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奋斗在晚明 >

第183章

奋斗在晚明-第183章

小说: 奋斗在晚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宁修倒是无所谓,最多多收一些贺礼罢了。

    至于老泰山那里自然是要报喜的。

    要说戚继光还真是吉人。他写给灵儿的家信中才刚催过不久,灵儿便有喜了。

    宁修相信这个消息绝对能够让戚继光高兴一阵。

    虽然封建王朝重视男嗣,但女儿一向是父亲疼爱的对象。

    何况戚继光已经有了不少儿子,女儿却唯独只有戚灵儿。他对灵儿疼爱有加也就不难理解了。

    “灵儿,你说我们生几个孩子好?”

    床榻上,宁修一边拢着妻子的发丝一边柔声说道。

    “啊?这你就在想生几个了?”

    灵儿狠狠瞪了宁修一眼道:“一个我还嫌累呢,得亏不是你怀孕是吧?”

    宁修惺惺的耸了耸肩道:“这还叫我怎么说啊。娘子你怀孕我也很关心啊。”

    “先别急嘛,这种事情急不来的。”

    戚灵儿靠在宁修怀间,闭上眼睛道:“若生的是个女儿,妾身总该再生一个男儿出来给夫君续香火。若是生的是个男孩,夫君便不会要求妾身再生了吧?”

    “啊?”

    宁修倒是真的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来自后世,生男生女在他看来都是一样的。

    不曾想灵儿把这件事看的这么重。

    宁修看的出来灵儿是很想生一个女孩的。不过这样一来她就得接着生,直到生出男孩为止。

    宁修笑着打趣道:“要不为夫娶上几个小妾,这样娘子你只生一个就成。”

    。。。

    。。。

第三百九十章 民富国强

    爱德华多本杰明这些天来一直在卖力传教。

    因为与广东海防道按察使宁修有约在先,现在他还不能在香山县修建教堂。

    只有等到过了考察期,他才能在这片东方大陆上修建属于自己的教堂,让主的福音散布在大明。

    他传教的对象都是清一色的官绅。因为他认为这些人可以帮助他向宁修施加压力,从而使宁修下定决心。

    但今天,爱德华多本杰明却没有进行这项伟大的工作,而是受邀参观香山县第一玻璃厂。

    邀请他的人便是宁修。

    这让爱德华多本杰明大感意外。他实在想不到明国人竟然还会制玻璃。

    直到进入玻璃厂的那刻,爱德华多本杰明仍然将信将疑。

    “伟大的主啊,玻璃难道不是只有欧罗巴人才会制作的吗?”

    看到工厂仓库里堆放的各式玻璃器皿,爱德华多本杰明在心中疾呼道。

    天哪,明国人是怎么做到的?难道有欧罗巴来的工匠教授他们?

    爱德华多本杰明思前想后觉得只有这种可能性。

    毕竟虽然传教士也知道玻璃,却不懂工艺,更不可能指导明国人制作玻璃。

    可欧罗巴的匠人为何要不远万里来到明国呢?

    传教士为了传教可以牺牲个人利益,花上几年颠簸在海上,工匠们图的是什么?

    爱德华多本杰明百思不得其解。

    “爱德华多先生,这香山县玻璃厂做出的玻璃和你们欧罗巴的玻璃相比哪个更好一些?”

    宁修笑着问道。

    爱德华多本杰明没想到宁修会问出这么一个问题,先是一愣,随即面露不愉道:“这是什么问题,按察使阁下,玻璃是我们欧罗巴人做出的,明国只是仿制。仿制品怎么可以和原创品比较呢?”

    宁修却摇了摇头道:“这玻璃不是仿制的,乃是本官亲自令人做出。”

    爱德华多本杰明张了张嘴巴,一句话也说不出。

    什么,这玻璃竟然是宁修这个按察使命人做出的?

    他一个土生土长的明国人,怎么可能会知晓玻璃的制作工艺!

    不,这绝不可能!

