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305章

逆流伐清-第305章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哭嚎声从范老二嘴中发出,鼻涕、眼泪滚滚而下,抚摸着自己最爱的女人,他可曾醒悟,明白这一切的因果。

…………

火着了起来。众人围拢着,没有人说话,只听见风声和野兽的嚎叫。范老二也安静着,他目光有些呆滞,盯着火一瞬也不瞬,然后又看着脚下和旁边的雪,也是一瞬不瞬。红的,白的,在他的脑海里翻腾搅拌。

“你们都往回走吧!”范永斗的声音愈发微弱和颓废,“没办法活着走出边墙,走到辽东的。往回走,兴许能遇到追赶的明军。只要不死,就有机会起出埋藏的银子,就有机会东山再起……”

噗,一捧雪扬在范永斗的脸上,打断了他的话。众人转头惊看,却是范老二傻笑着又拿起了雪。

“银子,爹,给你银子。”范老二眼中闪着疯狂的光,又抓起雪扬了过去,“看哪,都是银子,遍地都是银子,都是咱范家的。快捡哪,快捡哪……”

“二哥,你疯了。”范三拔急忙冲过来挡在父亲前面,伸手阻止。

“疯了,你才疯了。”范老二的力气出乎意料的大,一肩膀竟将范三拔撞了出去,笑得更加大声,“银子你不捡,你不是疯了?快呀,快呀,再不捡就脏了,就沾上血了,就会害死人了……”

“老二,你给我——”范永斗气得眼睛直翻,喘息着斥骂,想让儿子清醒过来。

“银子,银子——能花,能吃,能穿,能保命。快拿呀,快吃呀!”

范老二继续疯魔着,又踢又扬,弥漫的雪尘让周围人都有些呼吸不畅。然后是火星四溅,范老二又折腾起火堆来,将烧着的柴草踢得到处乱飞。众人惊叫着躲避,范三拔和四弟忙上前阻止,三个人跌爬着滚成一团。

等到发了疯的范老二被制住,众人才发现,范永斗死了。很意外,其实也不算意外。范永斗是活不了太久的,这谁都看得出来。但他却死在了自己儿子的手里,确切地讲,是三个人在翻滚打斗过程中,范老二一屁股坐断了老家伙的肋骨,结束了他可耻的狗命。

白雪,银子;火光,鲜血。范老二疯了,但他却意识到了现在悲惨境地的根缘所在。对金钱的贪婪,没有原则的攫取,财富再多,最终也会变成罪恶的报应,只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

那么,有谁能真正意识到钱财作用的有限,有谁能明白在困境之中金银财宝比不上一个馒头或一杯水。或许只有事到临头之时,人才会清醒过来。金银财宝,不能当食物果腹,不能当衣服穿着御寒,不能当水喝着解渴,只有能换到东西时,才具有实际上的价值。

由小及大,退出关外的满清集团同样也将会面临这样的困境。他们确实劫掠搜刮了很多财物,但要与谁交换粮食、物资呢?蒙古诸部,开玩笑,他们要是物资充裕,也不会急着与中原王朝贸易了;周边诸国,嗯,朝鲜是不用指望了,北极熊呢,没有西伯利亚铁路之前,他们对远东是鞭长莫及的。

第一百零五章军属优待,女科

北京,旧日的人烟稠密之地,因圈地而致大量流民涌入,又因战乱而人丁稀少。现在,似乎又恢复了不少生气。其实不仅仅是北京,主要交通干线上的大中城市都差不多是这样,大量缺衣少食的流民从乡野流动而来,接受政府的救济。

