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生于望族 >

第175章

生于望族-第175章

小说: 生于望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理。你回去让六姐姐放心,大伯母还在前头呢,不会忘了六姐姐的。”

    踏雪眼圈一红,低头小声道:“多谢九小姐了,若是有机会,还请九小姐多替我们小姐说几句好话吧。如今府里的人什么难听话都出来了,我们小姐听在耳朵里,偏又出不得门,如今连太太都不肯见小姐了,小姐每日只能拿我与寻梅出气……九小姐就当是可怜可怜奴婢们吧……”

    文怡听得面色一沉,吓了踏雪一跳,她见状只好略放缓了神色,淡淡笑道:“我知道了,你去吧,回去后记得换上干衣裳,再喝点热茶姜汤,可别着了凉。至于你们小姐那里……不管她说什么,你们只需要把她看好了就是”踏雪感激地看了她一眼,点头应了,曲膝一礼转身离去。

    雨势又重新大起来,风夹着雨丝,越发阴冷,但文怡心里的怒火却是越烧越旺。

    文慧在路王府赏花会上遭了算计,她本来也是有几分同情的,尽管心中也曾埋怨过文慧行事不慎,叫郑丽君诓了过去,又出言冲动再次得罪了对方,导致如今这个结果,但对文慧还是以劝解居多。然而,一认出康王世子便是前世杀自己的凶手之后,她的想法就渐渐开始改变了。她可没忘记,当时站在康王世子身边的人,就是文慧,而且康王世子之所以会杀自己,也是为了文慧……

    康王世子那天之所以会将文慧的手串还回来,也是为了文慧吧?他们同样在京城长大,想必是早就认得的。她忘不了,当康王世子提到要不要解决郑丽君时,他眼里闪过的凶光,一如她前世所经历的那个噩梦中的情景那时候,因为文慧而成为康王世子欲杀之而后快的目标的,是自己,如今,这个目标变成了郑丽君吗?

    重生近五年光阴,几乎所有事情都已经有了变化,哪怕是她对文慧的怨恨与厌恶,也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不知不觉得削弱了许多。她开始觉得前生种种俱是云烟,开始觉得文慧的性情虽惹人讨厌,却还不至于无可救药,甚至开始觉得文慧被郑丽君一再算计伤害,实在有些可怜……可踏雪的遭遇却让她彻底清醒过来

    踏雪寻梅都是文慧的贴身大丫环,当初文慧在清莲寺清修,她们就一直陪在她身旁,吃了好几个月的苦头,好不容易出来了,终于可以回京,却一路都没少受气,最后这两个丫头不得不为了自保而另寻靠山。但无论如何,她们陪在文慧身边,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若是文慧真的知道好歹,便是心里再不高兴,也不该对她们动辙喝斥打骂。对陪伴多年的近侍,她尚且如此薄情,自己这个素来与她不睦的远房堂姐妹,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文怡沉着脸在雨中走着,不知是不是因为她面色实在不好看,一路上连文娟都不敢吭声,好不容易,一行人终于到达了于老夫人的院子。文雅已经先一步到了,刚刚向柳姑父与姑母柳顾氏见过礼。

    柳姑老爷是个四十来岁的清瘦男子,唇上留着长长的胡须,颇有几分书香气息,但因为神情太过肃穆,倒是让人觉得官威十足。他穿着半旧的锦衣长袍,身上也只戴了一枚形状简洁的青玉佩,若不是官威太明显了,还会让人觉得是哪个富家出身的读书人呢。

    文怡与文娟向他见过礼,他神情淡淡的,视线只在文怡脸上略停留了一瞬,便立即转开去,对文娟甚至没有瞧过正眼。他只是说了些夸奖、教导的套话,又让她们多孝顺祖母,然后顺口问候了一声还在“养伤”不能出来见客的文娴,便没再说什么了。

    于老夫人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来,只是瞥了女儿一眼。柳顾氏面上倒是带着笑容,莫非他们夫妻带来的不是坏消息?于老夫人转了转眼珠子,又与长子顾大老爷对视一眼,稍稍放下了心,转眼瞥见长媳蒋氏一副着急和欲言又止的表情,脸色便阴沉下来。

