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武夫-第9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到来到高丽的城门之下时,他兴之所至,重重挥了一下手,袍袖也随之而动,看上去意气风发,算是向这些来瞻仰自己的高丽士民们打个招呼。
如果是成年人这么做,可能会显得有些不稳重不得体,对不上太子的身份,可是他这样一个少年人这么做,却显得朝气蓬勃,而且充满了热情,至少很对这些围观士民的胃口。
一边是意气风发、如同朝日初升的少年人,一边是衰颓萎靡、还带有残疾的老人,在这些高丽士民当中,造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尤其是,李珲还是一个不得他们人心的‘暴君’。
“太子殿下千岁!”不知道是谁带的头,很快这样的呼喝此起彼伏,最后汇聚在了一起,变成了众人的欢呼。
太子表面上只是微露笑容,其实心里却十分高兴,他很享受这种欢呼。高丽人和大汉人一样,所求的也只不过是天下太平而已啊……
而坐在他旁边的李珲,就不没办法和他一样高兴了。中朝太子来到高丽,却让百姓夹道欢呼,享受了本来应该由他来享受的殊荣,实在让他难以心平气和,更何况他还明白,这些百姓们多少是因为对他不满而去对中朝太子欢呼的。他也知道,他第一次执政时所做下的那些事,至今还没有被士民们原谅,如果不是因为有大汉的武力支持的话,他是不可能再维持统治的。
不得人心到了这种地步,如果真的被大汉赶下了王位,我又应该自处呢?这个想法一冒上他的头就被强行压了下来,但是后背却已经一阵发凉。
仿佛是被城门的欢呼声所感染似的,当乘舆进入到汉城城内之后,欢呼声仍旧没有止歇,不过却是往里面走越是模糊,因为离王宫越近,住的人口自然也越是稀疏。
终于,在完全听不到四周的欢呼声之时,乘舆来到了景福宫当中。
他们是从南面的正面光华门进去的,光化门由三个虹霓门组成,其中位于中间的虹霓门供国王通行,左右两个虹霓门供大臣出入,而作为中朝太子,他自然是从中间的门进入宫内。王宫面积并不大,固然是因为高丽的财政所限,同时也是因为高丽是大明的藩国,王宫的规制严格遵循与宗主国的宗藩关系。和服饰上的待遇一样,景福宫是以亲王规制来建立的郡王府,于是所有建筑均以丹青之色来区别于中国皇宫的金黄色。
当进入景福宫之后,出于好奇太子四处打量了一下,结果发现四周的墙垣老旧,有些衰颓破败,有些殿宇甚至还有被火烧过的痕迹,不由得暗暗称奇。
在几十年前,日本入侵朝鲜,壬辰战争爆发。因为积弱而且内斗不休的高丽朝廷实在难以抵抗日军的兵锋,所以王室很早就逃离了汉城。而留都大将金命元、副元帅申恪仅仅率兵千余,屯济川亭,他们见到日军声势浩大,不敢拼死抵抗,于是将自己所部的军器都沉于江中,然后自己骑着马走逃,在主帅逃离的情况下诸军自然全部溃散。
日军将领加藤清正率领日本军队度过汉江,攻占汉城。日军入城前后,汉城已经遭到很大的破坏。在当时的国主出逃前夕,城中宫殿、社稷、衙署、城门以及宫内珍宝、历代典籍、文物礼器已经全部被焚毁,只剩下了李氏王族的宗庙独存。而日军将领入城后就曾将这里当成了居所。后来日军将领甚至连宗庙都焚毁了,然后移寓到南别宫,指挥诸路之日军向北追击。
在高丽君臣从大明借到援兵之后,因为大明军队的兵锋所及,日本军队开始撤兵南下,离开了汉城。然而他们临行前为了发泄,居然将城中人民屠戮殆尽。当这年宣祖国王返回到汉城时,景福宫已经是宫阙俱烬,荆棘满城,百官只能够依墙壁以坐,他也不得不以一位王族的旧日宅邸为行宫。在宣祖死后,现在的国主李珲继位,在他的敦促下,原本的宗庙和宫殿开始择要修复。
