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

第233章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233章

小说: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影影绰绰听到一点,只是不分明。这些日子我成天忙着,小丫又定下人家,没怎么出去参加宴会,大都推辞了。”简薇一边看着礼单,一边答道,“最主要的是老二家的现在怀孕了,她这是头一次,亲家又不在身边,我能不盯着点吗?”说到这里心情就好了起来。

    她现在管家轻松多了,有宁瑶帮忙,这些各家的礼单她只需最后确认一下即可。而且孩子们都各自有归宿,小儿子明年五六月就要当爹,她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感觉自己似乎年轻了好几岁。

    说起二儿媳怀孕的事,顾青云脸上也跟着露出笑容,家中只有顾传恪一个孩子还是太孤单了,因此上个月一知道卢妙云有孕,整个顾家都兴奋得不行。

    接着两人开始讨论礼单的事,刚一说完就听到庭院那里传来孩子的尖叫声和笑声,仔细一听,发现不止顾传恪的声音。

    顾青云和简薇对视一眼,笑道:“壮壮和坚哥儿又在闹了,我去看看。”坚哥儿就是陆坚,陆煊的二儿子。

    当初要和荷兰打仗,陆煊就让去泉州的顾青云顺便送妻儿一起回京,之后打完仗,陆煊养好伤,就直接把嫡长子陆圻丢进皇家书院读书,自己则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到泉州任职。

    等到今年顾永辰中进士的消息传出后,陆煊道喜的信立马到了,信中还说要把二儿子陆坚送回京城接受教育,因怕小家伙不适应,就先让他在家中待一段时间,等明年二月再进入皇家书院。

    以陆家的权势,送两个孩子进入皇家书院是不难办到的事。

    顾青云见陆煊在信中大大咧咧地提出要把陆坚送过来,准备和顾传恪一起接受教导,他想了想就同意了。反正赶一只羊和两只羊没什么区别,还可以让孩子们多个小伙伴。

    十天前,等陆坚一回到京城,就被侯府的管家每天送过来上学,小家伙比顾传恪大一岁,两人从陌生到熟悉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现在好得跟一个人似的,几乎是形影不离。

    “夫君,你说世子怎么就那么心大,两个儿子都扔在京城,他们夫妇俩远在泉州,侯爷又在夷州岛未回,侯府现在只剩下谭氏。”简薇颇为不解,见顾青云要去看孩子们,她也来了兴致。

    顾青云和她并肩走着,闻言忍不住一笑,解释道:“再怎么说谭氏都是小宝名义上的母亲,有奶奶看着,可以说得过去。再说了,这么多年来谭氏没有出什么幺蛾子,对外经营的形象一如她未嫁时,而且小宝兄弟一人从文一人从武,这是已经确定的事,谭氏是聪明人,又有侯府和国公府的一干人等看着,应该不会出什么意外。”

    两位孩子的外公可是一位国公啊。

    他倒是不担心,既然陆煊和陆泽商量过还肯让陆坚回来,那说明安全是有保障的。谭氏只是担着一个名,主要还是靠下人照顾。再者,明年陆泽的任期就到了,有陆煊在泉州,陆泽肯定是要回京的。

    简薇想起每天上午见到的那一队侍卫,恍然大悟。也是,陆坚一个小娃娃到哪都带着一群侍卫和小厮,想出事还真是不容易,而且还有陆圻在呢,他今年也十一岁了,在世人眼里已经是个小少年,算是懂事了。

    “那夫君,你说世子让坚哥儿跟你念书,是打算以后让他从文么?”简薇又问。

    “不是,和小宝不同,陆圻和陆坚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军中讲究上阵父子兵,他们两个应该还是会从军,现在和前朝不同,有大海在,不可能马放南山。”顾青云摇摇头,自从和荷兰打过一次后,朝中上下就有了个共识,以后的战争不止发生在陆地,还会发生在海上,因此目前武官还是很强势的。

    至于陆煊的弟弟自从考中举人后就屡试不中,如今仍在苦读中,而在苏州谭家的帮助下,倒是让他在京城挣下不错的文名。

    “这次送陆坚来的原因很单纯,就是为了让他多认识点字,免得他到皇家书院跟不上进度。呵呵,小家伙不喜文,在泉州就不爱学习认字,读了一年还是没认识几个字,小宝实在是拿他没办法了。”顾青云说到这里,嘴角的笑意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来。

    当然,名义上是让他来教,其实真正教他们的是方仁霄,只有休沐日才是他来接手。

    他们还未走到前院就突然听到前方传来一阵惊呼声。

    “哎呀,小少爷,快下来!”

