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

第112章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112章

小说: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县令聚餐完毕,顾青云和方子茗一起走出来,两人席上喝了点酒,不想坐牛车,直接走回去就行。

    顾青云就让顾三元在城门口那里等自己。

    “明天我家摆酒,你记得去。”顾青云叮嘱道。

    “我去喝杯酒就走,免得你说我抢了你的风头。”方子茗取笑道。

    顾青云仔细看了他一眼,点点头:“很有可能,谁让你长成这样?”他还属于那种普通人的俊,方子茗就是特别俊美,加上他头上进士的光环,去的话肯定很多年龄不同的女人议论和偷看。

    爱美是人的天性嘛。

    两人聊了一会,到了城门口才分开。反正大家以后还有大把时间可聊,不急一时。

    回到家后,赵玉堂早就到了,两人早就约好下午见面。

    见到赵玉堂,顾青云很是高兴,说了别后的情况。

    “你儿子和女儿呢?怎么没带来?”顾青云见只有他一人,忙好奇问了一句。

    “他们外婆身子骨有些不爽利,内子就带着他们去外家服侍了。”

    “病得可严重?”难怪赵玉堂没有在他回来后就来找他,顾青云问,“我这里从京里带了些好药材回来,你看是否能用上。”

    “不用,她这是老毛病了,家里都有药的。”赵玉堂内心很是感动,他之前还有点不安,他们虽说是多年的好友,可顾青云已经是进士,身份差别很大,本来还以为两人之间会有隔阂,没想到他对自己的态度一点也没变。

    想到这里,赵玉堂的态度就更加放松了。

    “青云,你怎么就那么厉害呢?这么年轻就考中进士了!”赵玉堂今年已是而立之年,嘴唇上面已经留有胡子,身材看起来依然健壮,神态沉稳。

    顾青云莞尔:“没办法,这是个人天赋问题。”说着就笑起来,继续道,“说笑的,主要是我运气比较好。”

    赵玉堂摇摇头,中气十足地说道:“不,我就是觉得读书真的看天分的。你看我,都三十岁了,去年才在院试中考取秀才,名次挂在最后,差点就没上,要不是我去县学苦读几年,就更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考中了。”

    “那你现在还想继续考举人吗?”顾青云又问。他考中秀才的事,自己早已知道,两人一直保持联系,每次他在京城写信回来,都是写几封一起,有他爹娘、岳父岳母、何谦竹、赵玉堂的,偶尔方子茗也寄信的话,两人就共同承担邮费。

    “我现在不好在县学读书,我爹这几年身子骨不太好,加上我读书又花了一大笔钱,儿子也已经启蒙,过几年就可以下场,到时要花的钱就更多。”赵玉堂笑道,“我儿子的性子和我一样,喜欢学武多过习文,不过不管怎样,我都要摁住他考中一个秀才才行,我都能考,他怎么不能?”

    顾青云点点头,知道他现在在接手家中的生意。

    他还知道,虽说赵玉堂还会继续读书,可他要忙于生计,以后考中举人的希望很渺茫。不过没办法,赵玉堂是家中独子,他爹身体不好,家里只能由他来抗了。

    等赵玉堂走后,顾青云就把他的两个堂弟叫来,开始考校他们的学业。

    趁着他在家,赶紧教给他们一些知识,比如怎么在考场上让自己保持冷静,平时怎么学习,哪本书最重要等。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顾青云还是希望自己的堂弟们能在科考上有成绩的。

    六月十九日,顾家办酒席庆祝顾青云考中进士。一大早就先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在外面的顾家族人没有特殊情况的话,都要赶回来参加。

    男人和男娃们在祠堂里面,女人们站在外面。

    祭祖的气氛肃穆庄严,整个过程除了听到顾伯山的声音,其他人鸦雀无声。

    看着顾伯山和顾季山等几个族中老人虔诚的样子,还有其他族人兴奋自豪的模样,顾青云才真正感受到古代一名进士对于一个家族的影响力。

    只要一人有突出贡献或成就,其他族人就自然而然依附过来。再加上有族谱、宗祠、族田,宗法、血缘关系就能得以强化,族规、家训在族人眼中就具有权威性,可以约束子弟,力往一处使。

    顾伯山在祭祖时就和几位老人商量,想把他办的私塾改为族学,让族中子弟免费读几年书,能识字会算数,之后有天分的就继续读,没有天分的就可以出去找活干。

    只要能识字,找点活干还是比较容易的,不一定要困在林溪村种田。

    其他林溪村的人想要跟着他读书,还要继续交束修。

    大家都同意了。

    “可是这费用……”三叔公颤颤巍巍地提出,“这是得买族田啊!”

