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问鼎天下 >

第230章

三国之问鼎天下-第230章

小说: 三国之问鼎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制定计划,分阶段实行之。其一,设若我方与刘备联盟,共灭曹操,应当如何?其二,若曹操与刘备结盟,我方又当如何?其三,若三家各自为战,我方则当如何?”刘琮扭头对法正说道:“参谋总部之设,正为此而生。凡将来可能遇到之情形,都必须有方略提前应对,假以时日,渐趋完善,形成可行之方案,不至于事到临头,才仓促应对。”
    这番话刘琮之前也曾和法正说过,只是没有说的这么详细而已,法正深以为然的点头道:“大将军所言甚是,然则当前之急务,不应当是与刘备修好,以共对曹操吗?”
    刘琮摇了摇头,目光转向滔滔江水,眼神颇为深邃的说道:“未闻世间有不散之盟也。”
    诸位参谋都心中凛然,不过并未说什么。
    西川既得,汉中亦控于掌握,下一步该当如何,其实已经非常明了,想到席卷天下的方略,即将出于己辈之手,众人心中都忍不住隐隐激动起来。
    征战四方平定天下,男儿生于这乱世之中,不正应当如是吗?
    
   

第425章 金杯白刃暗思忖
    在明媚的春日阳光下行军是非常惬意的,尤其是怀着得胜归来的喜悦,使得将士们双眼闪亮,精神抖擞,步伐有力。一面面旗帜在料峭的春风中飘扬,如林的长枪直指苍天,擦拭得非常干净整洁的铠甲,在行军时发出整齐悦耳的铿锵声。一队队轻骑兵从道路旁轻快的经过,马蹄翻卷起一阵灰尘,很快又被吹散。
    骑兵们面容严肃,目不斜视,那种如临大敌般的谨慎小心,落在步卒们的眼中,便多少有些做作。
    步卒队伍后面的辎重车上,车夫随着颠簸的大车摇晃着身体,手里长长的马鞭有一下没一下的高高扬起,轻轻落下。在这些辎重车队后面,紧跟着医护营的马车。刷过桐油的篷布卸了下来,躺卧在车里的伤兵们坐了起来,互相依偎着,打量着道路两旁的景色。
    刘琮骑着战马从医护营的马车旁经过时,猛然意识到,如今的荆州军与其他军队是多么的不同。有些细微之处的变化,甚至连刘琮自己,都未曾预料到。这种奋发昂扬的气质,并非是哪一种具体的改变造成的,而是许许多多的事情持续不断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才造就了今天这支劲旅。他相信如果假以时日,荆州军必将无敌于天下。
    当然,现在的荆州军已经是一种泛称,包括了江东三营、益州各部甚至交州的军队。然而最核心的军队,仍然是以南阳军为底子的荆州军。他们装备最精良的铠甲武器,骑最好的战马,享受着最好的伙食,同样也在打最艰苦的战斗,付出最惨重的牺牲,才会得到最快的升迁。而他们又无疑是对刘琮最为忠诚,最为忠心的军队。
    自从进入荆州境内,确切的说到了南阳郡之后,将士们愈发显得士气高昂,而在刘琮眼中,哪怕是覆盖在浅浅的薄雪之下的旷野,也触动了他的遐思,离宛城越近,这种飞逸的思绪便越发飘散深远,以至于刘琮有些怀疑自己是否太多愁善感了。他本不应该有这种情绪,可这却自然而然的发生了,这种新奇的感受使得刘琮终于意识到,他并不是因为回到了起步的原点而思绪飞扬,而是在展开新的画卷前的忐忑罢了。
    将头脑中的飘飞的思绪干脆利索的抛开出去,刘琮轻夹马腹,战马便撒开四蹄向前方“泼刺刺”地奔跑起来,舒展轻盈的步伐使得刘琮再度体会到纵马疾驰的乐趣,虽然春寒料峭,扑面的寒风却令人头脑更加清醒,甚至眼前的景色也更加清晰了。
