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明大黄袍 >

第193章

汉明大黄袍-第193章

小说: 汉明大黄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恩。”
  杨帆拿过地图,摸了一下,翻过来,笑道:“哟,还是最初赶制的那一批?”当初杨帆在大凌河的时候,便做过一些皮制的地图,大抵都送给了一些熟识的将官。孙承宗捋着胡子道:“从祖大寿那里拿来的。这正面是辽东的详细地图,反面是一张全国的地图,上边标注着一些势力,比如越南、吕宋、瀛洲、当然辽东、蒙古这些地方,也都标注着。”杨帆手指放在鸡屁股的上,道:“孙老您仔细看看,从这里,到最东边。有什么地方,是皇太极舍得放弃这样的好机会,也要一举拿下的。”
  顺着杨帆的手指,孙承宗眯缝着眼,仔细地扫过去。过了很久,他才开口道:“朝鲜?”经历多次战役的孙承宗,按照战略家的眼光,仔细审视了一番沈阳。按照他对于皇太极作风的了解,与他的父亲努尔哈赤不同,除了能征善战,更多了一分沉稳。这一点,从当初围点打援可以看得出来,定是有高人相助。
  “如果老夫判断没错,从皇太极先拿下辽南,平定碦而碦部来看,是想彻底稳固住辽东的局势。那么,作为附属国的朝鲜,必定是他最后要征服的。”
  “孙老果真是孙老,眼光毒辣。只不过您小看了皇太极的野心。除了这边,还有这里。”杨帆的手指在鸡屁股的地方。
  “青海?”
  杨帆点了点头,道:“没错。如果我预料的没差错的话,蒙古和建奴的军队,已经抵达青海了。东征朝鲜的建奴。估摸着也都到边境了,估计打到汉城也就是三个月的功夫。”
  “打朝鲜老朽可以理解,为何这青海……”他摇了摇头。那边穷乡僻壤,有什么可以打的理由他还真没想出来。
  “孙老还记得国书一事?”杨帆说道,“青海的察哈尔部,一直是皇太极统一蒙古的心头刺。欲统一北方,还是要彻底断送蒙古的汗部,臣服归一,这样的北方一统,才能够有充足的把握南下,颠覆大明王朝。所以,与其说这是场鸿门宴,倒不如讲是一出空城计,您说呢?”
  “空城计……”孙承宗呢喃道:“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也就是说……盛京城如今是空城一座?”
  杨帆摇头道:“倒不是空城。至少辽南还有差不多一万的军队,若是算上辽阳、老寨,估摸着能有三万的人马。但是,自宁远四镇夺回,我们一直处于防守的状态,从来没有主动出击过,所以即便是一座空城,他皇太极也断定我们不敢主动出击。这会盟也就成了噱头罢了。等到大军归来。大明也该从新审视一下建奴的实力了。”
  孙承宗沉默了片刻,道:“那你这次会盟打算如何做?”