    蒋氏不是能沉得住气的性子,她虽然对女儿文慧十分失望,但还是会为对方的前程担忧的,见柳姑老爷只见了几个庶女、侄女,再问候了文娴,对未过门的儿媳文慧竟是一句都没提起,莫非是要毁婚了?她着急地看向婆母与丈夫,见他们都没什么表示,便忍不住开口道:“五丫头的伤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大夫说她明儿就能下地了呢六丫头的风寒也都好了……”顾大老爷一个凌厉的眼神甩了过去,她张张嘴,不甘不愿地住了口。

    柳姑老爷仿佛没听清楚似的,只是微笑着点头:“那就好。”却没了下文。柳顾氏则向母亲递了个眼色,于老夫人会意地命蒋氏:“把孩子们都带下去吧,吩咐厨房治两桌席面,今儿留姑老爷在咱们家好好喝一杯。”

    柳姑老爷没有异意,顾大老爷的眼神又甩了过来,蒋氏心中酸楚,却还是不得不领着文怡姐妹三人行过礼退了出去。

    才出门,文雅便露出一副看好戏的表情,只是被蒋氏狠狠地瞪了一眼,方才收敛了些。文怡倒是与蒋氏相处得不错,温言相劝:“伯母别太担心了,船到桥头自然直,到底是骨肉至亲,况且这次也不能完全算是六姐姐的错。”蒋氏感激地看着她道:“好孩子,难为你这般懂事,可惜我竟没福气,没一个象你这么懂事的女儿……那个孽障,若不是我亲生的骨肉,我真狠不得……”咬咬牙,没说下去,却红了眼圈,低头抹起泪来。

    文怡见廊下婆子丫头们都悄悄探头来看,忙对蒋氏道:“伯母别伤心了,不是还要安排午饭么?您忙去吧,我们姐妹自行回房就行了。”

    蒋氏一边抹泪一边点头:“好孩子,你们去吧。”然后叫过廊下侍候的古嬷嬷与刘嬷嬷,嘱咐起午宴的安排来。

    文雅调头走了,而文怡则自行带着文娟回转,心中猜测着今日这番没头没脑的拜见,究竟是怎么回事?柳姑父过来又是为了什么呢?

    此时,屋里的于老夫人与顾大老爷两人,却正处于震惊之中:“什么?”

    柳姑老爷还是那副淡淡的表情:“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今京城中流言四起,两个内姪女儿的闺誉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怕是日后许婚不易了吧?此事的实情到底如何,只有几个亲身经历过的孩子知道,但是宁哥儿与素姐儿是一个说法,六姪女儿却又是另一个说法,叫人弄不清楚,到底哪一个说法才是对的然而不管谁是谁非,五姪女儿却是无辜受累的那一个,为此还失了一门好姻缘。她年纪略长,本来就已经失过一门亲事,经过此事,日后姻缘越发不利了。说到底,这都是我们家宁哥儿处事不周到的缘故。”

    顾大老爷心里有些不是滋味:“怎能这么说呢?不过是意外罢了,外甥原也是好意……”侄女儿今后许婚确是不易,但是……如果自家女儿失去这门亲事,日后就更加许婚不易了

    柳姑老爷却似乎十分坚决地把责任揽到自家儿子身上:“你这话虽是好意,但我已经问过两个孩子了,当时宁哥儿拦在最前头,提防那马撞过来,只知道六姪女儿就在身后,因此匆忙间一听到她的惊呼,便以为她遇到了危险,转身瞥见有人撞过来,生怕她摔着了,就张开双手抱了上去,摔到地上后,才发现……”顿了顿,“他当时也懵了,可这原不过是意外罢了。千不该,万不该,他不该愣在那里不放手,致使事情引来多人围观……他要救助姐妹,原是好事,可是事后处置不力,当然就是他的错了若是他没糊涂,趁着众人还没留意到时,放开五姪女,他们顶多就是狼狈一些,叫人笑话两句罢了,哪里会有今日这番尴尬情形?我在家已经教训了他几句,他也知道自己错了。可仅仅知错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去弥补这一错处才是”

