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混在东吴吃软饭 >

第66章

混在东吴吃软饭-第66章

小说: 混在东吴吃软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并非是因为杨林的疏漏,而是别有原因。

杨林道:“司马兄,正是因为你是绝顶聪明之人,我才道出了如此一句毫无道理可言的话,这正应了那一句老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当世俊杰。自然要说一些出格的话来!”

杨林称呼司马懿为当世俊杰,司马懿听得高兴,于是也不再笑话杨林。

司马懿道:“尊使,你是东吴长史,我知道你一定有些本事,只是不知道,你此次来许昌,究竟所为何事?”

杨林又道:“实不相瞒,在下此次以使者的身份来到许昌,只是为了在江北找些帮手的。”

“找帮手?”

司马懿对杨林所言不甚理解。于是又追问了一句。

不过杨林却显得非常的平静,道:“合肥之战,我东吴虽然与曹丞相结盟,但是由于荀彧的阻挠,我东吴欲与曹丞相通商的想法付之东流。今我东吴已然和西蜀通商,从结果上看,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要与曹丞相通商,在江北一带。必须有帮手在,因此,在下才来许昌找帮手的。”

杨林之言,司马懿可不敢全信。他保持着沉默。

杨林又道:“不过,当我见到了司马兄之后,才知道,已经不需要再去找其他的帮手了。以司马兄的才干,我相信司马兄是东吴帮手的不二人选。”

杨林的一番恭维,并没有能够打动司马懿。

司马懿心中纳闷。这位东吴的使者,竟然敢径直来到江北之地,对于曹丞相手下的谋臣大放厥词,说什么找帮手,根本就是找内应嘛!

换句话说,杨林是想收买曹丞相手下的官员,让他们为东吴办事!

这个叫做杨林的家伙,凭什么对自己讲出这样的话,是因为东吴所给出的利益非常的诱人?还是杨林自信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色,定能够游说成功?

还是说……

司马懿可是绝顶聪明之人,他所想到的,自然比其他人要更深入一些,但是,司马懿也在怀疑,自己所想到的,难道就是杨林游说自己的理由?

他难道已经知道了自己对于曹丞相有异心?

——当然,司马懿的脑中在草草的闪过这个念头之后,他又不再朝这个方向去想了,因为这根本是不可能的,杨林不是神仙,他不可能瞧出自己心中所想。

但是正当司马懿朝着其它地方去思考的时候,杨林却突然说道:“司马兄以不世之才,仅仅在曹丞相的手下当一名侍郎,这实在是太屈才了,司马兄,若你真如世间传闻中的那样聪明的话,自然不会甘于现状,司马兄,不知道在下所说的是否正确?”

杨林旁敲侧击,说一半,却又藏着一半。

司马懿想要否定杨林知道他的心思,但是在听过杨林所说的话之后,他又改变了这个念头。

杨林不是仙人,他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心中所想,但是若是不知道,他又怎么能够说出那样的话来?

司马懿的心中憋屈,于是便道:“尊使,你不必拐弯抹角,有什么话,你大可以直截了当的说。”

杨林微笑着说道:“司马兄,想必你之前一直在想,在下有没有猜出你的心思,实不相瞒,若不是早知道司马兄对于曹公心有异心,在下也不会对司马兄说出这些话的,在下的建议,司马兄姑且听之,如何?”

真相大白,司马懿也无话可说。

自从自己为官以来,司马懿都颇为谨慎,一向不在人前卖弄自己的才干,只是尽职尽责的完成自己的事。

但是虽然司马懿的事务处理得很好,他的提升却是有限的,以至于到三十多岁,也只是一名侍郎,这固然是与司马懿将才能隐藏的关系,也是因为曹操并没有将司马懿看在自己的眼中。

而至于司马懿对曹操的异心,是从来就有的,只是他从来没有在人前表露,连在喝醉酒的时候都没有对旁人提及,可是,杨林他是怎么知道的?

