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清末1909 >

第73章

清末1909-第73章

小说: 清末190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九站,末将预期,情报通达全国,还需要一年,而第一科目前。。。”舒清阿看了一眼,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还没来得及建立,要在洋人的地盘设立情报据点,比较困难,资费所需甚多,而人员和设备也都不够。。。。”

“还缺多少?”叶开直截了当的问。

“每年大概要再添进五十万两银子,人员至少也得招募千人。”

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坐下几个人都不由得吸了一口凉气,这么多钱都快赶上了的其他几个厅的总和了,把钱都砸进去值得吗?

当然,叶开心里十分清楚,情报工作历来是吞金巨兽,不要说后世的美帝情报两颗牙,每年要花几十亿美元,就那次一点的摩萨德来说吧,一年也有二十亿的预算,还有一点舒清阿没有说出来,除了金钱和人员,最紧张的是时间,现阶段,叶开的情报厅的确没有能力覆盖全球。

叶开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先着重弄好日韩情报,对了,还有俄国。”

无法一步到位,就慢慢来,叶开的权宜之计主要针对日俄,毕竟这两个国家对中国的威胁最大,也最实际,现阶段搞太多的鞭长莫及的纯属浪费。

“末将领命!”舒清阿咬牙说道。

“耿光,你的作战厅,我可是挂念得很。”

听到声音的冯耿光急忙抬起头来,刚才那段时间他一直低着头,不知想些什么,而叫到名字的时候,先是尴尬了一会儿,然后面露为难之色。

“怎么?出了什么事?”

冯耿光挠挠头,郁郁说道:“良帅,不是耿光不用心,是良帅交待的差事太难办。”

“要是好办,我怎么会放心交给你。”叶开问道:“说说,兵员汇总进行的怎么样?”

“那些个督抚大员,嘴上说好,身子骨却是不配合啊,兵员汇总,厘定番号,到目前为止,也只有禁卫军,北洋军,东南的自强军,湖北新军,广州新军给中央派发了电报,一共十五镇,而其他各镇音讯全无,新军建没建好不知道,旧军裁没裁完也不知道,跟别说还有一大群没番号的散勇。”

说到这,冯耿光是一肚子苦水,他不过是一个小小厅官,怎么号令动独尊一方的督抚大员,现在连朝廷的圣旨都不管用了,更别说他们了。

叶开拧着下巴,这个问题同样让他绞尽脑汁,中央敕建三十六镇新军,到目前建好还不到一半,军费进了私人的口袋不说,练出的兵也成了私家军。

八旗,绿营,湘军,淮军,新军,这几支军队的此消彼长,让清末军制混乱到了极点,而摆在叶开面前最大的障碍,就是那些集地方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封疆大吏,他们不仅是旧军队的指挥者,还是新军的创建者,朝廷的号令甚至不如督抚的一句话,北洋军是这样,湖广新军也是这样,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竟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央军,维护国家的统治,全靠属下的忠心,这样的国家如何不分崩离析。

“为难你了耿光,这件事先放一放。”

破解这个难题,只有解除总督手里的军权,但以叶开现在的底牌,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接下里是交信厅的铁忠,和史志厅的宝瑛,都是常规汇报工作,总体下来,有条不紊,叶开十分满意。军谘处仅仅成立一年,就能有这样的成绩,也多亏了这些军界精英,尽管年轻,但在不久的未来,他们必将成为参谋本部的重要骨干。

当然,除了棘手的地方军权问题,叶开稍微有些微辞。

“诸位,我一早说了今天有事找你们商量。”叶开扫了一眼,郑重说道:“七厅之外,再筹建一个武备厅,你们觉得怎样?”

“武备厅?”