    “壮壮,你在做什么?赶快下来。”这是连氏带着颤音的呼声。

    顾青云听到这里赶紧加快脚步,没一会儿就到了前院,定睛一看,只见庭院里的石榴树下围着几个人,其中就有陆坚的小厮和连氏,旁边还围着几个急得团团转的婆子。

    “外婆,这是怎么回事?”顾青云开口询问,等他走近一看,终于了然。

    只见眼前两棵五六米高的石榴树上站着两个孩童,大概是被众人吓住了,他们抱着树干不放,眼睛看向下面,半晌不敢说话。

    连氏倚在一个婆子怀里,捂着胸口道:“青云你来了正好,太吓人了,我刚从隔壁过来,一抬眼就见两个孩子挂在树上,又不敢高声惊动他们,见他们抱稳了才敢出声,呼,年纪大了不经吓,快点,赶紧的,你赶紧叫坚哥儿和壮壮下来。太危险了!这两孩子太顽皮了!”

    简薇此时也快步跟上来了,见连氏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吓了一跳,忙让跟来的丫鬟婆子扶着她在旁边的长木椅上坐下,柔声安慰道:“外婆,您别担心,他们很快就能下来的。”

    这边厢顾青云则仰头看着顾传恪和陆坚,见他们还留有余力,就笑道:“你们想干什么?”眼睛迅速扫视了石榴树一眼。

    话说,这两棵石榴树是他当初买院子时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二十年了,长得高大茂盛,如今正是果实成熟的时候,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石榴果,异常显眼。

    现在唯一的不足是树干还是不够粗,两个孩子都爬得极高,让一个大人上去抱他们下来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可行性不大。

    大概是顾青云的笑意给了他们勇气,顾传恪和对面树上的陆坚对视一眼,脆声道:“爷爷,我在和坚哥哥在比赛,看谁摘的果子多。嗯,嗯,我们想吃石榴。”说到最后声音就低下来,显然,看到连氏的样子,他知道自己似乎做错事了。

    “坚哥儿,是这样子吗?”顾青云看向陆坚。

    相比白嫩嫩的顾传恪,陆坚肤色较黑,整个人精瘦精瘦的,此时他小眼睛滴溜溜一转,笑嘻嘻说道:“师公,壮壮弟弟说得对,我们想吃石榴了,吸溜,石榴可好吃了,甜滋滋的。”还煞有介事地点点头。

    顾青云嘴角抽搐,小家伙这才来了十天就和顾传恪混熟了,而且还“近墨者黑”,让一向不爬树的顾传恪大胆地迈出这一步。

    最终,顾青云还是把家里的下人叫到树下以防万一,又铺下几层棉被,自己则让他们在树上摘了几个容易摘的果子后,再指导他们慢慢滑下树。

    然后他发现陆坚爬下树的动作还是很熟练的,像只小猴子般灵活,下来后就耷拉着脑袋站在顾青云身边。

    而顾传恪是第一次爬那么高的树,下来的时候没有力气了,就抱着树干哭唧唧地叫道:“爷爷,快抱我下去,呜呜,壮壮没有力气了,好高,我害怕,呜呜。”想用双手抹泪,发现自己要抱着树干,于是哭得更加伤心了。

    顾青云站在树下笑道:“没事的,你刚才可以爬上去,现在肯定能爬下来,来,慢慢来,先踩住下面那根树干……”

    “就是就是,壮壮弟弟,很容易的,哎呀,你太肥了,不像我。”陆坚急得小脸通红,在树下团团转,一副恨不得“以身代之”的模样,结果突然见顾青云看了自己一眼,只好捂住小嘴,不敢再出声。

