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伐明 >

第57章

伐明-第57章

小说: 伐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月的北京干燥烦闷,懋勤殿中却灯火通明,正是崇祯皇帝在懋勤殿召见阁臣,商讨围剿刘宣的意见。

四月初八,刘宣攻破延安,然后完全封锁了延安四周的官道。因为商旅不通行,官军的消息也非常滞后,直到四月十四,附近的州县才得知了这一噩耗。

等陕西巡按御史李应期上奏朝廷时,又耽误了两天。到了这封八百里加急的奏报送到崇祯皇帝手中,已经是四月二十二日了,距离刘宣破城已经过了十四天。

上一次召见阁臣,首辅韩爌意志坚定,主张趁着刘秃子势力薄弱,率先围剿刘宣。这一个意见虽然没有被朝廷采纳,但是还是给崇祯皇帝留下了好感。

韩爌此人,虽然不是东林党创始人,也算是东林党中坚骨干。此人在任礼部尚书时,选中了广东举人袁崇焕高中进士。袁崇焕也因为有了一个东林党大佬充当坐师,成为东林党下面的杂牌党羽,不到十年时间,就高升为一方边帅、二品京官。

现在崇祯皇帝对袁崇焕言听计从,哪怕他矫诏斩杀了东江总兵左都督毛文龙,犯下了如此跋扈的大罪。崇祯皇帝为了让他五年平辽,也没有丝毫追究,反而批准了他的奏章,拨付饷银四十二万两安抚了群情激奋的东江将校。

韩爌作为袁崇焕的坐师,又是当朝的三朝元老、首辅大臣、东林党魁,无疑是袁崇焕在朝中最大的后台。正是因为上有崇祯皇帝信任,下有当朝首辅抬爱,袁崇焕才敢于矫诏斩杀当朝一品大员毛文龙。

杀毛之后,袁崇焕为了平息东江士卒的愤怒,大撒银子收买人心,东江镇每年的饷银增加到银子四十二万两,大米十三万石。为此,他还上书朝廷,要求先拨付十二万两饷银,安抚东江士卒之人。

可惜当时的东江镇已经形同军阀,失去了统帅毛文龙镇压,岛上的军队闹成一团,再加上新任总兵黄龙不能服众,没能整合东江镇的力量,从此这支当时唯一敢于与八旗军野战的军队也失去了袭扰后金的能力。

袁崇焕矫诏杀毛文龙,无疑起了很坏的影响。从此朝廷再也不敢信任东江士卒,而东江军余部也对朝廷失去忠心。

到了崇祯四年,这种不信任终于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一只鸡引发的兵变(吴桥兵变)。

这一次兵变的起因非常搞笑,崇祯四年八月,皇太极兵围大凌河城。在明军的几次小规模增援被打退后,崇祯皇帝急令孔有德率部前往救援。

孔有德部一直以骁勇善战著称,但是因为出身东江镇,所以非常受到文官的歧视。在一路之上,沿途的县城乡镇拒不开门,拒不提供沿途的粮草,更不愿意孔有德部在境内休整。

当时已是阴历的十月下旬,天气转冷,渤海湾西北风强劲,行船极为不利。孔有德只得率部从6路绕行渤海湾奔赴辽东前线。就在孔部援军刚走到山东与河北交界处的吴桥时,士卒中已经怨气很大,全靠军官勉强压制。

这时,孔有德手下的一个士兵外出筹粮,杀了当地老百姓的一只鸡来吃。但是,这个人并不好惹,此人是山东望族王象春的家仆。

王象春是尊贵的进士老爷,自然不会给泥腿子孔有德面子。就连他的家仆也狐假虎威,威逼孔有德将违反军纪的士卒插箭游营。

孔有德麾下的士卒感到受了奇耻大辱,愤而兵变将王象春家仆砍死,裹挟着孔有德攻陷陵县、临邑、商河诸多州县,在鲁西南地区大肆掠夺,并一路向登州大本营杀回,这些士兵也正式变成了匪兵。

从此孔有德祸乱胶东,屡破官军围剿,连续攻破登州等坚城大邑,杀伤的百姓超过十万人,将辽东的后勤基地登莱地区弄得残破一空。到了崇祯六年,孔有德坚持不住,终于率部降清。

