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隋唐之激情神枪 >

第213章

隋唐之激情神枪-第213章

小说: 隋唐之激情神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渊知道李元吉没说大话,五岁开始,就有专人教他武艺,李渊对儿女们的艺业很关心,每年都考他们一次,李元吉虽然只有十三岁,文采不怎么样,但却有一身惊人的好武艺。李渊担心的是,李元吉年纪太小,又没有经验,能是统可比的对手吗

柴慎见他犹豫施礼道:“陛下,如果实在没有合适的人,不如让齐王下场试试,如果输了,齐王还是个孩子,不算丢人。万一要是赢了,统可比就得拍屁股滚回突厥。”

第466章李元吉的崛起

李渊点头同意了,并叮嘱儿子几句,李元吉兴高采烈地点着小脑袋让他父皇放心,二次上马提槊,冲进武科场。

统可比一看这小孩儿去而复返,就知道李渊是同意他出场比试了,他认为自己占了大便宜,通过询问李元吉的姓名,统可比才知道这是李渊的第四子。

统可比一惊,难怪他小小年纪就使那么重的大槊呢,原来是李渊的四皇子,想想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等人的威名,他也就不感到奇怪了。他知道李渊的子女个个英雄盖世,但眼前的李元吉着实让他有些看不起,尽管他手中的大槊不俗,但毕竟还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统可比仍然没把他当回事儿。

二人话不投机当场动手,斧槊并举,呼呼生风,二马由对冲到盘旋,杀了个不可开交,一口气竟然三十多个回合没分胜负。这下,武科场全场皆惊,包括李渊在内,也没想到四儿子武艺竟然这么高强了。

李元吉越战越勇。统可比气得哇哇怪叫,原本他认为着三下五除二就能将李元吉打败,可是这么半天竟然拿下不下一个小毛孩子,论力气,他能挡飞丁彦平的双枪,却不能将李元吉的槊震飞,二人碰了几次兵刃,斧槊相撞火星四溅,跟打铁差不多,但李元吉像没事儿人一样,而统可比反而被震膀臂发麻,虎口裂疼难忍,他便知道这个李元吉的力量不次于自己了。

统可比觉得自己太窝囊,在突厥自己的悍勇可是有名的,可是到了大唐,自己连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都赢不了。他越想越气,越气越急,恨不得一斧子将李元吉劈于马下,把全身的本事都使出来了,这已经超越了比武的范畴,成了拼命。但越是这样,手中的大斧子越不听使唤,很快统可比自己给自己整出一头汗。

打仗最忌讳心浮气躁,必须得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此时的统可比就犯了这个大忌。本来他的武艺包括他的力气跟李元吉不相上下,二人如平心平气和地公平较量,一时难分高下。但是单挑这种打法,跟下棋差不多,心情决定成败。统可比先是骄傲轻敌,后来心浮气燥,求胜心切,开始时他的心情就已经输掉了,后来输得血本无归,因此他注定是这场比试的输家。四十个回合后,统可比被李元吉一槊扫于马下。

幸好,这家伙一身的甲衣,体格也棒,只是被摔了一下,并没受什么伤,他从地上爬起来后,臊了个满脸通红,也不管礼节不礼节了,飞身上马,带着手下冲出武科场,灰溜溜地回了突厥。

李元吉看着统可比狼狈的身影,在马上将大槊很有成就感地往地上一戳,呯的一声土砾飞溅,“突厥鞑子,跑慢些要不是父皇有令,点到为止,你跑得了吗算你走运”

李元吉没说假话,这一槊他没下死手,只是把统可比从马上扫下去了,否则,他要是改扫为刺,统可比就横尸马下了,但这是李渊所不允许的。

现在的李元吉今非昔比,论勇武虽然不能和李元霸相提并论,但已经超过了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哥哥了。

原来,自李世民和李元霸从军后,李元吉受刺激很。在李渊的几个子女中,长子李建成和二女儿李秀宁走得很近,而李世民、李元霸、李元吉他们三个兄弟则情投意合,形影不离,这也可能是年龄段的问题。