    自己一定要乖,一定要乖,要听话,要不然惹师公生气,被爹爹知道了肯定挨揍。想到这里,陆坚就不自觉地伸出小手去摸摸屁股。

    陆家跟着的侍卫则尴尬地面面相觑,看他们的模样,陆坚这么做已经不是第一回了。

    顾传恪哭了几声,见奶奶和爷爷说着同样的话,再看看老祖宗,发现她早就不见了,眼泪又忍不住流出来。

    顾青云心疼得厉害,只是想到自己的打算,还是狠下心来。

    总之,等顾传恪爬到顾青云能够得着的位置,被抱下来的时候,小家伙已经双眼红肿,胖乎乎的小手还被磨破皮,泛出一些血丝,在白嫩的手心上看起来怪吓人的。

    对比之下,陆坚是一点事都没有。

    这时候,得到消息的方仁霄和顾大河夫妇已经急匆匆走出来,顾青云该庆幸大儿子带着大儿媳出去赏花了,小儿子夫妇则是出去逛街,要不然家里会更为热闹。

    长辈们没有当着孩子的面骂顾青云,倒是对着两个小娃儿嘘寒问暖,即便陆坚不需要。

    此事过后,顾传恪和陆坚还是被狠狠地教育了一番,从今往后,他们想爬树时,总算记得事先跟大人说,然后才在大人的注目下开始爬。

    至于顾青云,身为让顾传恪手心流血的罪魁祸首,被方仁霄背地里罚着背了几本书。

    顾青云很是淡然,这些年来,他不像其他人做官后就很少再看这些科考书籍,他是有空还在复习,早就能做到倒背如流,这种惩罚不算什么,暗暗偷着乐便是了。

    而且这种事又不是第一次发生,他早就看开了,起码老师还知道给他留面子。

    家中因为有了陆坚,顾传恪性格是越来越开朗活泼,摔摔打打间,也越来越坚强,这让顾青云心里暗暗松了口气。

    说实在的,家中老人太多,只有顾传恪一个孩子,玩伴不多,一般只有走亲戚才能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不自觉的,大家对他还是宠溺居多,这让顾青云觉得孙子的性子偏软,现在有陆坚陪伴,一起玩闹,相信会好许多。

    等到十月份,顾青云接到方子茗的来信,知道方瑞一举考中秀才,院试那一关排在第二名,差一点就中了“小三元”,现在还在林山县老家,等待明年八月份的乡试。

    顾青云很是高兴,只是转眼想到老家那几个秀才,又忍不住在京城收集有关于乡试的资料,让人帮忙带回去。

    三月中旬,顾传恪通过皇家书院的入学考试,正式入学。因为他和陆坚还未满八岁,所以需要每天接送。

    与此同时,庞喜林的孝期期满,已经来到京城准备着庞庭深和顾景定亲的事宜,并谋划着起复。

第269章 外放(捉虫)

    起复的事暂且不说,赶在休沐日; 庞喜林带着全家上门。看小说到

    顾青云早早就推掉一切应酬在家等候; 当他和庞喜林见面时,各自唏嘘不已。

    “十几年未见; 你几乎变了个模样。”顾青云盯着他; 见庞喜林身材清瘦; 肤色黝黑粗糙,活像一名老农; 忍不住感叹。

    当年神采飞扬的探花郎变成了如今满脸沧桑的中年人,实在是相差太大。

    庞喜林笑得很是和煦,眉宇间的皱纹清晰可见,只听他慢悠悠说道:“慎之,你倒是变化不大,我和你站在一起,别人肯定不相信我们是同龄人。”

    顾青云拉着他进门,一路往堂屋走去; 说道:“我一直待在京城没有外放,算是养尊处优,不像你; 在各地辗转; 你做的事才是真正利民的。”