    进入宛城时,刘琮下意识的抬头看了看城门洞上的那两个字,脑海中不由回想起当初守卫宛城时的那些场景,就这样一直到了太守府中。事实上宛城的规模已经扩大了,高大坚固的外城城墙与内城之间,耸立着巨型的霹雳车,堆满了石弹、横木以及在空地上的戎帐。枪头雪亮的长枪如同谷堆一般,架子上挂满了弓弩,下面则摆着各种盾牌。木制的营房排列的很整齐,成排的拒马隔出通道。
    因时至晌午,营中炊烟阵阵,在营地中走动的将士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入城的队伍,眼神中流露出艳羡之情。
    太守府却没什么太大的变化,至少刘琮在正堂上坐下时,面前摆着的依旧是那张老旧的案几。已经磨损的很严重的边角露出了木质纹理,不过看上去非常润泽。
    虽然叶城之战的详细战报刘琮已经看过,但他还是很感兴趣的与张辽等人再度说起此战。很显然曹军的战力并不低,甚至在丢失叶城之后,曹仁也很好的控制住了部下,率领他们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向后方撤退。虽然叶城之战消灭了不少曹军将士,并且成功迫使曹操率领主力从黎阳撤军,但在刘琮看来,曹军的顽强程度和战力比之从前要更胜一筹。
    宴席很丰盛,尤其是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刘琮稍稍放纵了自己一次,结果便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起床时,才感到宿醉后的头疼和烦闷。用过略显清淡的早饭之后,刘琮终于感觉舒服了一些。
    吴宽进来的时候,刘琮正揉着额角,翻阅最新的情报概要。这种概要是特卫营中的书记们编纂的,来源复杂的各种信息汇报到情报府后,便是这些年轻人从中挑选,互相印证,最终根据轻重缓急汇编成十日或五日概要。这种情报概要自参谋府设立之后,便依据刘琮的要求同时送去一份相同的内容。
    “发生了何事?”刘琮放下竹简,扭头问道。此次出兵益州吴宽虽然并没有同行,但情报方面的支持却一直做的很好,除此之外,策反益州将领、煽动士卒哗变等事也没少做。
    吴宽这两年虽然愈发沉默寡言,但气质却并不阴骘,反倒越发像个普通将领,或许得益于他平凡的长相,才会让不了解他的人得出这种印象。然而实际上,吴宽掌握着大量的资源,特卫营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庞然大物,触角延伸之处,甚至已远至辽东。至于暗地里还延伸到何处,就只有执行人才知道了。
    “韩遂、马腾答应与我方密使见面,只是时间要求甚急。”吴宽沉声说道,并没有太多焦虑情绪,沉稳老练之态,完全不像他这个年纪的人。
    刘琮微微颔首,指示特卫营密使与韩遂和马腾会面是去年就发出的指令,这其中经过怎样的曲折和变化,刘琮并不关心。现在他们既然肯答应,至少表明了他们的态度。
    “先行接触,弄清楚他们到底想要什么。”刘琮的手指在案几上无意识的敲击着,心中暗自思忖,韩遂和马腾想要什么呢?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或许他们从来都没有从当年的迷梦中清醒过来。乱世的帷幕拉开后,展现出来的景象必然刺激到一大批野心家,董卓倒在了眉坞的血泊中,可李傕等人不也前赴后继,不死不休的折腾下去了吗?
