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主宰江山 >

第364章

主宰江山-第364章

小说: 主宰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辈子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陈鸣瞬间都要醉了,真的要醉了。就像他第一次看到有网名叫‘坐在墙头等红杏’时,有一种突破自身大脑天际的‘震撼’。

    陈鼎立刻就笑了,李小妹则一脸的好气又好笑,周边的侍女侍卫们也隐隐有笑声传来。虽然两个时代间隔了二百多年,可一些东西是兼通的。

    李小妹狠狠地对陈鸣翻了个白眼,拉着陈鼎的手进了浮碧亭。原先四面通风的浮碧亭现在已经被帐子重重遮了起来,四角的火盆散发着滚滚的热气。

    陈鸣脱下斗篷,看着陈鼎在他娘跟前撒娇卖乖,不用想他也知道是为了什么。寒假作业啦!要知道陈鼎的作业负担可是很重的。除了学校的寒假作业外,陈鸣给他布置的还有其他的作业,好几个家庭老师啊。从武术到骑马,再有射箭打枪,从写大字学画画,到算账数学,地理史。陈鼎的负担要比其他同学重了很多。陈鸣倒不一定非要将陈鼎培养的怎么怎么着了,那至少要有点出类拔萃的。

    他可是万众瞩目的主儿。

    中国朝代,皇子,特别是嫡长子,那完全就是预定太子爷。何况陈鼎即嫡又长,名分上的逼格刷到满满的。虽然太子的位置现在还没有人,看似距离每一个皇子都有一段距离,可陈鼎无疑是离得最近的一个。跟姚氏的儿子相比,陈鼎抬腿就能登上的宝座,姚氏那孩子却需要走上十年也不见得坐的上。

    皇子的教育来都是关乎江山社稷的一项大事。

    满清的皇子要求很严格,一定意义上也是吸取了朱明的惨痛教训。

    世人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保证王朝未来统治者是一位圣明之君,中国皇室从太子略通人事时起,就选用大批的官员,以孝、仁、礼、义等大义去教育他。此外,皇帝老子还要从臣子中审慎地选择为人正直、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博学多识而又通晓治国之术的人(有吗?怀疑中)拱卫、辅佐太子,让他们与太子朝夕相处。

    这些人就是潜邸之臣,等到太子继位后就是名正言顺的朝中大臣。一朝天子一朝臣么。现在的陈汉也是如此,新老正式交替,一批陈惠提拔起来的老臣,也就可以回家养老了。之前的吴喜增只是个开始。

    而史上,像当年的高拱、张居正,可不就是如此?

    陈鼎作为王室的嫡长子亦不能免俗,虽然小家伙还没受封,可太子之位他的可能性是最大。所以对于他的教育,不仅大臣们们上心,陈鸣也十分的关心。除了学校的教育外,成均公学都是要住校的,每旬放假后,还有五位专门的家庭教师在等待着他。

    陈鸣为陈鼎制订了一套比较特殊的教案,指排了五个所学各不相同的学者出任他们的老师,这五人既有传统的中国文人,如钱大昕,也有金发碧眼的欧洲学者,比如牛顿。后者现在可是很忙碌,他一边要在陈鸣的身边担当秘书,另一头还要顾着《欧罗巴通史》,然后在旬末在抽时间来给陈鼎上课。牛顿现在的中国话说的是越来越顺熘了。

    虽然让洋人参与皇长子的家庭教育这一决定在最初的时候受到了诸多人等的强烈抵触,可陈鸣的强硬不是他们抗拒了得,最终还是依了陈鸣的法子。

    对于别的同龄孩子来说陈鼎的任务明显要繁重很多,但是没办法,这就是他身份所附带的后作用。他在享受着皇嫡长子荣耀的同时,也要担得起这个称谓带来的沉重压力。

    “这时候你不是在学习吗?怎么跑来花园了?”

    陈鼎的寒假作业有两部分,学校里的和家庭里的。两方面的作业他都要完成,但是从上学还是陈鼎还没有逃过课。陈鸣也不认为现在出现在自己跟前的陈鼎是逃课跑出来的。

    “钱先生要我默写一篇《过秦论》,我写好了,就出来转一转。”陈鼎面带骄傲的说着。

    陈鸣对于家庭老师教育的内容过问不多,一个刚八周岁的孩子适不适合读《过秦论》,他也不在乎。反正每一季家庭老师的教纲都是要呈给他看的。陈鼎口中的钱先生,也就是钱大昕,本身也是一个挺了不起的人。此人出生嘉定,以学术为论,与纪昀有“南钱北纪”之誉。