孔有德这支部队,几乎都是逃亡的辽人组成,他们与八旗军仇深似海。仅仅孔有德自己,父母兄长侄儿等亲族全部死在八旗军手里,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孔有德也不可能降清。

但是明朝奇葩的官绅,居然将孔有德这种朝廷的忠犬赶到皇太极手中。孔有德投降时,麾下带着几十门红夷大炮,下面的士兵也是明朝最精锐的炮兵,孔有德投降,补上了八旗军最后一个弱点。从此之后,八旗军下面也有了精锐的炮兵。

这是刘宣上一世那个时空以后发生的事情,如果崇祯皇帝能够未卜先知,一定会斩杀叛乱的孔有德、李九成、耿仲明等人,而不是善待东江士卒,免得他们成为乱兵。毕竟明朝的祖制,根子上就是重文抑武,武臣在明朝的待遇,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只有文官士子,才是朝廷的根本。

韩爌三人看完了奏章,仔细思虑了片刻,最后还是首辅韩爌率先开口说道:“流贼刘秃子残暴凶狠,是陕北流贼中志向最大、兵力最精之人,应该率先剿灭以儆效尤。”

“但是现在正是延绥总兵吴志勉围剿左挂子的要紧之时,左挂子也是陕北巨寇,麾下骑士万人,尽管兵丁不像是刘秃子那样精悍,但是也是桀骜不驯之贼。现在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先剿了左挂子,然后集中延绥,大同,太原三镇精兵,一举剿灭祸乱陕北的巨匪刘秃子。”

“至于另一股巨匪王嘉胤,听闻已经建衙称帝,设立百官。此人如此不自量力,并不是难以对付之辈,让陕西参政洪承畴募集标营,全力围剿即可。”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显然认可了韩爌的意见,他看了看剩下两位阁臣问道:“两位先生意下如何?”

李标、钱龙锡二人见首辅的处置比较稳妥,也全部点头赞同。

崇祯翻过李应期的奏章,然后拿起另一封奏折说道:“这是延绥巡抚岳和声的奏折,岳巡抚上了这封奏章后,不过几日功夫,就死在流贼手中,这一封奏折也成了岳巡抚的遗折,三位先生也全部议一议吧。”

“岳和声上奏朝廷,举荐洪承畴继任延绥巡抚,这尽管有些不合规矩,但是毕竟是岳巡抚的遗愿,三位老先生以为如何?”

韩爌摇了摇头说道:“朝廷规矩,三品以上京官任命必须由大臣廷推举荐,岳巡抚虽然是朝廷的忠臣,但是上一道这样的奏章,也是年老糊涂了。”

李标反而没有多少门户之见,他听了韩爌的意见显然不是很同意,他稍微沉吟了一下,决定还是如实上奏:“臣李标认为,事急从权,岳巡抚虽然剿贼不利,兵败身死。但是他毕竟对朝廷忠心耿耿,他所举荐的陕西参政洪承畴,性格果断敢于击贼,做事也雷厉风行,是朝廷难得的人才。”

“去年七月,他带领壮丁,一战斩杀王二勇将郑彦夫,逼得王二进入黄龙山立足。到了冬天,他三战三胜,屡次击败王嘉胤。现在朝廷正是用人之时,正应该大力提拔这种敢于剿贼的精明强干之臣。”

第九十九章四镇会剿

崇祯皇帝懋勤殿召见阁臣,定下了朝廷围剿陕北民变的基调。这一次朝廷准备调集大军,以固原、太原、大同、延绥四镇精兵为主,以三边总督杨鹤为帅围剿陕北流贼,尤其是现在陕北义军实力最大的刘宣,更是朝廷欲除之而后快的目标。

传旨的钦差很快进入太原、大同、榆林、固原四镇,随之而来的还有监军太监曹化淳。曹化淳少时家境寒微,于十二三岁左右入宫。此人资聪慧,精通诗文书画,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倚为亲信。

此人后来成为信亡朱由检的伴读太监,天启初年,太监魏忠贤得宠弄权,害死王安,曹化淳受牵连被逐出北京,发配到留都南京待罪。天启七年,朱由检继皇帝位,次年改元崇祯,曹化淳随即被召还,委以重任,平反冤案。