  “既然他想演空城计。那我就陪他演呗。”杨帆笑了笑,道:“您老熟悉辽东局势,最近就想想着八万大军,如何能够拿下沈阳。我就陪他们拖上一段功夫。朝鲜那一片,估计打到朝鲜李主投降也要个四五个月最起码。至于青海,恐怕还会派去更多的蒙古兵过去地毯似的搜索。不过恐怕他们掘地三尺。都找不到察哈尔部落。”
  “这又是为何?”孙承宗有些惊讶地问道。即使他知道这察哈尔部递交国书的事情,但若是杨帆得知前往青海的蒙古鞑子和建奴,也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去通知,那为何察哈尔部会如此的警觉呢?
  杨帆道:“还记得晚辈刚刚说的三万蒙军骑兵吗?”
  孙承宗眼睛瞪得老大,“你是说……”他没想到。杨帆说的三万蒙军还真的是有这一回事儿,不是瞎想出来的。
  杨帆点了点头,道:“这事情越少人知道越好,孙老您懂的。”
  孙承宗变得严肃起来,道:“这个我明白,可是你不觉得这次赌得是不是有些大了?万一有变,这五万关宁军可是大明最后的希望,一旦覆灭,万劫不复啊。”
  “那孙老您有没有想过,一旦北方统一,这五万精兵面对十万满清大军,胜算又是几何?这次虽然是有风险,但是也经过先皇、当今圣上、骁王爷的认同的,认为这一仗,势必不能避免,既然如此,重创建奴,此乃绝佳的机会。”
  孙承宗揉了揉脑袋,道:“这事情我会三缄其口,绝对不会对任何人提起,只是这调兵一事,你可曾想过,万一调不动……”
  “这个自然圣上和骁王爷会安排,更何况……”杨帆看了眼辽南的尖角,“运气好的话,沈阳未攻之前,这辽南便已经拿下了。”
  一老一少谈了许久之后,便简单得吃了些孙府的饭菜。杨帆仅仅是过来打个招呼,距离金秋还有些时日,他自然还得去凌河城看看。也不知道这十三驿上的弟兄们,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起他。
  赌九人小饭量却大得很。这是连杨帆都没想到的。孙府煮的饭不够多,好在下人煮饭时在灶里边煨了几个土豆,这会儿正蹲在那边剥着吃呢。见到杨帆出神的样子,便问道:“爷,想啥呢?”
  “九儿,你有兄弟吗?”
  赌九吐了粘在嘴唇上的土豆皮,道:“咋啦。有啊,二狗子就是。那晚和我逃出来的那个傻缺子。爷,你要不要来一个?”
  杨帆接过那个土豆,“有兄弟就好。这人要是一辈子就只剩下爷我这样的算计,那活得也太憋屈了。”他咬了口土豆,确实和几百年后的土豆一个味道。
  “爷哪里没弟兄了?这马胖子我看就和爷您很投缘。在金陵那会儿,整天杨爷长杨爷短的。我觉着除了喊他那个漂亮娘子之外,就数念道你的次数最多了。”
  “哦?是吗。”他笑道,“九儿,他娘子漂亮不?”
  “啊?额……没夫人好看……”
  杨帆嘴角一笑,道:“等回去了,我也给你找个漂亮的媳妇。”
  “啊?这个多麻烦爵爷你呐。那个……我看呐,夫人身边的红玉挺好……”
  “好小子,你这贼眼才到王府多久,就下手了?讨打!”
  还好赌九早就料到会有此劫,麻溜地跑开了。(未完待续。)