    顾大老爷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半晌才挤出一句话:“我家慧丫头……已经跟宁哥儿定亲了信物还在我们手上呢”

    “就是为这个我才烦恼了这么多天。”柳姑老爷叹了口气,随即露出大义凛然之色,“然我不能坐视自家孩子犯下大错而不顾宁哥儿一时不慎,致使五姪女终身无靠,他就该负起责任来两个孩子的年岁原本也没差多少,正可匹配。虽说宁哥儿原本跟六姪女儿是定下亲事的,但两个丫头本是姐妹,我们柳顾两家联姻,倒不一定只限于六姪女儿。再说,以六姪女儿的家世、容貌、才情……再寻一门好姻缘,也是极容易的。我家那个混小子,原就配不上她,若不是岳母大人疼他,又怎会许了这门亲事呢?倒是五姪女儿更可怜些,两家本是至亲,我又怎能看着孩子无辜受苦?”

    他说的固然是好话,然而在场的人都心知肚明,文慧的名声比文娴只会更差,如今就算是回老家寻亲事都不成了

    顾大老爷心中暗暗抱怨,同样是顾柳联姻,但弟弟的女儿嫁进柳家,对自己却未必有多大助力,更别说弟弟只是进士,五侄女又出了这么一桩变故,这门亲事成了,柳家反倒能得一个宽仁君子的好名声,自家却要吃哑巴亏,日后顾家就算有求于柳家,也未必能说得上话

    于老夫人则阴沉着脸,没吭声。文娴文慧都是她的亲孙女,她倒是能一碗水端平的,只是文慧越大越胡闹,让她多少有些厌烦了,此时她更希望能保住文娴。若不是当初离开老家时,她已经放出话去,说要给大孙女儿寻一门好亲事,她还可以把孩子送回平阳去另寻人家,如今这样回去却太没脸了。不过,若事情实在不得已,舍了这点脸面,倒也不是不行。但如果文娴能在京城找到好亲事,自然更理想了至于文慧,等到这孩子真正懂事的时候,她再原谅也不迟,只是可惜以后无论是京城还是平阳,都找不到愿意娶文慧的上好人家了。

    这么想着,她又记起了上京路上遇见的归海罗氏,沉思起来。

    文怡不知道罗家又被人惦记上了,午饭前她收到了罗四太太派人送来的条子,上头是罗明敏的字迹,写着柳东行今早参加武会试,考的是弓马,非常顺利,因担心她惦记,便特地捎了个信来。

    文怡看得又是心喜,又是脸红,听到冬葵在门外打招呼:“如意姐姐怎么过来了?”她忙将纸条收好了,整理一下衣裳,起身笑着迎了出去。

    如意是给她带好消息来的:“柳姑老爷和姑太太已经跟老太太与大老爷商议过了,说是过几天等东行少爷武会试考毕,就给他与九小姐办小定礼,等这事儿完了,还要给东宁少爷与五小姐定亲呢”

    文怡闻言,先是一喜,继而大吃一惊:“你说什么?”

    虽然早知道文慧的婚事可能会有变故,但这姐妹易嫁……也未免太离谱了吧?

卷一 望族孤女 第二百一十七章 冠冕堂皇

    第二百一十七章 冠冕堂皇

    文怡咋闻此信,也顾不得详问自己的小定礼了,忙将如意拉进里间,又给冬葵使了个眼色,后者会意地守在门口。

    文怡压低声音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若说是因为不满六姐姐在路王府赏花会上的不慎之举,退亲也就罢了,怎的却是要改聘五姐姐?”文娴与柳东宁……实在是让人无法想象

    如意低声答道:“奴婢们也想不明白呢,老太太和大老爷听到柳姑老爷这么说,也都大吃一惊。柳姑老爷说,当时在路王府的花园里,表姐妹遇险,东宁表少爷出手救助,本是好意,但事后却举止失措,把事情闹大了,也连累了五小姐的闺誉,致使五小姐终身无靠。这是他的错处,就该加以弥补的。六小姐闺名尚好,家世容貌才情都上佳,日后要另寻亲事,也不是难事,可五小姐却是无辜受到了连累。因柳顾两家是至亲,柳姑老爷不忍亲戚家的孩子受苦,因此才做出了这个决定……”

    文怡听得无语。柳姑父与侍郎府从前关系如何,她不知道,但就她入京后的这几个月的经历来看,除了三姑母柳顾氏偶尔还会上门给母亲请安外,柳姑父就几乎没进过顾家的大门对顾家的儿女们,更是不见有何关心之处。文怡还没忘记,他为了打压柳东行,甚至不顾自己这个内族姪女的名誉,不惜毁婚这样的人,真的会为了内姪女的闺誉着想,就把人娶回来做嫡长媳吗?