    他在三年前就弃了官职,因为他父亲从嘉定逃到江北后就卧床不起,钱大昕由是请归。当时他是翰林院的侍讲学士。

    陈鸣对钱大昕还是比较认可的,此人训诂治学,推崇汉儒,批宋学。对于理学颇有抨击。

    由于‘眼界’的原因,钱大昕批判宋明理学末流的空谈,与顾炎武有所不同。顾炎武的目的是为了总结明亡的史教训,提倡经世实学,而钱大昕更关注辩明学术是非,恢复儒家忠孝节义的伦理学说。再直白点来说,钱大昕对宋明理学一套哲理化的理论是不满的,他所极力倾向的,是把理学家大力鼓吹的儒家伦理纲常的说教,具体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准则。可以说,他对理学“性”、“道”等范畴的驳难,贯穿的都是这样的思想。

    对于一个现今这年代的读书人来说,能把书读到钱大昕这个地步的人也是难能可贵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清亮的童声回响在浮碧亭里。陈鸣不需要知道年纪小小的陈鼎由这篇千古名篇中吸取了什么知识,一个八岁的孩子能把整篇文章语句清晰的背诵下来,比八岁时候的他就强多了。什么事都要一步步的来。

    当初讨论陈鼎的教育问题的时候,不是没有大臣提议从满清故策。康麻子定下的规矩bt归bt,但至少很有用。平心而论,雍正皇帝很不错,干隆在位前三十年,还没有来得及拔起和的干隆皇帝,再给他评价,也不能说他是无道昏君。

    自从雍正继承皇位以来,九龙夺嫡的事情就已经在民间流传,比如那‘十’和‘于’。虽然很胡扯,但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不然雍正写《大义迷觉录》的时候干嘛把康熙时诸皇子争夺皇位和雍正得位的一部分细节披露呢?

    只不过随着此书广行天下,人尽皆知时,雍正这种自逞笔舌之能,撰文辟谣的结果,反倒弄巧成拙了。老百姓对清代皇室,更感兴趣的不是“义正言辞”,而是类似于“传位十四子和传位于四子”的传说。

    更搞笑的是,上台后的干隆把他老爹写的这本书列为了**。

    可是从另一个方面也能突出康麻子手下皇子的成才纪律之高。一二十年的储位之争,一个个崭露头角的满清皇子,那都是康麻子制定的那套bt版的教学法规给出品的。

    陈鸣那个时候是很坚定的否决了。要不然,现在的陈鼎日子过的会更苦逼。一年只能休息五天,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生日、自己生日,此外连除夕都不能放假。跟雍正、干隆小时候的生活作比较,陈鼎的小日子过的幸福死了。

    ……

    刘文带着满身疲惫的回到了家中。要过年了,一年的工作汇总都要给出个具体的定论,他是天天披星戴月。文教部算是个冷衙门,即使现下的新闻出版署、教化司等后世独立部门都挂在文教部名下,对比财政、司法、建设等部门,文教部就是冷衙门。

    这跟原先的礼部一样,说起来‘礼法’很重要,但是比起吏部、户部、刑部、兵部等衙门,礼部又算什么呢?就是工部也掌管着营造工程事项,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无不归属工部。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过去的礼部,现在文教部,那就是标准的不能再标准的冷衙门。油水不多,人情更少。

    可刘文很满意这个位子,他觉得自己就是干这一行的料。从最早期的小南沟,到后来的干部学校,他早已经熟悉了文教部的工作,而且他很有自知之明,如果不是因为他的资格,就凭他的能力能做到副部长吗?换一个新的地方他能拿得起工作来吗?如此那还不如就在文教部扎下根。老老实实的待在文教部,勤勤劳劳的做着自己的活,在一摞摞厚厚的资料中扒扎着。殿下也亏待不了自己。

    回到家中,草草了用了点饭,刘文就去了书房。现在他手中握着一个项目,明年时候就要陆续的投入建设。他一定要把工作做到扎实了,因为他现在的这份报告是明年文教部开衙后第一要做的大事,如果出问题了,他本有的爵位也要完蛋了。

    刘家兄弟的爵位都是伯,伯爵下面已经没有爵位了,陈汉封爵体系中没有子、男,但是开国伯爵只传一代就完蛋了,那样就有显得苛刻了。

    最后的结论是伯爵可以传三代,县伯、乡伯和亭伯,就是把汉末时候的爵位拿过来改一下。

    刘文刘武兄弟全部都是流爵,刘武死的时候应该会有个殊荣,让他多传一代。

    但即使如此,刘家也是新朝的一流豪门了,一门双伯。

    刘文他这些年给陈鸣办的事,先期的基础,后来看着干部学校,然后又在文教体系中大张旗鼓的跟儒教斗法,看似不显山漏水,陈鸣却很看在眼里的。

    “民间办学,技校学院……”

    书房里的灯火亮到十二点了才熄灭,刘文直接睡在了书房。他手中的事情就是私人办学。

    陈汉在中国的统治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现在满天下的人没有几个傻逼认为满清还能卷土重来,东山再起了。陈鸣决定开放民间的新式教育。