    至于身后的庞庭深; 自然有顾永良兄弟招待。女眷则被引到后院。

    顾青云之所以对庞喜林有好感,一是初识时他们两人投缘,他对庞喜林过目不忘的本事极为艳羡;第二个就是庞喜林在基层做的事了。

    大概是出身的缘故; 庞喜林懂得底层百姓的苦楚,在任期间体恤百姓,每到一地上任总会想方设法为当地百姓谋个出路,兴修水利、推广产量大的农作物、传授种植经验等,事情看起来不惊人,但能踏踏实实去做比什么都强。与此同时,他还能压服当地的豪绅乡绅,处事手段圆滑,政治敏感性也强。

    顾青云和方子茗曾经聊过,要不是庞喜林父亲利欲熏心酿下苦果牵扯到他,对方现在指不定已经是二三品的高官了。

    此时他拉着庞喜林的手,感受到他手中一层薄薄的茧子,忍不住问道:“你这三年都干什么去了?手都生茧了。”不是在府学和县学教书吗?

    庞喜林随意地看了看庭院里的景致,闻言就笑道:“我在老家开垦一亩地,弄起了稻田养鱼。咦,那边两棵石榴树长得不错。”

    顾青云一听,立即来了兴趣:“那稻谷的产量如何?真的增加一成?我记得以前你在闽省就试验过,说大部分稻田能增加一成的产量。”稻田养鱼不是新鲜事,顾青云翻阅史书时知道早在三国时代就出现过了,只是中国太大,消息闭塞,这么多年,还是有些地方从来没听说过。

    他在现代就听别人说起过,只是到底没有亲身经历,对其中的技术问题不了解,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想起,直到他无意中在书上看到,这才到处查找资料,并且一时兴起把资料寄给庞喜林。

    他没想到的是,庞喜林真的去试验了,而且效果还不错。

    “主要是想试试看哪一种鱼更适合当地。”庞喜林微微一笑,“像你说过的,因地制宜。”

    两人在堂屋分主宾落座,因为特殊的关系,顾青云先带他去拜见顾大河、小陈氏,之后是方仁霄和连氏,最后才是孩子们相互见面。

    有长辈在,顾景和庞庭深也得以见面。顾青云见庞庭深脸色涨红,颇有些无措的样子,心里有点塞,视线一转,不错,自家闺女一派落落大方,没有给自家丢脸。

    把孩子们打发出去后,庞喜林还对顾传恪赞赏有加:“这孩子教得好,小小年纪就能理解《千字文》,能端得住,看来以后是个性子沉稳的,像你。”

    这话让顾青云忍不住高兴起来,不过还是要谦虚一下的:“还得看以后如何,现在年纪还小,做不得数。”

    “我是说老实话,有传恪在,你们家就算不能开拓,也能守成。须知,有时候守成比开拓还难啊。”庞喜林似乎颇有感触,“我辗转各地多年,看过太多子孙不肖的下场,有时我们在官场好不容易有点出息,都抵不住一个脑子不清醒的家人来拖后腿。”

    这话顾青云就不知道该如何接话了,就算庞爹再不好,那也是庞喜林的亲爹,轮不到他来说话。

    所幸庞喜林似乎只是随口感叹,很快就转移话题。两人说起他当县令时发生的事,庞喜林的口才极好,一些小事他说起来也是妙趣横生,让顾青云时不时捧腹大笑。

    虽说顾青云常和他通信,也各自说一些生活中发生的事,只信纸到底篇幅有限,比不得如今亲耳听当事人述说。

    顾青云对当地方官的经验是缺乏的,今年五月份,他帮陈桥谋缺,是到洛阳府下的某个县当县丞,主要是看中方子茗在那里做知府,不会让人坑了他。

    想到顾永良即将外放,顾青云问得更详细了。别的官员外放,可能会带着师爷上任,而他连个信任的师爷都没有,身边也一直没养过类似的人,现在想给自家儿子寻找,一时之间还真不好找。

    毕竟师爷这个位置很重要,万一碰上一个坑主子的,那到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两人谈到最后,顾青云想起他在等待起复的事,就直白地问他:“你上报吏部了?要不要我帮忙?你准备去哪个地方?”

    庞喜林笑得坦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