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

第232章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232章

小说: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青云默然,是啊,好像大家都有一种朝不保夕的不安感,即使现在吏治清明,但还是担心一个小吏能给自家带来麻烦。他知道,这是前朝最后十几年的混乱给老一辈的人留下了惨痛的回忆。

    “爹,我今天送完栓子后就顺便去了一趟县城,买了粗盐后,就找一品香的掌柜了解了下牛市的事情,他说确有其事,过几天牛贩子就到我们这里了,他让我们如果想买的话就要准备好银钱,应该会比较贵。”顾大河见他爹陷入沉思,就继续说道。

    粗盐,他们因为要的量比较大,一向在县城里买,比在镇上少花十几文钱。

    顾季山他们精神一震,都紧盯着顾大河。

    顾大河却在沉思。

    老陈氏眼一扫,见大丫她们都听得很认真的样子,就指挥道:“都愣在这里干什么,赶紧去做菜烧水去。”

    二丫嘴巴动了动,想告诉她奶,她们都把这些弄好了,可还没来得及说,就见大丫朝她使眼色,于是就很顺从地出去了,顺便还把三岁的堂弟狗蛋也带出去了。

    顾大河这才又说道:“而且掌柜还说近段时间有些地方的鸡发生瘟疫了,鸡蛋和鸡明显减少,就让我们增加这个月的份额,他的价格也随着市价,加两成。”

    他说了个鸡蛋的数字。

    顾青云一算,就说道:“那这个月差不多有1200文的收入。”本朝是1000文钱兑换一两银子,当然实际上可能会有所波动,不过波动不大。

    “每次鸡瘟,只要我家的鸡群没染上,钱都会赚多不少。”李氏吸取了刚才的教训,想了想才答道。

    她的话让大家都露出笑容,虽然有点不厚道,但自家能多挣钱的感觉很好哇。

    “不过我家还有那么多鸡蛋吗?”小陈氏看了一眼老陈氏,柔声道,“娘,不够的话,是不是和以前一样,向村里人买?”

    “是要买的,加上我们以前腌制的,还没卖出去的,可能还差一点,到时老大媳妇,你就去村里找人买,按照惯例。”老陈氏吩咐道。

    小陈氏点点头,知道她的意思,按照惯例就是先找和自家关系好的,比如顾家的其他几房人啊,然后才是村里其他和自家走得近的。

    “卖鸡的话,现在有52只,还有35只母鸡在生蛋,我看了下,可以卖出2只老公鸡,还有10只老母鸡,它们都不能生蛋了。”顾青云想了一会就建议道,因为他经常去看鸡群,非常了解它们的情况,大家也就同意了。

    说完这个事后,大家的心情颇好,老陈氏就问起了大丫的亲事。虽然家里的很多事情她都一把抓,但是对于孙女的亲事她是不插手的,都由着自己的儿子儿媳做主,省得以后过得不好遭埋怨。

    这就是顾青云比较佩服他奶奶的一点,自己奶奶有时候觉得很霸道,但在有些事情上,她又放得宽,刚柔并济,把两个儿媳妇都管得比较服帖,为此村里的老妇人还向她取经呢。

    “哎,你们说以后大丫她们嫁了后,家里咸鸡蛋的秘方是不是就被带过去了,我们到时还能不能挣钱啊?”李氏突然想起这个问题,忙问道。

    众人一愣。

    而顾青云呢?他不会为了照顾顾青亮的情绪故意放慢自己的速度,因为这个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他要表现出自己的价值,无论是伪装起来的天赋还是勤奋的态度,实在是,他太需要这个机会了!

    他不想让家人后悔。

    所以顾青亮就悲剧了。

    顾伯山见状,生怕顾青亮以后厌学,就决定先让他玩一年,等懂事点再开始教,主要是和顾青云错开时间。

第267章 猜测

    顾大河和小陈氏看完顾永辰跨马游街的情景,大受震动。m。 移动网

    街道两旁的民众那热情的举动; 新科进士们春风得意的模样; 整体狂热的气氛让他们同样深陷其中。尤其是过后家中不断有人上门送拜帖的情景,更让他们明白顾家如今的地位。

    顾大河对着顾青云感叹道:“想想你们小时候; 再想想现在; 我是做梦都没想到咱们家能有这么一天!”

