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

第21章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第21章

小说: 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飞说道:“我出生于永康元年四月二十。”
    太史慈说道:“我出生于延熹九年十二月初九。”
    赵云说道:“你们都比我大,我出生于建宁元年一月二十一。”
    张辽可怜兮兮的说道:“看来这小弟是我当定了,我出生于建宁二年五月初九。”
    太史慈笑道:“老大,你推来推去,这大哥的位置还是你的,这下,你不会在推辞了吧?”
    曾炩尴尬的笑了笑。
    论定了兄弟排序,曾炩年长,做了大哥;太史慈其次,是二哥;张飞再次,是三哥;赵云再次之,是老四;张辽年龄最小,是五弟。
    几人再次见了礼。
    之后,几人又在张飞家里设宴庆祝。
    正当谈兴正酣的时候,赵云问曾炩道:“不知大哥对未来是否已有打算?”
    曾炩点点头,说道:“为兄确实有一个打算。”
    赵云说道:“大哥可否将它告知我等兄弟?”
    曾炩笑道:“我等既为兄弟,当然可以了。我欲在中山行新政,农工商并重。我大汉自古至今,无不重农抑商,历来存在农本商末之说,而我认为农、工、商各有其本末,并非是凡农皆本,凡工商皆末。农、工、商各守其本而民皆富,各离其本则民皆贫。我所说的‘本’,是指农、工、商的本业、本务,即农桑、致用、通货;所谓末则是农、工、商的末业、末作,即游业、巧饰、鬻奇。这些末业在太平盛世可以大行其道,但是在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是不能太多的发展的。”
    曾炩继续说道:“另外还得重视对百姓进行教化。我认为对百姓进行教化,不仅是立国的基础,也是提高大汉子民的道德情操,使社会风气淳朴,安定社会秩序的根本。王者统世,必须要观民设教,这样才能变风易俗,以致天下太平。教化也有本末之分,只有对人们进行正直的教育,诱导向善,他们才不会违法乱纪。反之,对人们施以奸邪的教育,就会败坏社会的正直风尚,不利于大汉国的安定和富强。”
    赵云说道:“大哥,虽然我也觉得你的想法很好,但是,这必然触动许多人的利益,很可能引起他们的反弹。”
    曾炩点头说道:“子龙说的是啊,这正是我担心的事情。大汉国的豪强门阀势力太大,而这些豪强门阀的眼里,只有他们自己的利益,对国家、人民和皇室都不放在眼里。另外,宦官集团也是不可小视的一方大势力,这些都是横在我们头顶上的刀啊。”
    汉末,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非常之大,党人与宦官,以为门阀世族和皇室的矛盾都比较的大。
    在大汉分崩前,有过两件事情:
    第一件是:中平元年,汉阳人阎忠劝皇甫嵩“征冀州之士,动九州之众,南下洛阳,剪除宦官,最终推翻汉朝自己称帝”。被皇甫拒绝。
    第二件是:中平五年,冀州发生的未遂政变,党人领袖陈蕃之子陈逸,南阳许攸,沛国周旌,术士襄楷等于冀州刺史王芬结谋意图乘灵帝重游旧宅之机废帝。
    这两件事情,表明党人甚至某些士大夫的眼里,东汉已经不再如“经”中所说的那么神圣了,他们开始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已经开始不把东汉放在脑子里面了。
    而之后董卓把持朝政,天下门阀世族以及豪强门纷纷开始自立,割据一方。此时袁氏最早提出所谓的“政在家门”的口号。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依托汝阳、颖川、南阳一带的其他家族和门生故旧,在汉末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非常巨大的力量,如与何进的结盟。然而董卓的入京主政,使得,袁绍和袁术分别出奔冀州和南阳。
    袁绍和袁术利用家族影响,在冀州和南阳迅速建立了庞大的势力。这里袁绍集团除了袁氏宗亲,还有三部分组成:一为一同从洛阳出奔得逢纪,许攸等;一为韩馥的颖川老乡,荀堪、辛评、郭图;一为河北豪强,如沮授、田丰、审配、崔琰、牵招、王修。其中就势力而言,河北豪强势力最强。
    而袁术也得到了孙氏、下邳陈家,河内张家等的支持。
    但是袁术也因为急着称帝而导致豪强反叛,与建安四年病死。
    而袁绍因为“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蓄聚”。而导致内部豪强权贵派系林立,最终在官渡因为内部问题而轰然倒下。当然也与袁氏最早喊出“政出家门,想代汉而自立”导致很多门阀豪强不满而离开投奔曹操有关。如颖川之士多投奔曹操。
    而曹操集团那,一是自己曹家和夏侯家的谯沛集团;一有因汉献帝而投奔得名士如杨彪、孔融;一是颖川集团如荀氏、种氏、陈氏等等。
    相比之下,曹操与颖川集团的关系,虽然出了一些问题,修复的较好。没有如袁绍般自废武功。
    而其后的司马氏代曹,本身也是门阀斗争内部妥协的结果。
    曹操后期,因为思想分歧不惜杀死崔琰、孔融,逼死逼退颖川的荀氏、种氏,虽然提携了陈群,但是曹魏和世家大族的矛盾开始激化。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氏得颖川世家以及河北士大夫们之助,一步步击败曹爽集团(谯沛集团的延续),从而权倾朝野,直至篡位。
    由此可见,豪强、门阀世族、以及士大夫们在曹魏代汉以及司马代魏事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说曹操是领头羊,那么骨架就是这些豪强、门阀世族以及士大夫们。
    其势力的强大,可见一般。
    这也是为啥,晋之一朝,门阀世族的影响力是何等的巨大。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利益的结合体,要互相分享利益。
    曹魏就是因为太过于打压这些豪强、门阀世族以及士大夫门而迅速被司马氏所代替的。
    这些都是前车之鉴,曾炩一直在为此忧心忡忡。要想崛起,不论如何,是避不开这些人的。
    其实,现在曾炩就已经开始和这些人打交道了,沮授、田丰、审配等人都已经来到了曾炩的手下,只是暂时还未和他们产生利益上的冲突而也。
    最后,曾炩说道:“现在先不说这些了,我想,只要我掌握住了民心和军队,那么,他们再厉害,也不得不低下头来。要是实在不行,那么我也只得下狠手了。”
    赵云说道:“这的确是没办法的情况下的最好的办法了,毕竟,到了最后,还是的靠手里的实力说话。”
    
