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

第209章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209章

小说: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吧,他来这里长到十岁,的确没见过这么精美的点心。

    赵氏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好了,你过去吧,他们快回来了。”

    顾青云捧着盒子走了几步到他们的地盘,放下来后就听到赵氏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好了好了,小祖宗,你不想吃就扔了吧。一有点不如意就不肯吃,外面多少人想吃都吃不上这个呢。”

    “奶奶,人家就是不想吃嘛,今天这个糕点的味道不新鲜。”

    “这都放了半天,又不是刚出锅的时候,当然不新鲜了。”

    ……

    顾青云暗自琢磨了一会,把刚才的事情重新想了一遍,越想越不对味。

    怎么师娘好像对自己有意见?难道是自己太敏感了吗?还是自卑心态在作祟?可是自己有什么好自卑的?

    他正在郑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视线转到赵氏身上的时候,发现她和之前没什么区别,态度自然,仿佛刚才的话很普通一样。

    自己是不是太敏感了?

    就在这时,何谦竹他们带着一身的凉气回来了。

    “青云,那边的潭水很凉爽,你可以去洗洗脸。”何谦竹俊秀的脸庞干干净净的,笑着提出建议。

    “不用了,我不觉得热。”顾青云摇摇头。

    “太阳正大,再等一会才回去吧?”赵文轩有点担忧自己能不能受得住这热气。

    众人同意了。

    这次轮到师娘和何小娘子出去了。

    剩下的人在凉亭眺望,只见远处阡陌交通,金黄色的水稻田里稻浪滚滚,被风吹得一浪接一浪,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凉爽的山风扑面吹来,心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畅。

    顾青云见此情景,连刚才的想法都暂时放下了。

    何谦竹忍不住诗兴大发,随口做了几句诗,是咏叹眼前景色的,众人听了拍掌叫好。

    顾青云狗腿地在一边帮他磨墨。

    何谦竹提笔写下,众人聚在一起观看,还讨论是不是哪个字要改一下。

    顾青云在一旁读了一遍,很是郁闷,难道古代人都那么厉害吗?几乎可以说是出口成章了。

    赵文轩见何谦竹大出风头,也不甘示弱,自己也写了一篇。

    大家又分析了一遍,把其中几个字改了一下,又赞了赵文轩。

    顾青云虽然觉得有点心得和收获,但心里更郁闷了,他看向赵玉堂,对方正满脸的赞叹,似乎没有想写诗的冲动。

    他忍不住松了口气,看来不是每个人都有看看就能写一首诗的天赋的,还是有人和自己一样,写个诗要抓耳挠腮,斟酌再斟酌,最后出来的成品还被夫子说成是不堪入目!

    “青云,到你了。”何谦竹左手负在身后,右手按在腰间,山风吹过,衣袂翻飞,显得格外地风度翩翩。

    “你们看到这个可以写诗,我看到稻田只想着家里的稻谷该收割了,夫子是不是可以放田假了?”顾青云一脸的苦恼。田假相当于现代的农忙假,有十天。

    众人一听,忍不住哈哈大笑。

    这时,赵氏已经回来了,她见大家都很高兴,就忙询问情况。

    何智连忙献宝似的把两人做的诗给她看,何谦竹想阻止都来不及。

    赵氏是识字的,她仔细看了一遍,又看看何谦竹和赵文轩,微笑道:“不错,不错,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作出这么一首诗,你们也算是才思敏捷了。”

    何谦竹和赵文轩的脸顿时红了,呐呐地说不出话来。

    几人又等了一会,见路上的行人少了,诗兴也发了,就准备下山。

    路上,顾青云忍不住在赵玉堂面前赞叹道:“我之前还以为何师兄的诗比文轩师兄好,文轩师兄的经义比何师兄的好,没想到现在一看,两人做的诗都不相上下,看来这段时间文轩师兄在家很努力。”这是他的真心话,他虽然没什么作诗水平,但一点鉴赏力还是有的。

