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

第129章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129章

小说: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秀才神情严肃的脸露出满意之色,这才正式收下他们,众人开始移到隔壁的书房行拜师礼。

    顾青云两人先要叩拜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何秀才,三叩首。接下来就是举行开笔礼。即便他们都已经开蒙了,但还是要有这个仪式的。

    只见何秀才用朱砂在顾青云额头点上红痣,因“痣”与“智”谐音,这寓意为可以让人开启智慧,眼明心明,然后再在他的指导下用毛笔写下一个“人”字。

    之后,顾青云两人再给何秀才奉上束脩,旁边的老仆把腊肉干、咸鸡蛋、银钱、芹菜和葱等束脩都接过后,何秀才再对他们两个训斥几句,把一部分芹菜和葱等作为回礼退回后,整个拜师礼总算完成了。

    事情进行得很顺利,顾大河松了一口气,虽然对自己的儿子有信心,但能无波折地通过也是很高兴的。

    此后顾伯山和顾大河就告辞离去,只留下顾青云二人。

    何秀才让老仆把顾青明带去学堂,自己把顾青云留在原地。

    “老夫听顾兄说你四书五经都学完了,且能一一背诵,你现在就背一下,老夫出上句,你背下一段。”何秀才坐在椅子上,仔细打量了一会顾青云的衣着打扮和神情,见他垂首恭谨地站在桌前,这才从背后的书架上随意抽出一本书,翻了翻,开始念出第一句。

    顾青云凝神听着,几乎是何秀才刚念完,他就接着背下去,直到何秀才叫停才会停止。

    对于背书,他一点都不怵,毕竟他每天的努力不是白费的。

    一来二往的,何秀才的背越来越挺直,到最后他已经站了起来,放在他书桌上的书也堆放得越来越高,叫顾青云背的也越来越多,语速也越来越快。到了最后,他开始提问书中语句的意思。

    顾青云能回答就回答,不能回答就直接说不知道。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顾青云的嗓子都快冒烟了,何秀才这才停止自己的举动,他盯着顾青云的眼神堪称惊喜。

    “好好好!没想到这老童生还能教出一个这么好的弟子!他只说你把四书五经读得不错,可没说你把它们都背得滚瓜烂熟。”他让顾青云坐下,在他面前走来走去,拧眉思考着什么,木屐被他踩得吱吱作响。

    “你现在才十岁,就可以把经书背得滚瓜烂熟,以你的年纪而言非常不错。”何秀才停止走动,低着头看顾青云,道,“你再把字写一遍给我看看。”说着就指指书桌上的笔墨纸砚。

    顾青云于是开始磨墨,看着这些质量比他用的明显高一截的文房用品,心里不禁有些小心翼翼。

    他把《三字经》的一段话默写下来。

    何秀才看了后更是高兴,眼睛发亮,道:“看来你不止天资聪颖,还很刻苦。好,老夫想教的就是你这样的人,你要明白,天生的聪明固然很重要,但这不能让你轻易地考中秀才、举人,科举不是只凭聪明就能考上的,还需要努力,而且是非常努力,特别是字体,尤为重要。练字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你现在这么点大,字就写得很工整了,虽然还没有什么风骨,但相对于你的年纪,已经很不错了。对了,你平时是怎么练字的?”

    顾青云忙把自己练字的过程说了一遍。

    “不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练字可存不了半点侥幸,你家境不好,能想到这个法子也是不错的。”他捋了捋胡子,略略沉吟,接着说道,“既然这样,老夫就把你分到甲班去,以后老夫重点指点你写字、讲解经义以及如何写经义等。此外,还要学《九章算术》等有关算学的知识。”

    “一切听夫子安排。”顾青云忙做揖感谢。

    何秀才这才和顾青云一起走到前院的学堂,一路上他还大概说了下学堂里的情况。

    顾青云有点受宠若惊,没想到第一次见面那么高冷的老师现在看起来那么亲切,虽然他脸上没有笑容,但顾青云能感觉得到,他对自己是比较满意的。只是唯一让他担忧的是,对方明显把自己当做天资聪颖的那种天才了。

