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347章

大明武夫-第347章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孕税睿砑嗟热羰悄谕⒌谋浚降壮隽耸裁创笫拢尤蝗么竺魑涫碌闹惺嘁箍荚俗液诵娜宋锒急痪�

“张大人速去,小的还有一处要走。”那文吏来得快,走得也快。

屋中很快又剩下张、王二人,张清海坐在那里发了一会呆,突然长吐了口气,闷声说道:“搞不好这次就背上干系了。”

说完这句,他也没对边上的赵进解释,只是扯着嗓子大喊道:“准备官袍,准备车轿,预备解酒药。”

喊完之后,张清海才算镇定了些许,苦笑着对王友山说道:“贤弟且回吧,改日再聚。”

王友山笑着点点头,顺理成章的问道:“到底出什么事了?”

“女真大军攻入辽镇,抚顺陷落,守将战死……”张清海用平静的语气说了两句,说着说着,语气里突然带了哭音。

“这天下有大麻烦了……”

“张兄宽心,再难还能难过嘉靖爷的时候,北有俺答,东南倭寇,还不是过来了,天佑大明……。”

临走前不知所谓的安慰了句,王友山魂不守舍的回到了住处,他比那些只知道大言欺人的清流同僚聪明,因为王友山清楚世情典故,他更知道张清海那些话和那些情绪的份量,张清海人或许庸碌贪财,可他在兵部做了这么久,对边镇细处,对大明军务,都是了解无比,张清海的悲观或许代表着真该悲观了。

赵家叔侄怎么就有这样的见识,他们怎么就知道女真会是大明的大患,别人不知道,王友山知道自己恐怕也就是今夜才觉得女真是大麻烦,如果不和这张清海谈这一次,恐怕还是懵懂。

从王兆靖的家信上能看出,他们一帮小兄弟在徐州和淮北甚至江北一带大展拳脚的,蓄养人口,训练丁壮,兴贸易,恳荒田,进取各处,甚至折腾到他必须要参与进去才能维持的地步。

有时候王友山也在想,赵进做到这个地步已经过了,已经给自己打下了富贵几代的局面,可贪心不知足,再这么下去,那就是取祸之道,王友山已经想过让王兆靖到京师这边,和自己一起住。

可今晚这么一说,再回想赵进在徐州的作为,难不成这赵进在准备着什么?

想到这里,王友山浑身剧烈的一颤,下意识的四下看看,发现周围安静才放下心来,沉定心神,王友山禁不住哑然失笑,今晚和张清海饮酒对谈,被张清海所说的那些事撼动了心神,自己钻了牛角尖,自己吓了自己。

现在官军糜烂,难道嘉靖时候就好了?土默特的那位俺答汗几次把边镇打穿,山陕和北直隶任他来去纵横,东南倭寇,几十人就吓得南京闭门不开,流窜各处,荼毒万民,那时候官兵何尝顶用,东南各处州府都是招募民壮抵抗。

京师枢纽之地被鞑虏大军威胁,大明财税要地东南被祸乱糜烂,那时才是真正的危急,甚至有人以为大明要亡了,可还不是顶过来了,俺答天夺其魄,迷信神佛,沉迷酒色,东南一个个名将涌现,彻底灭除倭寇之害,大明中兴,眼下才不过是一个边镇被攻破,当年还有天子被掳走的事情,自己在这里惊慌什么,疑神疑鬼,白读了那么多圣贤文章,心志不坚。

把来龙去脉想清楚,王友山总算平静了下来,洗漱睡下,只是这一夜不知为何,几次被噩梦惊醒……

第592章这一败

这一夜过去,消息逐渐在京师流传开来,王友山和其他人一样知道了辽镇的败局,蓟辽总督汪可受、辽东巡抚李维翰上奏朝廷,辽镇告急!

