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

第21章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21章

小说: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青云很肯定地点头,嘴里却说道:“大概吧,谁知道呢?又没做过研究,不过的确不好,容易头晕,反正你也不缺这么一点时间,还不如背书呢。”

    “背书的话又吵到你。”

    “没事,我就当催眠了。”顾青云闭上眼睛,不再说话。

    不久,耳边就响起了何谦竹略微低沉的声音,他微微一笑,随着车身的摇晃,缓缓入睡。

    自从大丫和何常春订亲后,他和何谦竹的关系就更好了。

    睡了一觉起来,车队已经停下来吃中饭了。大家也只是升起火堆把水烧开,然后一人一碗热水,就这样就着热水吃干粮。

    干粮吃了后,商队把在周围走动的人叫了回来,车队再重新出发。

    这次顾青云没有再睡了,他把空间留给何谦竹父子,自己跑去和顾大河学赶牛车。

    “你学这个做什么?胡闹。”顾大河笑骂了一声。

    “以防万一嘛,爹,你就教我吧。”顾青云觉得难得有机会当然要学了,这相当于现代去学驾照啊,男人怎么能不会开车?万一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办?什么都会一点才好生存。

    顾大河无奈,就跟顾青云慢慢解说了,当然,还不敢让他上手。

    晚上在一家路边的驿站过夜,本朝规定老百姓也能进入驿站,所收取的费用可用于维护驿站及驿站人员俸禄的开支。

    驿站看起来还不错,起码比较干净,不过商队睡的都是大通铺,货物有专人看管。他们的牛车也卸载下来,把牛牵到槽房里,自有驿站的人员来喂养。

    顾青云父子为了省钱,和赵文轩合开了一家下房,里面只有两张床榻,除此之外连转身的余地都几乎没有。

    不过三人也不在意,不用睡大通铺已经很好了。

    顾青云父子同睡一张,赵文轩独自一张。

    很久没和顾大河一起躺在一张床上了,顾青云有点不习惯,这可不是小时候啊。不过听着顾大河的呼吸声,慢慢的,他也睡着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没有矫情的机会。

    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商队的管事就说下午可以到府城了。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很高兴,尤其是顾青云,再一次感受到了古代交通的坑爹程度,出门在外,什么都不方便。想一想现在考府试就要走这么长时间,以后去郡城考院试呢?不是更麻烦?

    古代的一个秀才含金量真是高啊,要辗转三个地方考,难怪花的钱多,估计很多都用在去赶考的路上吧,衣食住行哪样不需要花钱?

    当天下午,他们终于到达目的地了,一路平安,什么都没遇到,赵父忍不住说现在的出行的确安全多了。

    临阳府有着还算高大的城墙,城门口人流络绎不绝,到了这里,商队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大家交了进城费后,就准备分开。

    何谦竹父子有亲戚可以借住就直接告辞离去,其他一起赶考的人也因为各种原因离开,最后还是只剩下他们三家。

    赵父有外出的经验,通过询问商队的人,很容易地找到一家价格适中、干净整洁的客栈。

    最近临阳府治下的县城有很多人来赶考,考场附近的客栈基本上都爆满了,他们选择的客栈是离考场远了点,但胜在比较安静,而且还有上房和中房空着。

    上房就像那种一房一厅的,一两银子一天,包三餐,还有肉。中房只有一个房间,里面一张床,500文钱一天,也包三餐,如果不包的话只需要400文钱,下房非常狭窄,还要跟人合住,环境比较吵闹,更别提大通铺了。

    这么贵!价格足足比县城的多了二倍!顾青云父子两人吃了一惊。

第28章 府试

    客栈掌柜淡淡地说道:“客官定哪一间?再不定就没有了,我们这个价钱已经很公道了,你现在去哪都是这个价,离考场近的那些客栈足足比我们多了一倍!就这样,还有些人没找到地方住哩。再说了,去年在我们客栈住的可是有两个人考上童生的,喏,就是这两间一号和二号上房,现在早就被人定下了,他们旁边就只有三号房和五号房了。”

    几人回头看了看,发现客栈门口这么一会又来了一辆驴车。

    最终,赵玉堂父子和赵文轩选择了上房,顾青云父子选择了中房,不要包餐。

    “爹,这个房间还是挺宽敞的,够我们两个住了。”顾青云两人把行李搬进屋后,转了一圈,房内有一张床,可以睡得下他们两个,此外靠窗还摆放着一张八仙桌,两张椅子,桌子上有一只茶壶和几只杯子。

    “你睡床上,我睡这里就行了。”顾大河选好地方后就把他带来的行李打开,把零散的竹子和木头敲敲打打就组装成一张竹榻。

    顾青云看了目瞪口呆,笑道:“爹,你怎么从家里把床都带来了?”被子之类的带就带了,毕竟有自己的牛车,可是竟然连床都带来了,虽然这张床不大。

    “省钱啊,要不然来这里还得和你一起挤,要客栈加床还要多给几十文钱,有这个钱还不如多买点好吃的。”顾大河不以为然。

    “……”顾青云无语。

    顾大河还一边收拾行李,一边问道:“你的那个同窗赵文轩真不会过日子,他自己一个人要个中房不是很好吗?”

