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群英三国 >

第223章

群英三国-第223章

小说: 群英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是按照并州方的法律来执行那更加不行,因为法律的健全牵扯到一系列的改革问题。而这一系列的改革又势必要牵扯到更多的改革内容,结果就是冀州与并州的彻底同化。很显然的是,这样也会使得约定好的十年内制度不改变的规定遭到破坏,所以……”这下人倒是八卦,没想到却是把这些事情都打探得清清楚楚。

说来也是,他们毕竟是要来到外地出游,若是对目的地一点都不了解的话,难免会吃亏。所以出发的时候,家族配上几个对当地门清的下人,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方云这是在逼我们妥协啊!”那世家子弟又不是傻子,自然能想到方云的用意。

“所以说,老爷也发话了,不用就不用。难道还稀罕那些个奇技淫巧?”下人回到。

“只是少了这些所谓的奇技淫巧。我们的日子只怕也不好过啊!”那世家子弟想来也意识到了什么。不由得叹了口气。

若是要同化,就意味着他们的政府要进一步改造成如今晋阳的那一套,就那些监察局的人绝对可以把他们那些官老爷烦死。最重要的是,谁能保证谁的屁股就是干净的?别以为那些被推荐出来的孝廉就真的孝廉了,上任不超过半年,绝对又是一个贪官。

同时最重要的还是土地问题,世家最看重的土地要被收为国有。这是他们最不能够容忍的事情,虽然方云承诺十年不改变。但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别说十年,五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变也是有可能做到的。别的不说,只看如今冀州,他们世家一起出面的情况下,只怕政府也不敢无视他们的存在,更别说无视他们的述求。

作为代价是一直生活在落后之中,这到底是划算还是亏本?尤其冀州没有重商主义,所以在晋阳可以享受到的好处。在冀州这边却没办法享受到。

这意味着什么,自然是大量的行商都脱离了世家。来到了并州定居。不过世家并没有损失什么,实际上他们本身就有商队,在各个城市也有店铺,没有别人来和他们竞争,他们反而能够更好的垄断这里的商业。

最终,世家公子来到了晋阳。在这里,他看到了干净宽阔的地面,看到了井然有序的城市环境。甚至在这里他看到了各种他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东西,还有各种的法律制度。

这里显然有更多的商品,而且都是冀州买不到的。实际上店主在知道他是在冀州那边过来的时候,就偷偷对他说:“难得来一次,多买点回去,只要不是拿去销售,基本上就不算违法。”

世家公子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来的时候是五辆车子,但离开的时候已经变成了十多辆。实际上他想得更加深远,他可以拿那些东西到其他世家那里串门,然后赠送给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强世家之间的友谊,甚至于看情况兼并一下那些小世家什么的。

然后没有多久,他看到了一座巨大的建筑,至少有三层,在这个时代也算是高大了。

“汉华图书馆?倒是有趣,进去看看!”世家子弟看了看牌匾上的字,然后走了进去。

来到图书馆里面,他由于没有借书证,所以被告知只能看书不能借阅。而且看的时候必须要小心一些,若是有损坏的话,他就必须要支付这本书的钱,还有同等价值的罚款。

书本对于读书人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存在,毁坏自然是不可能的。世家子弟也没有废话,直接就浏览,才发现这图书馆根据书本的种类居然划分了不少的区域。

他找到了法家区域,在这里有不少他从未见过的书籍。此刻他的呼吸有点急促,甚至于他在想,是不是故意破坏封面什么的,然后借故把书本带回去,哪怕多付点钱也没什么,这些书籍并不贵。

然后就有工作人员发现了他的不对劲,大概是司空见惯,所以就上前劝说:“想要买书的话,到汉华书店那边购买就好。上面的书籍有就有,没有也可以预定,甚至大批量的情况下,多付一些钱还能送货上门。不管如何,都比买破书的同时还要付罚款便宜。

世家子弟也是恍然,对工作人员谢了谢,然后开始读书。

读书人就爱这口子,结果不知不觉就看到了闭馆时间,这才在工作人员的提醒下,带着些许遗憾离开了图书馆。好在图书馆每天都会准时开门,所以他明天也可以来这里看书。

只是回到落脚的旅馆,他才意识到了图书馆的存在意味着什么。

显然,这会使得更多的百姓有资格开始读书,然后成为士人,说穿了就是在他们的饭碗里面抢饭吃。好在按照法律,十年内冀州的官员无法到其他地方出仕,同时外面的士人也没办法到冀州出仕。

本来觉得这是一个维护冀州‘纯洁性’法案,实际上世家子弟此刻意识到,十年后大量的知识分子开始出仕,甚至升迁,到时候就算冀州的士人可以进入并州出仕了,但到时候还有他们冀州学子的一席之地吗?(未完待续。。)

ps:有时候要让世家妥协,不一定需要用文化功底来碾压对方,也不需要非得用暴力。偶尔用一些商业行为,还有一些炫耀心理还有不均心理,未必不能够让对方妥协方云如今就在那么做,很显然,冀州的世家也准备该妥协了。

第100章世家的觉悟(下)