    如意说,他认为文慧“闺名尚好,家世容貌才情都上佳,日后要另寻亲事,也不是难事”,可文慧的闺誉比起文娴只会更差况且当时在场的人里,除了那个出言无礼的佟小姐,以及郑丽君等一干不怀好意的人之外,都知道文娴只是被文慧推倒,本身并无错处。外头的流言传得这样厉害,心里明白的人不说出来,倒还罢了,却不至于因为这些谣言便认为文娴品行不端。而且文娴自小是在平阳长大的,平阳与京城远隔千里,大不了她回老家另寻亲事就是了,虽然路王府小王孙那样的好对象是不可再得了,但欲求一品行端正、身家清白的书香人家子弟,却也不是难事,哪里就到了终身无靠的地步?或许嫁得离家里人近些,她将来的日子还能过得更好呢

    相比之下,文慧的麻烦无疑更多。她本在平阳出过一回事,虽然为了顾氏一族的名声,族长严令族人不得将此事外传,但好好的一个嫡女被送进家庵清修,还是出身自族内最显赫的一房,任谁都会觉得有古怪的。加上平阳一地的名门望族,基本都与顾家世代联姻,多少会听到些风声,但若是找没有亲戚关系的富贵人家,门第又差了一层,大伯父大伯母恐怕拉不下这个脸。本来还想着她回京城后,凭着一向的美貌与才气之名,还能攀上一门好亲,如今却闹出这么一桩丑闻外头流言纷纷,听说的人除却少数认为她过于愚笨中了姐妹的算计以外,多数人不是说她心头高、趋炎附势,就是说她不知孝悌,违逆父母之命,又或是心地不仁,也有人说她狂妄自大、目无下尘,又不合群,甚至还有人重新将她与郑丽君联系到一起,用郑丽君的那桩丑闻以及两人过去的密友关系来证明她也不是个规规矩矩的好女孩……等等等等。不管别人是否相信文慧的无辜,名声到底是坏了,但凡是知礼的高门大户,都不可能接纳她这样的媳妇;而略次一等的人家,还要考虑她的为人行事是否适合自家门风,嫁进门后是否会给婆家带来祸事;再次一等的……她愿意接受么?侍郎府又愿意接受么?

    由此可见,若论日后许婚不易,文慧比文娴更困难些,柳姑父却舍文慧而改聘文娴,怕也是趋利避害之举吧?偏他口口声声,都说成是为了弥补自家儿子无意中犯下的过错,更是把那一桩“意外”,一再淡化,只说成是柳东宁好意救助表姐妹,无意中就将那传言中最不堪的“姐妹争夫”嫌疑给抹掉了。文娴论父母家世比文慧要差许多,落在外人眼中,大概会觉得柳家不重出身门第,行事宽厚仁善吧?

    可不是么?本来就是好意相助的,不想出了意外,无意中连累了别人的名声,为了弥补,就把家世比自家差许多的女孩儿娶进门做嫡长媳,真真是仁义君子

    这件婚事一旦传出去了,不管文娴、文慧姐妹俩谁是谁非,也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柳东宁当时的“糊涂”举动,对柳家肯定是只有好话的而文慧呢?名声只会更坏;文娴呢?若是嫁进柳家后,规规矩矩、安安份份,倒还罢了,但凡有一点不足之处,别人都只会说她不知感恩,不懂惜福她就算吃了再多的苦头,受了再多的委屈,也没有立场申诉一二。至于顾家,更是不可能为她出头,因为他们在这件婚事上,是“占了便宜”的

    文怡回想起前世随师父云游各地时经历过的事,心情越发沉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