因为景福宫占地太大而且殿宇众多,需要消耗的财富实在让现在的高丽朝廷难以支撑,所以他只是草草维护了景福宫一番,然后把重点放在了原本是离宫的昌德宫上面,并且一度把那里当成了正宫。
然而,在后来,因为李珲的倒行逆施,高丽大臣们发动了政变,带着兵冲入到了他所居住的昌德宫当中,然后废除掉了他的国君之位。而昌德宫也在这次政变当中被焚毁了。
篡夺了他权位的侄子李倧另外居住到了别的宫殿当中,昌德宫也荒废了。等到后来,李珲在大汉出兵的威胁之下终于得以复位,在处死了李倧以及他的子女亲族之外,李珲曾经打算过再度重修昌德宫,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寝宫。
然而,在大汉使团的“景福宫才是正宫,国君居于其中才能名正言顺。而且景福宫居于汉城城内,利于防守,以免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的建议下,他放弃了重修昌德宫的想法,而是将自己的寝宫迁回到了景福宫当中。
虽然这些年来景福宫一直都得到了修缮,不过毕竟这里的规模较大,所以财力有限的高丽朝廷只是重点修造了一小部分殿宇,殿中还留存有不少当年壬辰倭乱时留下的兵灾的痕迹,观察力敏锐的太子一眼就看出来了。
景福宫的正殿是勤政殿,这里是御座所在地和国主举行各种大典和上朝听政之所,现在过去自然不太合适,所以乘舆向宫中身处的庆会楼行了过去。
庆会楼是建立于一个巨大的人工湖上的楼阁,它是国王设宴招待众臣和外国使节的迎宾馆,现在用作中朝太子的下榻地自然十分合适。在巨大的池子边,太子和高丽国主一起走下了乘舆,其他人也纷纷列在了两边。
然后在内侍的引导之下,他们沿着石制的狭窄过道,穿过了这人工湖,走入到了湖心处的庆会楼当中,一路上夹杂着花香的春风不住地向太子的面庞吹拂,让他感觉舒服了不少。
庆会楼原本就是国主和大臣们的饮宴之所,所以地方倒也算是十分宽敞,不过因为李珲复位之后很少宴请大臣,所以这里几年来并没有得到妥善的使用和保护,只是在太子驾临之前匆匆忙忙地再收拾了一次而已,虽然干净但是却总显得有些荒疏,假山当中杂草丛生,石阶也参差不齐,远处的那些还没有完全修复的殿宇,更加为这里增添了几分萧瑟。
第1575章有力出力
不过,坐在楼中,看着窗外略显萧瑟的湖光山色,太子却反而从刚才的嘈杂当中解脱了出来。大部分的随从已经留在了湖的对面,这里只剩下了一些内侍和高丽君臣以及几位大汉的官员而已,刚才的喧嚣换成了此刻的寂静,微风从水面上飘过轻抚面庞,好像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似的。
就在这时,内侍们纷纷走了进来,将杯子和点心一一放在了每一个人面前的案几上,然后倒上了酒,不过他们来到太子面前的时候,他挥手阻止了他们,没有让他们倒酒,只是在面前留下了一个空碗。
太子读书的时候,看到过不少文人的文章提到过把酒临高的雅兴,想来他们品的就是这种凭窗遥望万物萧索的意境吧,只可惜现在他年纪小,而且有重任在身,所以不能喝酒,不然还真想效法一下先贤。
在每个人的面前都已经倒好了酒之后,高丽国主李珲端起了酒杯,朝着自己的面前虚晃了一圈,浑浊的眼睛看着无尽的虚空。
“臣恭祝天朝天子安康!”他一边高喊,一边将杯中的酒送入到了口中。
“臣恭祝天朝天子安康!”其他人也一起拿起酒杯高喊,就连太子也拿起了空空如也的酒杯,做出了一个干杯状。