众人咦道,他们等着叶开的解释。

第一百六十一章祸起边陲

(第二更)

打铁还需自身硬,筹建武备厅,就是增强自身的第一步。

“武备厅就是武器装备部门,主管军械的装备,制造,发展,采购,以及研发,部门成立之后,下辖火炮局,步枪局,机枪局,弹药局,手榴弹局,共五大分局,另外,我还打算在天津,保定,大同三地兴建武备厅的直属兵工厂,用来生产军队所需弹药枪械。

现阶段,禁卫军和北洋军都大量装备德制武器,一旦战时必定受制于人,如果咱们能仿制成功,这样既能降低采购成本,又能振兴自己的实业。”

按照叶开的构想,武备厅的定位类似于后世的总装备部,掌管全军的武器装备工作,武备厅成立之后,原本分散于全国的军工企业就能统一起来,例如江南制造总局这样老牌军企还能发挥余热,当然这是有很大烂尾风险的,整合这些企业无异于从各地督抚手中抠食儿吃,所以为了不受制于人,叶开还计划成立属于自己的兵工厂,利用天津,保定,大同三地的独特资源,在最大程度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了却后顾之忧。

“武备厅成立之后,先着重发展步枪局和手榴弹局,仿制对象主要是德国的1904式毛瑟步枪,以及M16木柄手榴弹,争取三年之内实现国产化,然后小批量生产,五年内大规模装备部队。”

考虑到清朝那脆的像纸一样的国防工业,五年已经是最乐观的估计了,叶开真没指望能如期完成,即便是有了度支部和邮传部的大把银子,一口气搞出五个分局也不现实,贪多嚼不烂,相比于火炮机枪这样的重武器,选择步枪手榴弹这种科技含量稍低的装备作为突破口更为容易,在不打国际战争的前提下,这些单兵武器已经基本够用,特别是手榴弹这种小巧的区域杀伤性武器,随着堑壕战的兴起,地位越来越重要,如果能够提早西方特别是日俄军队几年普及的话,说不定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在科技越来主宰战争的大趋势下,这种非对称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叶开将自己的计划娓娓道来,显然他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坐下的一干人等也听了个清清楚楚,不时的点了点头。

“良帅,仿制德械枪是否要招募洋人技师?”思考了一会儿后,蒋百里问了个问题。

“当然”叶开点头,“现阶段国内还没有这样的技术,我听说江南制造局曾经仿制过一批老式毛瑟步枪,花了几万两银子,枪是造出来了,但精度,成本,可靠性远远达不到原样要求,所以,招募洋工是必要的。”叶开回答,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招募洋人是无奈且现实的选择。

“末将觉得与其让这些洋工亲自上手,倒不如在工厂周围开设专科学堂,让这些人充当讲师,具体的操作由华工进行,而洋工只负责督造,这样三五年后,华工必然技法熟练,到时候这些洋工就可以统统辞退,用以节省开支。”

蒋百里的建议堪称卸磨杀驴,不过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建议,这年头银子最稀缺,熟练工人最难得,这样做不仅打造出了自己的人力基础,还省了一大笔银子。

“嗯,的确是个好办法。”叶开点头肯定,“既然大家没有异议,那筹组武备厅的事就定下了。“

叶开接着问道:“武备厅厅官的人选,你们觉得谁合适?”

众人彼此对视,却没有什么统一意见,出身,背景,资历,能力,以及最基本的政治属性,这都是人选的必要条件,从这些条件里筛选出一个人来,可并不轻松。

“末将推荐陆军部的杨文恺。”又是蒋百里站了出来。

“说说为什么是他。”这个人叶开的印象不是很深。

“杨文恺和末将是同一期的同学,他对军械制造小有钻研,在日本留学期间,这门课程成绩优异,能力自然不必多提,再者他为人严谨,精益求精,末将以为对于这种要求细致的职务,交给他最为合适。”

既然是蒋百里推荐的,基本条件应该是具备,叶开琢磨了片刻儿,终于点了点头。

“那就让他先代理武备厅的厅官,三个月之内,看他的表现如何。”

选人用事,叶开历来是慎之又慎,三个月,这段时间足够摸清他的底细,如果没什么问题,人选就基本定下了。

会议进行到这,武备厅的筹组任务就基本结束了,当然,一切不可能尽善尽美,诸如清理部队中的万国牌,统一枪械口径的问题,一时还无法实现,也只有等到大权在握的时候,才能放开拳脚去做,现在只能采取小步快跑的迂回战略。