在崇祯二年之时,曹化淳已经颇得崇祯皇帝信任,地位也日渐显赫。

崇祯继位已经足有二年,这二年来,崇祯皇帝逐渐有了一些施政经验。随着国事逐渐艰难,朝中的党争也越来越激烈,崇祯皇帝已经逐渐认识到各级文官的无耻,于是一改前态,逐渐重视起前代帝王重用的家奴太监。

曹化淳就是这样一枚棋子,被崇祯皇帝派来监军四镇,以备立下战功,迅速的提拔起来制衡文官。

四镇大军共有兵额二十四万人,骑兵九万。但是明末官军的员额并不是字面上的数字,因为各级武将大吃空饷、文官层层漂没,实际的兵员也就刚过一半。

四镇精兵,除了早已经不能打仗的军户卫所之外,现在只有步卒八万五千人,骑兵四万。这四镇精兵,几乎算是明军精锐的三分之一兵力。一旦这四镇精锐损失惨重,对于明王朝来说,根基也几乎塌了一半。

因为还需要镇守城池,守卫边堡。这四镇精兵也不可能全部抽调,最后朝廷仔细商议,决定抽调骑兵一万五,步兵三万会剿攻破延安府的刘宣。

在没有刘宣的历史上,刚开始举兵的陕北义军乱哄哄的,几乎没有多少纪律,老弱青壮也混为一团。这些义军,既没有纪律,也没有组织,战斗力衰弱到了极点。

也就王左挂攻破青泥堡,攻下了官军养马之地,马上召集流民,得到了万余骑士,能称得上兵强马壮。

后来王左挂被延绥总兵吴志勉攻破根据地青泥堡,实力大损,只能四处流窜,虽然此后又攻破了韩城县,但是实力也已经大不如前。

崇祯三年三月,王左挂被三边总督杨鹤招抚,同年七月被陕西巡按御使李应期用鸿门宴设计杀害。

尽管王左挂实力较强,但是却没有对明王朝的统治造成太大的危害。而黄龙山的王嘉胤当时被洪承畴打的非常狼狈,实力损失的比较厉害,直到崇祯二年冬季度过了黄河,才迅速的发展壮大。

王嘉胤在山西时,屡次打败有明末第一良将之称的曹文诏,最强盛时麾下有五六万精壮,让曹文诏也没有办法。后来曹文诏巧施妙计,招揽了王嘉胤的小舅子张立位与王嘉胤同族兄弟王国忠,,有了张立位、王国忠两人内应,曹文诏抓住机会夜袭王嘉胤大营,张立位与王国忠趁机刺死王嘉胤。

王部大军失去了首领顿时溃乱不堪,右丞相白玉柱举兵投降,左丞相紫金梁王自用率领残军,被推举为三十六营的盟主,率领剩下的义军继续作战,崇祯六年夏天,紫金梁王自用病死在河南山区,从此以后,各支义军再也没有名义上的盟主,他们配合打仗也是类似于盟友的联营作战。

而刘宣的到来,这一切已经大不相同。在刚开始起兵时,他就极端注重纪律,更重视士兵的训练,大部分的时间更是身先士卒与士兵共同操练。哪怕气候极端寒冷,粮食不富裕,营养比较缺乏之时,也没有长时间停止训练。

刘宣重视火器,尤其注重火炮,成立了单独的炮兵编制,经过几次大的战役,这支炮兵已经比较精干。

他起兵以来,可以说每战必胜,先后攻破三城,消灭的官军上万,这上万的官军,大部分都是榆林镇精锐。

在崇祯二年中,刘宣攻破延川县,让三边总督武之望忧惧而死。他击败延绥镇副将张应昌,害的张应昌丢官罢职,他攻破延安府,斩杀了敢于抵抗、拒不投降的所有武官,其中更是包括了鼎鼎有名的延绥巡抚岳和声。

因为刘宣穿越来的蝴蝶效应,现在已经开始逐渐影响朝堂,当朝的阁臣周道登也因为围剿刘宣,为崇祯皇帝出了一个臭主意失去了帝心,让崇祯皇帝厌弃讥讽,情急之下提前几年病死在乡间。

刘宣的实力越来越强盛,终于引起了朝廷的震动。这一次,朝廷终于不堪忍受,决定调集大军,围剿盘踞延安之地的刘宣。

与此同时,刘宣攻破延安后,先后赶来投靠的流民盗匪络绎不绝。尽管一些流民队伍难以忍受刘宣严苛的纪律带着队伍离去,但是这一段时间,刘宣还是收拢了五六千人,其中精壮的壮丁也超过了两千。

