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

第201章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201章

小说: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个时代,你试试?

    顾青云对这些都不懂,当然是顾伯山怎么教,他就怎么学了。

    “我来做就可以了,刚做完饭食有时间。”二丫擦擦汗水,抿嘴笑笑,“你读书都那么辛苦,我在家有时间,可以多做点。”因为鸡太多了,为了保持清洁,他们一天扫三次鸡粪。

    “爹娘和爷爷奶奶他们还没回来?”顾青云转移话题,知道说不动这个勤快的二丫的。

    “还在田里呢,今天太阳不大,他们估计是想多干点,准备要插秧了。二叔今天和二婶回娘家了,家里人手不够。”二丫望望天,二婶的四哥生了个儿子,今天满月,把二婶他们一家子请回去了。

    顾青云点点头,听二婶昨晚上说起过,本来奶奶也得去的,可是现在是耕地的时候,关系到一个季度的收获,就只让二婶他们一家去了。

    “现在是春天,这些鸡怎么样?有没有发鸡瘟?”两人合力把鸡粪扫进茅厕的粪坑,盖上盖子后,顾青云才敢呼吸。

    那个味道……不知道能不能把一头大象熏晕?

    “没有,我仔细看过了,鸡都很健康。”二丫很是欣喜。

    顾青云也很高兴。

    养鸡不怕多,最怕的就是瘟疫。要不然村里人都知道鸡蛋可以卖出去,为什么不多养一点?

    为了防止瘟疫,顾青云绞尽脑汁回想起前世下乡时去看人家养鸡大户的做法,终于总结了几条经验,并一一实行。

    鸡瘟最主要是防疫,在冬春容易发生鸡瘟的季节,顾青云很注意消毒卫生。消毒是不可能做到的,醋的成本太高了,只能要求无关人员不得随便出入饲养场,以防带入病菌。

    而无关人员也包括自己的家人。这么多鸡不可能是他一个养,他的最佳帮手就是年龄还小的二丫。大丫要做家务,学针线和织布,二丫的年纪稍小,能做的活少,所以顾青云很早之前就把她带在身边,在他做事的时候也要求她一起做。

    一个是因为顾青云本来对这些就不太感兴趣,要不是为了挣钱,他真的想静静地读书,好早日考上功名;二是有人帮忙的话,他会轻松一点。

    所以他就选择了二丫。

    除了不让人接触外,还要喂鸡吃一点药,主要起到预防的作用。

    “开始喂药吧。”顾青云说完后,就和二丫一起把院子里摘的仙人掌捣烂如泥,然后给鸡喂下去。除了仙人掌外,他们还喂薄荷、生姜、大蒜等等,这些都是不花钱的,取材容易的。就这样每日2次,连喂2天至3天。

    这就是对于鸡瘟的防疫工作,也不知道有没有效果。反正自从他们做了后,鸡瘟的发生率比村子里其他人家的都低很多。而且一旦左邻右舍的鸡群发生了鸡瘟,他们就立即谢绝发生鸡瘟的邻居过来看,以免把自家的鸡群传染上了。

    如果是自家的鸡群发生鸡瘟,就马上进行隔离。病死的鸡他和二丫都会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坚决不吃,即使家人很舍不得,可大家都怕自己染上病,那样的话,花费的银钱就更多了。

    除此之外,鸡舍、鸡笼及饲饮具等都会用烧开的开水冲洗干净,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晒干 ,或者干脆就换新的。

    这样的措施下来,他们家的鸡才会越来越多。

    喂完药后,顾青云和二丫都松了一口气,药已经吃到第三天了,看来今年可能不会发病了。

    “今天鸡下了20个鸡蛋。”二丫指指篮子说道,语气很高兴,“现在天气慢慢暖和了,以后鸡蛋会越来越多,我们也可以开始腌制鸡蛋了。”

