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第8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大兵被包围了,图哈切夫斯基的九个师将其团团围住,其中三个师挤在一起,只剩下急于证明自己的麦克阿瑟的彩虹师单独落在一边。
不得不说,麦克阿瑟也被他的小伙伴们坑惨了,当其他美国部队阵脚大乱向后撤退的时候,唯独他重整旗鼓发动了反击,结果就导致他孤立了出来,被单独包围了。
麦克阿瑟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情况危急,我的部队英勇的抵挡住了俄国人的狂攻,守住了阵地,但是其他部队却被俄国人打得溃不成军……我就像大海中的孤岛一样孤悬在敌人的重围之中,离我最近的部队都在十公里之外……”
如果仅仅看麦克阿瑟的回忆录,那么这一次小麦是非战之罪,是他的部队太厉害太能打了,只有他抗住了图哈切夫斯基的攻击,是他的猪队友坑了他。
可真是情况真是如此吗?很可惜,麦克阿瑟又习惯性往自己脸上贴金了。他的部队确实发动了反击不假,但是反击却没有多少效果,在白俄罗斯方面军优势兵力的打击下,他的反击雷声不大雨点更小,分分钟就被撵回来了。
之所以他的部队会被单独包围,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麦克阿瑟为了给自己刷成就,违抗了上级的命令。当时麦克阿瑟的直属上级塞伯特给他的命令是先撤退,然后在布茹拉河北岸建立巩固的阵线。也就是说麦克阿瑟其实是抗命不尊从而没能逃出包围圈。而不是他所谓的被猪队友给坑了。
实际上在塞伯特看来麦克阿瑟才是不折不扣的猪队友,这个一门心思只想出风头的混蛋没有执行他的正确指示随同其他部队一起后撤,导致42师被单独包围在了布茹拉河南岸。这尼玛让他是想退都退不走了。
为什么塞伯特不能退?很简单,如果他继续后退,那42师真心是羊入虎口再也没有逃生的机会,在红军绝对优势部队的包围下,绝对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塞伯特只能命令撤退中的部队停下来,尽量的缩短同42师之间的距离,为将来帮42师解围留一线机会。也就是说因为麦克阿瑟这货逞能,导致了他剩余的三个师不能撤退,让他们一起也被包围了。你说塞伯特恨不恨麦克阿瑟?
也就是说麦克阿瑟的逞能行为反而帮了图哈切夫斯基一把,如果按照塞伯特的命令,四个师快速后撤,图哈切夫斯基还真不一定能追得到,也就更不用说将其包围了。
战斗刚刚打响,图哈切夫斯基很幸运的占据了上风,将美国人包围了。按照他的战役构想,接下来就是吃肉的时间了,北边的八个师死死地将英法联军挡住,然后南边的九个师用最快的速度吃掉美国的四个师。
可是图哈切夫斯基很快就发现不对,美国人不是肥肉而是硬骨头,被重重包围的美国大兵并没有立刻就崩溃,相反他们很快就站住了脚跟,一边抵抗红军的进攻一边抢修工事,仗打得是一板一眼很有章法。
从10月2日到10月4日,白俄罗斯方面军的九个师轮番上阵猛攻,可就是奈何不了包围圈中的美国佬。虽然美国人的阵地不断地被蚕食,但是红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到了10月4日黄昏,图哈切夫斯基受不了了,九个师打四个师,围攻了三天,不说将其一口吞掉,总要取得点儿决定性的进展吧?应该完成了分割包围,应该将敌人之间的联系完全切断了吧?
可是他看到了什么?进行穿插的部队根本就打不进去,冲进去一次就被赶出来一次,一条战壕往往要经过十五六次争夺。仅仅三天的功夫他的部队就付出万余人的伤亡,要是按照这个节奏继续打下去,他这九个师不够打半个月的。
“伤亡太大了,必须调整战术!”