    顾青云笑了笑; 道:“爹,娘; 这只是暂时的,等过了这一阵,大家就冷静下来了。”他没有说什么“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之类的话语,就目前来看,三四十年内,只要他们家不作死,不掺和不该做的事; 最多是在冷衙门混日子,不会出什么事的。

    “栓子小时候有个游方道士来村里,说咱家祖坟上冒青烟; 还是官帽形状的; 娘看他说得太准了!”小陈氏拉着顾青云的手; 笑眯眯说道,“要是再见到他,定要好好感谢一番。”一脸的骄傲。

    这话一出; 顾青云脸上的笑意就滞了滞,他有些尴尬地咳嗽一声。

    话说,那个游方道士不是爹娘请来的吗?他当时在假装睡觉,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顾大河此时也想起来了,他朝小陈氏使了个眼色,佯怒道:“什么准不准?关他人什么事?今天的大好日子是咱家栓子和孙子们拼出来的。你以为上下嘴唇一碰,就能让咱们家走到这一步?那也太简单了,大家不用干活,直接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就行。”

    自打自家儿子当官后,当年为他批命的游方道士名声大噪,村里人说着说着都玄乎起来了,现在一听,孩子他娘似乎当成真话了,只有顾大河还牢记当初是怎么一回事,他以为孩子他娘是同样的想法,没想到她竟然忘记了!

    什么游方道士?那是他们花了一两多银子请来的骗子。

    小陈氏一听,突然想起前因后果,就不好意思地扶额道:“对对对,你爹说得对,什么道士的的话做不得数,要不是你争气,怎么说都没用。”

    “就是这个理,而且那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那什么游方道士约摸早就作古。”顾大河补充。

    顾青云把他们之间的眉眼官司看在眼里,忍不住笑道:“不管怎么说,只要咱们家还能保持清醒,好好约束族人,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爹,娘,你们可要好好保重身体才行,特别是娘,您晚上吃过饭后可要多走动,不能一直坐着。”

    “我哪有一直坐着?”小陈氏不服,“壮壮皮得很,我跟着他到处走都走不及。”

    顾青云只是低头把玩她的手,半晌没有应答,她说的是白天的事,到了晚上顾传恪一般是在书房接受他或顾永良的考核,考完后才让他出去玩耍,没多长时间就得洗澡休息了。

    因此和小陈氏在一起的时间有限。

    “要吃午饭了,你是在前面吃还是在这里吃?”顾大河赶紧转移话题。

    因为现在只有顾大河和老陈氏孝期还未过,所以一般情况下,早上和中午他们二人是在自己房里吃的,晚上才和大家一起。

    “在这里吃吧。”顾青云拉着小陈氏的手仔细打量,二十几年的养尊处优还是没能掩饰她早年的辛劳,她的手指关节粗大,这是养不回来的。

    让人去跟简薇说一声后,顾青云就在后院和顾大河、小陈氏一起吃中饭,看着桌子上扑鼻的香气,他满意地笑了笑。

    “爹,可不许吃那么多肉了,特别是肥肉。”顾青云见顾大河专门逮着那碗红烧肉吃,就忍不住劝了一句。

    大概是以前过惯苦日子,即便后来日子好过了,顾大河他们的生活也没有多奢侈,最多是在饮食方面改善,其中肉食是任吃的,而顾大河随了顾季山,特别喜欢吃红烧肉,还是肥腻软绵的五花肉,简直是无肉不欢,胃口还很好。

    这是顾永辰写信告诉他的。

    以前住得远就罢了,现在顾青云和他们一起住,请大夫来看过后,听大夫说老人最好是饮食清淡,顾青云就想趁机约束。

    “好了好了。”顾大河不耐烦地挥挥手,“我还在守孝,都一年多没正经吃过肉了,你拿来说什么。”