    “对的,每家每户都要出一点银子,大家量力而为。”顾伯山慢悠悠说道。反正顾家现在只有五房人,除了他和弟弟家,其他三房都没什么钱,他也不指望了,只是告诉他们一声而已。

    顾青云垂下眼眸,这些事大爷爷早已和他说过。

    果然,大家都很赞同买族田。族田分为祭田、学田、墓田、义田等,顾名思义,祭田就是出产主要用于宗祠祭祀的族田,学田主要用于族学开支的,都属于族里的共同财产。

    因为银钱有限,就先买来做学田,让孩子们读书才好,其他的族田等有银钱了再慢慢买。

    买了族田后,顾家就能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家族。以后别人提起林山县顾家就是专指他们家,在整个县城都有极大的影响力。

103|酒席

    大家都知道买族田的好处,可这都需要钱。

    钱从哪里来?指望其他三房是不可能的,而且约定俗成的,一般都是由家族中最有实力的人出大头。总不能他们这边衣食无忧,那边的族人缺食短衣吧?总归是一个老祖宗。

    顾青云本来对这些祭祖之类的不怎么在意,只当是参加一个必须举行的仪式。对于顾伯山坚持要办的族学也没有多看重,可后来想想自己曾经遇到一些世家大族,他们聚居在一起,有很强的凝聚力,家族中人才辈出,确保每一代或隔代有出色的人才。不说其他,起码可以保住家族的财产不被人吞并。

    像他们顾家,只是在一个小小的林溪村里,如果族里都是那种懦弱无争的人,那肯定会被其他两姓欺负得死死的。

    柿子挑软的捏,十分正常。

    这时候的人讲究人多势众,但顾青云觉得应该等他以后告老还乡或者作出一定的成绩后再买族田,起码那时候自己有钱了,不像现在这么窘迫。

    他现在手里只有不到一百两的银子,肯定是不能全部给完的,而且他在京城的花销大,自己要留着用。本来还以为自己要大出血了,没想到他大爷爷却说这次只买十亩水田和十亩荒地,加起来也才用一百二十两银子,还可以把地挂在他面下,免税。

    有这份族田,每年大概有二十两银子的收入,可以勉强维持族学的运转了。毕竟除了夫子的收入、孩子的书籍外,几乎没有其他支出。孩子们的笔墨纸砚规格和他十岁前一样,都可以自制,用的书籍可以抄写,反正前三年都是基础的启蒙,用到的书籍不多,只有那些真正有天赋的孩子才会得到进一步的资助。

    这样一来,他们两房各出一半即可。

    顾青云回来后,听他爹说过二堂哥顾青亮从何家书肆出来单干,做了一些生意,是挣了些银子,所以大爷爷家完全出得起六十两。

    而且这钱大家坚持不用他出,他爹这四年在家挣的钱就足够了,顾青云有理由相信,他上京的时候,家里一定会把所有的流动资产给他带走。

    其实顾青云认为自己还是很快就有钱的,为何?因为庆祝他考中进士、当官的酒席今天就开始了。想想他中举时收到的钱财,就可以估算出他这次收的贺礼了。

    基本上进士们回乡祭祖都会经历这一遭,有些人在官场起步的钱就是从这里得到的。

    顾伯山当场这么一说,其他族人当然没有意见,不过有几家家里日子好过点的,还是乐意捐点银钱出来。不说别的,这是族中的大事,可以增加以后自家的话语权,只要有能力,大家还是乐意慷慨解囊的。

    只可惜,顾族大多数都是农户,有钱的不多,只有那几家有孩子识字出去打拼,或做伙计,或做小买卖,这才能有点结余。

    最后其他三房的人捐出来的钱就只有五六两,刚够买三亩荒地。

    三叔公他们还很不好意思。

    顾伯山早已预料到,没说什么。大家开始讨论族规家训,这些早就有了,只是现在又重申一遍。

    顾青云没有对族规做出什么改动,他现在头上还有一堆长辈呢,而且事实证明,他们顾家的族规到目前为止还是可以约束族人的,起码最近二十几年没有出现过偷鸡摸狗、吃喝嫖赌的人,有的话,不是被打过几次改了,就是已经被人死死看住,或者除族了。

    咳咳,比如他爹,就被揍了一顿,幸亏次数不多,而且没有沉迷,他爹就摁下来,没有透露给其他人知道。

    “大爷爷,我认为咱们教孩子读书,还应该加入一些内容。”顾青云见事情商量得差不多了,就道,“等孩子们学完三字经后,就可以立刻学习朝廷的律法知识,主要是学习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大家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年代很容易一人做事,全家受牵连,甚至是全族。

    顾伯山了然,这个话题顾青云也事先和他沟通过,此时提出来只是为了让大家商量。说是大家,其实是五房各出一人,顾青云属于多出来的,不过以他的地位,出席这种会议是理所当然的。

    “说得对,是得学律法,免得以后给族里家里招祸。”顾伯山点点头,看了一眼顾季山,对着其他人道,“你们怎么说?”