天寒地冻,所有的生产、劳作几乎都无法进行,也就是说,在这个冬季,成千上万的北地流民,要靠政府来养活,才能不致变成饿殍。

对于朝廷来说,也只能尽力而为,尽量保全自己子民的生命。这无疑是最考验政府能力,并最能得到民心支持的机会。

“呼——”长长地吐出一口白色的雾气,老孙头带着儿子走进了“家”里。说是“家”,其实是政府临时安置的住所,曾经是清廷高官的府宅,现在每间房子里都安置了一家人。

“回来了,当家的。”孙大娘迎出屋子,后面还有两个儿媳妇和小孙子。

因为老孙头的二儿子参了军,作为军属的优待,他家分了两间房住,比那男男女女一家子挤在一个屋中是方便多了。

“嗯!”老孙头摆出家主的气派,轻轻点了点头,迈步进了屋,大儿子将背上的口袋放在桌上,冲着自己的媳妇咧嘴傻笑。

“明天还走,我和老大再送趟粮。”老孙头接过饭碗,喝着热水,指了指口袋说道:“这次走遵化,还能多得一成哩。”

全民动员,不是一句空话。而政府救济也不是无条件的,老弱病残是没有办法,身体强壮的便要给他们找活儿干。比如在北京,你可以上河码头扛包。你可以给前线运粮,你可以去西山挖煤,你可以打扫街道、清倒垃圾,你可以从官家赊棉花纺线,你可以为官家裁做衣裤,你可以赊材料卷子弹纸筒……

一句话。男男女女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计。而且,干了不白干,即便是流民,因为付出的多少,生活水平和待遇也逐渐有了差距。象老孙头一家,二儿子当了兵,老大和他推车给蓟门或遵化运送军粮,老三去西山运煤,老婆子和儿媳妇在家纺线卷纸筒。军属的优待,再加上劳作的报酬,生活水平眼瞅着比别人是高出了一大截。

“眼瞅着就过年了,大冷的天儿,多歇几日吧!”老婆子算了下日子,劝道:“按人头给的定量杂粮,再加上这些赚的,咱们饿不着的。”

“过年哪——”老孙头嘟囔了一句。有些走神儿,之前是苦苦熬活。竟忘了这茬了。

“娘,我回来了。”瓮声瓮气的喊声,孙家老三推着小车走进了当院,把挣来的煤和捡到的几块破木板堆到院角,又喊了句“我去给官家还车了。”便又走了出去。

“这傻小子。”老孙头对这个憨儿子有些哭笑不得,直翻眼睛。

“爹。那咱们就歇几天?”大儿子是个老实头,身体也不算特别强壮,坐在凳子上也委婉地劝着父亲。

“听说过年官家还要发肉发米呢!”老婆子继续劝道:“当家的,就这几天的事儿,得你去签字画押不是。”

“嗯。这倒也是。”老孙头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性,捋着胡子微微点头。

咣,院门一响,孙家老三又蹦了进来,喊着:“娘,官家来发东西了,有肉有米,还有……”

他的话音还未落,已经远远地听见铜锣“咣咣”的响声,由远而近,按照已经登记好的人口信息,一名小吏带着人赶着一辆骡车很快便来到了院前。

“皇上有旨,年节朝廷发放福利,以示与民同乐之意。每家两斤肉,一条鱼,五斤米,二两盐;军属优待,先行发放,福利加倍。孙德,家主孙德——”

“来了,来了。”老孙头三步并作两步来到近前,作揖打拱,笑容满面,“官爷,小老儿就是孙德。”

“鲸肉十斤,米十斤,鱼两条,盐半斤,棉被两床,铁锅一个,碗筷若干。”小吏声音洪亮,满院住的人都能听见,更让老孙头脸上有光,笑得更加灿烂。

“谢谢官爷,谢谢官爷。”老孙头按完手印,目送着官差走远,方才回身,胸脯也挺起来了。

“能自己开火做饭了,有肉有米有锅,还有碗——”孙家老三傻笑着伸手去拎,冷不防老爹一声喝斥。

“混小子,那上好的碗能那么拿吗?打碎了,我踢死你。”老孙头骂完后,亲自上前,将稻草捆着的一撂碗小心翼翼地捧着回屋。

一双双羡慕目光随着孙家父子在移动,真实的触动在心中产生。如果说之前的军属优待只是多了一间房,那现在就是实实在在的差别,以后呢,听说分地赋税也有优待,简直是——

差别对待,便会显示出榜样的力量。如果说之前参军当兵只是为了混口饭吃,那经此宣传,那便是全家受益,全家光荣。年节之后,北方各地都出现了踊跃当兵的热潮,很快就补充上了各部队抽调南兵的缺额。

