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

第211章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211章

小说: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不想什么就来什么,让人不喜的事情终于来了。九月初一,战报传来,他们夏朝竟然打输了!

    消息传来,举国沸腾,尤其是京城,大伙儿更是不可置信。据说永安帝还在早朝上大发雷霆,暴怒不已。

    作者有话要说:

    看大家为了顾景的婚事着急,请放心,我会给她一个好结局的,不过我会坚持我原先的大纲来写。

第235章 关注

    v章购买比例超过50%的读者可以看到正文,否则要等12小时。   “爷; 奶; 吃饭了。”就在这时,九岁的大丫清脆的声音传来; 她相貌清秀; 面色微微发黄。其实不止是她; 村里人都是这样,面黄肌瘦的。

    顾青云来这里后才发现以前看的电视; 里面的人很多都是穿着长衫或长裙的,可他现在见到的都是穿着裤子和短褐的老百姓,要不是衣服样式不同,他都觉得和现代的差不多了,女子的衣裙也没有拖曳在地,只刚刚盖住鞋面,走路的时候还会露出鞋子的样式。

    在他看来,老百姓要经常下地干活; 穿着宽大的衣袍很不方便,所以这种短、窄的衣衫应该是劳动人民专属的,而且都是麻布织成。

    在顾家; 织布也是家庭的重要收入之一。麻布的优点是强度极高、吸湿、导热、透气性甚佳; 缺点则是穿著不甚舒适; 外观较为粗糙,生硬。

    大人们都是穿麻衣,只有小孩; 特别是顾青云可以穿更加柔软的棉布,三位姐妹都是只有内里穿棉布,外裙还是麻布做成的。

    村里唯一穿长衫的就是大爷爷顾伯山了。

    大家洗好手脚后就围着一张长桌坐着,每个人面前都有两个大碗,一个准备用来装菜,一个是装饭的。

    这时,小陈氏和大姐大丫就抱了三个有脸盆那么大的盆子出来,这里面就是红薯饭、青菜和野菜混合,水煮黄鳝。

    老陈氏轻咳一声,拿起勺子开始分饭菜。

    是的,顾家就是分餐制,用老陈氏的话说,大家一起吃的话都会一窝蜂地夹肉菜,你争我抢的,显得很没有教养。

    分好了饭菜后,你爱怎么吃就怎么吃。

    在顾青云看来,他奶奶应该是享受那种大权在握的感觉,听话的就给多点,不听话的就给少点。当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爷爷、爹、二叔三个主要劳动力饭菜是最多最好的,女眷就少很多,特别是三个姐妹就更少了,只刚够吃饱。

    分完饭菜后,大家开始慢慢吃了,这时候,顾青云碗里就会有爹娘夹过来的黄鳝肉。

    “爹爹,娘亲,自己吃,你们辛苦,我不辛苦。”顾青云摇摇脑袋,用小手挡住碗口。其实,他的小碗里也是黄鳝居多,几乎没有多少青菜。这是他奶对他的偏爱。

    “我喜欢吃青菜,给我青菜就可以了。”现在是三月份青黄不接的时候,青菜还没长好,村里人都是和野菜一起混合吃的,有蕨菜和荠菜,野菜虽然做得口感不好,但营养很丰富。

    大家一副“这小孩怎么那么懂事啊”的欣慰神情。

    顾青云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接受爷爷奶奶和爹娘的馈赠,实在是他们干的活多,万一吃不饱干活累出病了,他怎么办?在这个家里,在他还没长大之前,他能靠的就是他们了。

    至于三位姐妹偶尔投过来的羡慕眼光,顾青云就无视了。

    吃完饭后,老陈氏就宣布二婶李氏下午不用去田里干活了,留在家里做饭就行。

    其他人都没有意见,毕竟李氏已经怀胎三月了,这次怀像不是很好,今天拔草弯腰的时候就不舒服了。

    刚刚吃饱饭,干了半天的活,大家都会回自己的房里歇一会。

    林溪村是七山一水两分田,水田少,山多,荒地多,那些荒地都被些石子、野草覆盖着,所以大家分的宅基地也大,村子里现在人口又少,所以每家每户的占地面积都挺大的。

    顾家也不例外。

    整个农家小院是坐北朝南,分有前后院,都是用篱笆围成的,还围着种了一圈的枸杞树、金银花藤,还有当地的一种荆棘灌木从,荆棘灌木从上的叶子和树皮都是刺,可以有效地抵挡牲畜,后院因为靠近山,就多围了一圈的木制栅栏,又种了一圈当地的绿竹。