    顾青云一想也对,想想又不好意思,要不是他做官,他爹娘作为平民百姓是没有人会去管吃不吃肉的问题的。

    “我这不是把素斋当成肉食了嘛?做得太像了。”顾青云呵呵一笑,为了让顾大河和小陈氏吃得开心,他专门出钱让厨子去慈恩寺学习过怎么做素斋,虽然不能学到人家的精髓,但做个形似还是可以的。

    再者,朝廷对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有优待,只要年过六十,就算是守孝也可以少量吃肉,不会去追究。

    顾永辰的婚礼如期而至,为了这桩婚事,顾家的每个人都忙得脚不沾地,连壮壮也要去当滚床童子。

    婚礼的那一天,当顾青云看着络绎不绝的宾客时,突然真切地意识到,不知不觉中,他们家已经在京城认识了这么多人,他的同年、同僚、上司,还有儿子们的,还有姻亲……

    离他中进士只过了二十二年,一转眼就结下那么多人脉,那以前那些号称几百年的世家呢?想想就可怕。难怪绝大部分的皇帝不能做到真正的“一言九鼎”,实在是朝中的关系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别提所谓的改革了,太容易让人把经念歪。

    “青云,在想什么?”何谦竹见顾青云突然陷入沉思,就拍拍他的肩膀,笑道,“阿智不能离开任地,托我给辰哥儿送上贺礼,还让我替他向你道喜。恭喜你,辰哥儿现在是成家立业了,哈哈,就差给你生个孙子了。”他的第二个孙子刚刚降世,心情极好。

    顾青云很快就回过神来,这个偶尔走神的毛病他已经习惯了,笑道:“同喜同喜,等你家铁蛋满月,我一定去喝喜酒。”

    “那是一定的。”何谦竹笑得合不拢嘴,额头上的抬头纹清晰可见,显得很是慈祥,“要不是我记得你的小名是‘栓子’,我差点就给铁蛋起这个小名了。”

    顾青云满头黑线,这民间的风俗真是根深蒂固,大家的小名一个比一个奇葩,不同的是有些人的小名掩饰得很好,有些人的小名几乎人尽皆知。比如说何谦竹,他就不知道对方的小名,以前去何家时对方就很有心机地封口了。

    至于他的小名,有改不了口的顾大河和小陈氏在,起早该知道的都会知道,他该庆幸自己没有被叫“小猪”、“狗蛋”吗?

    整个婚礼非常热闹,场面盛大,面对其他人的恭喜,顾青云笑得脸都僵住了,不过他心甘情愿。相比之下,当事人顾永辰才是最高兴的那一个。

    大小登科,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可谓是双喜临门,他能不高兴吗?

    婚礼的高|潮出现在顾永辰和卢妙云这对小夫妻即将拜堂的时刻,当顾青云和简薇坐在高堂上等候他们行大礼时,一句“圣旨到”让所有人都愣住了,大家面面相觑,没有反应过来。

    “顾大人,还不快来接旨?”来宣旨的内侍一本正经地甩了甩拂尘,面上流露出一丝笑意。

    顾青云看了一眼也在惊诧中的顾永良,没有多想,赶紧让人准备香案,在场的人立即拜下,乌泱泱一片。

    当顾青云听到圣旨的内容时,忍不住松了口气。

    在这个大喜的时刻突然冒出一道旨意真是让人不安,刚才还在揣测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现在好了,是好事,这是皇帝给他们家赏赐,说他教子有方,为国尽忠之类的。