两位哥哥从军后,很快离开并州,领兵带队攻伐杨勇去了,大哥和二姐也不在,皇宫里就剩下他一个,他恼恨不已。他很想像几个位哥哥一样,跨马抡槊,驰骋沙场,但是他知道,自己这次没能和两位哥哥一块从军的根本原因不是年龄小,而是武艺考核时,他没过了柴绍和李神通那一关。就连长孙无忌和李孝恭都走了,他越发恼恨。

从那时起,李元吉便奋发图强,苦练武艺,又花重金请来了几位高手传授他武艺,他也能吃苦,每天二更到五更坚持练功,先举墩子,扔石锁,练力气,然后练马槊,骑马射箭,雷打不动。这样半年下来,李元吉的武艺突飞猛进,个头也蹿起来了。

正因为如此,今天的武科场上,他才能战败统可比,当着他父皇和满朝文武的面扬眉吐气了一番。

李元吉竟然真的取胜了,连李渊都不敢相信,才十三岁的儿子,竟然这么有出息,柴慎和文武百官也竞相吹捧,李元吉一战成名李渊一高兴,当即加封李元吉为左卫大将军、上柱国之职。

以前的齐王只是个世袭的爵位,而左卫大将军和上柱国等于有了军功和兵权,这意味着,李元吉从一个无职的少年,直接跻身于朝堂大员之中,也须得上朝陪王伴驾了。

这件事完了以后,李渊让柴慎出使西突厥,联系二王子统方比。说到和亲之事,统方比一听李渊愿意把女儿嫁给他当老婆,高兴无比。但是这件事遭到了可汗统伽比和大王子统可比的反对。

然而,统伽比重病在床,统伽比的堂兄统战则以伯父的身份坚决支持这门婚事,原来统战跟统方比不仅是叔侄,两个人还是同党,就这样,挑良辰吉日,李渊将义和公主嫁过去了,突厥家族之间的权势之争也拉开了帷幕。

李渊的目的算是达到了,安抚了西突厥之后,没过几天安生日子,李世民的奏折到了。

李渊开启一看,差点没吓晕过去,他最疼爱的女儿平阳公主李秀宁被杨勇活捉后,囚禁在临邑,同时被捉的还有罗王的两位少保。李世民在奏折中将李孝恭活擒了杨勇的两个美女老婆之事也一并上奏,请旨定夺。

这才叫按下葫芦瓢又起,李渊心情紊乱,赶紧召集文武商议对策。

商议的结果也是走马换将,李渊拟了道旨意,将此事交由二儿子李世民全权处理,并告诉他,要不惜一切代价救回平阳公主。但是这道旨意他没急着发出去,考虑再三之后,李渊又下了道旨意,让太子李建成在潼关留下一半兵马守城,交给右翊卫大将军李神通和左仆射李文静全权负责,让他带着右仆射裴寂和驸马柴绍,统率大军十万昼伏夜出,悄悄地沿黄河而下,往衡水和德州方向进发。

李渊恨透了杨勇,这次下了大本钱,将李建成派到山东战场上后,又决定御驾亲征,在最短的时间内,从附近州郡抽调了十万兵马,留下柴慎坐镇并州,李渊带着双枪老将丁彥平和四儿子李元吉,统兵十万离开并州,向东进攻河北洺州,他打算三路大军合围临邑,让山东成为杨勇的坟墓。

直到李渊在并州起兵时,给李世民的旨意才发出去,不过这是道修改后的旨意,里面将李渊御驾亲征和李建成这路兵马共三路大军围剿杨勇的方案也说了,因此这样一耽搁,李世民才迟迟得不到他父皇的指示。

等李世民将这迟到的旨意捧在手中时,已经是半个月以后的事了。不过,李世民拿到这道旨意一看,不由得喜出望外,暗道,妥了,杨勇此次插翅难飞

第467章唐营使者求见

临邑城外一场大战,虽然义军也伤损了六七千人马,但杨勇枪震李元霸,和罗士英、罗士信姐弟带着女子亲卫营,杀退了罗艺及具有传奇色彩的燕云十八骑,也算打了个大胜仗,大杀了唐军的威风,等于给了李世民的人马当头一捧。