    

第三十五章 神医华佗
    曾炩带着几个义弟回毋极的时候;已经是公元182年的四月初了。~~~~
    各项事情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曾炩很是满意。看来,他是能够真的松开手,让下面的人去做了。
    曾炩最高兴的事情就是那大量到来的难民,在这个时代,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和粮食具有相同的地位。
    曾炩回到毋极的时候,无极商会已经接纳了二十余万难民,加上前几年陆陆续续接纳的难民,现在,在曾庄附近,已经居住了超过三十万的人。
    这个数目对后世来说,只不过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数字。但是对如今来说,却是是一个很恐怖的数目。要知道,整个大汉朝现在也不过五千万人口,整个冀州不过五百多万人口,而整个中山国只不过六十余万人,在无极商会没有接受难民之前,整个毋极甚至才不到三万人!
    要是在以前,曾炩这样的行为肯定会被认作是想聚众造反,已经被抓起来砍头了。可是,这几年的连年天灾,无极商会大量的赈灾,堵住了所有人的嘴。而如今曾炩又是中山国的国相,更是不会有人来说三道四。当然,这只是明面上,暗地里那就不得而知了。
    见到这么多的人,曾炩有了一个打算,那就是以曾庄为中心,在滹沱河边上筑一座大城。这是曾炩综合了所有可能的情况后做出的决定。这些原因中,最主要的就是,在即将到来的黄巾起义中,曾庄南面不到一百里的下曲阳,将会是一个主战场,那里将有黄巾军三巨头之一的张宝亲自坐镇。到时候,要是没有地利可守,以无极商会的富裕,张宝肯定会率众北犯,抢夺无极商会。这样的事情是曾炩绝对不能容忍的,但是却是绝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所有,曾炩不得不早作打算。
    由于曾炩把水泥这个好东西搞出来了,所以曾炩决定在筑城墙的时候,采用混凝土结构。而他构想的城市的规模,那也是百万级的大城市,占地更是达到了二十余平方公里。
    这绝对是一项浩大无比的工程,更过分的是,曾炩计划的城墙高度高达二十米。这样一来,需要的水泥,那是数以十万吨计的。
    曾炩才提出这个计划,就遭到了一致的反对。 。无极商会在接纳了这三十来万灾民后,富余的钱已经不是太多了,这样的高强度支出,甚至有可能让无极商会破产的可能。
    但是,最终,曾炩还是以自己的权威通过了这一提案,不过他给出了让无极商会有更多的赚钱的途径的承诺。
    对于这样的事情,虽然曾炩强行通过了,但是大家还是都非常的不理解。不过,仅仅两年后,他们就发现了,曾炩这一决定是多么的明智。要不是建起了这样一座大城,南面的张宝绝对是率领麾下十余万黄巾军打过滹沱河,抢劫无极商会了。那样的话,他们拥有再多的钱,那也是为别人做了嫁衣裳,甚至还可能落得一个资敌的罪名。
    在曾炩的强烈要求下,无极商会全力运转,数十万得到无极商会恩惠的难民倾力劳作,在短短的一年半内,一座超时代的大城矗立在了冀中平原的西边,滹沱河中游的边上。而城市的名字,也因无极商会得名,叫做“无极城”。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城市,里面有着齐全的农工商作业区,这完全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现在,这里面只住了三十万人,在这样的人口下,这座城市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即使城市被围再久,也不会有太大的威胁。后来,张宝就是考虑到这座城市是他所不能攻打下来的才没有进犯这里。
    当然,这都是后话。
    曾炩交代了这后期要做的事情后,就带着几个义弟以及一众文武人才北上去卢奴上任了。
    就在曾炩准备出发的前一刻,一件事情又让曾炩停下了他的行动,因为一个人来了,他的名字叫华佗。
    华佗字元化,又名旉,汉未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已佚。