感觉到周围变化的,不仅仅是这个世家子弟,商人世家的家族的感受更为深刻。

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商品出现在了并州,但这些商品显然不是自己家作坊里面制作出来的,严格来说就是一批打着他们名号但假冒伪劣的产品。

“你们不是有反盗版法吗?为什么对他们那种盗版的行为不加以制止?”当时商队的管事就找到了政府部门进行投诉。

因为那些假冒伪劣产品的关系,他们的商品在并州已经是臭名昭著。最糟糕的是,周围如幽州、青州和兖州居然都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使得他们的商品除了在冀州以外居然都卖不出去了。

一个州的消费市场是很容易饱和的,更别说谁知道冀州什么时候出现这种玩意。所以必须要严厉追究,否则的话也不必再做买卖了。

“你们的商品并未注册商品,所以属于不受保护的种类。实际上他们若是注册了商标,至少在并州和幽州代郡两个地方,你们反而将是假冒伪劣,你们的产品反而会受到处罚。”专利局和商标局的人如是回答到。

“那我们注册商标和专利可以吗?”那管事立刻询问到。

“欢迎注册,不过我必须要遗憾的告诉你,我们可以管理并州和代郡的假冒伪劣,但却没有资格去管理冀州的。毕竟这些法律在冀州没有实施,最重要的是汉律也没有相关的规定说这是违法行为。

比如您的赵氏帛,别人也可以自称是赵氏帛,只因为那个店主姓赵。当然也可以出售类似什么李氏帛、谢氏帛什么的。汉律并未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禁止这种行为。”这些部门如是回答到。

“没事。冀州的事情我们自己可以处理。我需要的是并州和代郡不要出现这种情况!”商人豪情万丈的说到,似乎天老大地老二他就是老三一样。

于是,剩下的时间,他好歹是在并州注册了商标和专利,然后回到了冀州。

要处理本地的假冒伪劣要怎么办?还不简单,只需要找县令或者太守喝喝茶,然后再让他们给个政策就是了。为此他们还准备了一份大礼送上,奈何太守和州刺史居然都没有收下他们的礼物。只给出了一个回答:“汉律并未规定这样违法,所以无法禁止。”

对,事情就是那么简单。刺史和太守都是方云安排的,主要是冀州推荐上来的人履历不够,一下子就给他当刺史太守的,别说别人不肯,只说他们也不由得怀疑方云的用心。

问题就来了,地方政权方云几乎给他们自己来处理,那么如何保证这里不会乱?

说穿了不过是四个字,那就是‘依法行事’。说穿了。就是严格遵守汉律来管理这里。这可不是说说,毕竟汉末的时候汉律早就如同一张废纸。法律只在强者调戏弱者的时候可以使用。而弱者身上的这最后一层遮羞布,早已被强者给扯了下来。

既然是依法从事,那自然监察局也会在这里设立,实际上按照方云的说法,这就是地方的御史。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确保汉律的公正,还有效力。

太守和刺史已经被方云警告过,而且也有一部分人因为贪污渎职而被杀头的,所以他们自然知道应该如何办事。再说,方云给的薪水也非常丰厚,而且他们家族的商业也给予了不少优惠政策,所以自然不会有谁那么脑残去为了一些小钱而坏了大事。

既然太守和刺史不行,那就找佐官或者县令呗!实际上这些大部分还真是下面的士人推荐出来的,在本土也是有根的,怎么也经不住那人情的轰炸。

不少人就这样默默的帮他们处理起了假冒伪劣来,然而还没有得瑟那么几天,监察局的人就上门请他们去喝茶了。结果就是冀州司马、别驾乃至下属十几个县令全部被撤换。不是平调到一些偏僻的县城担任县令,就是直接撤职。

糟糕的是至少十多个县令因为贪污受贿严重,直接就被砍了脑袋,家产充公。不仅如此,还把他们的具体贪污过程,金额还有为其他世家办的事情都给公布出去,随着报纸传得大汉都知道了。

这是一个重名声的时代,很不巧的是方云刚好掌控了舆论权。

他这样毫不留情的把这些人犯下的罪过,甚至把履历都给公布出来,别人怎么看?为什么并州就没有这种情况,不管是上任了一段时间还是上任很久的似乎都没有这种情况。

看着这些高大上的家伙,居然背着自己干下了那么多的天怒人怨的事情,他们的死使得百姓们难得的高兴了起来。缺乏娱乐的如今,对于这种行为百姓自然是喜闻乐见的。

问题是,并州真的没有这种情况?当然也有!

