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列侯 >

第68章

大汉列侯-第68章

小说: 大汉列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又不是笨蛋,起码懂得无事不登三宝殿,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这女人虽然长的挺漂亮,但是眉眼间的魅惑色彩不像好人,连忙分说道:“东家不要乱说,此前我只在乘车经过与东家有一面之缘,那时候还不知道东家的身份。”

“嘻嘻,君侯的反应好快,妾只是略作提示就猜到了。”

女子挥手斥退小侍女,拉着蒲团紧紧挨着曹时身边坐下,一股浓郁的香风登时就吹过来,曹时不算正人君子,可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被哄住的冤大头,这女人不是好人,他就更不敢与她靠近,赶忙挪动屁股拉开距离。

曹时轻咳一声说道:“我与东家素不相识,往日无渊源近日无瓜葛,甚至连东家的尊姓大名都不知道,我实在想不明白东家为什么要对我免单?如果东家的理由不充分,这顿餐钱我会照旧付款,以后是否再来贵酒肆还是两可之间。”

郑重警告你,别跟我耍花招,说不出几分道理别怪我拉下脸来。

就算你说出几分道理也没有用,这顿饭我要付款,你耍的花招对我没用。

那女子也明白了,噗哧一笑轻声说道:“君侯想知道妾的闺名就直说,妾姓刘,单字一个陵,家父淮南王刘安。”

“什么?你竟然是淮南王女刘陵!”

曹时眼珠子快凸出来,火烧屁股似的跳起,丢下一把铜钱飞也似的逃出去。

刘陵惊愕的看着远去的身影,忽然大声笑起来:“有趣!见多了遇到我腿软的男人,第一次碰上遇到我就逃跑的男人,我长的就那么狰狞可怕吗?还是害怕我的身份?太有趣了!你激起了我的兴趣,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你!”

曹时跑的飞快,想起前几天还对这女人动了点小念头,现在他后悔的真想给自己一个耳光。

怎么也没想到几次三番来吃过饭的东寺酒楼,竟然是淮南王刘安的私下产业之一,这诸侯王的胆子可不是一般的大,看起来还真有几个不知死活的列侯和淮南王勾搭上,这是在作死啊!

要是早知这女人的身份,打死他也不敢生出一丝一毫的想法。

“我要长命百岁,坚决不去作死!”曹时决定以后避着东市这家酒肆,有人请客也绝不来此地吃饭。

第117章安得治世法

九月里秋高气爽,南庄的粟米全部晾晒完毕装进闾里中的大仓里,郑老倒背着手每天都要在粮仓前溜达几圈,这粮仓里堆积着庄上几百号人今年秋冬到来年春夏的口粮,每家每户需要领粮就凭着各家的竹符计数合账发还,这样既提高存粮的效率还可以减少浪费。

去年的陈粮陆续拿出来,能吃的晒晒拿回去分了,不能吃的年岁煮沸和给牛当饲料吃,庄子里的牛舍饲养着几十头耕牛,这是河东精选来的好牛,今年县令带着人让南庄的人把自家的公牛拉出来和别家的母牛配种,双方约定好这次的小牛归他家,下次归自家。

自从年初搞起了水车灌溉,南庄四圈的两百多顷旱田摇身一变成了水浇地,早前一亩产粮顶天也就四石,惫懒些的一亩能打三石粮食,再懒惰些个连亩产三石都没有,一家几口人拼死拼活摆弄一百几十亩地,落到手里最多也就400石粮食。

因为是租种侯府的上田,刍藁税、田税是由侯府代为缴纳,只有口赋、算赋、献钱等人头税是农民自己缴纳,折算起来每家必须卖掉五石粮食来缴税。加之秋收的季节长安粮价会陡然下降,原先一石值100钱上下,收粮的口子顶多值70钱。原先只有五石粮食的税收,现在要卖掉八石才够缴税。

这些粮食必拿出200石交给侯府作为租税,剩下的一家几口人使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鞋帽都要卖粮食换钱来购买,一年下来家里的粮食也就存个十几石左右,若是碰到些婚丧嫁娶之类躲不掉的礼仪活动,这个年就算白忙活了。