    就韩遂和马腾而言,虽然在表面上对曹操表示臣服,可即便在原本的历史上,还是起兵造反了,更何况是现在这种形势之下?或许对他们来说,这种投机才是生存下去的不二法宝,当然前提是拥有足够的武力。军阀们的迷梦始终如此,永远不能指望他们能自行醒来。
    那么己方内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军阀呢?刘琮的双眼微微眯了起来,这种危险的气息使得吴宽屏气凝神,不敢稍动。他太熟悉刘琮的这些细微的表情了。
    不过刘琮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思考太久,他扭头对吴宽说道:“还有徐州方面,加紧渗透。对于陈登,也要更加关注。”
    如果可能的话,刘琮甚至想在去江东的时候与陈登见上一面,不过这就需要特卫营的安排了,对此吴宽心领神会,点头应诺下来。
    刘琮又问道:“朝廷中有什么动向?”
    虽然许都的朝廷多半已控制在曹操手里,但刘琮相信,还是有那么一些人与曹操不是一条心的。在这方面特卫营虽然一直在暗中进行,但并没有取得太好的效果。
    “并无什么太大的变化。”吴宽很快回答道。如今朝廷的威信早已一落千丈,甚至在普通百姓心目中,都已经变得逐渐淡漠起来。毕竟谁在保护他们,让他们吃得上饭,不受战乱之苦,谁就是他们认可的主公。
    刘琮起身道:“朝廷上还是大有可为的,今后这方面也要抓紧,能从内部给曹操制造麻烦,何乐而不为呢?”
    待吴宽离开之后,刘琮却又坐在案几之后,想到刚才的那个问题。在攻取益州占领汉中之后,荆州扩张的脚步势必会暂时停顿下来,那么内部的问题会不会逐渐显露,并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展呢?
    有些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刘琮也从来没有自大的认为,所有文官和将领就会对自己忠心耿耿始终如一。曹操在官渡之战后都得烧掉那么多与袁绍暗通款曲的书信,更何况自己执掌荆州才多少年?
    然而这是不是必须实行特务政治的理由呢?想到这里,刘琮不自觉的皱起眉头,感到一阵阵没来由的恶心。这个集权独裁的特征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若想保证自己的统治,看起来这是个没有选择的答案。无论是廷尉还是锦衣卫,在设立之初的目的就已经很明确——这是基于恐惧而诞生的,最终却会造成更多的恐怖。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想到这句著名的话,刘琮忍不住打了个冷战。或许是自己想的太多了?然而他又很清醒的意识到,在这个时代,背叛实在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忠诚正因为其稀少而愈显可贵。
    不用说别人,自己不也正在经历着各种蜕变么?刘琮揉了揉眉心,却没能将紧皱的眉头揉开。
    而且曹操是绝对不会坐视自己平稳发展的,除了短兵相接的厮杀之外,这种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其实纵观历史,三国之后那一幕幕似曾相识的悲喜剧,不正是这个时代早已演出过的么?
    
