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102章

逆流伐清-第102章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宪闻听朱永兴派人购买粮食后,便由暹罗运来三十船稻米,并愿赊给明军,只想求得部分滇省茶叶的分销权。

凡事都要抓典型,要忽悠众人,先推出一个榜样,无疑是个好办法。陈班超的要求得到了朱永兴的首肯,并且授爵颁勋,给其尊荣。一个体面的爵位,换来的是三十船稻米的捐输,以及之后长远的合作。

作为滇省今后商贸的拳头产品——茶叶,目前的产量并不是很高,而要想扩大种植规模,就必须解决种植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矛盾,必须有从外面运来的粮食作补贴。在湄公河三角洲开发并成为抗清的粮食基地之前,从外购粮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陈班超满脸激动,上前领受爵位文书,并由朱永兴亲手佩戴勋章、方巾,成为了第一个得到民爵之位的海外华侨。

商人获民爵的只此二人,军工部则有两人因为创新发明、工作勤奋而获得八品民爵“明工”,退伍军人中亦有两人因为勤谨、忠忱获九品民爵“明勤”,士人与农民暂缺。

朱永兴在搞平衡,也希望日后能借助这些民爵与儒生士绅相对抗。所以,民爵由各行各业充斥其中。而并非是由儒林中人独大。

不重商,亦不抑商,只要商人奉公守法,赚钱也取之有道,可以提供比较宽松的环境;扶植工民这个阶层,使已经出现的孱弱的资本主义萌芽能够壮大。使农耕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或商业社会进行过渡、转变;农耕亦要引导、提倡,毕竟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工业化亦要保持一定的比率,要适应国情进行发展。

当然,朱永兴赐封民爵也是相当审慎的,以免滥封而使其价值降低。同样,对于那些家眷在清廷统治区的商人,他也暂时将其排除在授爵之外。无他,希望借民爵之名使商人转移财富。来到自己的治下贡献力量罢了。

授爵颁勋完毕,朱永兴又讲了些鼓励、赞赏的话,便离开了会场。剩下的便是商人们自己商议在海防开设商馆,并成立商团的事情了。政府对此干预降到最低,只管收税、监督、查账、调解,并依法律惩治不法行为。其余的商贸事宜则由商团内部成立的商会协商解决,算是给了商人们相对宽松的环境,使他们能够较自由的发展。同时。商人抱成团,做生意更有实力。更有针对性,日后也可能会成为抗衡英、荷东印度公司的一股力量。

当然,商人们商议的还有接受和使用新铸钱币,认购中兴国债,以此换取在滇省以及其他明军占领区行商的特许状。或许达成的协议不会太令人满意,认购国债的数量也不会太多。但这只是个开始。随着战争的不断胜利,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大,特许状会越来越值钱,中兴国债的认购数量也会越来越大。

站在胜利者的一边,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对此。朱永兴看得很清楚,所以并不只是寄希望于人们的爱国情操,以及一些慷慨激昂的宣传口号。总要让人们看到希望,才有投资和投效的冲动,才能聚涓成流,形成越来越大的力量。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用兵制胜,以粮为先。将士用命,以饷为重。对于封建军队来说,粮饷便是保证战斗力的关键。所谓“皇帝不差饿兵”,便是这个道理。

朱永兴尽管为钱粮发愁,倒还知道不能横征暴敛,以免失却人心,丧失长期坚持抗清的基础。而滇省的清军则不然,特别是满洲将领,视抢掠勒逼为正常之举,正把滇省搞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吴三桂与满洲将领战略意见不一,便只能上报朝廷,以求定夺。而清廷对一份有夸大之嫌、一份有轻敌之意的奏本感到不好定夺,特别是对请拔粮饷的要求难以办到。

此时,泉州的安南将军达素正在调拔人马,准备进攻金、厦,完成消灭元气大伤的郑成功的任务。此战关系重大,清廷已经押上了东南的全部水军力量,并且咬牙拔付了巨额的粮饷,供应满洲兵将以及浙江、广东、福建数省水师官兵之用,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饷再给西南。因此,清帝顺治先后下了两道比较模糊的旨意。