    “族长,你说啥就是啥,咱都没意见。”其他人都占了便宜,怎么可能有意见?而且这么多年,顾伯山在村里和族中的威望都很高,加上是顾青云提议的,这是族中的荣耀,大家对他唯首是瞻,更不会反对。

    好吧,那就这样决定了。顾青云知道,有大爷爷和他爷爷在,他们家以后不会出现什么仗势欺人之类的事情。

    大后方不拖后腿,他在朝中才能立得稳啊。

    顾青云再一次庆幸家中有顾伯山和顾季山在,他们经历丰富,人情世故都懂。顾伯山还读过诗书,眼界不低,不会在他中进士后有轻狂之气。而爷爷即使在家中再高兴,在外人面前也能端得住。

    这是他回家后,让顾三元在县里悄悄打听来的结果,起码他这几天没有听过族中出现什么劣迹。

    等商量完这事,大家就解散了。说是大家,其实妇孺早就去顾青云家里帮忙,中午酒席就开始,那时会陆陆续续有人来。

    果然,顾青云估算得不错,他办酒席这天,来的人非常多。不单是他认识的亲朋好友,还有很多不认识的人也纷纷而至,其中大多数是商人,有外地的,也有本地的。对于本地的顾青云还能理解,毕竟他前几年中举的时候他们就来过一次,可外地的是怎么回事?

    一问才知道,这些外地客商从他们桃花镇或林山县经过,听说这里有人中进士在办酒,就想着来沾沾喜气。

    顾青云无语,这几年因为桃江码头的存在,镇上是比以前多人,可他们这种……

    毕竟上门是客,尤其是这种大喜日子更是不能往外赶客,特别是人家还送上贺礼。

    一场酒席弄得热闹非凡,尤其是第二天还请有戏班子唱戏,更是把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吸引来了,这年头难得有娱乐活动,那简直是人山人海。还有精明的小贩弄些小玩意和吃食来卖,生意很好。

    第二天的酒席,顾青云总算见到何夫子一家了。

    “夫子,您终于回来了!”顾青云满脸笑容地搀扶他进屋,“不是说您到府城探亲访友吗?学生还以为您没收到消息。”

    “老夫本来是不知道的,可你金榜题名的消息都传遍了,老夫的好友听到后告诉我们,这才赶紧赶回来,总算不太迟。”何夫子笑得眼睛都眯起来,看着身材颀长的顾青云,心里十分得意。

    这是自己教过的学生中最有出息的一位了!想到老友知道新科进士中有一名曾经是自己的学生,那羡慕惊讶的表情,就足以让他心里跟喝了蜜一样甜。

    顾青云远在京城,每年还会和何夫子他们通信,只是没有家人和好友那么频繁。他知道人的交情是要靠维护的,平时不联系,你还指望几年后感情一样好?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

    “一点也不迟,只是辛苦夫子了。”他看向何夫子身边的赵氏,忙打招呼道,“师娘,几年未见,您还是一点都没变。”两人脸上有倦意,看来是赶回来的。

    赵氏用手帕掩嘴一笑,道:“你啊你,去京城几年,嘴巴就变得这么会说话了。”

    她看了看周围,忍不住问道:“小薇呢?怎么不见人?”

    一提起简薇,顾青云就情不自禁笑道:“她在京城没有跟着回来,现在有身孕不好长途奔波。”

    赵氏理解地点头:“应该的,应该的,有孩子得注意点。恭喜,对了,小石头呢?”她是知道顾青云生了个儿子。

    “不知道和他表哥们去哪玩了,小孩子待不住。”顾青云四处巡视一眼,也没找到自己儿子的小身影,忍不住扶额,“夫子,师娘,你们不知道,这两天小石头都玩野了,整天不见踪影。”幸亏他吩咐小满一定要牢牢看住他,不让他去有危险的地方,这才安心。

    本来很多人都想见见小石头的,可每次一见到他白白嫩嫩的样子,胖乎乎的小脸,那些女眷就不客气地捏一下,或者亲一下,小石头不耐烦了,每天一大早就跑出去和别的小孩玩,不到饿了是不会回来的。

    顾青云也不想他受那个罪,说实在的,昨天见他脸蛋红红的样子,自己也心疼得厉害。小陈氏更是心肝肉啊哄着,今天干脆就让他自由放飞了。

    “小孩子都这样。”赵氏看了一眼何智,笑道,“等阿智的孩子大了,可能也是如此。”她再次忍不住细细打量顾青云一眼,想到他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心里有点怅然。

    唉,差一点点这就是自家的孙女婿了,还是家里的老头子眼光看得准。这么多年,她早已知道顾青云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人,这个人重情重义,单看每年的信件来往和送来的年礼就知道了。

    可惜自己当初没看出来,原来不是每个农家子都是如此。只能说机会错过就是错过,赵氏想起自己的孙女婿,对方家世和自家相当,前两年刚考中秀才。这次他们去府城除了访友,就是去府城附近的镇上顺便看看孙女。如今知道他们小夫妻过得也是和和美美,最近还生下个刚过周岁的大胖小子,心中那一点怅然也就放下了。

    赵氏毕竟活了这么多年,也只有在碰到顾青云时才会冒出那么一点点不甘,不过许是年纪大了,她不会去钻牛角尖,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孙女现在过得也很好,就不必再想。

    想到这里,赵氏脸上的笑意更深,忙跟迎出来的小陈氏打招呼。

    顾青云则看向搀扶着何夫子的何智,他只比自己小两岁,上次见面还是少年模样,此时已经是大人样,不过比他矮大半个头,小时候长得粉雕玉琢的,长大后也是相貌俊秀的青年,已娶妻生子,孩子还小,这次没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