第480章 旧地换新颜

  要说辽东的士兵最羡慕什么,自然就是如今屯兵十三驿的弟兄们。即使是驻扎在凌河城的军伍,对于山那边的几千屯卫,也是羡慕到眼红。
  放眼望去,葫芦山、雄鸡岭、金牛洞……一处处都是筒子楼。这样的单间,是一两百人挤在臭烘烘的营房里连铺睡的人所羡慕不来的。除了筒子楼,藏身最隐秘的地方还有一处大型的水泥厂。这里林立着几十个高大的水泥炉子,呼呼地烧着。
  除了烧煤,机智的齐大白自然也开发出烧黑油的大炉子,铸铁、烧砖,这里俨然成了一个工业化的作坊。这块地方远离筒子楼,靠近下游的水源,比较隐秘北上方又是大小凌河,南边与凌河城遥相呼应,呈犄角之势。好几次建奴想要拿下这处据点,都吃了瘪。
  齐大白如今已经算得上十三驿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加上那股子执着劲儿,将这个工业作坊搞得风生水起的,也混了个不错的兵头儿干干。他们有些本来是没有兵役的户籍,就是被抓来干活、筑城的,如今在十三驿登记造册,成立了一个新的屯卫。
  “大白,你看看这新出炉的水泥质量把不把关?”一个老匠师拿着个铁勺子,将黑灰色的水泥放在齐大白面前。中年男子起身,揉了揉面粉似的水泥粉,点点头道:“颗粒还行,没问题。老范啊,等这批水泥烧完,哥几个都休息一阵子。这满山的土豆、粟米也都该收收了。”
  他们驻扎在十三驿。更像是这里的百姓一般,除了不时有大凌河的军队会过来收水泥、钢筋。以及粮食,当然。粮食都是卖给他们的。尤其是这半个月,过来收粮的几个胥吏,脸色都好了不少,见到他们都低头哈腰的,给的价钱也高了不少。
  这些都是杨帆答应他们的。原本这十三驿的数万百姓,早就被皇太极俘虏到辽东去了。就是一出荒芜之地,出了零星几家幸免于难的,其余人都搬走了。现在可以说是人丁兴旺。五六千屯卫,有些还是拖家带口的住在筒子楼中。
  齐大白抬头看了看天色。呢喃道:“湖广的晚稻该收了,也不知道那群老哥如今怎么样了。早知道啊,就不让他们回乡了,这里过着多好。要吃有吃的,还有地种。”他挠了挠头,有些烦躁地说道。上几个月还送走了最后一批老得走不动道的老兄弟,齐大白的心情也是很不好受。
  老范将铁勺杵在地上,笑了笑道:“你还没老,不清楚咱们老头子的念想。这人啊。总想着落叶归根。这里日子虽然舒服,但咱又还能享受多久?落叶归根才是个盼头。”
  “那你咋不回去?”齐大白看了一眼老范,这年纪大的一批,不愿回去的当中。自然有老范的名字。这些老师傅,可都是这些铸造、烧造的老师傅,没了他们。也就不可能有现在这么大规模的厂子。
  老范眼神一黯淡,靠着块石头坐下来。缓缓道:“我不回去也是有不回去的道理。大白啊,咱们做人不能忘本。杨头儿当初给我们牟福利,才有咱们如今的安稳,不然早就没命了。这十三驿是杨爷的心血。虽然他不再这儿了,但是还得给他办得安安稳稳的,哪一天,若是杨帆真的来了,这边也好交差,你说是不是?”
  风吹过,齐大白望了望远景,想着这批水泥,也该是时候有人来拉了,便点点头,道:“也是。”他这辈子,感觉干得最出色的一件事,就是捣鼓水泥了。配方的比例被他改进了不少,现在水泥的强度,他那火铳试过,三米都打不穿的。
  老范拍着膝盖,抿了抿嘴,道:“最关键的,大白,你还记得当初杨头儿说的那话没,要带着咱们一直打,打到长白山头,去挖人参吃。”
  齐大白抬头笑了笑,道:“杨头当时是安慰咱们呐。当初刚刚到十三驿的时候,多穷啊,一没钱二没粮食的,还要杨头冒着杀头的危险将俘虏去换粮食回来,现在想想,不也是熬过来了吗。”他托着下巴愣神,“至于这长白山,老范你知道这长白山在哪吗?在那些野猪皮东边呢。”
  老范眉头一挑,道:“我哪能不知道的。俺就是辽东人。我这不回去,就是因为那帮野猪皮给逼的无家可归了。”
  一个声音忽然从后边传来,声音中透露着坚定,“打,哪能不打,说过要去长白山上挖人参吃的,哪能不打,你们说是吧?”
  齐大白狐疑地朝后边回去,眯缝着眼,忽的又将眼睛睁得老大,连话都很难说出来,只是颤抖地站起来,哑口无言地看着。一边还在发呆的老范也看过来,手中的铁勺子一倒,咣啷当掉在地上,颤巍巍地道:“杨……杨头儿……你回来了?”
  杨帆站在山头,笑道:“老范,齐大白,好久不见了。”
  老范刚刚要跪下来,便被杨帆搀扶住了,“杨……头儿,真的是你!真的是你!”他擦了擦眼,眼角带着浊泪。
  “真是对不住了,这么久都没有来看你们,日子还过得去吗。”
  “好,好。一切都好。”老范紧紧地握着杨帆的手,“咱们这些老骨头,当初多亏了您,真是……真是……大白,还不招呼大家伙儿赶紧过来。今晚宰几头羊,好好庆祝庆祝!”
  齐大白笑道:“杨头儿,您这回来,咱们终于有盼头了。您等着,我让大伙儿都过来。”一时间,杨帆回来了的喜讯传遍着大大小小的山头,大伙儿都纷纷赶过来。杨帆站在山头上,看见纷至沓来的大伙儿,对着赌九说道:“九儿,看到了吧。”
  “看到了,好多人。”赌九笑道:“看来杨爷您在这边的名声,比京师也要响亮多了。这么多年了,还是被人惦记着呐。”
  “行了。晚上等着喝羊汤吧。”杨帆笑了笑道。(未完待续。)