    爱德华多本杰明认为这一定是宁修在撒谎。在他看来一定是宁修雇佣了一名欧罗巴的玻璃匠人,命他做出玻璃,然后把功劳占为己有。

    “爱德华多先生可见过这种彩色玻璃。”

    宁修见爱德华多不肯相信,便叫人拉来一面琉璃如意。

    爱德华多本杰明从未见过这玩意,好奇之下凑到近前细细把玩。

    他哪里知道这其实是中华自古就有的琉璃,制作工艺与玻璃完全不同。

    “竟然有如此绝美之物。主啊,这一定是你的功劳。”

    爱德华多本杰明觉得这一切难以解释,只能把功劳往主的身上推。

    “爱德华多先生若是喜欢,这如意便送给你了。请记住这是我大明特有之物,取吉祥如意之意。”

    宁修一番话气场十足,爱德华多本杰明已经彻底无法招架,灰溜溜的点了点头,接受了馈赠。

    “不知爱德华多先生想不想去看一看香山县陶瓷厂。”

    爱德华多本杰明眼前一亮道。

    “可以吗?”

    宁修一挥手道:“当然可以。”

    爱德华多本杰明心中大喜。

    他最喜欢的明国商品就是丝绸和瓷器了。

    丝绸在欧罗巴价值不菲,只有贵族领主们才穿的起,即便是像他这样小有积蓄的神职人员也不敢打丝绸的主意。

    至于瓷器就更不必说了。

    往往只有皇室才能用的起瓷器,就连公爵、伯爵也以拥有一套完整的瓷制茶具为荣。

    宁修与爱德华多本杰明在仆从、护卫的簇拥下离开了玻璃厂,直奔陶瓷厂。

    相较于玻璃厂这里的工匠更多。

    毕竟制作玻璃可以流水线作业,而制作瓷器基本都是全靠一个人完成,要想制作尽可能多的瓷器就只能堆人数。

    这是爱德华多本杰明第一次近距离的观察制瓷。

    从打坯,拉坯到烧制,整个过程他都看了一遍。

    想不到光鲜亮丽的瓷器,最开始不过是一陶土。

    最后宁修带爱德华多本杰明参观了瓷器仓库。

    看到货架上摆放的琳琅满目的瓷器,爱德华多本杰明眼睛都直了。

    “按察使阁下,这些瓷器都是要卖到欧罗巴的吧?”

    宁修再度摇头。

    “不,这些都是卖给大明百姓的。”

    “什么?卖给大明百姓。”

    爱德华多本杰明差点晕厥过去。

    “这怎可能,瓷器价格高昂,普通百姓怎么可能买得起?”

    宁修耸了耸肩道:“怎么不可能?我大明的百姓人人都能买的起瓷器。”

    爱德华多本杰明只觉得脑子翁的一炸,连站都站不稳了。

    天哪,大明竟然如此富强,连百姓都如此富有。

    在欧罗巴被王公贵族引为至宝的瓷器在明国竟然人人都用的起。

    民间都如此,那皇室该多么富有?

    与这么强大的国家作战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啊。

    不行,一定要写信告诉桑切斯总督,让他有一个心理准备。

    “咳咳,按察使阁下,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失陪了。”

    宁修点了点头道:“这份茶具便送给爱德华多先生了。来人呐,送爱德华多先生回住处。”

    爱德华多离开后,戚文这便凑了过来。

    “大人,为何不趁机把此人拿下?”

    原来戚文之前已经命人查了爱德华多本杰明的底细,发现此人实际是马尼拉派来的细作。

    戚文建议直接将此人拿下,宁修却决定将计就计暂勿打草惊蛇。

    “抓了他又能怎样?马尼拉还会派来其他人的。或者说他们派来的本就不止爱德华多一人。”

    “那大人又为何要带他参观玻璃厂和陶瓷厂,还赠送他礼品?”

    “如果你之前从未见过这些东西,看到后会作何感想,会怎么做?”