    两人的水平虽然比不上大家,但以他们的年龄来看,委实不错了。

    赵玉堂噗嗤一笑,趁着大家不注意,就笑道:“你还真信他们是现场做出来的?我估计从我们预定要来这里的时候,他们早就在家准备好了。”

    顾青云一听,表情都凝固了。只见前面的赵文轩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再一看何谦竹红彤彤的耳根……

    顾青云在练习毛笔字的时候也想过这个办法,不过认真考虑后,还是没有实行。主要是他现在太年幼了,骨头没长成,他怕到时自己的手会变成残疾或弯曲变形,影响之后的科举考试。于是,他最终只能选择在墙壁上日书上千字,寒暑不歇,这才把字练得像样点。

    要准备去镇上做点抄书的行当了。他想,不能光靠家里,虽然现在经济状况好了些,但以后赶考需要的钱更多,自己能赚点钱也不错,还可以顺便练字。

    还有,自己到底要去哪家私塾读呢?

    第二天,他照常去顾伯山家上课,进门和大奶奶行礼问安后,这才走进书房。

    书房里,顾青亮和顾青明正在读书,顾伯山还不见人影。

    看到顾青云来了,两人同时停下读书的动作,对着他笑。

    “不用理我,你们继续,大爷爷呢?”顾青山摆摆手,顾青亮晚他一年开蒙,可惜他有个溺爱他的娘亲,加上他自己心思不在读书上,三天晒网两天打渔的,顾伯山主要的心思都在他和顾青明身上,有时候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今天苗家那边有人要闹着分家,我爷爷要去见证,顺便还要写分家文书。”顾青明神秘兮兮地眨眨眼,道,“昨晚我还见苗二朗他娘子拿着一篮鸡蛋来我家呢,可惜我爷爷没收。”

    “爷爷当然不收了。”顾青亮站起来,挨挨擦擦地在屋里转转,遗憾地说道,“爷爷说这种事不能掺和进去,他们怎么分都由得他们,只要不是太离谱就行了。”

    “反正我觉得苗大朗不会吃亏,他可是长子呢,就是苗家老大娘偏心二儿子,可她以后还是得跟老大一起住。”顾青明说完就斜睨地看了一眼顾青亮。

    顾青亮顿时跳了起来,怒道:“哥,你这是什么意思?怎么这么看我?”

第233章 纠结

    顾青云消息是比一般人灵通,但如今还没有多少新的消息传出; 只知道泉州和宁波的战舰已经出海; 先锋水师稍胜了一局,击落一艘船; 但最终的结尾如何还得靠水师用命。这又是在海上; 没有无线电; 不能时刻有消息传回来。

    朝廷对于这一战早就有了准备,但战争爆发比大家意料的快; 比预先估计的时间提前三个月以上,有些准备还不够完善,不过既然战争已经来临,大家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内阁的安排下,给战场上的将士们提供各种便利,努力想让战争胜利的天平往自己这边倾斜。

    六部中,现在最忙的是兵部和户部,工部先期的工作已经完成; 战船早就改造好,交付给兵部,如今的任务是要建造更大、更先进的战船。

    前朝早有名将指出; “海战不过是以大船胜小船; 以大铳胜小铳;以多船胜寡船; 以多铳胜寡铳”,本朝的将士深以为然,而这几年; 得益于海外商贸的发展,朝廷在造船方面一直有投入,特别是南京和山东的船坊,这是国内最大的。

    除此之外,东南部的沿海地带,从南到北的造船作坊数量极多,其中有官办的,也有私人的。

    针对造船,有些地区还产生了相配套的产业链,有卖木材、铁钉、绳索、桐漆等作坊。

    这些发达的造船产业同时也给他们工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起码他们可以把某段材料外包给私人作坊。这里面的利益纠葛极为复杂,顾青云接手后,有上面左右侍郎的提醒,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多管。