    小院门口对着的正房有三间,左边是爷爷奶奶住的地方,还隔了一个小房做仓库,中间是堂屋,是待客和吃饭的地方,右边是厨房。

    左右厢房就是顾大河和顾二河住的地方,都是三间小房子。

    房子都是泥瓦房,本来屋顶是茅草的,自从一年前顾青云的身体不再需要吃药后,家里就存钱把茅草屋顶改成了瓦片,这样一来下雨就不会老是漏水了,整座农家小院看起来也规整了不少。

    据顾青云估计,整座院子占地面积有七八百平方米。

    顾家人很是勤快能干,后院是茅房、粪坑、猪圈、鸡笼、菜地,前院就种了葡萄、柿子树、桃树、李子树、枣树等各种能结果的果树,都是从山上移植下来的,多年来,要想吃水果就只能指望院子里的果树争气了。

    现在果树都长大了,每年还可以拿到镇上卖,多多少少有点收入。

    住的地方没有矛盾,离得比较远,所以大家可以说些悄悄话。

    此时,顾青云还和父母睡在一起,他的大姐大丫和二姐二丫住在隔壁。

    “哼,娘就是偏心弟妹,我怀栓子的时候还一直下地干活呢,大丫差点就生在田埂上了,现在才三个月还没显怀,就说干不得活了,真那么娇贵的话,嫁给我们家干嘛?不会嫁到镇里?”小陈氏回房后就开始愤愤不平。

    二婶李氏是隔壁村的,娘家有四兄弟,唯独她一个女儿,是四年前进门的,因为有娘家有嫁妆,刚开始还和小陈氏互别苗头。小陈氏是老陈氏的远房侄女,关系也不是很亲近,但小陈氏嫁过来后,当时只有她一个儿媳妇,还是过了一段婆媳相好的日子,可自从李氏进门后就不一样了。

    特别是在顾青云大哥夭折,顾青云身体不好的时候,即使老陈氏表面上是一碗水端平,但小陈氏还是觉得公婆更偏向二房。

    小陈氏和老陈氏的娘家都不在本地,当时逃荒的时候也失散了,现在还没能联系上。

    “娘这也是为了孙子。”顾大河把正在房里绕圈圈的儿子抓住,准备把他放在小床里睡觉。

    顾青云郁闷,他明明正在饭后散步好不好。

    “孙子?孙子,哼,谁知道一定能生孙子?要不是弟妹那年回娘家非要带儿子回去,还染病不治,你瞧吧,现在的顾家哪有我们这一房站的地?我一想到那年冬天栓子和二娃子同时发烧,娘和弟妹坚持要大夫先给二娃子看病我就心寒,明明我们栓子比二娃子病得还要严重。哼,不就是看我们栓子身子骨弱吗?结果现在活下来的还是栓子。”二娃子就是二房夭折的儿子。

    “好了,你别在孩子面前说这些。”顾大河看见眼睛亮晶晶的儿子就头疼,忙叮嘱道,“儿子,你娘说的话不要说出去。”

    顾青云猛地点头,小手捂住嘴巴小声道:“我谁也不说,爷奶也不说,我知道爹娘是最疼我的。”

    “我儿子就是聪明。”小陈氏很是欣慰,搂着他道,“在外面你就和你爷爷奶奶亲近点,但不要什么都说出去。”

    顾青云点点头。

    “你弟弟看起来是憨厚老实,可最后不也没意见吗?大夫还说了,要不是他来早一点,栓子就救不回来了,当时大夫还是你去背回来的呢。”小陈氏下结论,“反正,我就希望弟妹这次最好生个女儿。”

    顾大河叹了口气,这又不是由他们说了算。

    “栓子他爹,我想了想,为了栓子以后过得好一点,还是得用点手段。”小陈氏突然小声道,见顾青云已经躺在小床上闭上眼睛了,就给他盖上小被子,现在还是三月份,天气还有些寒冷。

    “什么手段?”

