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两家银行拥有货币发行权后,赵书礼的地盘上金融业态终于发生了第二次改变。第一次改变是让晋商成立联合银行,并授予他们货币发行权,目的是统一绥西外蒙地区的货币。可以说第一次货币改革是因为绥西外蒙的货币制度太过混乱,而这第二次吗就是因为这里缺钱了,晋商虽然成立了联合银行,但是以他们保守的经营策略,竟然不敢大规模的印刷,担心发生挤兑。这样做虽然够稳妥,但是却影响了绥西的货币流通,市场上动不动的就出现通货紧缩。尤其是这次战争,由于大量的资金被政府抽离作为军费,几个月间物价下跌了三成,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对当地经济极为不利。而且当战事最紧张的时候,徐新六出面想从银行中借贷一笔钱,晋商竟然百般推脱,这也让已经一心归于绥西的徐新六大失所望,打定主意再次改革币值了。
赵书礼接受了徐新六的建议,增加了两家新发钞行,大幅度增加绥西地区的货币流通量。两家银行成立后,当即联合对库张铁路放款5000万元,通过铁路投资,这5000万元通过工人的工资,采购铁轨等进入了市场链,加上战争的结束,一个月间,通货紧缩情况得到了改善。
四十六节 难缠的德国顾问
成立新的发钞行的同时,在徐新六的主持下,在归绥(呼和浩特)这个绥远商业和【整治中心】成立了一个股票和债券交易所。为什么成立这个机构呢,原因是这次战争中由于贷不到款,府库中又实在是没有钱,徐新六这个从西方受过教育的人,又很有保护私产的思想,不肯摊派给百姓或者强征税,最后想到了美国内战时候北方银行家库克的一个方法,那就是大量印刷小面额债券,让普通百姓也能认购。此次徐新六一共印刷了两千万元的债券,年息五厘,全部兜售一空。第一是因为河套绥西地区的百姓还是很支持这个比之其他地方更关心他们的整府,第二呢是因为这里的百姓确实有钱了。七八年的移民活动,让这里多了数百万拥有自己地产的百姓,可以说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
债券交易所成立后,徐新六立即通过当地报纸宣传,告知百姓可以把债券拿到哪里去交易折现。可惜一时竟没有多少百姓去卖自己手里的债券,当然这不是为了无条件支持政府,而是为了吃利息,他们对赵书礼的【整府】有信心,相信【整府】能兑现利息。
那又为什么选择将这个债券交易所放到归绥而不放到经过几年发展,更繁荣的包头呢,因为赵书礼此次扩张了地盘,察哈尔也收归囊下,张家口可是一个不属于包头的商业城市,而归绥在包头和张家口之间,刚好可以联系起两个城市,起到协调两地资本的作用。
在股票市场上,很快也出现了四五家上市企业,第一家就是徐新六的北方发展银行,徐新六以每股十元的价格发行了一百万股票,占股票数量的百分之十。徐新六的银行经营情况不错,加上又有一亿日元作为保证金,因此大家都很看好,当地工商界各界人士纷纷认购。接着是塞外大铁路公司,这家公司是当前的新贵,创立者是原来鄂尔多斯的商会会长常守成。当时他提出修建铁路被赵书礼认可后,积极联络了许多山西商人,凑齐了一千万银元,可惜铁路修建中他就发现了,这点钱跟他的预料差距太远,根本连个边都不够。因此求助于赵书礼,在赵氏银行成立后,以银行的名义跟徐新六联合给他放款五千万,但是很快钱有不够了,他又在债券市场上发行铁路债券融资一千万,同时发行铁路公司股票再次融资三千万,让公司资金达到了一亿银元,这样的大手笔也让他瞬间成名于塞外。