……………

中南海和北海的建筑群最终定型始于明代,明成祖定都北京后,明朝宫城在元朝宫殿的位置基础上向南移动,因此皇城城墙也随之南移,为丰富皇城园林景观,开挖了南海,挖出的土方和开凿筒子河的土方堆成万岁山(即景山)。北海、中海、南海统称“太液池”,属于皇城西苑。

“圣上依然决定不住紫禁城。”郭之奇有些无奈地抚着额头,“虽说是紫禁城太大,需要宫人、侍卫太多,很是糜费,但终归是皇家威严,岂可开放于平头小民?”

马宝咧嘴苦笑,虽说中南海也是殿阁甚多,但到底属于皇城园林,如果是暂时居住倒也罢了,可皇上的意思却令人难以接受。收门票,任由民众参观,紫禁城这样一个皇家圣地,竟成了公共场所?

“怕是朝廷钱粮吃紧,圣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马宝在文人面前可不敢胡说,这郭之奇的资格也够老,便猜测着为朱永兴找借口。

“钱粮吃紧是肯定的。”郭之奇皱着眉头,停顿了一下,说道:“那就暂时这般布置,紫禁城由那些老宫人洒扫管理着,西苑呢,就多派人着意收拾。等财政情况有所缓和,再向圣上进言迁宫。”

马宝点头称是,心中却不以为然。朱永兴决定的事情,很少有改变。而且他还有一种想法,觉得圣上不住紫禁城肯定有隐情,比如风水之类的。对于朱永兴的神道,他是深信不疑的。反正,不管是什么原因,他是不会进言的。

军政分开,其实马宝和郭之奇并没有什么统属关系,马宝爵位高,郭之奇则资格老、负盛名,且身居内阁。在军事上,马宝是北京军区的总指挥,手下有数个军,几十万人马;在治政上,郭之奇目前却是北京,乃至北方地区的最高长官。

但马宝是个聪明人,早就知道军人跋扈的时期已经过去,皇上文武并重是不假,可也频施手段,一直避免高级将领们形成自己的小山头。而且,就目前来说,他取得的功绩使他已经达到了官爵的巅峰。已经位列一字王,升无可升,他是越来越谨慎小心。入阁拜相,以一个武人的身份,既自解兵权以释君疑,又有了尊荣的身份,夫复何求?

尽管与满清的仗还要打下去,但根据总参谋部的布置,以后肯定将以东北军区为主攻,北京军区只是在辽西进行配合,并且戒备蒙古诸部。所以,只要不让畿辅之地遭到象明末时的掳掠破坏,北京军区的任务便完成了。

基于这样的心理,马宝便只关心军事上的布署,以迎接圣上还都。民政上的事情,基本上是带着耳朵来听,都由郭之奇作主。圣上既然说了文武相济,协力稳定北方,马宝便作作样子。

“这个——”郭之奇翻看着朝廷邸报,突然又皱起了眉头,这是朝廷春闱考试的附加通告,竟然开了“女科”,具体科目有三个:识文书写,术数计算,善习武艺。

邸报出了,那便是朝廷已经通过,郭之奇有些惊愕,为什么朝中官员不加阻止。

马宝伸手拿过来阅看一番,想了想,猜测着说道:“是不是圣上要充实后宫了?郭大人看这里,有年龄要求的。要说相貌嘛,圣上是不是怕有物议,所以含糊不提。”

“若是这样,便说得过去了。”郭之奇有些恍然,松了一口气,说道:“是该招些汉家女在后宫了,你看现在,嫔妃、侍女并不多都是异族,成何体统?虽说皇上春秋鼎盛,但早立正宫,早得佳儿,早固国本,也好让臣民放心哪!皇上最宠德贵妃,于潜龙时便搞出什么汉家身世。以前倒还罢了,现在可万万不能当真。”

“万岁英明。”马宝笑着说道:“中兴大明何等艰辛,岂能自招祸乱。”