在刘宣攻破延安城后不久,听到消息的王嘉胤也走出了黄龙山,北上延安府与刘宣前来汇合。

这一段时间,因为刘宣、王左挂牵制了大量的官军,王嘉胤的实力也所有恢复,精壮的士卒不下于七千,其中历经多次战阵的精兵也有三千人。

王嘉胤此人眼光长远,他虽然出身于边堡军户,大字不认识几个。但是他早年间走州过县,去过了很多地方,早已经看出来陕北不是久居之地,所以他才会一心联络刘宣,想要打过黄河,进入相对于富庶的山西发展。

这一次刘宣攻破延安,在烽烟四起的陕北之地名声大震。王嘉胤听闻了这个消息,再一次派出信使联络。

这一次的信使,还是刘宣的老熟人张献忠。最近几个月,张献忠每战先登,骁勇善战之名已经闻名与王嘉胤军中。

王嘉胤也许下承诺,准备让张献忠回家乡招揽饥民,成营。

王嘉胤的军中非常混乱,他的建制还是传统的兵为将有的模式,如果张献忠拉起了队伍,成为一营之主,他在王嘉胤军中的地位无疑会大大的提升。

第一百章李自成

就在张献忠进入延安地界时,他历史上的好基友李自成也带着一队瘦弱不堪的饥民队伍进入延安县城。

对于历史上的李自成,身为陕北人的刘宣无疑非常熟悉,加上他上一世熟读顾城所著的明末农民战争史等史料,对于李自成的情况也非常了解。

听闻后世大名鼎鼎的闯王李自成前来投奔,刘宣尽管脸上没有流露出轻浮之色,但是心中的激动却难以自制。

在刘宣前世的崇祯年间,李自成毫无疑问成为了天地间的主角,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无疑令刘宣这个后人非常敬仰,而他功败垂成的结局也令刘宣感叹。

自从刘宣穿越以来,已经见过了无数历史人物。比如延绥副将张应昌,延绥巡抚岳和声,甚至连大西王张献忠,也见过一面。但是在这些历史人物名下,刘宣却没有任何激动的心情,直到听闻李自成前来投奔,刘宣才终于有些失态,尽管他脸色不显,但是还是失手打碎了手中的茶碗。

李自成宗族,属于米脂太安里二甲李姓。这一家族,人口也算不少,这一次李自成来投,除了他自己外,还带着其族叔李守义、李守正、李守信,族兄弟李自明、李自刚、李自强,兄子李过,族侄李适、李遵、李迪、李孜、李达、李通、李逻、李友,族孙李时亨、李其亨、李运亨、李来亨等投入刘宣麾下。

其中李来亨仅有两岁,并不是李家血脉,他的亲生父母已经死在混乱不堪的陕北高原,李自成起兵后,侄儿李过见到这个可怜的孩子,一时心软,收养了这个无人照看的可怜孤儿。

这支李氏家族,原籍在米脂城北8o里的海会寺之李家站。李自成高曾祖时,因为家境贫困和生活所迫,始迁至米脂西乡13o余里的李继迁寨(今陕西横山县殿市镇李继先村)开荒种田。他的祖父李海是一个细农,以养驴、马为生,劳苦一生,重病而死。李自成父亲李守忠,也是个农民,娶米脂怀远堡农民女儿吕氏为妻。

据刘宣前世看过的史料记载,尤其是李文治教授所著的《晚明兵变》比较详细,这本书引证《明季北略》、《绥寇纪略》、《延绥镇志》等书,皆以考证李自成母亲不姓高,与高迎祥并非亲戚。

而地方上的县志如《怀远县志》、《米脂县志》、《延绥镇志》、《延绥揽胜》等书也记载李自成的母亲是吕氏。特别是《米脂县志》《延绥镇志》最早修于康熙十年前后,这时吕氏辞世才五十余年。且李自成乡里属于延绥米脂县,知道李自成母亲的一些人还健在,记载就更加可靠确凿多了。

刘宣最熟悉的明史大家顾城先生撰写的《明末农民战争史》,也认同这一观点。况且李自成出身米脂,高迎祥远在安塞,距离超过五百余里,在交通不便,通行艰难的古代也很难结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