“咱们既是同窗又是同袍,良弼有一请求,还望各位应允。”

寂静中,叶开突然开口,一时间所有目光都汇聚而来。

“世事无常,若有一日良弼去职,还望各位把军谘处的工作接着干下去。”

听见叶开的话,底下人顿时懵懵懂懂,不知道为什么好端端来了这一句。

“良帅,你这是。。。。”

“无论良弼在不在,这军谘处都不能散,更不能乱。”叶开起身,拱手作揖,“万望诸位应允”

“末将谨遵良帅指示!”

一群人齐齐回答,对于这个一手建立起军谘处的第一缔造者,他们不止是普通的上下级关系,而是怀着某种知遇般的敬仰,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无法知晓叶开的处境,离权力的巅峰越高,跌下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未来的一年,叶开必须防范于未然,而唯一能让他安身立命的军权,要牢牢地抓住。

“散会”

。。。。。

从军谘处出来,已经晚上七八点钟,天都黑的差不多了,叶开有些疲累,没有顾得上去别处,径直返回了家中。

离家门还有几步远的时候,他就被一种莫名的感觉包裹着,而当他踏入家门的时候,这种耐人寻味的第六感瞬间成真。

“良大人,您可回来了,摄政王宣您即刻进宫。”

一个太监模样的人从自家大厅奔了出来,一拍大腿,尖声叫道。

“出了什么事?”

叶开认出来这个宫里的邢公公,下意识地问道。

“良大人,您别问了,摄政王正等着您呢。”

一听这话,叶开也顾不上收拾,急忙跟着出了门,等坐在轿子上后,他才有机会问道。

“邢公公到底出了什么事,这么慌里慌张的?”

“嗐,良大人,军机大事我这当奴才怎么知道,摄政王说有要事找您商量,我这都在您府上等了半天了。”邢公公上气不接下气。

“要事?”叶开也一头雾水,“这个时间能有什么要事,劳烦公公好好想想。”

邢公公挠了挠脑袋,似乎想起了什么,半天后,才一点一点的吐出来,而零星的几个字眼,让叶开之前的疲累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摄政王好像说什么。。。。西藏。。。出事了。。。达赖。。。叛。。。逃印度。。。。。”

(这章卡文了,码的好难受,******)

第一百六十二章进击!撕碎狮子旗

(第一更)

世纪之交,对大清版图虎视眈眈的除了西方列强,还有来自帝国内部的野心家,两百年的宗藩秩序分崩在即,这些分裂者的野心日渐膨胀,从蒙古到川滇,从新疆到西藏,他们以跳梁小丑般的面孔跳到历史的前台,上演着一场丑态百出的分裂闹剧。

清末动荡不安,内乱迭起,辽阔的国土只剩下了一个空壳,似乎一夜之间,秋叶海棠上就爬满了各种蛆虫,趁着清廷自顾不暇,阴谋分裂,而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无疑就是最大的一只。

他先是在1904年的英国侵藏战争中落荒而逃,遁往库伦。紧接着就和盘踞在那里的俄国人蝇营狗苟,直接越过中央政府单方面和俄国搞什么联俄抗英,达赖引狼入室的算盘打的响亮,但没想到仅仅几个月之后,日俄战争就爆发了,俄国新败,战败的俄国人根本没空搭理这位满口“复国大计”的藏地活佛,无奈之下,一路豕突狼奔的土登嘉措只好跑到北京,向中央摇尾乞怜,当然,他所做的这一切根本无法瞒天过海,抵达京城后,他就很光荣的被清廷软禁了起来。

幽居期间,土登嘉措通过各种渠道,得知了中英签订《拉萨条约》,英人撤兵的消息,顿时肠子都悔青了,苦于行动受限,终于他熬到了1908年,光绪慈禧双双驾崩,朝政一片混乱,土登嘉措趁机返回了拉萨,然而,好运并没有等待着他,落地未稳的土登嘉措警惕的发现,他陷入了比三年前更大的麻烦当中。