图哈切夫斯基之前使用的还是他在波兹南的那种战术,说白了就是先用火箭炮轰,然后步兵冲,冲不过去就继续拿火箭炮轰,然后接着冲。这种犁地式的打法确实显得气势十足,但是效率真心不高,而且对后勤的要求相当的高。
谁让火箭炮的火力猛呢!反正李晓峰之前支援给图哈切夫斯基的那点儿炮弹已经基本上没有存货了。
图哈切夫斯基如是讲道:“给安德烈同志发电,请他立刻再支援给我们十万发火箭弹!”
对于图哈切夫斯基的要求,李晓峰真心是想要吐血,你丫的真当火箭弹是二踢脚,可以想放就放随便招呼?这尼玛打出去的都是小钱钱好不好!
之前为了准备这场决战,他存了整整一年年才囤积了二十万发火箭弹,要是让图哈切夫斯基打个美国人就准备丢出去十几万发,这尼玛后面的仗还打不打了?
某仙人咬牙切齿地说道:“告诉图哈切夫斯基同志,我们没有那么多库存,不要说十万发,五万发都不能给他,最多再支援给他三万发!”
三万就三万吧!对已经急红了眼的图哈切夫斯基来说,已经计较不了数量的多少了,该死的美国佬就像缩头乌龟一样难以对付。再这么拖下去,阻援部队就要挺不住了!
确实,英国人和法国人也不是吃素的,可能一时疏忽大意会让图哈切夫斯基占了便宜,但是他们不会永远疏忽大意。听闻美国人被团团被围之后,福煦是出了一身冷汗,之前他确实只顾着近在咫尺的华沙,忘记了可怜的美国朋友。
当塞伯特的求援电报像雪片一样送到福煦的案头上时,这位法国元帅才才意识到大事不好。如果美国人被消灭了,那绝对是一大丑闻。作为协约国的总司令他绝对会被那些无冕之王用口水淹死!
很快,福煦调整了部署,英法军队原地转向,从东进转为南下,一头就撞上了图哈切夫斯基的阻援部队。这一回合的交锋就让图哈切夫斯基知道了红军的阵地战能力有多差,依靠着骑兵不顾牺牲的从侧翼袭扰,才打退了英法两军的进攻。
图哈切夫斯基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他错误的估计了自己部队的战斗力,在英法军队的优势炮火打击下,他的部队几乎抬不起头来。此时,摆在图哈切夫斯基面前的是一锅夹生饭。美国人吃不下去,又顶不住英法军队的攻击,按照这种节奏走下去,白俄罗斯方面军恐怕将收获一场惨败!
图哈切夫斯基很为难,现在的他有两个选择,第一就是赶紧收手,乘着英法两军还没有完全投入战场赶紧将部队撤下来,调整战术之后再打;第二种选择就是坚持到底,继续硬碰硬,拼着伤筋动骨也先吃掉美国人再说。
两条路各有优点,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撤退吧,倒是能保存实力,但是之前他已经向托洛茨基和军委打了包票,中央也对他也寄予了相当大的希望。如今刚刚开打受了一点点挫折就撤退,图哈切夫斯基有点没办法交代。
而且撤退之后还面临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接下来怎么打?这已经是在华沙边上了,为了打这场歼灭战,华沙几乎就是空的。撤退之后华沙100%保不住。
丢掉华沙的政治责任是那么好承担的?而且他图哈切夫斯基已经一退再退了,中央会怎么想?
再说放弃华沙之后怎么打?硬拼恐怕不行,接下来恐怕只能继续后撤,通过放弃白俄罗斯、乌克兰来拉长敌人的战线。可是刚刚才解放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是那么好放弃的?
总而言之,图哈切夫斯基如果选择撤退,那么一连窜的黑锅他就背定了,哪怕是托洛茨基一如既往的信任他硬挺他,在面对列宁派的压力时能不能挺住谁能保证?