    而事实上呢,情况如何他自己很清楚,要不是他两世为人,在别的小孩无法集中注意力或玩耍的时候他都在努力学习,他绝对无法走到今天这一步。他这是占了时间长的便宜,所以现在才显出他一个乡下孩童的聪明来。

    不过他不打算再思虑这个问题,之前六年打下的基础可以让他在未来的几年内走在同龄人的前列,他相信,只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他比不上那些天才们和家世好的人,自己在科考上也应该会有一席之地的。

    最起码,考个秀才总不会十几年都不中吧?

    到了学堂,何秀才把他领到甲班后说了几句他的情况就走了,走前留下话让他们自己读书。

    顾青云这才发现所谓的甲班其实只有三个人,包括他在内就是四个。其他三人年纪都不大,都在十四五岁的样子,最大的也不过十六七岁。

    学堂不大,入门就看到四张桌案,分成两排,和他现代的桌椅样式都差不多,只是做得更为细致讲究,书桌上摆放的是笔架等文房四宝,此刻正坐着三个人,现在只有后排的一张桌子空着。

    他们看着顾青云这个小豆丁也不由得怔住了。

    “各位师兄好,我叫顾青云,今年10岁,是林溪村的。”毕竟资历浅,顾青云率先进行自我介绍,说完后脸上还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三人一愣,随后反应过来后都很友好地介绍自己。

    三人的打扮都很类似,样式都是这个时代很平常的书生长衫,头戴着纶巾,只是材质不同,配饰不同,其中可以看得出各自的家境。

    坐在前排靠门的是一位身穿月白色绸缎的少年,自我介绍今年15岁,衣衫上绣着一丛青竹,腰际挂着一只同样绣着青竹的精致荷包,他皮肤白皙,面容俊秀,名为何谦竹。此人态度比较矜持,话不多。

    和何谦竹坐在同一排的少年今年17岁,名为赵玉堂,他脖子上戴着一块明晃晃的长命锁,腰际挂着一块成色不错的玉佩,面如满月,皮肤白皙,只是脸上有几颗痘不甘寂寞地冒出来。赵玉堂身材高大壮实,给他的印象就是他说话时总是笑眯眯的,看起来特别和气。

    最后一个坐在后排的就是赵文轩,他身穿和自己一样的布衣,今年15岁,看起来非常瘦,跟条竹竿似的,衣衫空荡荡地挂在他的身上,面容普通,似有病容,苍白的脸上一双眼睛是细长的,可是他的精神状态非常好,眼睛好像能冒出精光。他对顾青云是不冷不热,打过招呼后就不理会人了。

    好吧,两个家境富裕的,两个家境一般的,不知道能不能玩在一起?要知道,同窗也是自己的重要资源之一。

    “你这么小就到甲班了?这么说你已经读完四书五经,明年就可以开始科考了?”顾青云走到唯一一套空桌椅坐下,刚把自己书箱里的东西摆出来,就听到坐在他前面的赵玉堂的询问。

