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生于望族 >

第217章

生于望族-第217章

小说: 生于望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前往侍郎府,给于老夫人磕了头,向蒋氏道了谢。

    卢老夫人派了仲管家夫妻陪同文良回乡,文怡也有意让冬葵与秀竹一道回去。一来,祖母那里用不着这许多人,二来,两个丫头既做不了陪嫁,也好顺便回去与家人团聚。卢老夫人对她的打算不置可否,若文怡不提,她可能就要在京城给这两丫头寻婆家了。

    听了文怡的吩咐,秀竹很是欢喜地回房收拾行李去了。她已经想明白,长房虽有不少亲戚,但只有宣和堂守门的钱叔钱婶才是她最亲的亲人,反正她在主人面前已经不得信任了,倒不如回去跟祖父母一道过活好。

    但冬葵却拒绝了文怡的提议。

    她含泪对文怡道:“先前因为奴婢的私心,几乎坏了小姐的大事,小姐不怪罪奴婢,轻轻放过,如今又为奴婢设想周到。奴婢若厚着脸皮应下来,便是回去见了家人,也要叫她们打死的。奴婢宁可留在京城侍候小姐姑爷一辈子,若是小姐嫌奴婢不好,奴婢就到庄子上去,求小姐不要赶奴婢走……”

    紫樱嫁人后,冬葵就是文怡身边最得用的大丫头,长年做伴,早已有了相当深的情份。见她哭得这样,文怡也于心不忍,便劝她:“我身边已经够人使了,你留下来,又能做什么呢?倒不如回老家去,不但可以跟你祖母、母亲、妹妹团圆,有你在老家照应,我也不用担心十七弟真的没人照顾了。你就当是为祖母与我分忧吧。”

    冬葵却摇头道:“十七少爷身边不缺人使,便是没了我,家里也有的是丫头婆子,小姐便当是可怜奴婢,应了奴婢这一回吧若您果然厌弃了奴婢,便把奴婢送到庄子上做苦工,奴婢也心甘情愿。”

    文怡哪会把她送去做苦工?只是瞧她哭得这样,又不好留她下来。等于文良一走,六房租的这处宅子,就要退回去了,卢老夫人也会搬到羊肝儿胡同去住,自然不好带太多仆佣的。至于庄子,现在还没买到手呢,柳家的庄子又情况不明。

    卢老夫人听见了风声,便把文怡与冬葵都叫了过去,厉声数落后者:“你这是在威胁主人么?明知道姑奶奶是个心软的,绝不会把从前的贴身大丫头送去庄上吃苦,你说这样的话,是要逼她将你留下?到底打了什么主意?”

    冬葵大惊失色,慌忙磕了好几个头,哭道:“奴婢断不敢如此大胆只是想头,奴婢罪孽深重,若是这辈子能继续侍候小姐,有机会赎罪,便也罢了,若是不能……奴婢还有什么脸再见小姐,再见老夫人,再见家里人……”

    文怡暗暗叹息,转头对卢老夫人道:“祖母别生气,她好歹也侍候了我几年。我原是打算……让她回老家,叫她家里给她看一门好亲事,怎么也比在京里荒废了强……”

    卢老夫人便道:“你虽是好意,只是她这哭哭啼啼的样子叫人生气既要赎罪,听主人的安排,乖乖领命就是了,却偏要叫主人为难”她板着脸狠盯冬葵几眼,想到后者这些日子里表现得一向很老实,而从往日的情形来看,也不象是个心里藏奸的,虽说有些小心思,却只在前康王世子一事上惹过祸事,眼下孙女已经出阁,不再与那世子有联系,留下这丫头,问题也不大。想了想,卢老夫人便对文怡道:“若你真的想把她留下,也不是不行。”

    文怡吃了一惊,继而露出欣喜之色:“真的?”冬葵也猛地抬起头来,满眼都是恳求。

    卢老夫人慢慢地道:“这丫头对你还算忠心,做事也还伶俐。只是犯过大错,不能给你做陪嫁丫头。我想你手下只有四个丫头是从咱们家过去的,办外头的事多有不便,一直有心要给你挑一两房得力的家人补上。若这丫头能在咱们家里找个可靠的仆人嫁了,算是你的陪房,可以为你打理外头的庄子。你看如何?”