杨林的话,司马懿不想承认,但是杨林又道:“若是司马兄不愿意承认,在下也无话可说,只是若是错过了在下这条线,只怕司马兄日后再无升迁的机会。”

司马懿此人的野心极大,他最害怕的,就是一生默默无闻,若真如杨林所说,司马懿还不如一头撞死在墙上!

杨林接着说道:“所谓良禽择木而息,司马兄有才,但曹公却不重用。这是曹公的过失,可是我东吴却是不同,我东吴之主用人唯贤,不管你的出身如何,只要是有才干的,就会被主公重用。

你看我,我只不过是一位小小的说书先生,可是主公见到我有才,才将我委以重任,到了现在。我已经做到了东吴的长史,英雄不问出处,正是指的这一点。”

杨林的话,径直将司马懿给说动了,只是司马懿可不愿意就此答应杨林去当什么东吴的帮手。

司马懿抖了抖嘴唇,才说道:“那么,以尊使的看法,东吴的军士,要怎么样才能够神不知鬼不觉的混入到曹军之中呢?”

杨林笑道:“战乱之时。临时征兵,也是无可厚非之事,司马兄可以表奏曹丞相,说今时今日。西北战事持久,贼军不宜对付,而曹军可用之军士,已经有限。因此,建议曹丞相征兵。

在征兵之后,我东吴军士。便可神不知鬼不觉的混入到曹军之中了,到战争结束之后,我东吴军士便不再留在曹军中了。”

这一次,杨林所说的话,倒也是十分符合逻辑了,当然,这也仅仅是字面上的“逻辑”而已,对于司马懿,杨林的话依旧是漏洞百出。

司马懿问道:“尊使,你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何种目的?若是想攻城略地,并不需要将东吴的军士伪装为曹军的士兵,只消率军打过来就行了,以东吴军的实力,只怕打到许昌,也不是难事。”

杨林道:“若是对司马兄,我倒也没什么可隐瞒的,这一次,我东吴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曹丞相的!但是,若是我东吴明目张胆的帮助曹丞相,无论曹丞相接受了东吴的增员与否,他心中都会起疑的,到了那个时候,对于东吴下一步的举措,便是一种阻碍了。

而只有东吴帮助了曹丞相,而曹丞相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了东吴的帮助,那种平衡才能够维持下去,而现在的东吴,最需要的东西,就是这种平衡了!”

“平衡……”

司马懿有些懂了,不过也只是懂了杨林的话的一部分。

杨林所说的话,显然已经超出了司马懿这位绝顶聪明之人的理解范畴。

维持天下的平衡,的确,当今天下,以东吴的局势最为稳定,当前的东吴,正是一副兴兴向荣的景象,因此,东吴最需要这种平衡了。

为了维持天下的平衡,所以必须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帮助曹丞相,这样的理由倒也说得通。

从这么来看,东吴帮助曹军,倒也是一种出于自身考虑的行为了。

司马懿道:“如此看来,东吴帮助我曹军,是没有任何阴谋的,既然如此,我也无话可说了。”

杨林笑道:“司马兄,你既然对于曹丞相并无十分忠心,那也不需要对于东吴的计策有什么顾忌,我杨林身为东吴长史,倒可以向你承诺,日后的东吴,将定会比曹丞相一方强大得多,你只需要向我东吴卖一个好处,我东吴必定会感恩戴德,到了那个时候,你便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了。”

杨林的话说得头头是道,而且正好切中了司马懿心中最渴望的想法。

因此,就算是小心谨慎的司马懿,也不得不随着杨林的话说道:“既然尊使都这么说了,那我还有什么话说,从今往后,我司马懿就是东吴的帮手了,无论是东吴的军队想要入境,还是想要我在通商之事上有什么帮助,尊使只要说一声便可以了。”

杨林笑了,能够得到司马懿这位绝顶聪明之人的帮助,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东吴,都是一件极好的事情。

而且更好的是,现在的司马懿对于曹操虽然有异心,但是他心中的野心却还是没有萌生的,只要在日后稍加注意,司马懿就不可能成为那位将曹魏取而代之的可怕人物了!