建州女真自称大金,征伐吞并海西、北山女真各部,酋长努尔哈赤自称可汗,于四月十三跨过边墙,四月十六围攻抚顺城。

抚顺城守备王命印力战而死,游击将军李永芳战死,全城陷落,抚顺城周围十余小城,上百村落,都被攻下,军民合计三十多万全部被俘虏,带回建州。

距离边境二十里的时候,辽东总兵张承胤、副将颇廷相、参将蒲世芳、游击梁汝贵领兵万余追击来到。

女真金军和明军大战,总兵张承胤、副将颇廷相战死,参将蒲世芳、游击梁汝贵战死,全军陷没,仅有千余被俘。

合计下来,大明辽镇损失兵马近两万,人口近四十万,将领数十,八十年来,大明从未有这样的惨败,从没有死过这么多的将领,京师震动,天下震骇。

王友山和张清海已经没机会见面了,兵部上下都开始紧张忙碌,不过,辽镇那边各种各样的消息也开始传来,都察院各处彼此交流交换,就是为了有话要说,在这样的大事中知道要说什么。

御史张铨上奏,弹劾战死的总兵张承胤“夫承胤不知敌诱,轻进取败,是谓无谋。猝与敌遇,行列错乱,是谓无法。率万余之众,不能死战,是谓无勇”,所谓无勇、无谋、无法,必败无疑。

这封奏疏传扬最多,大体是三词排比,读起来很有气势,可辽镇军报上都没有对战情战况有太明确的描述,这御史如何知道女真诱敌,官军战死近万,这御史不知如何得知不能死战……

更有传闻,说努尔哈赤曾经派儿子在总兵张承胤这边为人质,喝酒的时候曾说我父亲有意南向,不知道将军如何应对,然后总兵张承胤不以为然,说朝廷恩德四方,怎么会有人心存反意等等,反正种种处处,都是打死老虎,没有人会为战死的将领辩驳。

都察院的御史,六部的主事、翰林院的亲贵们,纷纷上疏谏言,提出自己对战事的看法,对错不论,一定要证明自己有高见。

辽镇那边和京师的联系方方面面,在急报进京的时候,各处的消息也渐渐来到了。

原本以为与城同殉的游击李永芳据说没有战死,而是直接投降,据说还很得重用,壮烈战死的参将蒲世芳、游击梁汝贵,据说遇敌先逃,等看到主将总兵张承胤和副将颇廷相战死,他们知道逃脱不了责任,回身激战,然后才被敌军所杀。

这投降的消息一回来,很多御史都忍不住大骂,这夸赞祭奠忠烈的奏折不能送上去,白写了。

兵部尚书薛三才面奏天子,说从去年秋季至今,辽镇军饷已经拖欠三季,合计五十五万余两,但如今国库空虚,请拨内帑,也就是内库银子,皇帝和内廷自己的金库。

不知从何时起,万历天子绝不会拿一分一毫的内帑银子贴补国用,回答也是和从前一样,内帑空虚,请户部筹措饷银拨付。

得到了旨意的兵部立刻去催户部,但户部那边却是大怒,上次拨付军饷,你们兵部自己吞了五成要多,但答应分过来的至今一文未到,还想要银子那是没门,谁不知道饷银发出去,你们兵部先把自己那份落足了,然后再跟下面克扣。

军饷是一回事,辽东总兵官战死,必须要补一个新的上去,这也是当务之急,连万历皇帝都不停的下旨催促。

按例兵部尚书薛三才主持推举,可实际上无人可选,没有发生战事之前,辽东也不是什么好去处,你不是李家一门出来的,在那边领兵会被架得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现在都已经大敌在侧,去了就有可能战死,不然就会背上罪责,谁还愿意去趟这个浑水。

但这个无人可选很值得商榷,因为对李成梁一系的提防,辽镇总兵尽可能不用李家一门,但现在这个局面,已经顾不得这些了,闲居在家的李成梁二子李如柏被推举为辽东总兵。

这武将要久经沙场才算堪用,而这李如柏在家闲居已经足足二十多年,就算是一把利刃也该早就生锈变钝了,何况这李如柏不过是个富家公子而已,还是被娇惯坏了的那一种。

李如柏最开始在官场上的前程是锦衣卫千户,这是勋贵子弟应有的荫庇,然后因为饮酒误事被解职,然后就是不断重复类似的事情,靠着父兄步步高升,从游击到总兵,什么位置都坐过,从平宁夏啺莸饺氤士官粒裁创笳蕉即蚬看卫罴掖缶俪龆氖焙颍钊绨鼐陀泻蘸照焦Γ康阶约鹤龉俚氖焙颍鸵蛭庋茄脑蛉ブ埃斜坏溃凶约荷。芄槭亲霾怀ぞ谩�

表面上看战功赫赫,可懂行的人都看得明白,李如柏自己没有本事,全靠父亲兄弟来支撑,当李成梁老朽,李如松战死在草原上之后,李如柏就立刻庸碌起来,甚至不敢去带兵坐镇,只能呆在家里赋闲。

有人讲李成梁是头老虎,李如松是乳虎,而这李如柏就是条狗,这个狗还是贬低人的那个意思。

不过朝廷上下对启用李如柏没有什么异议,已经有御史上奏,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道理是冠冕堂皇,意思是说朝廷莫要猜忌李家,和这个奏折呼应的是,京师有关于辽镇的传闻,说辽镇边军本可以轻易击败来自建州的女真军队,只不过因为朝廷一直猜忌李家,所以上下都不肯尽心出力。

在这样的局面下,用一个李家将门的嫡系子弟做辽东总兵,也就是应有之意了。但还有传闻,说是启用李如柏做总兵的旨意到了李家,李如柏不肯接旨,只是大哭磕头……

辽镇紧邻北直隶,辽镇动荡,直隶京畿重地也是不安,为求完全,朝廷在山海关又设立一镇,设山海关总兵镇守,做山海关总兵的则是同样赋闲在家的杜松。

和庸碌无能的李如柏不同,杜松算得上一员虎将,也曾做过辽镇总兵的位置,但因为下面的辽镇军将阴奉阳违,没有做多久就被贬归家。

杜松被贬的原因,朝廷上下也都是心知肚明,可为了迁就安抚辽镇将门,也只能委屈出身陕西三边之地的杜松了,到了现在,自然就顾不上那么多了,毕竟熟悉辽东局面的军将并不是太多。

有心思的人还能想得更深一层,既然辽东又让李家将门的子弟抓总,那辽镇和京师之间就要多设屏障,除了蓟镇之外,山海关那边也要加强武备。

调集军资,征伐老卒,补充辽镇,完善山海关,上上下下手忙脚乱,好在辽镇那边早就有最新的消息传过来,说是女真军队退回建州休整,暂时没有重新出动的意思,随着这个消息过来的,还有努尔哈赤攻明的七大恨文书。

大明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父、祖;大明偏袒女真叶赫部、哈达部,欺压建州女真;大明不顾双方划定的边界,强令努尔哈赤抵偿所杀越境人命;大明派兵支援叶赫部,对抗建州;女真叶赫部因大明支持,背弃盟誓,将其“老女。”转嫁蒙古;大明逼迫建州女真退出已垦种之柴河、三岔、抚安之地,不许收获庄稼;大明辽镇派遣守备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这七件事就是所谓的七大恨,无非是大明从不偏向建州女真,大明对建州女真作威作福……

大明从不把女真放在眼里,居高临下做事,自然就不会考虑边鄙之地一个小部落的感受,然后大明还要维持边疆的平衡,不能放纵一家独大,不能坐视彼此的吞并,自然要派兵支持干涉,在大明眼中,这都是小事,甚至不需要中枢决断,只不过做完之后奏报就可以了。

但这些小事却成了建州女真的大恨,当建州女真蓄力隐忍的时候,这些都不是什么仇恨,他们依旧可以笑着去京师进攻人参和貂皮,但当他们觉得自己足够强大的时候,这就是七大恨了。

让有识之士担忧的是,建州女真这个做法和从前的蛮夷鞑虏颇为不同,从瓦剌到俺答,这些草原上的强大势力从不讲什么理由,杀进来就是抢掠烧杀,而这建州女真知道师出有名,还知道给自己建立国号,据说这什么大金也有一套制度在,这样的势力,就和草原上那些好似盗匪的蒙古部落有区别了。

抚顺陷落,明军大败的消息,五月便已经传遍京师,但直到六月初,王友山才给家里去信,他知道自己绝大部分信笺,王兆靖都会去给伙伴们看,因为上面说的家事并不多,大部分都是朝廷决策和天下大势,赵进很需要知道这个。