    文怡呆了一呆,眼下哪里去找可靠的男仆?六房跟着进京的男仆,林连顺是早就看好了要配给紫苏的,郭庆喜早就娶妻生子,其他年纪大的老仆更不必说了,又有谁能配冬葵?

    冬葵却没想这么多,只是一个劲儿地磕头:“谢老夫人恩典谢老夫人恩典”能够成为文怡的陪房,即便嫁得不如意,她也不在乎了。

    文怡见她这样,心里更不好受,过后私下又再劝她。冬葵却道:“小姐,即便奴婢回了老家,以奴婢如今的情形,在顾庄又能找到什么好人家?老夫人不喜奴婢,只有小姐还能顾念奴婢几分,若离得您远了,奴婢还有什么活头?倒不如在小姐跟前待着,不管嫁了什么人,好歹还有您照看呢。”文怡心里难受,但见她一脸坚定,似是已经拿定了主意,只好由得她去。

    顾家并没有什么适龄未婚的男仆,此事只得暂时寄下。倒是仲管家提议,顾家没有,柳家却有不少男仆,当中也有老实可靠之人,嫁个顾家的丫头过去,对文怡日后掌家更有好处。

    他话中暗示的是舒平。舒平日后十有**要继承舒伯的管家之位的,若他的妻子是文怡从前在顾家的丫头,自然就能把他收拢过来了。卢老夫人也赞同这个建议,只是文怡想到家中的情形,却否决了。

    舒平的婚事,不论是他本人,还是舒家,兴许都另有想法。她何苦坏人姻缘?

    柳家还有几个新买的男仆,老实能干是有的,却嫌来家的时日短了些,也不知道是否真的可靠。文怡只得将此事压下,先把文良送走了再说,倒是添置田庄之事,可以考虑提上日程了,有个庄子,想要安置几个人,也方便些。

    且不说文怡这边为置产之事烦恼,侍郎府那头,也忙得不可开交。

    文娴是早已定了五月底迎娶,但在那之前,还有一场婚礼,就是文贤娶亲。虽说不是亲兄妹前后脚嫁娶,但在外人看来,都是侍郎府的喜事,不论是蒋氏,还是段氏,为此都没少抱怨。偏偏柳家娶亲的日子早就定好了,传得满京城皆知,若是将婚期押后,还不知道会惹来什么闲话,自然是不能改的。而葛家那边,也早就暗暗催促过了,他家小姐都十七岁了,若不是文贤坚持要在馆选完毕之后才娶亲,这婚礼也不可能推迟到今日。葛家老爷乃是现任国子监祭酒,桃李满天下,对文贤的仕途大有帮助,顾大老爷费尽了心思才为长子求得这门好亲事,自然是不能得罪的,因此一力主张,要赶在文娴出嫁前办了,还要办得格外隆重。至于文娴出嫁的排场,顾家作为娘家,不好张扬太过,只要礼数到了就好。

    顾二老爷的官职迟迟未能下来,他这时候还只是个光头进士,进士之女能嫁入大学士府,已是高攀,他有心要风光大办,碍于兄长发了话,心里也不是没有怨言,只是不敢与兄长争吵,才忍气吞声应了,背地里却暗暗向母亲告状。

    于老夫人听了小儿子的话,特地传了大儿子过去询问。顾大老爷心里对兄弟背后告状的行李有些不屑,面上却不露,反而劝母亲:“柳家如今不比以往,瞧他们办喜事的情形,怕是没有要张扬的意思。婆家如此,咱们做为娘家,万一大肆张扬起来,违了柳家的意,日后受气的还不是五丫头?母亲就当是为了三妹妹着想吧。”

    于老夫人听了讷闷:“这是为何?柳家不愿意大办喜事么?前**妹夫来接你妹妹回去时,还说了要好好操办一番,并没提这个话呀?”