   

第426章 坐论天下分缓急
    关于内部隐患的思考,使得刘琮重返襄阳时的喜悦都被冲淡不少。然而这种思考又是必须的,快速膨胀就必须承担这样的后果,刘琮仔细想想,暂时放缓扩张的脚步稳定内部,未尝不是件好事。能够将内部的矛盾降低到安全的程度,甚至要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要问题。
    这也是刘琮之所以要在夏初去往江东的主要原因。荆州新政经过两年来的推行,到底在江东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江东世家大族的情形如何?江东三营的情形如何?这些情况不到江东亲眼目睹,仅仅依靠文书汇报来了解,或是特卫营的情报概要,显然是不够的。
    在离开宛城去往襄阳之前,刘琮分别与张辽、鲁肃见了面。与张辽所论之事,除了守卫南阳,便是编练各部等武事,而和鲁肃谈论的,却是天下大势了。
    如果不是南阳的位置太过重要,刘琮都想让鲁肃也随行于自己左右,所以这次会面,刘琮很想知道,鲁肃对于当前的形势是如何看待,对于今后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战略构想。
    “今主公已得益州,兼有荆扬,横跨数千里之地,带甲之士,何止十万,放之天下,谁敢小觑?然地域愈广,则政令愈难及时传递;兵分三路,相隔何其遥远,焉能彼此呼应?”鲁肃正色说道:“故应先通道路,使四州之地,俱为一体,同时修农田,练强兵,以观天下衅!”
    他这个提法,倒是与刘琮不谋而合,益州乃天府之国,农业大有可为,可若是道路不便,仅仅依靠水运,就会受到很多限制。实际上鲁肃的战略思想,还是基于坐山观虎斗,以内线优势消耗敌人,进而等待时机,再一举消灭强敌的思路。
    鲁肃很敏锐的看出,无论是出兵汉中,北上陈仓攻打关中也好,还是自南阳中路突破,或以江东反卷而上也罢,这三路人马相距甚远,如果再没有便利的交通往来,构成一张大网的话,对于荆州军的调动和出击,都是极为不利的。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且不说蜀道之难,就算荆州和江东之间的联系,也主要依靠的长江的水道。
    “除此之外,子敬觉得刘备此人,能否在河北立足?”刘琮目光炯炯的望着鲁肃问道。关于这个问题,在荆州军中有不少人认为,刘备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总觉得当初若非刘表收留,只怕刘备早已被曹操消灭。再加上这次刘琮派出两路人马佯攻曹操,使得曹操退兵南撤,更加剧了这种认识。
    鲁肃稍一沉吟,回道:“刘备乃世之枭雄,袁谭、袁尚兄弟远不及也。以肃之见,不出半年,必得冀州,三年之内,或可全取幽、并。”
    “若曹操倾力北上,我方又当如何?”刘琮紧接着问道。
    鲁肃摇头道:“强敌在背,曹操岂能安心倾力北上?不过若是以关中之兵,出虎牢渡河北上先取并州,再以徐州为基,侧击青州,两路钳制,于刘备而言便形势急转直下,非退往幽州不可。至于我方,见机行事而已。”
    虽然他未明言见什么机行什么事,但两人都心知肚明,无非是哪一方实力弱便帮助哪一方罢了。当前的策略便是帮助刘备在北方立足,这个目的看起来很快就能达到,之后的事情无须多言,反正夹在中间的曹操是最难受的。
    然而曹操自领兖州以来,一直就处在这种不利的地形条件之下,对他而言可谓家常便饭,若不是刘琮横空出世,一切本应该按照原本历史上的轨迹,轰轰烈烈的展开和落幕。
    因此曹操的顽强是刘琮不敢轻视的,比起打不死的小强刘备,转战经年却越战越强的曹操,才是最可怕的敌人。
    “子敬所言甚是。”刘琮微微颔首说道:“有子敬在南阳,吾便可以高枕无忧了。”
    鲁肃有些激动的拱手拜谢,他这种直通通的性子,倒和张辽相得益彰,在刘琮看来,有他们二人坐镇南阳,曹军便几乎没有机会攻破南阳继而南下,给襄阳造成威胁。而鲁肃在战略方面所展现出来的才能和务实的精神,又使得刘琮有种近乎喜悦的烦恼:人才太多,位置不够啊。
    “江东方面,我军已占据寿春、合肥等地,以子敬看来,曹操是否会尽力拔出,将我军驱赶过江?”刘琮对鲁肃问起最后一个问题。在刘琮想来,曹操若想确保汝南、徐州之防线稳固,就必定要倾尽全力争夺这两个战略要地。而现在刘琮断然不会轻易放弃,那么会不会在这个方向,形成大的战役呢?
    关于这个问题鲁肃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即便刘琮不曾问起,他也会提出。此时他稍稍整理了下脑海中的思绪,抬头对刘琮说道:“淮南寿春突出于外,虽有淮河相隔,但整体而言,在地形上还是显得太过尖锐。合肥紧随其后,亦受汝南方向之压迫,两地如桥头之堡,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谓不重要。”
    “是啊,守江必先守淮,如今我方之势,重在荆州,江东略弱,若是这两处有失,则大江之北仅剩历阳可守,舒、巢为线,依托巢湖而已。”刘琮点头,有些感慨的说道。
    鲁肃见刘琮早已意识到这两地的重要性,便不打算再继续强调这一点,不过他对于刘琮所言“守江必先守淮”还是觉得总结的颇为精准,低声重复了一遍之后,才对刘琮说道:“主公所言,可谓一针见血。故此曹操亦不可能对寿春、合肥置之不理,但以当前形势而言,却又未必会全力来争。”
    “这么说,子敬也认为曹操必然会先全力扑灭刘备及袁谭等人咯?”刘琮皱眉说道:“可是若曹操也存着让刘备与袁谭等人相争的心思,以大军猛攻寿春、合肥,则我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