郭之奇咧嘴笑了笑,却还是有些不放心,这个皇上英明是英明,可也执拗刚强,这事情呀,还真得重视起来,多联结些大臣,先通气息才好。

……………

第一百零六章女人能顶半边天

一般人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女性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群体,她们的劳作只限于家庭之内。其实,古代女性除了从事家庭劳动外,也有步入社会谋求职业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女性涉足的职业主要有四大类:即农业类,如农妇、蚕妇、织妇、采茶女等;商业类,如盐妇、茶娘、酒肆老板娘等;服务类如奶妈、女佣、女仆、妓女、洗衣妇等;自由职业类如媒婆、药婆、女艺人等。

尽管如此,女性所创造的生产力,所发挥出的才智,依然是非常有限的。这个时期与毛太祖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时比较类似,太多太多的中华男儿在国战中牺牲,而国家建设又要加快速度,充分发挥女人们的社会责任和自身的能耐,全民共同努力,似乎是一个理所应当的选择。

但时代不同,朱永兴还喊不出那样激进的口号,也需要些手段才能使臣子们同意他的章程。女科在臣子们看来是朱永兴要充实后宫的的意思,而朱永兴也希望他们这样认为,什么大脚,什么年龄,不过是个幌子,但实际上却是在提高妇女的地位,扩展妇女从事职业的范围。

从禁止裹足开始,到招募女侍卫,鼓励女子从事劳作,再到开设女科,这些工作是一步一步,逐渐推进的。使妇女们更广泛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为她们打开一扇政治活动的窗户,无疑将使全民的社会生产力更有提高。而且,从兴利除弊的角度出发,也确实有很多工作,更需要妇女来作。

比如女警察,女狱卒,朱永兴对于封建社会牢狱系统对于女人的摧残可是深恶痛绝的;再比如女教师,女护士,对于日后成立女校,在军队中建立或扩在医疗系统,也是相当重要。

…………

珍娘有些心不在焉地整理着囝囝的衣服,装填着碎羽绒毛的棉衣总是不会特别干净,但这个冬天却是能够支撑过去的。现在这样,能活下来,就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了。可珍娘的走神却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在思索着刚刚张贴的告示,有关女科的事情。

在工厂里,珍娘识字会算账,已经不用再辛苦劳作,算是个“白领”级别。特别是这个工厂是用皇家基金建立的,不同于那些个人商家所办,待遇和名声都令人满意。

但珍娘还是对女科有些动心,因为按照告示上的条件,她是合乎标准的。虽然她有些不相信,可那上面确实没有未婚、无孩的限制。

“娘亲,你说过要带囝囝出去玩儿的。”小孩子并不知道母亲在想些什么,吃饱穿暖,结束了飘泊颠沛之后,她也正在回复着孩子的好动和活力。

“后天娘就放假了,带着囝囝玩儿,咱娘俩一起过年。”珍娘宠溺地捧着女儿的小脸蛋,突然觉得自己有些贪得无厌,有些得陇望蜀了。现在的日子已经不错了,何必要冒着风险去考什么女科呢?

在这变革大潮中,有人看见了机会,有人却唯恐选择错误,但不管怎样,珍娘已经在这变革大潮中被改变,只不过程度与旁人不同而已。

第一百零七章只是一小步

战争是一场恶魔与恶魔的格斗史,对于那些没有亲临战争的人来说,可能是一场激烈刺激惊险的向往;而对于经历了战争的人来说,却是残酷的、没有理性的噩梦。

对于深陷战争环境中的人们,特别是反侵略、反奴役的战争,则相关到人们的切身利益,特别是直接面对的人们。抗争,不抗争便会失去美丽的家园,使自己和亲人陷于残酷的统治之中。

而抗争也表现在不同的形式上,有的人在浴血厮杀,有的人在劳动支前,有的人在顽强活着。没错,顽强活着也是一种抗争,是在展露不屈的意志。而从这一点来看,珍娘带着囡囡活下来,未尝不是一种抗争,千千万万历经苦难、带着身心的伤痛活下来的人们也是如此。

从本质上来讲,战争是为了某些利益,国家的、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