第九章疑心

由于前线战事吃紧,因此曹操不得已进行征兵,而曹操征兵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很快就传到了成都的刘备耳朵里面。

刘备大喜,谓群臣道:“这真是天助我也,曹贼的实力,也不过如此了,连马腾也对付不了,还要强行征兵,如此天怒人怨之事,可见曹贼的气数已尽!”

群臣深以为然,曹操最强盛的时候,自然是在赤壁之战之时,可是,曹操却偏偏遇上了东吴的孙仁,孙仁用奇计,将曹操打得大败而归。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元气大伤,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恢复过来。

若是曹操再继续对外用兵,只怕曹操的实力,会一点一点的消耗殆尽,到了那个时候,居住于曹操所辖领地的民众们,就会朝不保夕,倘若如此,他们就会作乱生事。

当然,也有不同意见的。

法正道:“主公,无论曹操面临如何困境,他总是天下枭雄中最强的一位,曹操之所以攻打马腾不顺,是因为张鲁在肋部夹攻曹操,使曹操首尾难相顾,是以战争陷入焦灼,还有一点,那就是曹操对于东南方的东吴,依旧心有余悸,虽然曹操已和东吴签了和约,但曹操生性多疑,不肯信人,他才派强将领精兵用来防守东吴的进攻。

至于征兵,大概是曹操手底下的人的建议,曹操不过是按部就班而已,征兵的效果如何,只有到日后才能够知晓。”

刘备又问诸葛亮,道:“孔明,你怎么看?我军是否能够趁曹操空虚之际,出兵助马腾和张鲁?”

诸葛亮连忙摇头,道:“主公,此事万万不可!”

刘备一怔,道:“孔明。何出此言?”

诸葛亮道:“当下蜀中初定,百废待兴,正是休养生息之机,若贸然兴兵,只怕前功尽弃,更有甚者,马腾和张鲁都是左右摇摆之徒,而曹操最憎恨者,非主公莫属,倘若我军对曹军用兵。曹操必会与马腾和张鲁休战,此两家没什么实力,若曹操肯许以承诺,不用兵相攻,此两家必定倒戈,到了那个时候,我方将会成为曹操的唯一目标!”

诸葛亮说得危言耸听,群臣们多是不同意的。

李严道:“诸葛先生,你所说的。未免有些胡思乱想了,今曹操已是众矢之的,天下群雄,又怎么会助他的?以我看来。诸葛先生自从得了西川之后,便开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了吧?”

“……”

李严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葛亮却并不反唇相讥。

刘备劝说道:“正方不必如此说。大家同殿为臣,虽有意见不同之时,但那也只是政见相左而已。众人都是为了蜀中的利益着想,因此不必记仇。”

在刘备的心目中,最希望的事情莫过于打败曹操,兴复汉室,因此,当曹操与马腾、张鲁陷入苦战的时候,刘备最先想到的,就是对曹操落井下石。

但是刘备自己也知道,当下西川初定,实在不是出兵北伐的最佳时机,再加上自己最为信任的军师诸葛亮也出言反对,于是刘备便打消了出兵的念头。

于是罢朝,群臣离去。

虽然主公听从了自己的建议,但是诸葛亮的心中却依旧不是滋味,其原因,倒不是李严对他的冷嘲热讽,而是另一件事情。

那就是蜀中与东吴的通商!

最初,诸葛亮并不同意蜀中与东吴通商,但是两家却有条约在先,若是单方面的拒绝,只怕会失信于人。

而且通商之事,仔细想来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群臣们多是赞同的,大势所趋,纵是诸葛亮在刘备面前能够说得上话,他也是没有办法阻止西蜀与东吴通商的。

而在东吴的商人进驻之后,怪事就一件接着一件!