在喝下了一杯酒之后,内侍再度上前给众人倒上了酒,接着这些人一边喝酒一边三三两两地各自攀谈,气氛骤然就变得热烈了许多。
因为是坐在最中心的位置上,所以太子的身边只有李珲一个人,他也没想主动找李珲攀谈,所以先只是拿起点心吃了几口。
而这时倒是李珲先来找太子攀谈了,他拿起酒杯,摸摸索索地凑到了太子的身边。
“臣恭祝太子殿下马到功成,为弊国一雪冤仇。”他先是严肃地对着太子祝词,然后再度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多谢国主吉言。”太子连忙也站了起来,将他又搀扶到了原位上,然后才低声回答,“不过,征伐之事,靠的就是上下同心,既然这次大军是要从贵国出发,那想要马到成功的话也有赖于贵国襄助,还请国主也要和弊国同心协力,一同完成这前古未有的伟业……”
“那是当然。高丽与日本血海深仇,壬辰倭乱所留下的惨迹现在还是历历在目,臣须臾也不敢忘,如何会耽误了报仇之事?再者说来,臣是大汉的屏藩,大汉天子有令,臣哪里有不尽心竭力的道理?”李珲以十分热忱的语气回应了太子,“还请殿下放心,臣一定会带着弊邦克尽艰难,协助天兵打败日本。”
“国主有劳了。”眼见对方说得如此顺心,太子禁不住笑了笑,“正好我也有些事要请求国主襄助,就是为了达成我此行的目的。”
“还请太子示下。”李珲有些疑惑。
“虽然国主已经知道我朝就要征伐日本了,但是想必国主还不知道其中具体的安排吧。”太子平静地看着对方,“为了方便进军日本,我朝把出兵的地方选择为靠日本九州岛最近的海港,也就是贵国的釜山港。也就是说,最近一段时间,我朝的陆军和海军、以及各地筹措的粮草军资都要源源不断地通过海上运到釜山港,集结待命。之后我也要移驻釜山,一边就近指挥大军后方的供应。”
为了保密起见,太子并不打算把所有的细节都告诉李珲或者其他高丽人,但是毕竟是要在别人的地盘上坐镇,有些事情是非说不可的,在来之前,太子就和自己的随从们商议了很久,做好了准备,今天要趁着这个机会一次性给李珲说明。
“釜山……”李珲先是一怔,然后轻轻点了点头。
中朝这个想法倒是也不出意外,釜山是一个天然良港,而且多年以来就被开辟成了商港,设施完备,有利于海船集结,而且离日本极近,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登陆。当年日本进军高丽的时候,也是从釜山登陆的,这也算是天道好还吧……
虽然心里不喜欢中朝,但是对日本李珲更是充满了恨意,所以也巴不得中朝能够把日本人当年在高丽做过的事再在日本做一遍。
“殿下要亲临釜山坐镇吗?”不过,他还是对太子亲临有些疑虑,“釜山虽然是个大商港,但是条件毕竟简陋……而且商港各国商人齐聚,鱼龙混杂,恐怕也会对太子殿下安全不利啊。殿下不若还是留在汉城吧,在汉城也可以坐镇指挥。”
“我是负责后方的,当然要在最能够起到作用的地方呆着了,国主的心意我领了。”太子轻轻摇了摇头,否决了对方的提议,“若是贪图享受,我留在京城就好了,又何必跑到高丽来?至于安全,国主也不用担心,到时候釜山港集结了我国的水陆大军,若是有人能够在那里对我不利,那倒是稀奇了。”
担心的就是这个,李珲心说。
中朝在釜山港集结水陆大军,太子又亲临釜山坐镇,到时候这釜山到底是高丽国的还是中朝的?
可是……反对又有什么用呢?平白惹得中朝太子不高兴。
“殿下所言甚是,臣明白了,臣一定会谕令地方官,全力配合太子殿下。”带着一种无奈,李珲低声说。
“确实应该全力配合才是。”太子突然笑了起来,“国主,我听闻贵国全境是分作八个道,釜山港隶属于庆尚道对吧?”