    “我不知道夫子是如何安排的,不过我的确读完四书五经了,只是里面的好多句子的含义我都不明白。”见有人和自己说话,顾青云也想了解学堂的情况,就忙回答,脸上带着笑容。

    所幸他遇到的是一个话唠,赵玉堂大概是憋狠了,和他说着悄悄话。好吧,学堂太小,人太少,这已经不是悄悄话了。

    通过赵玉堂的讲解,顾青云这才知道何秀才的私塾其实只收了十三个人,都是有志于科考的。但除了他们三个已经可以试着下场外,其他10人都在隔壁的乙班,还要继续学习呢。

    现在来了顾青云和顾青明,私塾就有15人。据说现在何秀才已经很少收人,因为他精力有限,没有一定资质和基础的话就不会再收了。

    “行了,不要说话,夫子要来了。”两人正说了没一会呢,何谦竹就开口了,声音冷冷清清的。

    两人顿时不说话了,互相对了个眼色,忙把课本拿出来开始看书。

    回来的时候,他就会假借农书之名,在家里把自己知道的一点农业知识说出来,成不成由大人们决定,他不强求。

    顾青云所说的方法,一个就是套种,苞谷(玉米)地里可以套种大豆、南瓜、黄瓜和豌豆,大蒜可以和土豆、油菜一起套种,这样可以提高产量和改善土壤。这些都是现代他读书的时候学到的知识,加上在村里耳濡目染,到现在还记得,就赶紧说出来了。

    刚开始顾季山还觉得他在胡闹,种苞谷就种苞谷,没听说和大豆一起种,两个都能提高产量的。不过后来顾青云说了几次,他想了想,觉得这也没见浪费什么地,于是就打算试试。

    主要是给孙子一个面子。如果关系到稻谷的话,他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结果那一年的苞米和大豆大丰收,每亩苞米比往年都多了一二十斤,八亩旱地还额外收了大豆200余斤。

    虽然如果卖出去的话只能多得330…360文钱的收入,但对于农家而言,这已经可以每月多吃两次肉了。

121|刻书

    v章购买比例超过50%的读者可以看到正文,否则要等六小时。

    这不,大堂嫂就对栓子有点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

    小陈氏不愧和顾大河是夫妻,听丈夫这么一说,她就明白了,忙对着老陈氏说道:“还是娘去和大伯母说比较好。”

    老陈氏一听,就懂了,低声骂道:“陶氏那个遭瘟的,我们栓子是比小明会读书,可他们都是兄弟,栓子好了,小明以后不就能跟着好吗?她犯得着给我孙子脸色瞧?又不吃她的喝她的。要是连这个都妒忌,我早些时候早就被自己酸死了!”

    “行了行了,都陈年旧事了,你还老说这些作甚?吃饭吧,待会饭菜都凉了。”顾季山见话题扯到早年大哥读书的事情上,立刻转移话题。

    老陈氏白了他一眼,把农具一一放好在杂物间后才洗手。

    “爹,二弟他们还没回来就开始吃了?”顾大河忙道。

    “不管他们,都回娘家了,难道还会饿着不成?实在不行,待会自己煮,家里又不是没吃的。”老陈氏心里还有点怨气,口气也跟着不好。

    顾青云无奈一笑,他现在已经学完四书五经了,虽然只是粗粗过了一遍,但进度还是非常喜人的。相比之下,顾青明就差了一点,他才学到《周易》,《礼记》和《左传》还没开始呢。为了这,本来对他态度挺好的陶氏就有点不对劲了,大概是因为自己总被大爷爷拿来和顾青明做对比吧?

    可是这能一样吗?一开始顾青明学习就不是很努力,到后来自己的进度跟上他了,他这才产生紧张感,于是发誓要刻苦学习,可惜他的努力和信誓旦旦总是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不久就会故态萌发。这样的桥段一再发生,幸亏有大爷爷的督促,他才能一直进步。

    顾青明和自己不同,他长于交际,人又义气,在村里一众小伙伴中那是一呼百应的,于是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就少了。而且大爷爷家里经济实力比自家好多了,他完全没有危机感。

    不像自己,发自内心想读书,想依靠读书改变命运,这样一来,产生的效果能一样吗?