    顾青云把他的书本都小心地摆放在八仙桌上,一一抚平封面,闻言头也不回,道:“爹,那是人家的事,文轩师兄有钱自己住好点有什么关系?”

    “是没关系,我只是和你念叨念叨。而且我觉得他家也没多少钱啊,一个老娘养着一个读书的儿子,刺绣有那么赚钱吗?”顾大河怀疑,随即也觉得这与自己无关,就摇摇头道,“人家有家底我们的确不知道,我这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整理好行李后,顾大河就出去看自家的牛了;免得客栈怠慢它。

    顾青云自己则留在客栈开始看书。

    当天晚上他们还去逛了夜市,听店小二说,这里的宵禁是在晚上亥时之后,因此夜市里人流如织,商品众多,应有尽有,让长到11岁才第一次看到如此情景的顾青云目不暇接。

    虽然和现代他去过的一线城市完全没有可比性,但那古香古色的街道和人流,有着电视剧无法演出来的鲜活和人气,给了他另外一种震撼。

    只是南方的一个府城就如此繁华鲜活,那相当于现代首府的郡城呢?还有京城呢?

    总之,临阳府的繁华给顾青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里的人流量比林山县大多了,人们的衣着比林山县的看起来体面不少,加上白天进城时林立在街道两旁的店肆,让他对这里充满了好奇心。

    可惜府试将近,他不可能跑出去玩耍,反而要抽出时间和同客栈的考生一起交流感情。其实主要就是交流一下有关于主考官知府的信息,比如他是喜欢文采华丽的,还是喜欢语言实际点的?是爱好经义还是诗赋?这些都是考生关注的焦点。

    市面上流传的消息真真假假,有些甚至还会互相矛盾,顾青云几个坐着分析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毕竟没有人脉,消息来源也是大众化。

    接着,书店里又出了一份前几年的府试试卷,引起了考生们的争相购买。只有小小二十几页的小册子,就要卖1两银子!还你爱买不买,不买滚。

    你不买别人买了,那万一今年出的题目在里面,那不是亏了吗?所以很多人都是咬着牙买的。

    顾青云看着这一幕幕的剧情,只觉得好熟悉!

    看来古往今来考试都是大同小异,连考生们的情绪都是如此。

    因为府试过了后就是正式的童生,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分量。特别是在乡下,这是识字率低下的地方,更会受到尊重,这个时候你在乡下开个私塾也没人说你不够格,或者村民和邻里有纠纷的时候也喜欢叫你去评判。

    当然,受重视的程度与你的年纪有关,你年纪越小,人们越是不敢小看你。

    像顾伯山这种又例外,他毕竟是一村之长,虽然没有什么权力,但是村民落户、买房、置地都需要通过他去办理,要不然人家里正哪里知道你是谁啊?不会给你审核的。

    所以顾青云才觉得这个时候的气氛和县试比起来紧张很多,这里的考生情绪都紧绷得厉害。

    赵文轩和顾青云都没有去买小册子,赵玉堂不差钱,跟风买了,看了后还把小册子拿给顾青云两人看。

    顾青云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发现除了有些经义自己把握不准,其他的自己都会做。

    赵文轩则拿着小册子在沉思。

    “你们看吧,我还是回房去看书好了,看这个不靠谱。”只要不是作弊,流传得越广的东西主考官肯定是不会出的,最多能判断一下主考官的出题风格。可是这方面他看了也不能总结出来,因为这个知府是新上任没多久的,与其花心思弄这个,还不如用多点时间看经义。

    “……”赵玉堂伸出手想制止,却还是看到顾青云无情的背影。

    “这样好吗?也不讨论一下?”赵玉堂咕哝。

    “是没什么好看的。”赵文轩把小册子扔给他,起身也走了。

    除了第一天顾青云出去逛逛,把考府试的手续办好外,其他时候他都在留在客栈里安静地待着,自己做自己的事,最多就是到客栈的后院转转,在房里做做俯卧撑锻炼一下。

    顾大河不想留在房里打扰儿子,就天天出去逛,想看着是不是能把腌制咸鸡蛋的方子卖出去,换点银钱回来。他们做咸鸡蛋做得时间长了,熟练度增加,老陈氏他们就开始进行几番实验,用了山上的山泉水,又加入一种植物调料,不断改进,现在比刚开始的好吃很多,连酒楼的掌柜都说他们的方子已经可以值点钱了。

    本来他们不想卖方子的,还想着留着细水长流,可是最近顾青云要花的钱越来越多,明年又要去郡城考院试——家里人都认为他一定能成为童生的。

    而家里的鸡群已经饱和了,再养多一点就照顾不过来,也容易发生瘟疫和意外,最后得不偿失。即使现在村里养的鸡多了一些,可总数也差不多是那样了。

    这一年来,县城的酒楼基本上每个月就只要300个鸡蛋,偶尔有一两个月达到500个,这样一来平均每个月差不多能挣八钱银子,加上卖出去的鸡,一年可卖得有四五两,虽然在其他农户看来这一年十几两银子已经非常多了,但是要供顾青云读书还是感觉不够用。