先是东吴商会的建立,此是为了保护东吴商人的利益,倒也是无可厚非的,只是诸葛亮却想不明白,为何东吴商会会如此的财大气粗,在成都城最繁华的地段购置土地,并且修建了奢华的商会大楼。

接着就是东吴商会的主席吴湘邀请蜀中的官员赴宴,虽然所去的官员并不多,但是其影响却很大。

在宴会上,东吴风的舞蹈令人刮目相看,在那之后,对于东吴风的传闻就此消彼长,在成都城内,传言从未停息过,因此,蜀中的官员们便建议在西蜀范围内推广东吴风,现在,成都城内,家家户户都跳着这样的舞蹈,还美其名曰强身健体。

还有一点就是,宴会上所陈列出来的东吴的国宴,也受到了民众们的推崇,在民众们的强烈要求下,东吴商会的主席请示了东吴的主公,随后便在成都城内建了餐馆,推行东吴的菜肴,其中压轴的一款菜,便是东吴的国宴——百鸟宴!

在诸葛亮看来,虽然这些事情都发展得合情合理,但是却相当的奇怪,根本就不符合诸葛亮的思维逻辑,诸葛亮将所有的事情都看作是“怪事”,却也说不出究竟是如何的怪。

诸葛亮本能的猜测,这应当是东吴的长史杨林的诡计,对于蜀中,比起曹操来,反倒是东吴显得比较可怕一些。

这其实才是诸葛亮不同意刘备北伐的主要原因,若是只看见了曹操这一个敌人,说不定会将更可怕的对手忽略,历史上祸起萧墙的例子很多,结盟之后,向盟友捅刀子的行为也是数不胜数。

打从赤壁之战以后,东吴对于己方的态度,就好得过头了。

不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许己方收获渔翁之利,将整个荆州纳入到了自己的版图,东吴方面还鼓励己方去取西川,还送上了西川的军事地图。

无论从什么方面来看,东吴都是己方的朋友,可是正是因为这个朋友对己方实在是太好了,引得诸葛亮不得不加倍小心。

现目前,东吴的商人们如过江之鲫一般的涌入了成都城内,使得成都城内非常的热闹。在买进卖出的过程中,民众们也得到了不少好处,因此,对于与东吴通商之事,民众们非常的赞同。

若是在此时麻痹大意可不是什么好事,好在诸葛亮的兄长在东吴为官,于是诸葛亮便修书给诸葛瑾,询问东吴风及东吴的国宴究竟是何物?

诸葛亮也回书说了,东吴风,实际上是流传自东吴民间的一种舞蹈。在东吴境内颇为流行,却上不了台面,没想到东吴风,竟然也能在成都城内流行起来;至于东吴的国宴,诸葛瑾也只是今年吃到过一次,以往的时候,倒是没有的。

不得不说,诸葛瑾对于自己的胞弟没有疑心,因此便将自己所知道的都告知了自己的胞弟。而诸葛亮在得到了诸葛瑾的回函之后,便将注意力转向了东吴的国宴,也就是百鸟汤上。

若东吴风的舞步真的只是流传于东吴的民间,那么大不了便是百姓们的集思广益。可是东吴的国宴,却令诸葛亮生疑。

一般来说,能够被冠上“国宴”的称号,那么定然是会流传许久的。但是按照诸葛瑾的说法,这国宴却是才刚刚兴起的,若真是如此。这东吴的国宴,定会有所蹊跷。

于是诸葛亮便命家丁假扮富人,前去东吴餐馆中品尝东吴的国宴,还特别嘱咐家丁将百鸟汤带一点回来。

原本东吴餐馆里的任何食物,都不允许食客外带的,不过这一次诸葛亮的家丁也使了一点小手段,才将百鸟汤装入器皿中带了回来,诸葛亮终于见识到了传说中的东吴国宴,于是小心的尝了一口。

不愧是东吴的国宴,汤味浓郁,显然是熬了非常久的,看来这百鸟宴真是名不虚传,蜀中的富人们喜欢吃,倒也真是无可厚非的。

“不过……还是有一些蹊跷……”

诸葛亮将百鸟汤带回来,可不仅仅是为了品尝这百鸟宴的,他在品尝的过程中,始终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夫君,可是遇到了什么难事?”

与诸葛亮一同参详的,便是诸葛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