    他唯一牢牢抓住的是成品船的质量验收权力,质量不合格就不给予通过,不会让任何一艘质量不达标的船只驶出船坊,不会让其出现在战场上,这是关于自己身家性命的问题,不能糊里糊涂,否则他宁愿辞官,也不愿意继续做下去。

    所幸在这一点上,只要头脑还清醒的人还是能理解和支持的。总而言之,上面的官员摆出这种态度,下面具体办事的人自然知道该如何去做。

    再者,如今可不是文贵武贱,一个不好,让兵部的人发现工部拿一些滥竽充数的战船给他们,那肯定会把事情捅出去,整个官场都得震一震,没有人站出来负责是不可能平息得了的。

    海战还在继续,京城里绝大多数的人日子还是照常过,所幸事先有准备,粮食的价格保持平稳,百姓的生活暂时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这天下午,顾青云终于把今天的公文处理完毕,等他站起来活动手脚时,发现已经过了散值时间,司务厅的吏员还在他办公房的茶水间候着。

    “大人。”吏员小跑过来,神态恭敬地询问,“您需要什么?”

    顾青云摆摆手,微笑道:“不用,本官准备离开。对了,司里的人可是全都散值了?”

    “还有米大人在办公。”

    米主事?顾青云想了想,就道:“本官这里不用侍候,你可以回去了。”这是都水司司务厅的小吏,郎中和员外郎都有一人贴身侍候,做些倒茶端水跑腿的活计,一般而言,顾三元也会在茶水间一起待着,只是他今天不在,这才有其他人走近前。

    顾三元不在,他是跟着顾永良到翰林院去了。方行到底经验不足,顾青云不放心,就让顾三元先带他一段时间,以便能早日帮上顾永良的忙。

    把小吏打发走,顾青云收拾好东西,把机密的文件锁好,刚想清洗毛笔时,就看到陈小满回来了。

    小满原来姓陈,无父无母,成亲后就用回自己的本姓。

    “老爷,这种小事您让小的来做就行,怎么能让您亲自动手?”陈小满一见顾青云在干活,就赶紧快走几步,也不敢伸手抢,只能可怜兮兮地望着他,“这种活还是让小的干吧?万一被太太知道了,小的肯定挨骂。”

    太夸张了吧?简薇可不会管这种小事。顾青云见他表情丰富,只能放手让他来清洗,一边问道:“领完冰块了?”现在是八月初,天气很是炎热。

    今天又是工部发冰块的日子,顾青云有职务之便,工部的人自会帮忙把冰块运到他家里,只是他还需要去签字确认,这个步骤不能省,一般是由官员的贴身随从或管家代签。

    “回老爷,事情都办好了,来领冰的人排队排得老长。”陈小满清楚顾青云的性子,有什么话都敢直说,“还有人仗着自家老爷的品级高就插队,惹得其他人敢怒不敢言。”

    顾青云默然,这种事还是偶有发生的,总有官员性子颇为跋扈,俗话说有什么样的主子就有什么样的下人,不足为奇。

    把事情做完后,顾青云就关门准备回家,他刚想到米主事的办公房看看,就正好见到对方从里面出来。这下好了,两人可以一起走。

    谈论了一会儿战事后,顾青云二人不知怎么的就说起最近木材价格上涨的事。

    “如今造的船多,所需木材也多,以后上了年头的好木材就会越来越少,那时价格肯定上涨。”米主事吐槽,“从海外运回来的木材大都是珍贵的檀木、鸡翅木等,这种可不会用来造船,都是用来做家具。”

    他言者无心,顾青云听者却有意。他也看到相关的公文,这两年木材的价格的确逐渐提高,为了以后的可持续发展,貌似这里面有文章可做。

    适合造船的木材主要有杉木、松木、柚木、榆木、樟木等,船只不同的部位要求不同的木料,而树木的生长环境大都要求不高,完全可以号召造船坊附近地区的人种植这些树木,最好是全国的人都在种,即使只在屋前屋后、庭院、村路两侧种植,若干年肯定能派上用场。