另外还有山东人滕虎忱的小机器公司,他倒不是为了融资多大规模,而是因为经营暂时遇到了困难。本来到这里后,滕虎忱确实说服了几个商人投资兴办毛纺厂,由他优惠提供机器设备。开始时候确实不错,这里丰富的羊毛资源跟技术,还有晋商打通的商路结合起来天衣无缝,半年间开办毛纺厂的人就高达十余家。可惜的是好景不长,战争开始了,商路尤其是京包铁路断绝,这些厂子通通陷入了经营困难之中,同时有大量账款没有结清的滕虎忱也受到了拖累。但他并不像通过法律途径去逼债,这些人都是自己说服开办工厂的,很多都是自己的朋友,滕虎忱心里打定主意,哪怕自己的厂子倒闭也不去逼债,自己破产了是自己光棍,不能失了信义。于是他只能自己想办法,从晋商那里借了一笔款,可是款到期后这里的经济还是没有好转,同时被利息压迫的喘不过气的滕虎忱心里真是怕了借款了,于是当股票市场成立后,他第一时间申报上市。
但是奇怪的是,作为绥远经济主体的晋商却没有一家产业上市的,不管是票号还是众多开办矿场的晋商,他们经营的理念实在是太保守了,不能容忍别人分享自己企业的权力,他们宁可企业发展的慢一点,不过这种心态倒是让晋商中出现了不少百年老店。
建立股票债券交易所的同时,徐新六还让人翻译了美国关于股市债市的相关管理法律,以及管理股份公司等的美国商法,并以商业条令的名义在绥远察哈尔开始实行。为什么不命名为法律呢,因为不敢,这里不是中央整府没有立法权,只能通过这种变通施行下去,就好像上辈子的中国各地遍地走的现行条例一样,虽然不是法律却具有法律效应,照样能收钱。
在这样一部类似法律的条纹得到赵书礼支持后,徐新六觉得这个人不像国内其他军阀那样,他尊重法律精神,尊重私产,于是徐新六更加努力着翻译通过更多的西式精神的现代法律,在填补因为改朝换代又大混乱时期的法律不健全的同时,也试图把绥远等地变成一个英美式的国中之国。可是这里的法律人才实在是太少,徐新六去北京招募人才,同时拜会法律界的前辈。中国在清朝数次被西方蹂躏,尤其是败于学习西方强大起来的日本手里后,很是下了些苦工,先后派遣了数万留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其中学习法律的是一大类,因此这一类人才在中国跟铁路工程师,还有银行业人员是最不缺的三大现代化技术人才。
最终他请到了张孝栘这个在北京几个大学中任教过的法律教授,担当绥察蒙三地高级法院**官一职,并通过他介绍到了几十个学习法律的人才。
徐新六在战后北方短暂的平静期内,为健全绥察蒙各种制度忙碌的时候,赵书礼也没有闲着。他正在应付形形色色的德国顾问,其中最难缠的是军事工业的专家们。
德国人虽然答应给予一定数量的信贷,并且已经拨付了第一笔款项但是财权却掌握在这些人的手里。于是由于观念不同赵书礼跟这些人爆发了一些冲突,赵书礼想用这些钱尽早的把航空厂办起来,然后拉动下游的机器加工等产业。而这些人则认为,中国目前的状况根本不需要飞机,他们只同意把第一批款项用到枪支和大炮的生产上。赵书礼退让后,但是仍然有问题,赵书礼要求采购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设计制造最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而他们则倾向于用这笔钱扩充和改装包头现有的军工企业。这让赵书礼非常不满,却又无可奈何,最后只能接受了他们的计划,给冶金厂添置更新设备,扩大了产能,同时引进电解铝等新材料的生产线。又从德国购进整套的工厂设备,设计生产各型火炮。
对于这些难伺候的家伙,赵书礼本来是想让孔韧这个专家去应付的,可惜孔韧早已经计划好了他的新工业计划,战事一结束就迫不及待的南下路演去了。最后赵书礼干脆写了个任命书,给予了这些德国人全权,对于军事工业的事情,他再也不过问了。
四十七节 什么才是科学练兵