“臣三桂请进剿伪宗室,奉旨一则曰:若势不可行,慎勿强行。再则曰:或可自筹粮饷,务必筹画斟酌而行。大哉天语,详慎备至,臣智虑粗疏,言无可采。惟是再三筹斟,臣窃以为滇局未结,边患一日不息,兵马一日不宁。巨荷恩深重,叨列维藩,职守谓何?忍以此贻忧君父……”

“……滇省几经战乱,蹂躏至极,若粮草问之民间,无论各省银两起解愆期,难以接济,有银到滇召买不一而足,民室苦于悬磐,市中米价日增,公私交困,措饷之难如此也;况伪宗室善蛊人心,南服新经开辟,人心向背难知。今果有元江之事,土司遍地动摇,一被煽惑,遍地蜂起。若不一举荡平首脑,蓄谋观望之辈岂畏我皇威灵,岂知逆天之法难逃……”

吴三桂急于占稳自家花园,更已把朱永兴视为心腹大患。他一边以云贵总管的身份抽调贵州兵马,一边再次上奏请求清廷的支持。他是个聪明人,知道滇省战乱之后的疲弊。若按朝廷所说“自筹粮饷”,很可能因为逼迫太过,而使百姓、土司生怨,再重蹈元江叛乱之覆辙。

但吴三桂却忽略了滇省满洲兵将的急迫,高估了他们的智商和眼光。既然有朝廷圣旨,满洲兵将可谓是雷厉风行。立即开始“自筹粮饷”,准备消灭滇省明军后班师回京,享福作乐。

清军初入滇省时,按土地肥瘠不同,划分为若干等,规定了不同的税额。云南全省,只有河阳县(澄江)上等田每亩征米八升一合,为全省最重粮额。现在,满洲将领挟圣旨四处派人横征。对农户任意加粮。

如广南府和开化府(文山)“僻处万山,界连交岗”,每亩纳米高达一斗六升三合,其税额比河阳县上等地还高出一倍!还有“地皆崎岖山谷”,耕地更少的地方,本来应免于丈量,只是象征性的收取。现在,却新增税米数千担。又收“地讲银”、“茶税银”等。

任意加粮还不算,满洲兵将又将其“日用等物”。都派到少数民族的百姓承担。摊派村寨年例银,及子花、核桃、木耳等,又摊派马料。

云南少数民族各土司多有财富,自然也难逃勒索。满洲将领勒令各土官献金银,名曰“助饷”。而金银不按重量计算,却以当地用的“皮盔”为计量器。“土酋”的财富就是用这皮盔逐一计算。被逼交官府,“苦不堪命”!

一言而蔽之,滇省清军占领区的汉族与少数民族都成了满洲兵将的奴役对象。他们除了缴纳国家税额,还承担各项私派。一个穷困又屡遭战乱的地区是很难承受这一沉重负担的,广大民众所遭受的困苦也是不难想见的。

“滇省已屡遭残破。茕茕孑遗,如何能承担骤加数倍之粮?名为自筹粮饷,实系私派横征。播虐万状,民不胜苦,废田园转沟壑者,已过半矣。荒残愈甚,此乃播烽火于遍地,毁王爷名声于万民……”自元江战败后,刘玄初便有些沉默寡言,也少了出谋画策,但今日却急匆匆地来见吴三桂,很是气愤,又有些忧虑地大篇陈辞。

“玄初兄——”方光琛也正在座,苦笑着摇了摇头,似是解释,又很无奈地说道:“汝当知此非王爷之意,乃是满洲兵将所为。”

“王爷总管云贵,岂能容此肆意妄为?”刘玄初的语气和缓了一些,望着吴三桂,充满期盼地说道:“元江乱起,众土酋本已动摇,此时正当抚之。如今逼迫甚紧,岂不是自取其乱?王爷,您当立即制止,以免烽起难制啊!”

“吾岂不知其中利害。”吴三桂既苦恼又烦躁,又恨又气地说道:“吾已急奏皇上,请求皇上下旨制止。希望不致生乱,唉,但愿如此吧!”