    毕竟蒸汽机时代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临,铁船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建造。

    这可以写成一篇奏章上报,行不行是另一回事,他做不做是自己的事。

    还有他自己也可以写信回老家,让他爹买几座荒山,再种植适宜的树种,几十年后又是一笔留给后代的财富,这些树木还是可以做成家具的。

    就这么办!回去就写信。

    这边,米主事不知道这短短的几步路顾青云的脑袋里就转了几个念头,他又说起其他事。

    见他把话题转到孩子们的婚事上,顾青云终于打起精神来,笑道:“是的,孩子们的婚嫁事的确难办,如今不是咱们年轻那会儿,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现在的年轻人自由多了,他们可以在各种宴会上见面,再有各家的老夫人喜好做媒,最后还有每年的上巳节可以去游玩……咱们做父母的不好强迫,总归要孩子们自己愿意才好。”

    米主事一听,微微一愣,随即回过神来,附和道:“是这个理,是这个理。”心里已经明白顾青云的暗示,他也不恼怒,毕竟这婚事讲究你情我愿,要不是他觉得顾家的儿子优秀,他也不会主动提出,毕竟他认为自家的姑娘不愁嫁。

    顾青云忍不住一叹,他应该没有和米主事做亲家的机会了,据简薇所说,顾永辰似乎对卢家的二姑娘有意。

    其实米家也是很不错的,是个大家族,三代都有人出仕,在官场的根基比他们顾家深厚,米家大姑娘还是嫡长女,顾青云听简薇赞扬过,对方是个优秀的女孩。加上米主事的品级比他低,相比卢家,他们和米家是门当户对。

    只是顾青云想到顾永辰是小儿子,有个得力的岳家是件好事,自然不会反对。

    是的,顾青云听简薇的意思,大概是因为卢开云的关系,有先入为主的想法,顾永辰就和卢家二姑娘看对眼了。

    还有,如果这门亲事能成的话,那嫁到他们家的儿媳就都是排行第二的姑娘。

    真是缘分啊!顾青云暗暗感叹,脸上不自觉地露出笑容。

    如果能顺利解决小儿子的婚事,这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和米主事分开,顾青云不到半个时辰就回到家,刚进门就看到顾永良和庞庭深在前院那里拉弓射箭。

    相比顾永良的准头,庞庭深有些惨不忍睹,不过看他的样子,那是乐在其中,练习得很认真。

    见到他,顾青云不由得升起一股嫌弃之感。

    “顾伯伯,您回来了?”庞庭深一见到顾青云,立即把手中的弓箭放下,直接迎了上来,嘘寒问暖,比顾永良这个做儿子的还要尽责。

    顾青云扶额,挥手道:“我很好,深深,你忙你的,我先去换身衣裳。”

    “好吧,那我继续和良大哥一起。”庞庭深笑眯眯的。

    等顾青云回房换衣服时,简薇就先问起战事。

    “暂时没有消息传来,不过先前小胜了一局,大家的情绪还是很乐观的。”顾青云嗅着简薇身上传来的淡淡香气,问道,“今天你不是去方家帮忙了?”方姝儿和六皇子的成亲时间定在今年九月下旬,为了这场婚事,夏氏他们早早就从南京赶回来了。

    现在方子茗已经调到河南洛阳任知府,一下子升为正四品,他是单独上任的,父母妻儿都回到京城准备婚事。

    除了方子茗升官外,顾青云认识的人中,庞喜林也升了,是正六品的通判,还是在贵州,他原先任县令的府。

    顾青云自己官职没有变动,这是他早就有心理准备的。

    “早就回来了,现在大伙儿都在关心战事,这场婚事还不知能否按时完成。”简薇有些忧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