    春天,鸡蛋丰收,正是腌咸蛋的最好时机。刚开始鸡蛋多,顾家人都很高兴,除了顾青云可以一天两个外,其他人也能隔三差五吃一碗韭菜炒鸡蛋了。可是当鸡群上了二十只后,每天的鸡蛋越来越多,自己吃舍不得,卖了吧?在集市上蹲一天都卖不完,还要浪费一个劳动力。

    刚开始顾青云还出主意到县城的酒楼去卖,可人家的酒楼都有自己的进货渠道,根本不要你的。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要的,还没高兴呢,就发现店主把价格压得很低,三个才一文钱。

    要知道,在集市里卖,一个鸡蛋可以卖一文钱呢,这样一来就不合算了,毕竟从村里到县城,虽然只要走路半个时辰,但那路都是在山中穿行,很狭窄,鸡蛋即使有稻草垫着也有些被磕破。

    如果从镇上走到县城,就需要一个时辰了。

    说到底,还是觉得价格太低了

    刚开始顾青云说要腌咸蛋的时候,老陈氏她们还不以为然,因为腌咸蛋这活儿村里的婆婆媳妇们大都会,包括她们。可是顾青云觉得她们腌制的咸蛋不好吃,难推销出去,就要求先用自己的法子来腌制。

    具体制法是:将新鲜的鸡蛋洗净,晾干(不能放在阳光下晒干),放入坛罐内。然后在锅中,按每五十只鸡蛋用四公斤水的比例,把适量的生姜、八角、花椒放入水中煮。待煮出香味后,加粗盐两斤、少许白糖及白酒或黄酒。等卤水完全冷却后,倒入摆入鲜鸡蛋的坛内,以没过蛋面为宜。将坛加盖,密封,存放二十天左右才可以启封食用。

    这个法子比其他人的做法复杂多了,村里人腌制鸡蛋就是放盐,几乎没放其他调料。

第221章 圈子

    v章购买比例超过50%的读者可以看到正文,否则要等12小时。し  顾青云感激地接过; 打开一看; 果然写得比自己好看太多了。

    看来来这里读书是正确的。

    中午放学; 镇上的同学回家吃饭,村里的同学就自己解决,私塾是不包饭的。

    顾青云和顾青明没带有食物来,就去了镇上的一家小店子吃了一碗馄钝。

    “味道不错,就是太贵了。”顾青云叹道; 喝了一口汤。馄钝里面是青菜和肉沫; 汤是大骨汤熬制而成,味道很好; 难怪生意不错。

    “馒头一文钱两个; 包子一文钱一个,这碗馄钝才三文钱; 我觉得还好啊; 反正我吃包子要吃四个才吃饱的,这个还便宜点呢。”顾青明不以为意。

    顾青云摇摇头; 有汤当然会饱肚子了,待会他就知道肚子饿了。

    于是不再和他聊这个话题; 开始询问乙班的情况。

    “人多; 大家的进度参差不齐,不过夫子很有办法,都是叫大家读书背书,然后再一个个把人叫到隔间开始解答疑惑; 之后又布置功课,这样你就可以回到自己的座位继续学习了。”顾青明神情兴致勃勃的,笑道,“我觉得这样挺好的,还可以和同窗交流交流,有些我不懂的他们都懂,有些他们不懂的我懂,而且多热闹啊,我觉得浑身都是劲。不像在家里,学起来好像都没什么劲头。”

    “你这句话可不要叫大爷爷听到。”顾青云白了他一眼。

    “我又不傻。”顾青明也白了他一眼。

    “中午有一个时辰的休息时间,我们现在去哪?”顾青明跃跃欲试,两人身上都背着书箱,放在私塾里总觉得不放心,因为没有人专门看管。

    “去书店吧,我想到书店去看看抄书是否可行。”顾青云沉吟了一会,说道。

    “好吧。”顾青明想想自己能赚钱也不错,这样就不用让娘给钱了。

    到了桃花镇上唯一的书店,顾青云和掌柜的打了声招呼。

    “顾小公子又来了,难道您已经到镇上读书了?”何掌柜一张胖脸笑眯眯的,眼睛都快看不见了。因为顾青云偶尔和顾伯山来这里白看书,所以他还记得他。

    顾青云有点脸红,想起了以前的白看书行为,应声道:“是的,我已经在何夫子的学堂里念书了。”