相比于军事生产方面的专家,军事技能方面的顾问也就是那些军官们就让赵书礼满意多了。虽然经过询问,这些军官最高级的不过是德军中的团长,但是好处是通通是正规的德**校毕业,很有前途,不然德国也不会把他们派到中国锻炼了。
这批军官一共三十多人,赵书礼给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优先训练好那些杂牌军,尽可能的让这些杂牌也能跟自己的嫡系部队一样正规化。到底是军人,这些军官认真的执行了命令。尽心尽力的训练组织因被带走了大批军官后,建制几近混乱的杂牌部队。
他们首先是完善建制,从赵书礼嫡系中抽调了数千名中级军官,补充到这里。然后开始了系统且科学的训练,怎么个系统法呢,他们随身带来了德国的全套训练大纲,科学到什么地步呢。举个例子,他们会计算出人在不同活动情况下消耗的卡路里数,然后通过实验室检验出当地食物中含有的热量,制定出分成十级的不同训练强度中,应该摄入的食物量。既不能多,也不能少,这对于饭量小,或者大的一些士兵着实是一个折磨,有的实在是吃不下还要硬撑,有的则是吃不饱却不能忍着。
一时间弄得整个军队怨声载道,甚至有不少高级军官找到赵书礼诉苦,赵书礼也去找了他们求情,第一觉得不够人性,第二呢认为人的胃有不同,消化和吸收能力也不同,据此建议这些德国人,只要让士兵自行选择吃饱就好了,不用吃饭也强制吧。可是这些严谨的德**官却很不买账,说饮食牵扯到最重要的后勤供应,要是指挥官不能掌握是会影响战斗力和他们的指挥效果的。至于那些不适应的应该淘汰下去,军队中只要精兵。这些都是对军队有好处的,赵书礼只能选择了接受,同时闭门谢客不在听取任何军官的抱怨,放心大胆的把军队交给这些德国人,但是给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要他们必须保证把西北边防军训练到德军的水平。德国人保证没有问题,虽然可能因为人种的原因,在个人单兵战斗力上中国士兵稍许欠缺,但是整体作战素养是一定能达到德国的水平的。因为这些兵都有很好的服从性和吃苦耐劳精神,大部分军官们的文化素养也不错,至少达到识字水平。
接下来德国人开始了德意志式的操练,手里拿着表,骑着马跟着急行军或者体能训练的部队,还列出各种表格,表示训练的成果,采用量化的方式管理军队。然后铁面无私的淘汰那些无法胜任的士兵,其中甚至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的赵书礼嫡系部队。
搞得一些军官甚至强行来面见赵书礼,并且宣称在这么搞下去,军队就要哗变了。
“司令,这些兵可都是好兵啊,就这样裁掉我心痛啊,他们可都是我们看着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有多少都在战争中立过功的啊。”
“你们的心情我可以理解,可是中国积弱了有百载,无非是因为军队不如人。眼前好不容易把德国这个实际上最强陆军的军事顾问们请了来,可是如果我们因为接受不了训练,不能客服自己懒散的精神,而就废弃的话,中国或许永远也就只能是个三流国家了。”
赵书礼语重心长的劝告众多将领,这些将领大多是师长一级的,很多都是这次战争中才升官的。尤其是几个刚刚调到杂牌军任职的师长,他们更加在意自己部队的数量,因为他们这些兵的素质更差,如果任其被裁,恐怕自己师长刚当上就得降级当团长甚至营长了。
因此劝告效果不大,一个新任师长道:“可是司令,如此下去,我的部队就要被裁光了,还要我这个师长干什么,不如把我也裁了好了。”