    宁修却是反问道。

    “这。。。”

    “我要让爱德华多替我传话给桑切斯。让他告诉桑切斯大明极为富有。”

    “可这样一来他们更会入侵了啊。”

    “我就是希望他们入侵,我要把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全歼在海上,毕其功于一役!”

    。。。

    。。。

第三百九十一章 豫陕大旱

    八月以来,河南、陕西大旱。紧接着便是蝗灾。

    蝗虫一过将田间地头啃的干干净净,一片赤地千里的景象。

    陕、豫官员纷纷上表请求朝廷援助,最好能够免除明年的赋税。因为从现在的情况看,蝗灾和旱灾足以导致明年两地颗粒无数。

    奏疏上到通政司,经由分拣后便发往内阁票拟。

    现在万历皇帝被李太后禁足,出不了乾清宫一步。很多时候都是司礼监捡重要的几本奏疏送到乾清宫由万历皇帝批阅,其余的则直接批红。

    但这件事无论是内阁还是司礼监都无权做主。

    毕竟涉及到河南、陕西两省赋税,而这两省都是大省,若是大手一挥直接免去赋税,明年的国库收入可有些紧张。

    在张居正柄政后,新政推行的如火如荼,每年的国库岁入都在见涨。在这种情况下,张居正自然不希望万历十年出现下降的势头。可河南、陕西的情况摆在那里,且都是实际情况,视而不见显然太不近乎人情。

    最终还得万历帝发话。

    张居正思罢拿着内阁拟出的条陈去往乾清宫。

    从内阁到乾清宫路途遥远,张居正获赐肩舆,可以在宫中搭乘。

    但这次张居正没有选择乘坐肩舆,而是选择步行。因为他觉得乘坐肩舆走的太慢,而此事十分紧急,一刻也耽搁不得。

    八月下旬的天气已经转凉,但毕竟还是夏天的尾巴。张居正走的又急,到乾清宫外时已经大汗淋漓,朝服湿透。

    “阁老,您怎么来了?”

    张居正抬头去瞧,见是冯保的干儿子冯衫,便轻轻点头道:“有要事禀奏陛下,陛下可在宫中?”

    “回阁老的话,万岁爷现在正在临帖呢,奴婢这就前去通禀,您老稍候。”

    张居正心中叹道,这么一直把皇帝拘束在乾清宫也不是个办法,太后此举真的是过了啊。

    他闭上眼睛,站在丹陛下养气,也思忖着一会该怎么给皇帝讲述豫、陕的灾情。

    过了片刻的工夫,冯衫去而复返,陪着笑脸道:“阁老哟,陛下宣您觐见。”

    张居正点了点头,甩开袖子登殿而入。

    经此一事后张居正觉得他们君臣之间必有隔阂,但他毕竟是万历的老师,万历明面上还是要对他尊敬有加的。

    进殿之后,张居正见万历皇帝果然坐在书桌前临帖,便拱了拱手行礼道:“臣张居正拜见陛下。”

    万历皇帝见张居正来了连忙起身,绕过书桌迎上前来:“元辅先生,您快和母后求求情,免了朕的禁足令吧。朕天天被困在这乾清宫,哪儿都不能去,都快要憋出病来了。”

    张居正没想到万历皇帝一见面就求情,先是一愣,随即咳嗽道:“陛下,这件事老臣自会去和太后说。老臣此次来是为了向陛下禀奏一件要事。”

    万历皇帝见张居正把话头揶了过去,心中极为不悦。但他还是装出一副耐心聆听的样子道:“元辅先生请讲。”

    张居正长叹一声道:“陕西、河南大旱,紧接着又是蝗灾,此刻两地已经是赤地千里,来年庄稼怕是颗粒无收啊。”

    万历皇帝点了点头:“这事朕也听说了。”

    张居正神色一变:“陛下是听谁说的?”