    “你觉得我们栓子怎么样?他很聪明的,你教他写自己的名字,多久了他都没忘记,平时学数数也很快,大丫都没他记得快。”

    顾家在前朝是个小地主,有两百亩地,当时为了供养顾伯山读书就卖了一百亩,为了最大限度占便宜,当时顾伯山在学堂里学了后就回来教给弟弟,所以顾季山是懂一点字的,他生了儿子后也把自己记得的字教给两个儿子了。

    所以顾大河也会写几十个常用字,在顾青云有意识的诱导下,也把自己会的字教给他了。

    现在小陈氏一说,顾大河就记起来了,忙点头道:“是啊,我们栓子聪明,我教他写的字他都记得了。”

    “栓子身子骨弱,现在虽然看着大好了,可你看,和别的同岁小孩相比,还是小了一圈,我怕他将来干不了农活怎么办?到时我们老了,还能帮他多久?现在,我想想,我们让他去读书怎么样?不用下地干活多舒服,你看大伯,前朝的时候老是考不上,结果新朝新立,他这么大年纪一去考,竟然给他考了个童生回来,还做了村长,现在,还想着去考秀才呢。”

    小陈氏很清醒,在这个家里,她是最希望儿子好的。她以后不能生了,如果不是栓子,可能现在早就被休了,即使她相公站在她这一边又如何?只要公婆坚持,他总有一天也会妥协的。毕竟没有儿子传宗接代,每个男人都不能容忍的。

    她要想办法为儿子打算打算。

    他在镇上做短工的时候就见过账房,体力活不用做,还有热茶和点心奉上。不像他们这些干活的,汗都流了几斤,一口水都没能喝上。

    “当家的,我再问问你,我们就这么一个儿子了,以后你年纪大了,朝廷征徭役的时候我儿子能干得了那些活吗?”小陈氏见相公有点犹豫了,就忙鼓动道,“他身子不好,这不是要他的命吗?我们可就这么一个儿子,以后二弟生再多儿子,那也不是我们的亲生骨肉啊。”

    顾大河又是一怔。

    是啊,现在新朝赋税比前朝少多了,不用交什么名目繁杂、乱七八糟的税,他们种田的只要按照亩数交三成的农业税就行了,可是人口要交的赋还是有的,三岁以上的,每人每年要交100文钱,不论男女,现在全家就要900文,明年二弟的女儿三丫就满三岁了,到时就要交一两银子。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晚上只有这章了。

第236章 谈心

    v章购买比例超过50%的读者可以看到正文,否则要等12小时。  可前世他的母亲根本就不领情; 于是剩下的鸡蛋就越来越多; 吃都吃不完,最后他外婆就指挥他把鸡蛋给腌制了; 咸蛋的味道非常好。

    现在; 他记起来了; 于是忙教给家人。

    刚开始顾青云说要腌咸蛋的时候,老陈氏她们还不以为然; 因为腌咸蛋这活儿村里的婆婆媳妇们大都会,包括她们。可是顾青云觉得她们腌制的咸蛋不好吃,难推销出去,就要求先用自己的法子来腌制。

    具体制法是:将新鲜的鸡蛋洗净,晾干(不能放在阳光下晒干),放入坛罐内。然后在锅中,按每五十只鸡蛋用四公斤水的比例,把适量的生姜、八角、花椒放入水中煮。待煮出香味后; 加粗盐两斤、少许白糖及白酒或黄酒。等卤水完全冷却后,倒入摆入鲜鸡蛋的坛内,以没过蛋面为宜。将坛加盖; 密封; 存放二十天左右才可以启封食用。'注'