    顾大老爷道:“三妹妹就是个糊涂的,只当妹夫是怕了她了,却没瞧见妹夫当时的脸色有多勉强。五丫头过定礼那一日,家里有这么多客人来,妹妹还不顾大局,不肯为五丫头插戴,闹得要柳家四太太出面,客人们便是不说什么,心里也会有想法的,这几日京里到处都有闲言闲语,简直就是打妹夫的脸。虽说妹夫与儿子仍旧交好,但妹妹这一闹,柳家对咱们顾家多少会有些怨言,妹夫也未必会尽力为儿子与贤哥儿谋划。更何况,顾柳两家两代联姻,若这样还不够,咱们还能做什么呢?倒不如把葛家那边的关系经营好了,岂不比只靠柳妹夫一人强?再说,如今柳妹夫也不比以往了。咱们正该淡着些才好。”

    于老夫人听得直皱眉,到了最后一句话,更是大吃一惊:“这是什么意思?你妹夫如何不比以往了?”

    “母亲,妹夫如今不再是一部尚书,反而升了大学士,表面上看,似乎是更体面了,品级也高了些,但实际上,却失了手上的实权。大学士是做什么的?侍候君王读书,教导皇子罢了。然而朝中有这么多饱学之士,圣上为何要把一向不以文才闻名的妹夫封为大学士呢?至于皇子……储君已立,其余皇子大多已经成年就藩,只有一位九皇子,眼下年纪还小,要正式开蒙,还要等几年呢。可见这大学士一职,竟是不如礼部尚书管用的……”

    于老夫人听得额头直冒冷汗,连忙抓住儿子的手:“难道说……你妹夫做了什么事,惹恼了圣上不成?不然为何好好地做着尚书,却忽然被调去做这样一个无用的闲官?”

    顾大老爷忙道:“母亲勿忧儿子冷眼瞧着,事情还不到那地步。听说圣上对东平王府忌惮甚深,兴许妹夫也是受了连累罢了。且冷上两年,只要不出大事,妹夫仍旧有机会再获圣上青眼的。母亲想想,若是妹夫果然惹恼了圣上,这会子也就不会升职,应该是降职了。”

    于老夫人想想也是,略镇定了些,苦思半晌,才无奈地道:“我老了,朝廷上的事,我也看不清了,就由你做主吧,只是千万记得,你妹妹和你外甥也是咱们顾家的骨肉,无论发生何事,一定要照应他们。”顿了顿,“那五丫头……”

    “万万不可”顾大老爷打断了她的话,“这门婚事是早就定下的,岂能变卦?果真如此,不等柳家被圣上治罪,我们家就先成了世人眼中的小人了”

    于老夫人叹了口气,闭上眼往后一躺:“罢了,也是那孩子的命……”

卷一 望族孤女 第二百七十一章 喜事将近

    第二百七十一章 喜事将近

    文贤乃是顾家这一代的嫡长,他要迎娶正室元配,可说是顾家的大事。不过因为顾大老爷已经不是族长了,文贤之妻便不再是宗妇,族里对此的重视程度稍稍减弱了几分。老家的族人早在年前就已经送过贺礼来,此番也只是由文良代表族人出席庆贺,文良已经定好了起程的日子,只等喝罢文贤的喜酒,隔天便要出发了。

    婚礼举行的前两天,文怡便陪着祖母一道去了侍郎府。大喜那日的琐事众多,她们既在族中,自然是要来搭把手的。卢老夫人辈份大,又是诰命,蒋氏便请了她去正院请教一些礼俗。本来这种事是于老夫人做的,但不巧她前几天又病了,虽然还未到起不了床的地步,但精神头却远不如平日,蒋氏便回禀了丈夫,请婆婆好生休养,以备在大婚正日那一天能有足够的精神受新人大礼。顾大老爷觉得妻子的顾虑有道理,便亲自劝说母亲静养几天,这婚礼的事,就交给蒋氏一人独断,段氏要忙着嫁女,也没什么空闲,只要从旁略作辅助就好。

    兴许是因为近日蒋氏表现让他满意的缘故,他没有让余姨娘出来帮蒋氏管家,只是让余姨娘好生带着儿女,不要因为家里有喜事,便误了各人的功课。

    蒋氏对此颇为满意,只是仍有些不足,余姨娘不能插手婚礼与家务自然是好事,可连自己亲生的小儿子文安都要受余姨娘的管束,叫她如何甘心?再者,她最疼爱的女儿文慧,仍旧奉了父命“卧病在床”,只怕连兄长娶亲,都不能出来观礼,实在是太可怜了她曾试着劝说丈夫,却始终得不到应允,心中悲愤难消,见了卢老夫人,便忍不住透露了几分。