    他们还和酒楼签订了契约,约定在林山县内只能独家供应。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去散卖。可是,自家和村里也没有那么多鸡蛋,最后还是得去跟别的村买鸡蛋,自己再腌制,挣个辛苦钱。

    这两个月就是这样,顾季山每逢集市的时候都会顺便拿鸡蛋去卖,生意有好有坏。

    现在想把咸鸡蛋卖到其他地方去都不行,没有原材料,路又远,想法不实际。

    顾青云虽然不知道家里具体存款的数额,不过他大致算了下也能猜个*不离十。

    发家致富,任重道远。不过他相信,只要他读书好了,这一切都会有的。可惜,要想考取功名,前期没有钱又是非常困难的。

    这就是大多数寒门学子遇到的难题了。难怪话本小说里,落魄书生都会娶一个有大把嫁妆的商家女回来,然后努力读书,用妻子的嫁妆支撑自己考取功名,话本小说的结局当然是书生被高官看中,又娶一个大家闺秀回来。至于原来的原配商家女?看作者的心肠了,好的话就是降为妾室,坏一点的话就直接来个病逝。

    现在顾青云偶尔也会抄一两本话本,毕竟来钱快,不必讲究字体,只要能让人看清楚就行。每当他抄到类似的情节时,还是可以理解主角前面的选择的,但是后面的他就不敢恭维了,会让他气得火冒三丈,这都是那些什么落魄书生的yy吧?

    难道现在就流行这种话本小说了?

    他偶尔也会琢磨着自己要不是亲自去写一本,但一想到自己的学问还不够扎实,时间不够,就暂时不能在这种事情上分心,还是等他考上秀才再说吧。

    四月十五日,府试正式开始。

    临阳府下辖5个县,他们林山县是人口最少的,是下县,其他四个县有一个是上县,两个是中县,一个是下县,县试是根据县的大小来决定录取名额,但也多不了多少,五个县加起来一共有120余人,到了这一步,淘汰率也高了,听说这次只会录取前45名。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大家看对方的眼神都不对劲了。

    赵父更是去城外的文曲星庙拜了又拜,保佑赵玉堂能上榜。顾大河也一起去了,顾青云怎么劝说都不听,回来后还喜滋滋地告诉他,庙前算命的老瞎子说他这科肯定能中。

    顾青云看着父亲高兴的样子,无力吐槽。

    和县试一样的流程,只是检查的时候更为细致严格,这次连顾青云带来的馒头都掰开几份检查了,最后回到自己手上的食物已经变得破碎,可能还会有某个人的手印在上面。

    当然,如果不想吃这些的话,可以买旁边衙役贩卖的食物,这个虽然价格贵了点,但是不用被士兵检查。

    做生意做到这里也是厉害了,顾青云只能叹服。

    这次他的号房格外不同,因为是县案首,所以他要和其他四个县的案首坐在第一排,正对着知府等官员,据说这样是为了检验各县案首是否有真才实学,下面的知县是否会弄虚作假。

    他们几位案首还互相看了对方一眼。

    顾青云注意到有一个少年这才十四五岁,气质和何谦竹差不多,很是文雅,他记得对方姓张,神态非常自信,气度不错。除了他年轻外,余下的三人一个是二十多岁的,一个是三十多岁的,一个是四十多岁的。

    他觉得大家的眼光都在观察自己。好吧,也许是他敏感了。

    本次府试只需考三场,考法与县试雷同,也是帖经、墨义和经义,最后一场加上一首诗赋,如同顾青云意料的那样,这次范围更广内容更深,经义的要求也提高。

    帖经和墨义还好,都是填空题和默写题,难不倒他,唯一难写的就是经义,有些他还没学完,有些是何秀才自己都讲得不清楚的或不知道的,可想而知,顾青云在这一场答得是比较艰难的。

    尤其是他还坐在主考官的面前,几位大人老是来看他的试卷,如果他会做就算了,可是有些不怎么会做的,他就很烦他们在他面前乱晃!

    这不是扰乱他的思绪吗?如果是在现代,他可以直接开口说,现在?只能忍了!

    最后他深吸一口气,发挥前世久经“考”验的优势,这才慢慢地平静下来。通过仔细回想,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这才把题目顺利答完。

    做完这一道题后,顾青云舒出了一口气,觉得背部有点汗湿了,忙把书箱里的棉布巾找出来擦擦,又喝了一口水,吃了点馒头和点心,这才开始看向最后一道题。

    诗题是《黄花如散金》,顾青云一愣,这个黄花是什么花?只觉得很耳熟,似乎在哪里听人说起过,是在现代听过,还是夫子说过了?还是自己在哪一本书看过?

    顾青云觉得有点头疼了,记得《礼记·月令》上有一句话,叫做“季秋之月,菊有黄花”,应该是说菊花吧?如果是菊花的话,他自己写有一首备用的,不用头疼了,直接用就行了。

    可是他又觉得没那么简单,好像还有另外一种说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