    “到何秀才那里好啊,秀才都是有学问的。”何掌柜笑了笑,见顾青云不像平时一样直接去书架那里找书看,就忙问道,“小公子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我可不是什么小公子,就一乡下农家子而已,何掌柜叫我的名字即可。”顾青云每次听他这么称呼都满心不自在。

    “那可不行,我们东家说了,今日在我们店中的读书人指不定哪一日就能高中进士,当上官老爷,现在怠慢了可怎么行?这会折掉福分的。”何掌柜死命地摇摇头,一副害怕的样子。

    顾青云无可奈何了,暗叹老板会做生意。

    他又看了看店里面,因为现在是大中午的,大家都回去吃午饭了,书店里面除了一个伙计就没有什么人,加上本镇的读书人本来就不多,于是问道:“何掌柜,我想问下,在这里抄书如何个算法?”

    何掌柜一听,脸上的笑容依然不变,他拿出纸张和笔墨,道:“小公子,依本店的规矩,要先看了您的笔墨才能决定。”

    “那是当然,这是题中应有之意。”顾青云点点头,把书箱放下来,挽起袖子就开始磨墨。

    和今天一样,顾青云照样默写了一段《三字经》,字体工整,页面整洁没有墨点,一笔一划都写得非常清楚。

    “不错,以公子的年龄是非常不错了,要抄圣贤书还是够资格的,只是抄书费会少一点,像您这样的,一本一千字左右的书抄完后可得100文钱。”

    顾青云一愣,大爷爷还说抄书的利润在100…200文钱之间呢,那自己就是最低的档次了?不过他也认了,没有讨价还价,毕竟自己是新手,何掌柜平时对他们这些读书人都挺好说话的,镇上要不是有这家书店在,他还不能靠这个挣钱呢。

    而且,何掌柜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在桃花镇开书店的利润是很少的,只是他们东家是本地人,为了照顾桑梓才一直坚持开店,人家在县城和郡城都有连锁店呢。

    “我《三字经》写得最多,字写得最好,就抄这个了。”

    何掌柜笑眯眯地点点头,道:“本店就是《三字经》最好卖,孩童启蒙都是用这个的。”

    顾青明在一旁看了,忙道:“到我了,何掌柜,你看看我行不行?”刚刚他一直在磨墨呢。

    “公子请。”

    顾青明照样默写了一段话。

    何掌柜仔细看了看纸张上的字,又看了看顾青明,沉思不语。

    顾青明的脸都红了,自己的字是比不上云弟的,可是也差不到哪去啊?都是工工整整的,虽然大小不是很一致,可是不仔细看的话根本就看不出来。他毕竟比云弟白长了5岁,自己也在很努力地练字好不好?

    “这是我大爷爷的大孙子顾青明。”顾青明几乎没进过这家书店,一旁的顾青云也想他成功,就忙介绍道。

    “原来是顾大公子。”何掌柜回过神来,笑道,“这样吧,顾大公子可以抄话本,现在的话本很流行,要求不高,只求字迹清楚即可,抄一本两千字的话本大概有200文钱,公子,你看这样如何?”

    顾青明一听有钱挣,就立马答应了。

    顾青云见是话本小说,也很是好奇。这可是平日里顾伯山不让他翻阅的,说会让人学坏。他一直都很好奇,不知道现在的小说发展到哪一步了?话说古代有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者一雅一俗,相互对立,各自的受众不同。

    文言小说是写给文人看的,而且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文人。白话小说是由民间伎艺“说话”转变而成的,创作白话小说的作家多是由中下层的知识分子构成,他们写的白话小说语言通俗易懂,读者的文化水平不高也能读,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发展得非常快。

    “何掌柜,现在不是书本雕刻印刷很方便吗?怎么还要抄书啊?不能直接印刷吗?”顾青云忙问道。

    这么一本一两千字的短篇白话小说应该要卖300文钱才能收回成本,如果直接印刷不是更便宜?