第481章 夜谈

  兄弟处的好,那么就是一部《水浒传》,若是处得不好,那么就容易演成《三国演义》。杨帆在十三驿的一个月,仿佛又回到了当初那种日子。没有拱手作揖的体面招呼,在京城用惯了的寒暄,也搁在了一边。这一个月,一场场的秋雨,沁人心,然而浇不灭的,是那些曾经一同并肩作战的赤子之心。
  十三驿,充满了活力。杨帆看着这一个个将十三驿当成自己家一样对待的男儿们,真的很欣慰。
  入秋后的夜,山里的温度低,杨帆在屋子里燃起炉子,坐在老树截成的树墩上,看着跳动的火焰,喃喃道:“以前总想着守好这块山头,让这帮出生入死替朝廷卖命,让我这个混球当成诱饵的弟兄们能够活得好一些。现在看到这边的欣荣,也让我呀,稍微能够饶恕自己了。”水泥墙冰冷,杨帆的卧榻上,齐大白特地拿了一块虎皮,山里边的秋,只能用寒字来形容。
  窗口站着一身大红袍。曹化淳今夜刚刚抵达十三山,看到这一方方筒子楼,也是有些惊讶。“这楼挺结实的。”他的手搭在窗口,“能人,必承其重。”曹化淳转过身来,“你不当这个柱国,别人没这个本事当。所以你才稳坐如泰山,京师如今何人敢动你,那就是找死。”
  杨帆感觉着火光的温暖,奚落道:“这上柱国,宁可不当。”
  曹化淳摇头叹息道:“我派人调查过了,你算得很准,朝鲜那边已经有动静了,估计有五万大军。还有青海那边,是多尔衮带的兵,如今还在那边转悠。”朱启和曹化淳辅佐幼帝。也不是两眼一抹黑的傻子,看不清局势。既然杨帆这个突袭,建立在沈阳空虚,是趁虚而入,那么朱启和曹化淳关心的便是到底有没有杨帆预料的那两股分兵。
  当从山东、青海传来的消息确认之后,两个宫祗上境的高手。这个时候就充当了空运的信差了。当坐实了这消息之后,曹化淳才又匆匆赶过来。“圣上和骁王爷吩咐了,让柱国大人您放手去干。届时五万关宁军会全力交由您。”
  杨帆摇了摇头,道:“不能交由我。”
  曹化淳眉头一挑,问道:“什么个说法?”
  “万一我会盟脱不开身,这突袭又及不容缓,岂不延误军机?”他思索了片刻,“所以,等到蒙古那三万骑兵到了。还是让一个有魄力的人来指挥。”
  “魄力?除了你和林丹巴图尔熟识,还救了他的性命,也许听你指挥,其他人谁有这个魄力?当初天启年间,他可没少敲咱们大明的竹杠。这样的狼子野心,若不是五万关宁军兵力稍微欠缺,当初就不该应允他。”
  “你放心。这林丹巴图尔恨不得比我们还要快的拿下盛京呢。如今青海最后一块地盘都被多尔衮的铁骑侵占,察哈尔部如同丧家之犬。若是不攻下盛京,有何立足之处?”
  曹化淳思量片刻。道:“我看还得你来领兵。这会盟之时,在适当时机,咱家定会保证你的顺利脱身的。这一点你放心。”他先天上境的本事,即使是遇到像卜老道这样功参造化,就差临门一脚的高手,即使不敌。也能全身而退。
  杨帆抬起头,道:“即便能够全身而退,我也不会领这五万关宁军。攻城一事,还得找其他人领兵。我自有要做的事情。”
  “也罢。那你认为谁合适?”
  杨帆道:“谁合适,自然是孙传庭了。如今大明能征善战者少。深谋远虑者更少。八万精兵,顺势而下,不仅要渡过辽河,兵临城下,更重要的是讲究一个快,以及出其不意之举,所以说我认为孙传庭挂帅无疑,若是能请孙承宗老督师辅之,更为妥当。”
  “那也好,这建奴虎狼之心未显,我这贸然现身也只能增加他们的疑虑,我再赶回京师一趟,请示圣上。将密奏批下来。”大红袍飘然而去,独留下杨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