    华氏家族本是一个望族,其后裔中有一支定居于谯县以北十余里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华庄(今谯城区华佗镇)。至华佗时家族己衰微,但家族中对华佗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从其名、字来看,名“佗”,乃负载之意,“元化”是化育之意。华佗自幼刻苦攻读,习诵《尚书》、《诗经》、《周易》、《礼记》、《春秋》等古籍,逐渐具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如战国时的扁鹊,西汉的仓公,东汉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所有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华佗还精于医药的研究。《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初见华佗,任何人都不会将他和一个名传千古的人联系起来,他实在是太普通了。华佗是一个面容清癯的、约莫四五十岁的老头儿,个子不高,大约七尺的样子。也许是因为长年在外行医,他的皮肤稍微有一些黑,但是给人很健康的感觉。
    华佗很意外,他没想到自己要找的人会是一个如此年轻的人,看他的样子,绝对不到二十岁,甚至还可以说是一个孩子。
    华佗问道:“小兄弟,那些治疗瘟疫的药物是你配制出来的吗?”
    曾炩语带恭敬的说道:“回前辈的话,正是小子的拙作,让华前辈见笑了。”
    华佗摆摆手,说道:“小兄弟,你不要和老头子来这些虚的。要是你这样的药物也只能算是拙作,大汉朝就没有良药了。”
    曾炩傻傻的笑了,他真的没有想到这会得到一代神医的赞誉。
    华佗很是喜欢曾炩的表现,他笑着说道:“小兄弟,没想到你如此年轻就已经有如此高明的医术。更难得的是你的宅心仁厚,一路北来,我听说了太多的无极商会和你的故事。可以说,小兄弟你是我最佩服的人!”
    曾炩说道:“前辈过誉了,小子不过是做了一些自己份内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当不得华前辈如此的赞誉。前辈数十年如一日,踏遍大汉的每一寸土地,广为行医,这才是值得大家敬佩的行为。”
    华佗得意的笑了,这的确是他最为得意的事情。在他的心里,医者就是应该这样,广施医术救治病人。现在,他的行为得到了曾炩的认同,自然是非常高兴了。
    曾炩话语一转,说道:“但是,小子却是窃为前辈可惜。”
    华佗一愣,这小子什么意思?难不成还想教训自己?
    华佗问道:“小兄弟此话何意?”
    曾炩笑道:“华前辈四处行医,救治了不少的病患。但是个人能够救治的民众毕竟有限,人力又穷,这是注定的缺陷。所以,小子认为前辈的行为有失偏颇了。”
    曾炩说出这话,也是一时起兴。他是在见到华佗后,才想起这个时代的医术实在是缺陷大大,而有限的几个医术极为高明的医者,他们的传人也很少。所以,他希望能把华佗留在他的手里。
    华佗道:“小兄弟,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要是小老儿不在民间行医,进入大汉的医疗机构,那小老儿岂不是成了那些贵族们的专用大夫,不能为民众医治了?”
    曾炩心中一喜,急忙问道:“那要是有一个机构,能让前辈为更多的我大汉百姓医治,前辈愿意去吗?”
    华佗感慨的说道:“要是真有这样的机构,小老儿自然是愿意去了,谁愿意居无定所的四处漂泊?但是,可能存在那样的地方吗?小老儿几十年,踏遍了大河南北,却是从未发现有这样的地方。”
    曾炩满面笑意的说道:“有,绝对有!”
    
    
    

第三十六章 起航
    华佗问道:“真的有这样的地方?”
    曾炩笑道:“华前辈应该知道我即将去卢奴上任了吧?”
    华佗说道:“我来的时候,听见很多人在谈论这件事情。”
    曾炩说道:“不瞒华前辈,小子即将设立一个那样的机构,叫做‘医院’,我想请华前辈出任这个医院的院长,不知道华前辈是否愿意?”
    华佗沉吟了一下,正准备说话的时候,曾炩又开始说话了:“华前辈,你先不要拒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