南溪的手,激动得语无伦次,“我看到他了!南溪!他居然还活着!”
  “何人?娘子您慢慢说!”此刻的南溪尚未明白主子口中的他指的是谁,也就不甚在意,兀自帮她整理着被风吹贴在面上的碎发。
  回想着方才的情形,宋余音只觉浑身的血液都在沸腾!
  她一直以为那个人今后只能沉淀在记忆里,用来缅怀,不曾想竟还有重逢的一日!他就活生生的站在她面前,虽然态度冷淡,但她固执的认为那就是他!
  “宣惠帝!才刚我看到了宣惠帝!”
  骤闻此言,南溪的手僵在半空,心下大震,满目骇然,“怎么可能?先帝他……他不是已然入葬皇陵了吗?娘子,您怕不是思虑太甚才会出现幻觉吧?”
  惊诧质疑乃是人之常情,宋余音深表理解,“若非亲眼所见,我也难以相信,可那的确是事实,就在一刻钟之前……”
  听罢主子的讲述,南溪仍旧觉着没谱儿,“也就是说,您还没有任何证据去证明他就是先帝,仅凭相似的样貌猜测而已?
  可大千世界,人会相似再正常不过,再者说,这都已过去三年,谁能晓得三年后的先帝会长成什么模样,根本无从断定啊!”
  尽管南溪表示疑点重重,宋余音仍旧坚持己见,“容貌或许稍有变化,但人的神态举止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轻易不会改变,他与先帝实在太过相像,我总觉得这事儿似乎没那么简单!”
  倘若他真是宣惠帝,却又不肯与她相认,那么当年之事必有隐情!
  两人皆是猜测,论不出个所以然来,干脆也就没再纠葛。
  三公主嘱咐过,她们得等到傍晚才能回庵堂。念及主子湿了衣衫,吹不得风,南溪带她找了处山洞,生起火堆,帮她将衣裳一件件的烤干,两人又用了些馒头和野果充饥,直捱到日头西落才开始动身往山下走。
  一路上,南溪明显感觉到主子的步伐格外轻快,舒朗的月眉和微扬的唇角无不彰示着她那雀跃的心情。
  她已记不清有多久没见过这样会心的笑容,平日里主子也会笑,但那笑意极浅极淡,转瞬即逝,仿佛只是对这岁月习惯的敷衍,而今日的笑意明显发自内心,失而复得的那种喜悦溢于言表!
  想必正是因为那个人吧?南溪不觉心生好奇,真想瞧瞧那人究竟与先帝有几分像,竟能令主子恍了心神!
  因着宋余音身上的衣衫已然烘干,她也就无需再披那件道袍,更不希望被庵堂中人瞧见,以免惹出不必要的麻烦,遂将道袍放在南溪的背篓里,收拾停当后,两人才一道踏入庵堂。
  前脚才踏进去,便见清疏迎面而来,细目微斜,瞥了她们主仆一眼,语带讥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