而赵进对女真有特别的关注,这次的事情肯定会引起他们的震动,赵字营如今这么大的局面,怎么给出详实的消息要好好斟酌,免得让年轻人有什么盲动冲动,所以要处处求真,查问的仔细。

第593章李永芳

“……你是说那女真虏寇一下子出动了六万大军?”王友山坐在书案前,一张张写满了字的信纸叠放在一边,他笔下又有一张信纸写了不少字。

他询问的对象就是那位出身军伍的河叔,河叔垂手站在一边,点头答应说道:“兵部那边的消息可靠,说是女真一次就有六万,而就义的张总兵一共带着万余兵马,还是几路分兵,抚顺那边守军不足四千,早早就降了。”

听到这个,满脸肃重的王友山禁不住松了口气,脸上竟然有了轻松的神情,连连点头说道:“果然如此,果然如此,六万对一万,还是分散四处的兵力,焉有不胜之理,那张承胤果真是无勇无谋,这女真看来也是倚多为胜,算不得什么精强。”

这些日子河叔都不得闲,每天早晨就去兵部那边守着,这个行为也不出奇,都察院的御史们为了得到消息,为了在奏章上有话可说,都安排下人伴当去兵部那边守着,通过关系打听消息。

王家和其他处不太一样,每次都能得到张清海亲信传递出来的军情,还有辽镇那边的种种情况,反正两家关系亲厚,这些事不过举手之劳。

“老爷,听说女真那边这次也是倾巢而出,丁壮几乎全部上阵,这才凑起了六万多的数目。”河叔补充说道。

听到这个说法,王友山居然笑出声来,边笑边摇头说道:“蕞尔小邦,也就是这么点人手了,这次占了便宜,竭力而战才有这样的结果,倾巢而出才六万而已,真是不值一提,想我大明兵丁足有数百万,要是倚多为胜,堆也堆死他们了。”

河叔看了看王友山的神色,他觉得有点奇怪,这些日子的老爷忧心忡忡的,为何就这么简单几句话,让自家老爷就轻松起来,对王友山的看法,曾在军伍之中历练过的河叔感觉又有不同,不过他想了想还是欲言又止。

只见王友山运笔如飞,很快就将信笺写完,这已经不是一封家信了,看着更像是一本书,厚厚的一叠信纸,王友山将信封好,递给河叔说道:“快马送回徐州,这个是要紧大事,你去跑一趟。”

※※※

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十七,辽东抚顺城头。

“老爷,除……除了咱们自家的亲卫,好多人都……都不来……。”一名青衣小帽的伴当战战兢兢的说道。

“这帮狼心狗肺的混账。”被称作老爷的那名大汉恨恨骂道。

这大汉身材魁梧归魁梧,却已经有些发福了,腰腹肥胖,身上没有披甲,穿着一身红色官袍,老虎补子,倒是撑得很合身。

此人正是镇守抚顺的辽镇游击李永芳,如果不看他的补子,没什么人会以为这是一位高品武将,这李永芳裸露在外的头脸和手都白皙的很,很是养尊处优的模样。

这李永芳眼神飘忽,额头上全是汗水,可也顾不得去擦,建州女真这么大的声势过来,没可能兵临城下才发现,实际上天一亮,城头的守卒就看到了地平线上的大股兵马,急忙示警,城门关闭,全城戒备。

看着城下的各色旗帜,还有正在伐木准备的各式攻城器械,李永芳在城墙垛口后就是一个趔趄,若没有亲信搀扶,就直接跌坐在那里了。

“老爷,和他们拼了!”李永芳身边一名护卫粗声说道。

身为游击,又是执掌一城要地,李永芳的亲卫家丁足有四百出头,也就是辽地军将才能有这么多,要是在南直隶,一个游击手里有个二百亲卫已经算出挑了。

这些亲卫家丁正围在李永芳身边,听到那护卫说话,李永芳缓缓转过头看着那人,咬牙问道:“你说什么?”

“老爷,咱们和鞑子拼了!”那家丁大声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