撤退的政治风险太大了,可是不撤退的军事风险也不小,反正图哈切夫斯基经过一番推算发现,如果他继续之前的战略,强吃美国人,那阻援部队恐怕会被打光,最后的结果就是吃掉了四个师,搭进去超过10个师。这根本就是杀敌五百自损一千。
而且他还明白,这还是最乐观的推算,如果不那么乐观,阻援部队挡不住英法联军,那么一瞬间白俄罗斯方面军就会被撕成粉碎,到时候一样是惨败!
图哈切夫斯基算来算去,越算心越凉,这时候他总算想起了乌博列维奇的提醒,也终于明白了李晓峰之前为什么不去捅华沙这个马蜂窝。人家不是鼠目寸光,而是有自知之明,反倒是他就像个十足的傻小子,咋咋呼呼的就上场了,结果被揍得满头是包。
退!只能撤退!
经过一番痛苦的纠结,图哈切夫斯基选择了壮士断腕,退了还有翻本的机会,不退的话会把裤衩都输掉。虽然对他个人来说撤退恐怕要承担的很大的风险,但图哈切夫斯基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和没有担当的人。
而就在图哈切夫斯基刚刚下定决心的时候,李晓峰和乌博列维奇却打乱了他的计划。
十月五日上午,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和苏霍伊的空军的掩护下,波罗的海方面军忽然从海上发动了对什切青的攻击!
这场袭击来得是如此突然,完全出乎了协约国的预料,大批刚刚抵达什切青的运输船来不及卸货就被俘虏。岸上还没有从晕船状态清醒过来的英法美三国军人只能束手就擒,付出了一点轻微的代价之后,波罗的海方面军占领了什切青!
什切青的突然失陷打了协约国一个措手不及,之前他们不是没有想过防备俄国人突袭什切青,在但泽和什切青之间部署了一只还像样子的防御力量,可他们就没想到俄国人不安常理出牌,从海上绕过了他们的防御部队突袭得手。
丢掉了什切青之后,不光柏林的安全受到威胁,在华沙附近的三国联军的补给线路也受到威胁,甚至俄国人足够大胆的话,可以继续向西挺进,威胁德国的东北部。
之前艾伯特政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定德国共产党,如今俄国人来了,德共恐怕马上又会死灰复燃!而德国一旦乱了,其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
一时间协约国集团为难了,不知道是先集中全力去收拾图哈切夫斯基,还是夺回什切青……(未完待续。)
530被迫调整
占领什切青无疑是一招好棋,协约国之前的打算是全力在波兰打一个大胜仗,先解决图哈切夫斯基,然后回头收拾东普鲁士。之前他们对东普鲁士只是派遣少量部队监视和牵制。而什切青丢失之后,这种监视和牵制没有任何意义了,甚至这些负责监视和牵制的部队还有被歼灭的危险。
“命令部队向波兹南方向收缩吧!”
福煦很无语的捏了捏额头,美国人被图哈切夫斯基包围就已经让他很被动了,谁想到什切青这边又出了岔子,为今之计他也只能命令牵制东普鲁士的部队向南收缩。
福煦的意思其实就是让这些负责牵制的部队保护好进攻华沙主力部队的补给线路,现在他可经不起补给线再出问题了。
这种应对方式就是典型的求稳,客观上说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也符合福煦此时的心理,他不是那种特别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将领,虽然协约国在他任总司令的期间获得了胜利,但是这场胜利不是他卓越的指挥艺术换来的。
不客气地说,福煦是等到了这场胜利,没有他,换其他阿猫阿狗一样也能获胜,甚至可以说德奥集团的战败,更多的是他们内部的原因,是共产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给了德国集团当头一棒。
总而言之,福煦的应对方式好像确保了补给线路的安全,但是却将什切青周边地区以及德国的东北部全部放空了。在这一片广大的区域内,协约国的军事力量成为真空,李晓峰想怎么折腾都可以!
对艾伯特政府来说,福煦的这种搞法就很让人恼火了,好容易他们才平定了国内的工人暴动,还没安生两天该死的共产主义魔鬼们又回来了,这意味着他们还得接着剿匪平叛,得将还在巴伐利亚附近维持秩序的军队重新调往北部。
这么来回折腾很费时费力不说,一旦军队向北走了,谁能保证巴伐利亚的共产党残余力量不会死灰复燃?到时候就算又一次平定了北边,还得继续回头剿匪。这种搞法真心属于作死!