赵书礼心领神会,知道他的顾虑,笑道:“你们都不用担心,十万精兵远胜百万乌合之众。我可以给你们一个承诺,你们现在的番号和建制都不会变化。只要你们手下的士兵素质能达到德国的水平,你们裁下去多少人,将来还给你们补充多少人。你们大概还不知道,我们绥察蒙更大规模的移民政策就要出台了,届时将有更多的人像当初的你们一样,分配土地,进入军营的。”
总算是安慰下去了这批军官,可是不久他们自身就也受不了了。
因为德国人在整训了三个月士兵后,将翻译成中文的德军训练大纲,交给中**官自己训练士兵,他们的目光则盯到了那些军官身上。他们说这些军官专业素质还是太差,大多数都不懂土木作业,阵地构筑,火力点分布等基础性的东西。更别说火炮使用,还有步骑协同,空地协同之类的了。
在用同样的德国标准培训下,军官的水平固然增加很快,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遭到淘汰的家伙。甚至不乏一些高级军官,其中就包括魏冉,他本是沈广聚时代的副旅长,后来被赵书礼收编后,先后担任旅长,师长等职。可这个人总是以大老粗自居,以不学无术为荣,以前赵书礼能容忍他,因为他带兵确实有一套,虽然野了点,但是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打的绥西的土匪都不敢活动,纷纷跑到了察哈尔去了。
但是这次德国顾问的培训他却很不配合,很快德国人递给赵书礼一个不合格名单,其中他就位列榜首。德国人要求赵书礼将这批不合格的军官解职,等培训合格后在重新安排职位。
这下子牵扯可就大了,还牵出来一个师长,还是绥西军中的元老,赵书礼不敢大意,一个弄不好真的会出事的。于是当这第一期裁剪名单出来后,他立即把所有要被裁撤的军官召集起来,跟他们解释,希望解开他们的心结。
“司令,我从小长在陕北,方圆百里都找不到一个读书人,让我怎么可能识字吗。我确实是笨了一点,可是以前跟随冯玉祥大帅的时候,刻苦训练虽然不识字但是也做到了连长,带兵打仗也没有出过大错。怎么到这里,在这些洋鬼子手里就不行了,怎么就不合格了呢。”
说话的人是收编过来的冯系西北军一个军官,当初刚过来的时候是连长,宋哲元带走大批军官后,他胜任团长,此次因为文化知识太差被德国人勒令解职,他心里很不服气。“凤翔啊!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是我们西北边防军的目的是保境安民,周边又都是凶恶的不怀好意的军阀势力,如果我们不努力迟早一天被人吃掉。我知道你是第一批选择举家前来河套的西北军军官之一,你家里分了一百亩地都耕好了吧,我想你也不愿意有一天家里的土地在被人抢走吧。”
顺便说一下,赵书礼分出去的土地,基本都是苏方通过修渠开发出来的,原本是沙漠或者是荒地,因此虽然招降了这么多士兵,分出的土地以百万亩计,可是还是有太多的土地在荒芜着,赵书礼已经着手制定新的移民计划了,届时将有超过五百万家庭受益。
秦凤翔不说话了,他家里自由贫苦,他父亲依靠给地主当长工,养活了他们弟兄三人,可实在太辛苦,后来冯玉祥的军队从家门口过,他就参军了,心想起码能混个饱肚,哪成想冯军实在是太穷了,军饷的事就不用提了,还经常饿肚子。但是冯玉祥本人对士兵亲如家人,甚得军心,要不是如此,秦凤翔也不会忍饥挨饿跟他陕西到河南一路到北京了。但是当冯军失败已成事实后,秦凤翔带领手下投降了西北边防军,生活于是好了很多,吃饭自然不是问题,军饷也基本上能发下来了。最后更是听说这里给军属家庭,每户提供五十亩到一百亩的田地,他是军官可以得到一百亩,在从小都穷怕了的他看来,这一百亩地比个金山都值钱,有了这些地以后他家里人再也不会挨饿了。于是很快回家,把兄弟都接了来,可惜的是父亲由于操劳过度,中年就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