    卢老夫人淡淡地道:“照我说,六丫头竟是别出来才好。你只想让她亲眼见着兄长娶亲,能沾一沾喜气,却也不想想,那一日来的女客甚多,万一有哪个没眼色的提起六丫头的婚事,岂不是叫孩子难堪?风声传出去,六丫头日后说亲就更艰难了。倒不如借口生病,让她迴避了,只要不是故意找碴的人,都不会特地提起。”

    蒋氏如梦初醒,忙道:“六婶娘真真提醒了我若不然,我硬是把孩子拉出来见人,竟不是为了她好,反而是害了她呢”但转念一想,又道,“葛家的女眷都是知书达礼的,我与她们见了许多回,从不曾听她们说过别人家的闲话,想来不要紧。至于别的女眷,都是咱们家平日交好的人家,也不会有人如此没眼色。”

    卢老夫人叹道:“别人嘴上不说,心里就不会想了么?更何况,别人倒罢了,那一**家姑太太定是要来的,也不用别人说什么闲话,只要有人恭喜她一句,说她马上就要娶媳妇了,这就够叫人尴尬的了你们在京里住得久了,相熟的人家,哪个不知道六丫头与宁哥儿是青梅竹马?便是我这远在老家的老婆子,也听过传闻呢,如今换了人,你道人家心里真没想法么?”

    蒋氏被她说得满面通红,忍不住热泪盈眶:“六婶娘,是侄媳妇想岔了,只是……慧儿被关在院子里,连房门都没法出,我做母亲的,瞧见她那模样,实在是心疼。若能叫她出来透透气,欢喜片刻,我心里也好受些……”

    卢老夫人斥道:“你心疼孩子,婶娘也不是不明白,只是你要为了她的终身着想,别只想着让她欢喜片刻,却误了日后”

    蒋氏一边流泪一边点头,文怡在旁瞧见了,便劝道:“大伯母,您别哭了,大哥哥马上就要办喜事,您该开心才是。”卢老夫人点点头:“正是呢,等你有了媳妇,管家时也有了帮手,想要腾出手来照顾孩子,也方便些。我听说葛家姑娘知书达礼,向有贤名,有她给六丫头做伴,说不定六丫头也会有所长进呢。”

    蒋氏转悲为喜:“正是呢,六丫头从前也见过葛家姑娘,还说她是个温柔敦厚之人。”这才收了泪,专心请教起婚礼当日的注意事项来。

    说着说着,时间已不知不觉过去了。文怡一直端坐在侧,听着她们商议婚礼上的事,也觉得得益不少。但蒋氏却觉得她年纪轻,说不定不耐烦听这些琐事,便劝她:“去找你姐妹们说说话吧。五丫头这些日子都在备嫁,天天做针线,人都瘦了一圈,叫她好生保养,她嘴上应了,回头却仍旧忙到三更才睡。你与她素来相得,又比她先出嫁了,不如去开解开解?”

    文怡其实并不想去,只是蒋氏已开了口,又不好推得太明显。卢老夫人也劝她:“去吧,顺便找你十妹妹说说话,蒋家姑娘也有好些天没见了吧?”她看向蒋氏,笑道:“这几个孩子都是好的,你也别太拘着她们,天气好时,就让她们过来瞧瞧我和九丫头,也是出门一趟。”

    蒋氏本来还要习惯性地推拒,不知为何忽地眼中一亮,便满面堆笑应了。

    文怡只好离开去找文娴等人了。算起来,她们姐妹已有两个多月不见了,再次照面,彼此都有些不大自在。文怡倒还罢了,只是淡淡的,文娴却处处都觉得尴尬,坐下来,上了茶,寒暄几句客套,便再也无话可说了。

    静了一阵子,文怡只好先开口:“听大伯母说,五姐姐这些日子一直忙着做针线,常常做到半夜三更才睡下,这是何故?若是太累了,到了大喜那一日,脸色也会不好的。”

    文娴微微红了脸,低头道:“也没什么,不过是想着多做几件针线,等到……时好送给亲眷罢了……”中间有几个字声量特别低,文怡压根儿没听清。

    她看着文娴,忽然明白了几分,知道对方定是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