李世民打算趁杨勇退往城中时,抢夺临邑城,可是城中的李靖早有准备,唐军还没冲到城门近前,便被埋伏在城门处的李婉儿率兵击退,这样,义军平安撤回城中,杨勇这一仗也算是以少胜多,近乎完美。

接下来一连十多天,李世民没再来攻城,李元霸也没再到城下叫阵,双方相安无事。这是杨勇和李靖所盼望的,因为目前的战况,拖下去对杨勇有利,义军正在等待两路援兵。然而,杨勇和李靖这些天过得并不轻松,他们预感到李世民正在运筹什么,要不然唐军吃了亏为什么还会这么老实,这根本不是李世民的风格。

令杨勇揪心的还有,杨玉凌和玉镜公主还在唐营被囚,尽管他自己劝自己,两位美女老婆肯定没有性命之忧,但杨勇的心理仍然割舍不下,哪怕一时一刻,这才叫下眉头,却上心头呢。

李靖派出探马四处打探援兵的消息和唐营的动静,很快他们的猜想得到了证实。

东部的商河、高青、桓台、滨州和东营以及南部的禹城、济阳和平原等州县相继落入唐军之手,刘黑闼和李孝恭率领大军正在攻打济州。

杨勇和李靖听到这样的消息,并没有感到多大震惊,因为这是在他们的预料之中的。当初为了完成活擒李秀宁、收降罗松这一战略目标,义军的精兵强将都集中到了西部的临邑、德州、衡水、武阳等州县,而临邑东部和南部兵力空虚,很多州郡都仅有几千人马驻守,而且缺乏良将。李世民挥师南下,义军只顾攻打临邑城,没有来得及完成部署,这些地盘的丢失是必然的,换句话说,这是活擒李秀宁收降罗松的代价,这就叫有得必有失。

不谈走马换将之事,正面坚壁其垒,派偏师攻取义军的其他地盘,条件成熟时,再困城强攻临邑,大破义军,这就是李世民目前采用的战术。杨勇和李靖一分析,便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时,义军的两路援兵也有了消息。坐镇落阳的苏定方让大将张公瑾负责落阳一带的防务,苏定方和伍天锡抽调了五万五千人马,已经开到了武阳一带。魏征让大将公冶长坐镇咸阳,他带着大将杜义抽调了五万五千人马前来擒王,途经潼关时,徐茂公又把麾下大将秦琼和程咬金派给了魏征,这路人马目前已经到了熊州。

这样的消息无疑是令人振奋的,这两路人马合在一起超过十一万,而且带兵主将一个比一个牛比,均在四梁五虎八彪将之列,不出十日,两路人马都能赶到,到那时,就有了跟李世民决战的力量。

东平已经丢了,衡水、德州、武城这些州县不能再有失了,否则,义军的援兵未到,临邑城就成了一座孤城。必须派精兵强将增援这些地方,于是二人赶紧调兵遣将。可城中仅有六万人马,面对临邑城外的十多万唐军,杨勇他们并没有多大的抽调空间。

考虑到德州是大将屈突通镇守,城中有一万精兵,德州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有问题,关键是衡水和武城,这两个州县守城的义军均不过万,守将也只是名望不大的万人长。如果这两个地方落入唐军手中,临邑和德州就陷入了唐军的包围圈内,形势就完全被动了。

因此,杨勇和李靖商议后,派大将罗士信领兵一万支援衡水,派李婉儿领兵一万支援武城,两路兵马领命开拔以后,临邑城中还剩下杨勇、李靖、罗士英乖四万将士守城。

杨勇和李靖刚完成调兵遣将,报事的小校进来禀报:“报王爷和军师得知,唐军的使者到了。”

得知来人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杨勇和李靖相视一笑,便猜到对方干什么来了。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这是规矩。于是杨勇传令,大开城门,让长孙忌及其亲随一行进城。

时间不长,有人将长孙无忌带到了杨勇的营帐门口。罗士英为了试试这位使者的胆量,命军兵在营帐门口布了个刀枪阵,长孙无忌一看,眉头都没皱,从刀枪架下昂首挺胸,大步流星进入帐中。