    大家开始吃饭,今晚的饭菜很丰盛,一盆豆腐泥鳅汤,一碗香葱炒鸡蛋,一碟红烧五花肉,除此之外,就是一大盆的青菜和野菜了。

    大家依旧等老陈氏分餐后才开动。

    “大姐这道汤烧得好吃,可惜以后难吃到了。”顾青云喝了一口汤后,只觉得滋味鲜美,忙赞美道。

    大丫的脸顿时红了,她娇嗔地看了一眼顾青云,道:“吃饭都堵不住你的嘴,就会胡说。”

    “我说的可是真心话。”顾青云一脸的委屈。

    顾家的饭桌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讲究,所以气氛一向比较轻松。

    “以后二丫就开始做饭,大丫在旁边指点。”似乎被顾青云的话提醒了,老陈氏安排道。

    二丫点点头,吃得很香。

    顾青云接下来就没再说话了,开始细嚼慢咽,一边听着顾季山他们的谈话。

    等他们吃完饭后,顾二河一家终于摸黑回到家了。

    顾季山简单问了亲家的情况就把众人都打发回去休息了。

    小陈氏正在房里整理东西,没想到李氏突然来找她。

    李氏一进门就把手中的半匹青色的细棉布递给她,笑道:“大嫂,这是我娘家给我们的回礼,我想着现在孩子还小,家里织的麻布都够穿,就把这拿来给你了,娘那里我已经给了。”

    小陈氏很是惊讶,忙推却道:“不行,这是你娘给你的,弟妹还是用来给狗蛋和狗剩做衣服吧,这是细棉布,小孩穿了舒服。”

    李氏既然把布拿来了就不打算拿回去,笑道:“屋里还留有半匹,够他们用了。这布你拿来给栓子做件交领长袍,老是穿着短褐长裤算什么?他现在可是读书人了。”

    小陈氏一听,想了想,也不客气了,反正这人情总能还回去的,就笑道:“那我就不客气了。”现在家里有了咸鸡蛋和卖鸡的收入,老陈氏也大方了些,规定除了要固定织一定量的布匹外,只要有余力,两房人自己织布或做绣活攒下的银钱把一半交公后,另一半都可以归自己,她不会过问他们用这些钱做什么。

    因为这样,大家都高兴得很,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攒私房钱了。

    李氏见状,满意地说道:“我刚刚来的时候就见到栓子在房里读书,听说他已经把那什么书都读完了,现在大伯对栓子是什么打算?”

    顾青云正式开蒙后,他就单独睡了。家里的织布机就被搬到了二房那边的厢房,原来放织布机的房子就被重新修整了一次,隔开为内外两间,里面是他的卧室,只放着一张床和一个衣柜,外面的那一间就是他的书房了,平时读书写字都在这里。

    “说到这个我就发愁,大伯说想让栓子去镇上的私塾读书,镇上有两个秀才开私塾,很多小孩都在那里读书。”小陈氏嘴里说着发愁,脸上却不由自主地露出笑容,道,“大伯说已经没什么可教给栓子了,为了不耽误他,还是得赶紧到镇上去。我和他爹没意见,一切都听爹娘的。”

    “我这次来就是想告诉你,我娘家村里不是也有两户人家在镇上读书吗?我这次回娘家特意打听了,他们一个在何秀才的私塾读,一年的束脩就要2两银子,据说还动不动就用戒尺打学生,可怜哟,那小孩的手心都被打肿了,跟个馒头似的,连筷子都拿不起来,我去他家的时候,就见他娘正在喂他吃饭呢。”李氏一脸的唏嘘。

    “另一个在李秀才的私塾读,束脩只要1两半,听说李秀才不错,人很年轻,学问好,人又和气,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好,很少打人。”李氏一一把自己的消息都说出来。

    “你说这夫子打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咱也不说这个,只是打得太厉害了也不好,这要是身子骨弱的呢?这病了你都没处说理去。”李氏见小陈氏皱眉不语的样子,忙又说道。

    “这个还是由爹娘决定吧,他们懂的事多,总不会害栓子的。”小陈氏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对顾季山和老陈氏很是信任的样子。

    李氏眼珠子一转,笑道:“是呢,栓子可是长子长孙,爹娘自然是重视的。其实去何秀才那也挺好的,虽然要求严格了点,但那是对学生也有好处啊。”

    小陈氏点点头,正要说些什么,就见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