但是一切都是隐蔽的进行,然后政府会告诉媒体不允许写他们的文章。这样一来在外人看来,这里就是世界上最廉洁的地方,在这里几乎不存在贪污和渎职。

有了对比,反而使得冀州的那些官员显得更加的丑恶了。

连带着的,他们所属的世家也是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有些时候天没亮他们会发现大门那里被泼了一大堆的秽物。只是由于机构的不健全,所以执法效率很低,实际上就算他们把小吏都换成他们的人,也没办法阻止本来就对世家不满的‘一小撮人’。

当然,他们可以严刑逼供,但他们会发现第二天报纸就专门报道了这件事情。报纸是晋阳发售的,主要是通过热心人带来冀州出售。所以刺史大人并不会禁止这份报纸,毕竟晋阳那边都没有说这份报纸的内容有什么问题。

结果很正常,小吏刚出门就被群众围攻。生死不明。随后不得不开革了他。案件重审。

只是既然都冤枉了别人了,那自然就得把屁股擦干净,否则的话政府的颜面也会丢失。最糟糕的是说不得,这官员又得换人了。

现在的冀州,官员们居然都开始不知道如何当官才好了,说出去只怕会笑掉别人大牙。

最伤透世家心的,是那些原本的好友,他们在并州回来了。带回了不少的礼物。然后就晋阳的见闻还有一些政策,隐晦的向他们炫耀;然后又隐晦的说冀州多么的杂乱,秩序多么的糟糕,还有市场是多么的萧条云云,听得别人不是滋味。

看着以前条件和自己差不多的世家,如今不是儿孙入了学,就是出仕。再不然在工商业赚了多少多少钱。虽然都是一些阿堵之物,但他们也不能不承认,少了还真不行。

只看如今他们穿金戴银的,好不气派。偏偏自己却还是以前那么寒酸样,一天两餐不说一个月也吃不上几次肉。日子没法比。

回到房中更糟糕,家中妻妾白天被别人送了一大堆的礼物,晚上的枕边风也是不断。本来心情就不好,这下子真的是非常不好了。没有直接升级成家暴,那也是他们涵养好。

不多时,他们发现家中佃户似乎少了,不少人都退佃。愿意很简单,他们要去晋阳,在那里哪怕不种地,做工也能够赚到不少的工钱。方云规定了每天最多不能超过五个时辰的工作时间,同时还规定每六天必须要休沐一天。

最重要的,还是工钱丰厚,怎么都比种地要划算。本来土地就不是他们的,那么放弃也就放弃了。更重要的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并州那里运来了大量的粮食,有不少是他们没有见过的,但非常便宜的玉米和马铃薯,当然味道也不差,尤其是马铃薯亦菜亦饭,百姓非常喜欢。

大量的粮食的投入,使得冀州本身的粮食卖不出高价,更别说官府也刚刚宣布,以后的税金将不征收粮食,而是直接征收金钱。换言之,他们要先出售粮食换到钱才能够交税。

然而若是粮食卖不出价钱,那他们又有多少钱可以拿来交税?交完税之后,他们还能剩下多少钱?所有人心里都有一本生意经,当他们发现做工赚钱都比耕地要赚得多的时候,他们自然会知道如何选择。

更别说,别人那里有完善的教育制度,有完善的文化设施,说不得以后儿子还能够学出点成绩,然后出仕为官什么的,那可就真的是光宗耀祖了。

这玩意想来都是手快则有,故而百姓自然是退佃走人,不管如何都想要去并州谋生。

而世家家里有良田千顷,但一个人都没有给他们耕种,那又有什么意义?更糟糕的是,官府已经给出命令,两年内抛空的话,土地将被政府以基础价钱回收。

毕竟土地一直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源,尤其是耕地这种东西。国家不可能允许耕地长期抛荒,所以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算是已经属于别人,国家也有必要将其回收。

至于别人会抱怨,那为什么你不找到佃户耕种?

是的,世家们算是明白了,原来落后就要受罪,就要挨打!他们或许没有经历过那些时代,但他们却明白了这个道理!

少数的世家,已经开始和政府接洽,愿意放弃优待,提前同化。

然后报纸开始公告这个消息,甚至于百姓也开始要求提前结束一国两制,早日同化。

最后,冀州的世家妥协了,他们选择同化!于是维持了不到半年的一国两制,在世家的觉悟下,开始取消。而这段时间里,方云也完成了物资和资金的积累,可以针对冀州这些新地盘,开始分期整改治理。

而方云在读到这周的报纸的时候,也不由得感慨:

若当年,香港和澳门是内地,内地是香港和澳门的话,那么只怕也不需要什么一国两制了,回归当年就直接一体化了。当然,方云指的是繁华程度和先进程度什么的……(未完待续。。)

第101章吕布下南阳

要改革一个势力,应该从什么开始?

首先当然是从回收土地开始做起,只有把所有土地都收归国有,那么其他的改革才能够陆续开始。至于购买土地用的钱,方云已经准备妥当,甚至于为此把三十多条路的修筑权利给拍卖了出去。

如今整个领地的商人都在流行修路,从县城到郡治,甚至州府。各种大路小路在政府拍卖之后,迅速被大财阀,甚至财团拍下,为此支付了一笔不少的费用。

然后,他们还要按照政府规定的验收标准,还有工作时间规定等进行修路。整个费用,几乎都是他们自己支付,但为此他们可以得到这条路最短二十年,最长三十年的收费资格。

钱就这样有了,之后就是针对土地的购买,实际上冀州不少的土地早已被政府回收,而且由于方云的关系这些土地暂时没有对外开销售。收购的压力好歹是减少了不少,最重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