    万历皇帝这才反应过来,连忙道:“不过是几个宫人随口提起,被朕听到了。朕想他们应该有陕西、河南的亲戚吧。”

    他心中暗道好险好险,差点就说漏了嘴。要是被张居正知道他在内阁之中安插太监监视,还不知道要闹出多大的风波呢。

    “哦。”

    张居正似乎也无意深究,继续道:“陕西、河南的官员已经上表,请求免除两地明年赋税,老臣就是为这事来请示陛下。”

    万历皇帝心道你这老家伙好生的虚伪,明明心里已经有了计较,还要装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

    你们拟好的票拟,哪个朕不是直接用印批红,又何必多此一举,惺惺作态呢?

    可这些话他又不能对张居正说,只得叹了一叹道:“朕觉得就免除两地来年赋税吧。”

    张居正则跟道:“只是若如此一来,明年朝廷赋税吃紧,恐怕国库岁入会比今年还低。”

    万历皇帝心中暗道你这老家伙果然虚伪,两地百姓都快吃不上饭了你还想着自己的政绩名声。

    赋税渐长你倒是保全名声了,可却得朕来背这口黑锅。不行,绝对不行!

    “陕西、河南两地的百姓都是朕的赤子,朕不忍心看到两地的百姓挨饿啊。”

    张居正以为万历皇帝真的是在心忧百姓,心道若朝廷不及时赈济,恐怕就不仅仅是挨饿的问题了。历朝历代旱灾蝗灾之后都会有许多易子而食的惨剧,不少人还会饿死,从而引发疫病。

    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当,陕西、河南恐怕会死很多人,在有心人鼓动之下扯旗造反也不是没有可能。

    “陛下,赈济之事事不宜迟,臣请陛下降旨,调湖广粮赈济两地。”

    稍顿了顿,张居正用满是深沉的口吻接道:“至于尽数免除来年赋税一事臣以为万万不可。臣已和几位同僚拟出了个条陈,还请陛下御览。”

    万历皇帝心中冷笑,好嘛还是已经都计划好了,朕就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你们把朕当作是什么了?

    “冯衫,读来给朕听听。”

    冯衫连忙领命,从张居正手中接过条陈朗声读来。

    他出自于宫中内书堂,识文断字没有任何问题,读起条陈更是琅琅,可万历皇帝却觉得心烦意燥,一句也没有听进去。

    “臣以为当全免春税,夏税免去三成,所免三成为地方所留部分。。。”

    原来张居正计划只免掉陕西河南的春税。至于夏税还是得交,只不过打了个折扣,按照往年的七成即可。

    乍一看十分有诚意,但仔细一想就是个文字游戏。

    因为各地征收赋税一般会分为两块,一部分地方留存自用,一部分上缴国库。

    张居正是把免去的三成摊到了地方那部分里,而朝廷的七成一分一文都不少!

    。。。

    。。。

第三百九十二章 海税

    万历皇帝不是傻子,这种背黑锅的事情自然不愿意做。

    可他又不能直接拒绝张居正,只得问道:“此事次辅他们怎么看?”

    “陛下,这是内阁一起拟出的章程,非臣一人之意。”

    张居正也明白万历皇帝的意思,直接堵死了万历帝的话头。

    “咳咳,兹事重大,让朕且在想想。”

    万历皇帝咳嗽一声,岔开话题道:“朕听说那宁修任职广东海防道按察使以来,搞得有声有色,元辅举荐的人果然不凡。”

    张居正不知万历皇帝为何会突然提起宁修,但既然皇帝提到了,他也只好顺着说道:“陛下,这宁修确实不错。但还是太年轻了些,需要在地方多历练历练。至于老臣不过是为国举贤,当不得陛下如此夸耀。”

    “宁修建议全面开海,元辅先生以为如何?”

    万历帝有些兴奋的问道。

    “这个。。。”

    张居正皱了皱眉。

    其实他打心眼里是愿意看到放开海禁的。

    当年隆庆开海时他也曾出过力。

    只是要全面放开海禁,难度极大。

    且不说沿海那些富商以及与他们勾结的官员会极力反对,便是朝廷自己也可能收不过来税。

    毕竟大明海岸线之长举世罕见。辽东、天津、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每一处都能下海,难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