    从基础到高等,只要学校可以拿得出足够的人才,不管是中是洋,只要能通过中国官方的资格考试,拿到相应的证书,那就承认你的教育资质。

    与国立的基础教育不同,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师资,还需要大笔资金做后盾。中国地域广阔,高等教育需要政府作出表率,起到带头作用,政府出资建立一批公立高等学府。比如说各省的师范、司法、政治和财经四所保底的高等学府,但这一宏伟计划现在还远远没有完成。其他的就更不需要说了。

    民间投资筹办私立初等到高等的专业学校,可以在一定情况下弥补国家高等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这就是明年文教部所要大力提倡的,但其中关键问题不是资金而是师资。(未完待续。。)

第五百四十二章 新与旧

    ps:这一章写的头晕脑胀。

    ……

    如何完善中国的新式教育体系,这一点上陈鸣和文教部上下都绞尽了脑汁。这几年里他们一步步的推广新式教育,进展虽然不快,但根基扎的到很牢固。全力经营规范国内的整个新式教育体系,也逐步接纳旧日的私塾书院。因为要改变的是一个泱泱大国上千年来的传统,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科举制在中国并没有废除,废除的只是八股文,只是原先那考试的模式和内容。这在感情上让很多人好接受了一点。

    中国现在还是天、朝上国,没理由完全抛弃自己的一些‘传统’么。

    从新式教育的宗旨上出发,它是强调培养对国计民生有实际作用的人才,不是嘴炮;培养的对象也是有知识有能力的普通公民,记着这两个字普通。而不是专门培养官吏,不是读书人。

    在中国的过去,读书人三个字在不知不觉间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文化人’,而更是意味着做官。特别是两宋以后,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宋真宗的一首劝学篇到尽了其中真意。这两种教育的宗旨目的就完全不同。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教育宗旨的最大改变,放到后世的史书上,也一定会用‘具有重大的史意义’这样的字词来形容。因为新式教育是全民教育,虽然短时间内陈汉还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连‘义务教育’都做不到,但如此宗旨与传统的读书做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

    原先的官儿、朝廷再宣扬推崇教化,也没想过‘全民教育’。因为这样一来读书人还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呢?大家都是读书人了,泥腿子武夫都是读书人了,他们可没这样的宏志。而新式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全面普及教育。

    在新式教育体系里没有传统私塾书院的位置,因为传统私塾书院太重经史了,对于新式教育要求教授的科目视为奇淫技巧,两边完全不搭。新式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的划分也更为严格。教学科目包括了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中外史、中外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等科目。

    教育内容中虽然还有修身、读经讲经、文史,并且还占有1/4强的比例,但毕竟以往传统经史之学一统天下的格局打破了,融入了大量的近代性质的新学,在整体教学内容上,修身和读经讲经已经不占有绝对的优势了。在教学方法上,开始实行统一的班级授课的方式,特别强调学科知识的实用性。如规定各级各类专科实业学校,其教授之法重实习不重理论,由浅近而入精深。其教授所取材宜就本地所有,随时采辑,遇事发明。求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对社会可用之人来。

    在陈鸣这个有着二百多年朝前眼光的‘绝世大才’的指导下,中国新式教育出现的时间虽然短暂,却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一是从小学堂到分科专科学院、大学,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普通教育体系;二是形成了程度相当于小学堂、中等学堂和分科大学的各级师范教育体系;三是形成了农、工、商三大类为主的各级实业学堂教育体系,和以军、政、医、法、工等多种国立学院。与科举时代相比,这种新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虽然时间还很短暂,虽然可科类院校数量极少,但它使得中国的教育在整体上向近代化更加迈进了一大步。

    当然,眼下这个时代也是一个新旧杂陈、急剧变化的社会,在这一点上跟史中的晚清社会甚至没有什么本质的差距,废除原有的科举模式,就现在的科举制式而言,陈汉的‘科举’越来越像披着一层科举外皮的公务员考试了。这样的变革期无疑会发生很多新时代的难题,一些事情在现在的社会形势下也无法顾虑的彻底周全。所以,退让妥协的并不只是旧式教育,新式教育也一样,两弊相权取其轻罢了。

    文教部在两年前做过一次普查,就取整个中国平均财富最为富饶的江南地区的一千户随机抽取的百姓,这当中有大富大贵的人家,有吃喝不愁的小地主,有普普通通的农民,还有辛辛苦苦的小商小贩。

    这些人家中只有不多的一部分表示愿意让孩子上学,这个比例只比一成多出那么一点点。

    而不认同新式教育的原因不外有三点:一是对新学抱有偏见,很多人还是更认可四书五经;二是学堂的费用不低,而且越到高等学校费用越高,很多人家支撑不起;三是延聘教习难。由于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有限,地方县城的公立学校很难聘请到合格教习,多是旧学之冬烘先生,影响了学堂的教学和发展。四是对孩子学业出路有迟疑,突然的觉得读书人的出路变模煳了,看不到方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