现在的情况可就好多了。秋收刚过清点粮库里的粮食,盘算每家的收益情况就已经全面铺展开来。前些日子统计出的数据情况是前所未有的好,改成水浇地让每家每户的粮食产量至少提高三成,打理精细的上田增加四成左右,惫懒些的也有二成左右的粮食增幅。

粟米必须吃足水分才结得出籽粒饱满的穗子。灌溉起到的作用不下于铁器农具的推广,大大提高农民的耕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并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对于农民减轻税赋的中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平均粮食产量提高三成可了不得,意味着原先地利充沛只是打理不充分的上田亩产有三石以上,到如今可以增产到亩产四石,亩产四石的提升为五石,四石折算为汉斤是480斤,五石折算成汉斤有600斤粮食。若换算成少府新推出的市斤,打个对折也有300斤粟米。

同样是一百多亩地,今年每家每户平均收来500石粮食。消耗同样的人力搭理田地,每亩产粮提高近一石,也难怪南庄的庄户们一个个喜笑颜开,相当于每家每户交给侯府地租以及人头赋税,再扣除到明年春夏的支出的口粮,每家还可以存下100石粮食。寻个时机把粮食卖出去能得来1万钱的存款,一年之内就可以让普通农家户变成存款过万钱的小康之家。简直是西汉的“万元户”。

大丰收带来的利好消息让平阳侯府辖下的庄子沸腾起来,就连足不出户的匈奴女人也走出屋子,抱着刚出生的娃娃在庄子里跳舞,经过一年时间她们勉强能用日常用语交流,告诉庄里的人说她们在匈奴每年收获的季节要跳舞庆祝。

以前一年到头每家存下个十几石粮食就不容易了,种田手艺出色又勤恳能干的庄稼汉一年可以存下二三十石口粮,还要提防着每隔七八年来一次的水旱蝗灾,只要碰上一回哪怕是最轻的受损,那至少也得把几年的存粮削掉一半,如果运气不好碰到大灾,七八年等于什么都没干。

勤恳的农民们除了努力在田间地头拼搏,还要祈求老天爷给个面子不要降下大灾,只需风调雨顺十几年功夫就能让家家户户都过上好日子,现在的情况与往年大不相同,每家每户一年撇下一百石存粮,种田把式精湛的庄稼汉可以存下一百五六十石粮食,就算过几年有大灾大难落下来也有信心扛得过去。

毕竟手中有粮心不慌。

郑老倒背着手走过庄子,看到几个庄子里的老伙计在晒太阳,他们也是有几级民爵的普通人,打了一辈子仗没立多少功,临到一大把年纪过了徭役的年岁限制,老头们就回到庄子里颐养天年,他们的业余生活是得空去田间地头转两圈,没事就坐在一起聊聊开国那会儿的故事,偶尔去和乡里的三老说说话,日子过的到挺好。

“君侯的主意好啊!水车不仅可以提水浇地,下面还能带着石磨转盘研磨谷子,家里种了点豆子全部拿出去榨出豆油,做菜时滴上几滴豆油调味,那饭菜别提有多香了。”

“老孙头,你家榨豆油的那豆饼子还剩下多少?你要不用就给我分些个,我家养了几头大肥猪正缺可口的饲料,我拿去喂猪就挺不错的。”

“哎你怎不早说两天,对不住老兄弟,我家那点豆饼子全让我那小孙子拿去到东边的河里养鱼去了,春天那会儿侯府在河里弄了些铁做的网箱里撒了不少鱼苗,我那小孙子就负责照看那些鱼苗,才几个月那些鱼全长成了二斤(汉斤)多重的大家伙,那些鱼个头肥大鳞片漆黑非常喜人。”

“你还别说。前几天我去河边溜达就碰到你家小孙子养鱼,他不知道从哪逮来几十斤蝗虫丢到水里去喂鱼,那鱼全张着嘴等在水面上。落下来的蝗虫一口一个吃下去,难怪才半年就长出那么大的个头。”

“你说侯府养那么多鱼干嘛用?那一个个网箱把鱼逐步分开怪麻烦的,到河里直接捕捞现成的鱼不的更简单?”

这时候郑老来咳嗽一声,几个老头立马停下嘴招呼他郑老就坐,老头们奉承道:“郑老在君侯面前也说的上几句话,肯定知道侯府养鱼的意思,您就说说这些鱼打算做用?”