他离藏期间,清廷派驻西藏的驻藏大臣联豫把持了拉萨的所用话语权,借着国内立宪的东风在藏地大搞新政改革,深感大权旁落的十三世****狗急跳墙,几番思考之后,他很有气节的投靠了手上沾满藏人鲜血的英国人。

在笼络西藏贵族势力之后,利用英国人手中的枪炮,达赖迅速组建了一只私人武装,武装夺权的意图不言而喻,同时明里暗里,阻挠联豫的改革,两人的紧张关系空前加剧。

在觉察到这股分裂气息后,联豫反应及时,他密电四川新军将领钟颖,及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派兵平乱,几天之后,川军入藏,一路势如破竹,不逾几日,赵尔丰兵临拉萨城,巍峨雄壮的布达拉宫近在咫尺。。。。。

。。。。。。。。

雪域上的风凉飕飕的,不仅冷刮得还快,像刀子一样,割得人脸生疼,一如经久不变的白雪般冷漠绝情。

“大帅!”

远远地传来一个声音,赵尔丰转过头去,用那双眼睛锐利的眼睛盯着他,为了节省力气,没有说话。

“大帅。。。。。”

马蹄停在赵尔丰面前,来人大口大口喘着粗气,顾不上说话,人也累,马也累,汗流的比平时多的多。

“慢慢说。”

赵尔丰不急,耐心的等他回过来气,拉萨四千多米的海拔,空气稀薄,即使坐着也感到呼吸困难,更别说来人身怀军命,长途奔回,赵尔丰有经验,几十年的治边生涯他不会连这个也不知道。

来人喘足了气,跳下马来,向赵尔丰禀告道:“大帅,末将侦探过了,番军都缩进了拉萨城里,估计是被咱们打怕了。”

“打怕了?”赵尔丰摇了摇头,“不是打怕了,这帮番子是想躲在城里,以逸待劳,固守一隅。”

“达赖呢?”赵尔丰接着问。

“这个末将到没有侦察到,一直也没听到他的动静,应该还在城里,要不就躲在布达拉宫当缩头乌龟呢。”

赵尔丰没有回答,他想要的不是这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再探,擒贼先擒王,让他跑了就前功尽弃了。”

侦查的人不敢迟疑,骑上马就返了回去,很快就消失在雪原里。

一群将领围了上来,看出老帅的眉头一直紧锁着,似乎有些担忧,不知道的还以为打了败仗。

“大帅,还有五里,拉萨城就到了,躲进那里的都是些败退的残兵,咱们的人马比他们多得多,这一仗肯定能拿下,大帅不用忧虑。”

“是啊,大帅,等咱们到了拉萨城底下,擒获达赖指日可待,不过,听说那布达拉宫建在山腰上,不知道咱们能不能上去?”

“去去去,咱们大帅什么没见过,就算他达赖住在天上,咱们川人也能把扒拉下来,等把****的脑袋送到京师,大帅又是奇功一件。”

将领们纷纷说着讨吉利的话,这场内乱本来就是力量悬殊,藏兵大多鸟枪土炮,压根就没什么杀伤力,而各大寺的僧兵,也只是手执棍棒,奇装异服,装备水平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处,在子弹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赵尔丰手底下的边军,确实是一支常胜军,一直跟随着他在川滇地区南征北战,在西康实行改土归流时,一年打了四十多仗,硬仗也不是没少打,历来是彪悍之师。赵尔丰的边军虽然在编制上是旧军,但比四川的新军战斗力还有强上一截,特别是进入青藏高原以来,他们能在低氧环境下作战的优势就越来越明显。

“行了都少说两句,拉萨不比西康,跑两步头晕目眩都是常有的事,有这点功夫还不如省省力气,说不定哪一天脑袋就搬家了。”

赵尔丰发话了,老帅的脾气他们都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