    这个法子比其他人的做法复杂多了; 村里人腌制鸡蛋就是放盐,几乎没放其他调料。

    刚开始老陈氏还不同意顾青云胡搞,但顾青云为了说服她; 说这是从一本发黄的旧书上看到的,估计是秘方呢,结果第二天书就被买走了。

    当然,一开始的时候顾青云肯定不会把最适宜的比例说出来,他只是让老陈氏一一来试。最终,少量鸡蛋的实验后,发现有一种办法腌制出来的咸蛋出油非常多,味道还特别香。

    顾家人心花怒放,老陈氏一再强调,这是家里的秘方,谁也不能说出去,否则就是家里的罪人。

    众人都高兴地点头。

    通过实验,大家发现放酒是咸蛋多出油的关键,而且等咸鸡蛋腌制结束后,如果把腌好的咸鸡蛋放在太阳下暴晒半天后,会出更多的油。

    有了味道出众的咸鸡蛋后,这次费了一些劲就和一家规模中等的酒楼搭上线了,因为成本较高,所以鸡蛋的价格也跟着提高。和老板讨价还价后,每只鸡蛋可以卖出三文钱。

    顾青云不是很满意,可是他们没有人手和时间去散卖,大酒楼也看不上这个鸡蛋,老板又坚决不肯提价,找了几家店主他们出的价格更低。说到底,还是林山县太小了,经济水平不高,没有提价的空间。而且咸鸡蛋又不是什么绝顶美味,有些人还觉得新鲜的鸡蛋更好吃,或者已经吃腻了鸡蛋呢。

    这就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了,顾青云暗想。

    条件反射的,他赶紧算了下成本。生姜、八角、花椒自家和山上都有,不算钱。盐价现在不算贵,粗盐两斤16文,白糖和酒花费30文,这样腌制50个鸡蛋除去成本比在集市卖生鸡蛋可以多赚54文钱。

    相当于每次给酒楼提供50个鸡蛋,他们就有104文钱左右的收入。而酒楼的生意不错,咸鸡蛋的销量也还好,每个月需提供300…400个鸡蛋,相当于每月有600…800文钱的收入。

    因为卤水可以多次使用,所以成本又降了一些。

    他一算出来了,大家这才真正高兴起来。

    于是,后院的鸡场就真正成为了村里人的禁地,一般的人都不会让他们去看。当然,即使他们去看,也看不出个什么所以然来,真正的养鸡秘诀和腌制咸蛋的做法顾青云家人是坚决不吐口的。

    这样一来,本来村里人应该很有意见或说些闲话的,可是顾家的套种技术和山上植被腐烂的黑土可以肥田的消息就是顾家传出去的。为此,顾家在林溪村的威望又提高了一成,即使有人眼红说些酸话,也会有其他人出面维护了。

    毕竟,很多人家都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秘方,如果都逼着别人说出来,那不是想结仇吗?还会成为众矢之的。

    顾季山家非常高兴,这年头,农家每个月有超过半两银子的收入那是非常少见的。

    顾青云和二丫把后院的鸡都安置好了,就回到厨房帮忙大丫洗菜做饭。

    大丫现在15岁了,现在正在相看人家。她相貌清秀,不施粉黛,布裙荆钗,皮肤变白了一点,终于有一点少女的娇媚姿态。

    事实上,自从大丫12岁后,就要跟着家里人下地了,风吹日晒之下,皮肤粗糙呈小麦色。一直到了半年前,眼看大丫都要快说亲了,在顾青云的再三劝说下,老陈氏才同意让大丫回家养养身子,最好捂白一点,以后出嫁才好看点。要不然老陈氏才不会理会这些,毕竟家里每个季度抢收水稻的时候,大家都要下地干活,要不然暴雨来临,水稻没来得及收割,这一个季度的收成就不用指望了。

    到了这个时候,家里的饭菜就是顾青云和小他两岁的三丫做的,就这还是老陈氏特意给他派的轻活呢。

    而且,以前老陈氏唯一的女儿也是如此,一直在田里干活到出嫁前夕,更别提现在隔了一层的孙女儿了。

    在林溪村,顾青云从来没见过皮肤白皙娇嫩的女子,无论是妇女还是少女,都是如此。古代乡下的女人青春期实在是太短了,刚刚长到十几岁,才开始有了一丝少女的风韵,出嫁生了孩子后,就快速地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