    何掌柜一听,胖乎乎的脸很是惊讶,道:“怎么可能印刷?一般的话本小说只印上千本的话都会亏本,除非是确定能大卖的话本我们才会印刷,一般的就让人直接抄写了。”

    顾青云一听,觉得有道理,貌似前世的时空直到民国初期,印书还是很贵的,更别提现在,是自己想当然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印书的价格昂贵,才有他们这帮书生来抄书赚钱。

    三人说话的时候,何掌柜就抽空指挥伙计把他们要的书籍和白纸都准备好。

    留下押金100文后,顾青云摸摸已经瘪掉的荷包,发出一声深深的叹息,依依不舍地从书店里出来了。

    唉,虽然觉得书箱一下子轻了一些,但是从小到大攒的私房钱几乎都在这里了,他偷偷摸摸攒下这些钱容易么?幸亏只是押金,还能要回来。

    顾青明倒是没在意这个,他捧着一本叫《国色天香》的话本,如获至宝。

    “一直听说过这个,可是我从来没看过,现在终于看到了!”

    顾青云一听,就皱眉道:“大哥,如果你沉迷于话本小说的话,那就得不偿失了,到时大爷爷肯定会打断你的腿。”

    顾青明闻言,忍不住打了个寒颤,看了看四周,还是人来人往的,就忙承诺道:“云弟,你放心,我会注意的,我可不想让爷爷他们失望。”

    最好如此吧,顾青云都不知道自己带他去书店是对是错,要知道即使到了后世,初中生或高中生因沉迷于看小说而荒废学业的例子还是有的,他真怕顾青明也是如此,那样的话,自己不就对不起大爷爷一家吗?

    那自己真的要成为罪人了!

    回到私塾,除了他们两个外,另外还有四个人都是乡下的,中午都不回去,他们自己带有午饭,都是在学堂吃了后就休息一会或者继续学习,所以整个学堂都是静悄悄的,没有喧闹声。

    顾青云和顾青明分别回到自己的学舍,各干各的事。

    甲班的学舍没有人,顾青云先是关上门,躺在长凳上小睡了半个小时,这才迷迷糊糊起来,用手帕沾了点葫芦里的水擦脸,清醒过来后又绕着学舍走了一圈,这才开始摆开笔墨,准备抄写《三字经》。

    不过因为他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所以根本不用看书籍,直接就默写了,非常方便,速度也很快。

    一般不是专业抄书的人抄写完这本书最快也要两三天,一般要七八天,甚至要半个月,顾青云自己写字是比较快的,这是他每日日书一千字练就的速度,而且他的字很是工整,大小一致,几乎不会写错字,这样的话,这一页纸就不要重写,相应的,抄书的速度就会加快。

    书店给的纸张是按照一本样书的平均页数再多上几张,如果自己写的错页少的话,剩下的纸张就是自己的了。

    作者有话要说:  待会改错别字。

第222章 惊奇

    第222章 惊奇

    知道自己要当爷爷了; 顾青云开心得很; 加上顾永辰通过乡试的消息; 双喜临门,这些天他是走路都带风,任谁都能看出他的心情很好。

    对于顾永辰名次挂在榜尾的事情,顾青云看得很开,他不可能要求每个儿子都考中解元。且顾永辰从皇家书院结业后就开始进行科考,他不像顾永良; 还到国子监进修过一段时间,接受过他和方仁霄的专门小灶培训。

    顾永辰当初最多在他们培训顾永良和陈桥时,顺便学习一下而已,主要精力没有放在他身上。如今他能考上举人; 顾青云就已经极为高兴了。

    像他家二弟他们一直没考中; 三弟顾青安这些年连院试都没通过; 除了日常学习; 已经一门心思经营他的装裱、书画店了。

    简薇同样如此,一连几天都在和连氏做小衣服什么的准备寄回去; 忙得不亦乐乎。要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