艾伯特当然不愿意作死,但是协约国不讲道理哈,他们根本就不顾德国人的感受,尤其是法国佬,巴不得俄国佬将德国打个稀巴烂才好。
不知道福煦是不是收到了这种暗示才下达上面那个命令的,反正他让德国人很不高兴很不满意,这让即将达成的凡尔赛条约又平地里多了一番变数,原本可以在十月份完成的谈判又一次拖延了。
当然,德国人在合约上签字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他们也就是利用这个机会表达一点儿诉求,尽量地保全一点儿颜面而已。
不过也保全不了多少颜面,反正协约国没打算管德国人的死活,直接告诉德国人:“俄国人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那是你们自己的事儿!”
于是乎苦逼的德国军队不得不从巴伐利亚北上,穿越整个德国前去救火,连李晓峰都没想到这一招效果如此之好,仅仅占领什切青就让德国完全混乱了。
可能有同志会说这不是扯淡么?不就是一个调动军队的过程,怎么会混乱呢?很简单的道理,大批军队的集结和调动是需要交通线路支持的,而此时协约国的军队从法国正在横穿德国前往波兰,这就占据了德国东西交通干线,然后德国人还要从南往北调动,这两股潮流撞在一块,能不乱吗?
不通则乱,乱则更堵,反正德国的几大交通枢纽堵得一塌糊涂,这极大的延缓了德国和协约国的军事调动能力,间接的给正面战场上的战斗减轻了压力。
图哈切夫斯基对此的感触就最明显,之前德国还没有混乱的时候,英法联军就跟炮弹不要钱一样玩命的往他的部队头上招呼,强大的火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几乎是用人命往里填才将将挡住了英法两军的攻势。
而现在,德国混乱了,英国人和法国人的补给有点跟不上,像之前那种猛烈的炮火覆盖就少了一大半。虽然他们的火力依然占有绝对的优势,但白俄罗斯方面军总算是能承受住了。
不过,能够承受不代表好受,部队的压力小了,可图哈切夫斯基的压力就大了。之前有说过,图哈切夫斯基已经做好了撤退的准备,可现在他就不好撤了。
很简单,之前是应为实在顶不住才必须放弃原先的战斗计划,而现在能够顶住了,就没有撤退的借口了。至少图哈切夫斯基不知道该怎么向托洛茨基开口。
不光是军事这一个方面让图哈切夫斯基为难,更为难的是政治方面,之前他都已经豁出去不计较政治得失了。可是李晓峰突然占领什切青,一举推进到了德国的本土,波罗的海方面军和东普鲁士人民解放军还比白俄罗斯方面军弱小(图哈切夫斯基是这么认为的),连弱小的兄弟部队都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更强大”的白俄罗斯方面军没道理草鸡吧?
如果说之前政治上的负面影响图哈切夫斯基还能咬牙承受的话,在李晓峰占领了什切青之后,他撤退的后路可以说被堵住了。比如托洛茨基就在第一时间催促他:“波罗的海方面军取得了重大战果,从根本上揭示了世界大革命胜利的序幕,希望你能再接再厉在华沙打一个大胜仗,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奏响革命高潮的乐章!”
好吧,图哈切夫斯基就是想撤也撤不了了,他必须消灭掉美国人,这没有任何条件可讲。没有退路的图哈切夫斯基立刻做出了调整,从包围美国人的部队中抽调出了两个师加强给阻援部队,这几天阻援部队的损失太大了,再不加强真心是顶不住了。
这种调整是被动的,而且坏处也是相当明显的,之前乌博列维奇就说过,包围美国人用九个师的兵力是刚刚好。什么叫刚刚好呢?那就是少一点就会出问题!
果不其然,当图哈切夫斯基抽调走两个师之后,围歼美国人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