“你们把养鱼看的太简单了。咱们背靠渭河有取之不尽的野鱼捕捞,但是上古传下来的规矩是每年春夏必须休渔几个月。渔夫们都晓得这是避免竭泽而渔,但是长安城那么大,加上周围陵邑中的豪民商贾到处都是有钱人,他们要吃鱼也只能忍上几个月。有咱们自己饲养的鱼就不一样,一年从鱼苗可以长到七八斤到十斤(汉斤)重,这一尾鱼放在休渔期拿来售卖至少价值二十钱不成问题,这样算五条鱼等于一石粟米,七条鱼等一头肥羊,一百五十条鱼可以换来一头壮牛,三百条鱼能买来一匹三岁口龄的耕马,你们说东边那条河里有多少条鱼?”

老头们面面相觑:“我看那网箱从那头一直连接到灞水那边,多的数不清。”

“对!多的数不清。咱们侯府没有那么多草场去养羊,只好用河边的水去养鱼了,鱼羊者为鲜。有钱人三日不吃鱼脍会不舒服,五日不喝鱼汤会很难受,大宴里没有鱼羊炖煮的大菜不叫宴席,假若咱们侯府的鱼垄断长安和陵邑的市场,你说会赚多少钱?”

老头们掰着手指算了半天也没算出个所以然,郑老得意地扬起脑袋道:“实话告诉你们。至少可以买来一千头牛!”

其实郑老也不知道能赚多大,随口胡诌个一千头牛果然把这群老头给糊弄住。

“哎呀!这可不得了啊!比咱们辛苦在地里刨食还要来钱。这养鱼一定得好好搞下去。”

“说的有道理,要不咱们也去东边那条河上放几个网箱?铁的搞不来竹篾柳条编的还不容易?”

郑老在一旁煽风点火:“现在养鱼来不及了,只有老年春天开始饲养新鱼苗,至少要悉心照顾整整一年才能卖的上价,养个三年五载可以长到80斤(汉斤)的大家伙,这种鱼拿出去卖少于五百钱不用想着买走,咱们可以商量好售卖的批次,控制出鱼量保证赚的到大钱,你们几个合计合计,要是愿意就跟着我老郑一起搞。”

“不用合计,咱们老兄弟几十年相信你的能力,我们都听你的,你说搞就咱们就搞!”

老头们欢欣鼓舞,庆祝自己找寻到人生的新目标,再也不用无所事事的游荡在闾里之中,仿佛突然间找寻到人生的第二春。

他们没有注意到庄子里来了个中年文士,他全程倾听着老人家的热烈讨论,对于老人们的晚年人生焕发出新的希望非常感慨。

转身走出闾里,步行在田间细长的阡陌之间,他就是客居在侯府中多日袁种。

这两个月,他一直在侯府附近的十里八乡走动,凭着做过县令和郡官的丰富基层经历,把京师长安城东的几个县走个遍,曾经亲自到几个县令的府衙里拜访,查阅田籍名数了解各乡各里的情况,又亲自到每个乡里拜访,凭着他是袁盎之侄和东海郡去职郡官的的身份,走到任何一处都会得到礼遇。

袁盎的名声非常大,作为耿直廉洁一心为公的贤臣榜样,袁盎的意外身死得到天下百姓的同情,每个人都知道袁盎死于梁王刘武,要不是天子胞弟的身份不方便谩骂,只怕刘武在民间的名声已经臭不可闻了。

走访的地方越多感触就越深,汉家的黔首百姓日子过的是那样清贫,一年到头存不下十几石粮食,还必须苦熬着徭役和戍边的军役,要不是汉制上承先秦涉及国本,他一定会支持废黜这些森规铁律。

什么才叫治国之术?