“满洲兵将向来意行恣睢,圣旨又言之模糊。”方光琛见刘玄初满脸激愤,又张口欲言,赶忙劝解道:“王爷也甚为难,玄初兄当舍身处地,理解王爷苦衷啊!”

刘玄初嘴唇翕张,终于还是没有再说,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贵为王爷,可还是满洲人的奴才,不敢与满洲将领分庭抗礼;总管云贵,却号令不了满洲兵将,任其妄为,搅乱滇局。这一声叹息,却隐含着种种复杂的情绪。

…………………

吴三桂竟短视至此?不,应该不会。当朱永兴接到情报司转来的情报,以及秘结的各土司送来的求援信时,浮起的念头很快又被他否定了。

若说历史上吴三桂在滇省也横征暴敛,民怨极深,但那却是在他扫清了南明残军,俘杀了永历,并且击败了元江等地的土司叛乱之后。滇省大定,屁股坐稳,吴三桂才敢如此,因为滇省再也没有可以动摇他统治的力量。

现在嘛,有眼光的就应该知道想进兵攻击滇西或滇南,就要保证占领区的大体稳定。元江战败,已经使人心浮动,此时再添上一把柴,这得多么短视、愚蠢才能干出来的事情啊!

以胜利者自居的狂傲,对偏处一隅、侥幸喘息的敌人的篾视,还是以残忍暴虐、屠杀强横夺得天下的自信与习惯,朱永兴揣测着满洲兵将的心思,不禁露出了森冷的笑意。

满洲无人矣!联想到激起江南遍地烽火的“剃发令”,以及损人不利己的“延海迁界”,朱永兴再次肯定了自己的结论。明之败亡,实败于己。内讧不止,使抗清力量分崩离析,被个个击破;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赵良栋之流,更是兴复华夏的大敌。一句话,汉奸太强大了。

第五十七章豁贱为良,成亲纳妃

既然满洲将领弱智于此,朱永兴就不吝于再浇上桶油,使滇省烽火烧得更猛烈。时机呀,既然被送到了手中,就不能放过。难道就干等着清军做好准备,再苦苦防御吗?难道置民众和土司的求助不理,令人寒心吗?

没错,明军在元江大胜到现在,无论是物资屯集,还是士兵训练,都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但清军又何尝不是如此?贵州清军抵达昆明,总要十天半月的时间,筹措粮饷,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而明军展开攻势,却能得到被压榨、剥削得“苦不堪命”的土司和百姓的支持。

决心已下,朱永兴拿起纸笔,给滇西战区和滇南战区指挥部各写书信,通报了大概的作战计划,要他们相机配合。接着,他又给一直屯驻在红河沿岸,准备增援滇省的明军下达了命令,即刻拔营起寨,沿河而上,进入滇省,向广南府集结。

命令一一下达,朱永兴有些犹豫起来。思索了半天,他还是决定坐镇安南,为大军搞好后勤工作。毕竟自己是一个人,不可能每次都亲临战阵。再说,除了战略眼光,在具体的战术指挥上,那些久经战阵的明军将领也未必就比自己差。以后格局大了,自己更不可能四处奔走,每战必至。

而且,广南战事的难度不大,安南明军入滇后,与原在广南的庆阳王刘震、鲁国公祁三升、宜川伯高启隆所部汇合,明军的兵力将有万人,已经大大超过了广南的清军。兵力优势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广南壮族侬氏土司在满洲兵将的勒逼压榨下,终于表明了立场,秘密派人前来联络。愿输兵助饷,重回大明治下。

广南侬氏土司世袭二十八代近七百年之久,掌管着东至广西西林县境三百里,南至广西安土州三百里,西至广西直隶州五槽界二百七十里,北至罗平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侬氏土官有完整施政章程。置堂设监,划放庄田,并指挥着世袭常备军队,对辖区实行封建领主统治。

据侬土司家谱记载,“十四世祖侬应祖袭授同知职,崇祯十一年调征凤克有功,加四品服;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反叛,命侬鹏征有功;康熙二十年土官侬鹏率师追擒吴三桂大将夏国相于西板桥;二十世祖侬茂先1883-1885年奉调赴越南,在中法战争中有功。赏戴花翎加四品衔”。由此可见,侬氏土司对“抵掌疆场、奔走御侮”是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的,而且颇具实力。