    听到那些赞美的话,饶是顾青云脸皮厚,竟然也有些不好意思了。

    内侍和御林军宣读完旨意,放下赏赐之物后,只在顾家喝了三杯水酒就急匆匆回去复命了。他们一走,在场的人一下子活跃起来,气氛比刚才更加热烈。

    有人看顾青云的眼神都不对了。

    顾青云表面不动神色,其实心里也在琢磨新皇的意思。只是当他看到顾永辰和卢妙云在他面前拜下时,就把刚刚琢磨的东西暂且放下。

    不管如何,现在是他小儿子的大喜日子,他还是专心享受这一刻吧。

    婚礼过后,顾青云等人休息了一天才缓过气来。

    而新进门的卢妙云举止得当,性子比宁瑶活泼一些,时常有妙语出现,简薇等人本来就对她有愧疚,此时见她如此表现,更是满意到十分。

    三朝回门时,简薇和宁瑶提过后,就让顾永辰在卢家住了对月。

    至于婚礼上新皇突如其来的旨意和赏赐,顾青云几人左思右想还是猜不透皇帝的意思。如果他有从龙之功,皇帝这么做大家都能理解,虽说赏赐并不厚重,但面子大啊。

    在官场混,大都讲究的是一个“面子”问题。

    “我最近没做什么大事啊,一直老老实实的。”顾青云冥思苦想,他又没立大功。

    “算了,不想了。”顾永良笑道,“反正这是好事,指不定陛下是做给太上皇看呢。”弟弟成亲,他也跟着请假,几天没在翰林院,所以不知道有这份诏书。

    “良哥儿说得对,陛下有什么想法迟早会露出来,老夫估计也不是什么坏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要过于焦虑,兴许是陛下心血来潮。”方仁霄背着手在顾青云面前来回踱步,“陛下登基以来赏的人不止你一个,说不定他就是这般风格。”

    “可是那些人和我不同。算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顾青云呼出一口气,所以说他当初才舍不得老皇帝退位,换了新老板,还得重新揣摩对方的性子,重新适应,不容易啊。

    他现在每天要上早朝,天天面对皇帝,有时候想想,觉得历史上那些侍奉了三代皇帝、还能安全致仕养老的官员真不简单。

    作者有话要说:  整个7月份都很忙,晚上加班回来一般都是10点或11点,只能写半章,所以现在只能两天一更。明天不更新了,后天再更,请大家知晓。

第268章 伙伴

    无论如何揣测,日子还是照样过。小儿子的人生大事已经完成; 女儿还要等庞家出孝; 顾青云目前业余的重心主要放在顾传恪的教育上。

    所谓的书香门第起码要传三代,顾传恪这一代是重中之重; 他相信勤能补拙; 况且自家孙子又不笨; 他只是没有他父亲那么聪明而已。

    处于启蒙阶段的顾传恪性子踏实,能老老实实地遵照他或者方仁霄的安排来做; 背书几遍不会还能一直背下去,乖巧的模样让顾青云等人颇为欣慰。

    相信经过精心的教导,总能让孩子有一番收获,为进入皇家书院打下良好的基础。

    几天的假期过后,顾青云照常上值,经过早朝的暗自观察,发现新皇对自己的态度似乎更……呃,似乎是和煦?有时还会把他招到御书房问一些民生、藩国、外国、算学等问题。

    刚开始他还有些忐忑; 两次过后就淡定下来。新皇登基,朝廷又开始新一轮皇权和相权的角力。不得不说,顾青云所在的鸿胪寺在大家眼里还属于冷衙门; 于是这种大事涉及到他们的极少。

    不用掺和这种事情; 顾青云当然高兴; 只是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来临之际,简薇准备节礼时,猛然发现和自家有来往的人家少了几户。

    面对她的疑问; 顾青云表现得颇为淡定:“你们女眷圈子没有传闻?新皇恩威并施,自登基以来,已经有多位官员自行乞休或请辞了,他们大部分会回到老家。”大皇子等人乖乖回王府风花雪月了,以前跟着他们的官员自然会被新皇或者说是有从龙之功的大臣秋后算账。

    顾青云该庆幸这些官员中被揪出罪行的只有几个,其他人还能保住身家性命,得以回老家安度余生。

    “是影影绰绰听到一点,只是不分明。这些日子我成天忙着,小丫又定下人家,没怎么出去参加宴会,大都推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