袁种曾经为之困惑和苦恼。

治国是抽象概念。无法用简单的指标数据来衡量,民心所向的道理很简单,可是该怎样满足百姓的。成为官僚们最大的难题。

古典军国体系下的耕战制度,齐民编户耕作与战斗相辅相成,这套制度是建立在扩张领土为国策的基础之上,百姓的富裕与否要看大汉帝国的扩张速度。

可自从兵败白登山,大汉帝国的扩张速度就陡然下降一截,富有进取心的太祖高皇帝刘邦病逝,上台的守成之君刘盈缺乏治国才能。奉行萧规曹随的政治策略,以修养生息恢复国力民生为主要方向。由此,大汉帝国的国策由外向扩张,逐渐蜕变成内向治国,他们用治国的方略非常简单。

黄老无为。

无为治国很复杂也很简单。简单来说,除了税收徭役以外能省则省,奉行官僚不惹事、百姓不生事的思想,家家户户各司其职,百姓们安居乐业。

如此简单的制度,的确对汉初恢复国力起到巨大作用,六十年太平盛世造就人口翻番百业兴隆的奇迹,打破了秦亡六国而毁天下的魔咒,有力的证明了大统一的帝国。照样可以治理好这个国家。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黄老无为不在能满足社会需求,人口的增长造成土地和人的矛盾日渐增加。这时就需要一批有思想有胆识的人提出新的治国方略。

袁种曾经很失望的发现,满朝文武对改变国策施行新政了无兴趣,唯一称得上有进取心的儒家偏偏又是群不省心的人,早前鼓动太子大权独揽引起许多人不满,现在更是堂而皇之的提出要行独尊儒术策,简直是不把其他人当知识分子来看。红果果的学术霸权思想,导致很多人对儒家十分反感。

两场廷辩。两次儒家的大败,虽然王臧和孔安国不能代表儒家集团的全部声音,但他们的糟糕表现依然让许多观望者感到失望。

袁种曾对儒家表示强烈的好感,现在也熄了心思不再考虑钻研所谓的儒家治国术。

袁种为官主政时,并没察觉到黄老无为的好处,直到最近赋闲在平阳侯府里,有事没事就瞎溜达走访关中各县,经常询问老乡们的生活情况才渐渐明白。

庞大的帝国严酷的制度下每个百姓的生活非常艰辛!

许多贫困家庭只有几十亩薄田,即使自耕自种不用缴纳地租也挨不住赋税的压力,几乎是挣扎在温饱与饥饿之间。

在如此残酷的社会中,自上而下阶层压迫力全部落在百姓的头上,那些贫困的家庭交不起赋税就必须借贷纳税,高利贷利滚利如滚雪球般暴涨,不出几个月翻几番的可怕利息会活活把人逼死,到那时自耕农只有贱卖土地还债,还是还不起就卖身为奴还债,依然还不起就只有家破人亡了。

这样的制度和压力,不用黄老无为缓解阶层矛盾,就是要活生生逼死一个个普通家庭的节奏,黄老无为像一套枷锁死死钳住官吏们的手脚,想出政绩又不能扰民害民破坏乡里民风,逼迫的基层官僚只有和颜悦色的去劝导百姓大兴农桑积极种田。

而不是派着小吏去各乡里搜刮民脂民膏,催迫百姓把自家的余粮交出来去纳税,百姓们把存粮都拿出来就无法应对每隔七八年来一遭的天灾,大灾一到阖家上下变成颠沛流离的贫民,即使没有田产也还要缴纳人头税,交不起税卖身为奴或者逃入山里做野人,只要被抓住那就得变成闾左的贱民,好端端的一家就这么完了。

汉律太严酷,所以不敢行苛政,朝廷上下各级官僚为了让百姓过的更好,少一些被高利贷逼迫到家破人亡的例子,就不得不更加急迫的想办法解决种田难的麻烦。

改变制度难免要毁掉黄老无为的体系,被压制的小官吏们失去制度的掣肘,一转头就会变成手持绞索慢慢勒死百姓的刽子手,但是百姓们解决贫困求温饱的难题还是得解决。

解决的思路就在这不起眼的南庄。

南庄村民是非常幸运的,他们遇到了善良的平阳侯曹时。

自掏腰包搭建起巨大的水车和磨房,又悄无声息的为庄户们指了条养鱼赚钱的好生意。庄子里的男丁全都在长安城南的赛马场忙活着赚口粮,家里少了几个能吃饭的壮汉,一年下来无形中又节省出二十石口粮。

相信要不了几年。平阳侯府下的庄子个个变成远近闻名的富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