“没错,殿下。”李珲轻轻点了点头,突然升起了一种不好的预感。
李朝立国之后,将全国的州府全部重新划分,然后设立了八个道(相当于中国的行省,是地方的最高级行政单位),釜山就属于庆尚道治下。李珲没有想到中朝太子对高丽居然这么熟稔。
“国主,我所求的事情就是这个了。”太子的笑容愈发谦和了,“为了更加有利于我国征伐日本之战,也方便我来指挥调度,确实需要地方官府的全力配合不可。而且要最精干也最受信任之人。所以我斗胆请国主暂且将这个庆尚道换为精干人选……”
“精干人选……”李珲下意识地重复了一句,心里开始砰砰乱跳了。
中朝太子这话,无异于是表示他对高丽的地方官员十分不信任,要求他更换为对方认可的人选,这是一种十分明显的干涉可是他偏偏又无可反驳,因为地方官员到底是什么样,他也是知道的。
“如今的庆尚道官员们确实大多数老大不堪用,殿下如果觉得不满意,臣回责成议政府进行铨叙,尽快换上合适的人选,以免耽误了殿下的大事。”他忍住了心中的惊慌,小声地回答。
“如今大事已经箭在弦上,慢慢铨叙如何能够赶上时间?”太子摇了摇头,不认可对方的建议,“倒不如这样吧,贵国驻京城的使节李珂,为人机敏,而且性格端方正直,做事也十分有章法,这些天他随我一同前来高丽,和我说了很多有关于高丽的事情,让我受益良多……既然他如此通晓高丽上下情势,又能与我朝交好,那就让他来暂且管一管这个庆尚道吧,让他来节制地方官吏,我看是十分合适的。”
随着太子的这番话,一股凉气从李珲的腹部蹿升,直让他差点都坐不稳了。
中朝这是直接要干涉高丽内政了,而且是要直接任命责管一道的官员!
高丽八道,最高级的地方官员是观察使,按照高丽官制,官品是从二品,已经是高丽的最高层文官之一了,这怎么能随随便便就任命呢?
“殿下……这……这恐怕有些不合适吧?”因为实在有些紧张,他微微颤声了,“庆尚道观察使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官职之一,要经过仔细铨叙方能任命,李珂之前身为我国驻天朝的使节,并没有多少从政的经验,如何能够当得起这么重要的任命?再说了,我国并没有让宗室来出任地方大员的先例……”
这个话倒不是骗人,李朝从立朝开始,王室斗争就十分激烈,多次发生过宫廷政变,宗室几次被拥立为敌,因此历代君王都十分注意戒备宗室,极少让宗室出任朝廷和地方官员,一如靖难之役后的大明。李珂身为宗室,如果被中朝随意任命为一道的长官的话,天知道他又会兴起什么样的野心?
接着他抬头面向了太子,“殿下,还是让臣等再好生商议之后,另外再派遣得力官员另行赴任,辅佐殿下完成大业吧。弊国虽然国小人寡,但至少还是有不少能文善武的士大夫的。”
“贵国能文能武的士大夫当然有不少,可是精通大汉风俗习惯,又和我等有来往的士大夫能有几个呢?”太子还是不太认可李珲的抗辩,“国主,我知道这个要求让你可能有些为难,但是这只是权宜之计而已,只要征日大业完成,你就算立即撤销掉对李珂的任命也并无不可,这次只是为了配合我朝、也是为了贵国报仇雪恨而特别破例。”
“可是……可是……”李珲还是有些犹豫,“殿下,干脆让李珂以参赞的方式随同您一起去釜山吧,我会下诏令让所有的地方官员听从他的居间调遣,包括庆尚道观察使。如果这还是不行的话,我干脆让他做东莱都护府使,总管整个东莱都护府的庶务……嗯,还可以管领庆尚道的水师。”
釜山港现在是高丽最大的港口,李朝开国之后,在开国太祖李成桂的年代就在这里设置了兵马使镇,在太宗年代将其改为佥节制使。再过了一两百年后,由于这一地区的重要性,而被升格为东莱都护府,最高的行政长官就被称作东莱都护府使。
除了是商港之外,这个东莱都护府特别还设置了作为对日贸易及外交中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