杨勇一看这长孙无忌年纪不超过三十岁,长得一表的人材,身材高佻,瘦长脸儿,白净的面皮,浓眉朗目,一身甲衣,佩剑等武器早已卸去,只身进义军的大营,面无惧色,不卑不亢,心中暗自佩服其胆识,不愧是凌烟阁功臣啊

离帅案几米远,长孙无忌站住,两旁将士喝喊,其令跪下,长孙无忌像没听见一样,旁若无人地看向杨勇,面带威严,双腿挺得笔直,立而不跪。

杨勇制止了两边将士,命人还给搬来把椅子:“贵使,看座”

“谢王爷赐座。”长孙无忌说着,双手抱拳道,“在下长孙无忌,奉我们秦王之命特来下书。”说着,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承上,有人接过来,递给了杨勇,长孙无忌这才在椅子上坐了下来。

杨勇接过这封信一看,深色封皮用火锡封着,上面用竹笔写着“义勇逍遥王杨勇亲啟”的字样。

杨勇启开火锡,拿出信瓤展开仔细观看,信是李世民亲笔所写,除了表面上的客套外,主要是与杨勇商量走马换将事宜,用杨勇的两个女人换回平阳公主和罗家的两位少保,简单说是“二换三”方案。

看完后,杨勇把信交李靖观看,很有诚意地对长孙无忌道:“长孙大人,小王非常同意秦王殿下走马换将的方案,但是其中的具体细节容小王和军师商议之后再做答复。”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暗道,果然不出我们殿下所料,杨勇果然不同意“二换三”的方案,否则他还商议什么,不过,关键是看他怎么答复,还会提什么附加条件,我们再采取应对措施。反正,我们的陛下有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救回平阳公主,然后那两路大军来到后,再和你们算这笔总账。

杨勇命人请长孙无忌到客帐休息,然后和李靖、罗士英商议对策。这时二人都知道信的内容了,李靖道:“王爷,这件事我们早就议定好了,还商量什么,您就做主得了,按原定计划行事。”

杨勇点头,将回信写好,交给李靖和罗士英过目,三个人仔细审定之后见没什么纰漏,也用火锡封好。

李靖刚要令人传长孙无忌,杨勇好像忽然又想起了什么,对李靖道:“军师不急,在走马换将之前,我们须得再做一件事。”

第468章牢中传言

在杨勇说出要做何事之后,李靖和罗士英打心里赞成杨勇计谋高深。杨勇表面笑笑,暗道,老子哪有什么高深的计谋啊,只不过有二十一世的历史远见而已。

长孙无忌进来后,杨勇也没给他多说,将写好的回信交给长孙无忌,还留他吃了顿饭,然而让李靖把他送出城门。

送走了唐营使者,当天,关押李秀宁的女牢和关押罗成和罗松的男牢,就开始有了传言,说杨勇经过多次交涉,李世民仍然不同意走马换将,他向唐王陛下建议,要用杨勇的两个女人换取义军的降书顺表,上面开列了一系列条件,什么义军须向大唐岁岁进贡,年年称臣,还有割地赔款条目,唯独没有走马换将这一说。杨勇为了自己救两位美女老婆,已经做了最大让步,愿意以三换二,可是双方竟然长期未达成一致。这些天杨勇被折磨得焦头烂额,吃喝不下,难以成眠,双方争执不下,还曾在临邑城外多次交恶,双方各有胜负,云云。

这些话都是出自那些看监牢的军卒口中,有一次李秀宁无意中听到了,开始时她不相信,后来一分析她流着眼泪相信了。

别看自己是李世民的亲姐姐,但她对这个弟弟印象越来越差,随着他年龄的增长,李秀宁总觉得这个弟弟目光深邃得让人捉摸不透,随着他军功和地位的飚升,他又在不断地笼络人才,特别是当哥哥李建成被册封为太子后,李秀宁的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她早就怀疑这个弟弟人小鬼大,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李世民这样做,李秀宁完全有理由相信。

但她不相信一直疼她爱她如掌上明珠的父皇竟然能同意李世民这样做,这就等于说,他们三个俘虏被大唐无情地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