“……授侬鹏知府职,加三品服,夫人为三品淑人……”朱永兴仔细读了书记官写好的谕令,稍有些不甘地盖上大印。依照往例,也就是对侬氏土府只派员督察,另有驻地。并不相干。为了争取滇省最大的壮族土司,朱永兴也只能暂时优渥。不仅加官授衔,还尽量不触动侬氏土府的利益。

虽然不能马上对土司制度有所改变,但此次征战能得侬氏相助,在钱粮上却可以大为节省。而且,明军也向广西伸出了半条腿,借助侬氏在壮族中的影响力。也能得到很多的便利。

毁汉家江山的汉人也,中兴大明却要靠其他民族,起码目前是这个样子。对此,朱永兴感到无奈,又感慨万千。这真是一个复杂到极点的问题。每思到此,便令人既愤慨,又悲哀。

烦心的事情不要老去想,越想越纠结,这是朱永兴的自我排解之道。而且,好消息总是有的,令人振奋。

对安南郑氏施加压力的不仅是马宝所率的大军,安南都统使司府也有动作。一群都统使在明军的支持下,以猛山克族、刀氏、那氏、龙氏、左氏、猛猛族最为积极,联合出兵数千,夺取了山萝、巴马、奠边府;而驻防安南的明军也作出聚兵安沛的佯动,威胁升龙的北面屏障越池。

安南郑氏真没想到朱永兴说到做到,为了一些商人的利益大动刀兵。本来还在拖延、讨价还价的谈判立时变得非常顺利,终于如朱永兴所愿,得到了下龙、海防、锦普、汪秘等沿海之地。

有了第一次不平等条约,再签第二次便不是那么痛苦。况且,郑根率领的军队还在南方与阮氏进行着拉锯战,而明军在滇省的几次胜利,也让安南郑氏感到越来越畏惧。

当然,面子还是要给安南郑氏一点的。朱永兴答应日后相助安南郑氏,由海路夹击阮氏。嗯,这是一张空头支票,安南郑氏只能聊以自慰。至于什么时候夹击阮氏,最后还要看是否对明军有利,而不是安南郑氏开口便行的。

至于安南郑氏要求各族联军退出所占的土地,朱永兴则推给了安南都统使司府。都是明朝封的安南都统使,大家要以和为贵,就商量着办吧!呵呵,吃进肚里的还要吐出来,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新得的沿海土地很快便被跟随马宝大军行动的一千猛山克族士兵,一千明军士兵所占领。新成立的商团也涌入海防,招募劳工,划地建屋,拓宽港口。虽然这些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工的,但摆脱了安南郑氏和王室的盘剥和敲诈,又由商会得到了相对宽松的自治权,加入商团和商会的商人们还是爆发出惊人的积极性。

官商勾结,是朱永兴所深恶痛绝的弊病。尽管要彻底根除,将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这不妨碍朱永兴利用商会管理商人,尽量杜绝官员插手,尽量不给官商进行勾结的机会。

而伴随着商人们的南来北往,朱永兴废除疍民、堕民(惰民)、伴当(世仆)、丐户、倡优、乐户、九姓渔民贱籍的谕令也随之传播开来。

“……压良为贱,自宋迄今六百余年之弊政,吾大明化民成俗,以礼义廉耻为先,值此人道彰明之际,岂容此等苛令久存……此谕令之后。即行通饬所属一体遵照,并出示晓谕军民人等,以副吾一视同仁之至意。”

朱永兴大刀阔斧,几乎削去了除仆婢之外的所有贱籍,既显示出了自己的政治气魄,敢于革除旧弊。以振作之势与满清抗衡。又能以一纸谕令得民心,得人力,壮大自己的力量,并为着手开发湄公河三角洲募招劳力。

当然,豁除贱籍也是有条件的,这是朱永兴的长远考虑,优惠政策最好不要一步到位,以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