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

第24章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24章

小说: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青亮顿时住嘴了,一脸的歉意。

    “栓子,你过来一下!”正在这时,顾青云听到了陶氏叫他的声音。

    “你娘叫我,我先过去了。”顾青云朝兄弟俩摆摆手,走过去,笑道,“大伯娘,找我有事?”

    “栓子,你告诉她们,你是不是在我家学完那个什么四书五经才去镇上的?之前是不是你大爷爷一直教你的?”陶氏看到他过来,顿时眼睛一亮。

    “是的。”顾青云眼睛一扫,就看到一个有点眼熟的中年妇女,应该是嫁出去现在又回林溪村探亲的某一户人家的女儿。

    对方见顾青云看向自己,就亲热地拉着他,眼睛上下一扫,满脸堆笑地说道:“这是栓子吧?我是村头苗大朗的姐姐啊,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呢,那时你小小的一团,现在转眼一看,都长那么大了,真是俊俏的小郎君,一表人才。”

    顾青云微窘,想把手挣脱,嘴里却说道:“那您是回来探亲的?”他不记得对方抱过他,两岁以前他出房门的次数屈指可数,小陈氏也不会让别的人随便抱他的。

    “我说的是真的吧。好了,栓子,你回去吧,你哥在找你了。”陶氏满脸笑意,态度亲热,把他的手拉出来,轻轻一推道。

    顾青云一囧,这用完就扔的态度是多么地熟悉啊!虽然自从他通过县试后,大伯母的态度就变了,没有再阴阳怪气,反而对他很亲热,但有时候他觉得大伯娘还不如保持原样,起码这样他就不会觉得怪怪的。

    虽然顾青云成为了童生家里人都很高兴,但日子还是要继续过的,第二天顾季山给顾大河带点吃的,顺便把整个消息告诉他后,事情也过去了。

    毕竟只是一个童生,他年纪又小,明年还要继续考院试,家人除了给老祖宗上一炷香外,其他的什么都没做。尽管如此,顾青云还是在林溪村甚至桃花镇出尽了风头。

    这带来了两个后遗症。

    一个是顾青云的成功让人们认为除了何秀才学识好外,顾伯山的教育也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村里有点余钱的人家都要求送自家小孩来村长家认识几个字,万一自家小孩也是个有天赋的,那岂不是赚大了?这可是可以改变门庭的机会。

    因此这段时间顾伯山和顾季山家里都是人来人往的,顾季山被骚扰得都快冒火了。

    来顾青云家是想问清楚他读书的花费,去顾伯山家就是请求了。

    顾伯山正在考虑中。顾青云和他说过这个事情,他觉得大爷爷在村里当个私塾老师也是不错的,村里的孩童多认识几个字,出去打短工也不容易被骗,就是在酒楼做个伙计识字也有好处啊。

    起码背菜名什么的,比不识字的快多了,还有升职空间,比留在家里一辈子种田好多了。

    第二个就是顾青云突然成为了媒婆眼中的香馍馍。即使他现在还小,但是前程可期,只要不是太笨,人们认为他迟早会考上秀才的。

    一个未来的秀才,在这个小地方,已经是婚姻市场的热门人选了!

    “这么说还真的有人去你家提亲了?”何谦竹看着顾青云刚到自己肩膀高,又想起他刚刚炫耀说自己已经换完牙的样子,忍俊不禁。

    “是啊,有人来了,还不止一个,幸好我奶奶说已经给我算过命了,不宜早婚,因此都拒绝了。”顾青云松了一口气。

    不过这似乎打击不了媒婆的热情,她把目光对准了二丫,可惜二丫才13岁,小陈氏不可能松口的,太早了。

    “那你们呢?你们年龄正适合,比我更受欢迎吧?”顾青云挑挑眉。

    这次,顾青云没得第一名,第一名是邻县的张案首张修远,第二名竟然是赵文轩,第二十名是何谦竹,而他自己排在第四名。

    对于这个结果,虽然有点惊讶,有点失望,但顾青云还是有心理准备的。

    府试与县试相比,府试的难度大多了,能考上童生他已经很满意了,不必追求非得是府案首,样样都要求第一的话会很累的,做不到的话也会很失望。

    这是他前世读书那么多年的真实想法。

    听到顾青云的问话,何谦竹脸微红,猛地摇摇扇子,不好意思地说道:“我早就有未婚妻了,明年如果能考上秀才的话就成亲。”

    顾青云发现自他从府城回来后,他买了把扇子就老是拿在手里做装饰品,别说还是可以提升个人气质的,难怪府城的街上都快人手一把了。

    “那如果……”顾青云刚想条件反射地说考不上怎么办,随即想起来马上就住嘴,顿了顿,继续道,“那如果人家那边等不及的话……”心里暗自责怪自己,都是太兴奋了,竟然连一向的谨慎都丢掉,竟敢说这些不吉利的话。

    “是我舅舅家的表妹,还是很好商量的。”何谦竹微微一笑。

    “那你呢?”顾青云忙转向赵文轩。

    赵文轩摇摇头,一脸坚定地回答道:“不考上秀才我是绝对不会想这个的,沉迷于儿女情长会消磨人的斗志。”

    顾青云和何谦竹相视一眼,脸色古怪,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反应了。这次赵文轩虽然没考到第一名,但是看他的脸色还是很高兴的,怎么现在又说这些泼人冷场的话呀?

    不愧是冷场王!话题终结者!

    “有志气!”好半响,顾青云竖起大拇指赞叹道,他看了看四周,又问道,“玉堂师兄还没来?难道真的伤心到不愿意出门?”

    这次四人入场,就只有赵玉堂两手空空地回来。自从成绩出来后,赵玉堂两天都没到过私塾。

    何谦竹和赵文轩摇摇头,也是不解。

    好吧,看来是因为落榜才不来的,他们都很能理解,要是自己落榜,心里肯定会不舒服的,尤其是其他三个都上了,就自己不过,那不是来这里看了难过吗?

    “看来只能等一会我大哥回来再看了,他已经去看玉堂师兄了。”顾青云只能这么说了。

    不久,顾青明回来了。

    “你们不用担心他,他早就有心理准备了,本来很难过的,可是他爹娘打算给他定一门亲事,听说他对人家姑娘很满意,现在正在家里忙着哩。”顾青明神情颇为欣羡,正是少年慕艾的年纪,谁不偷偷想过自己未来的娘子是什么样的?只是这亲事一般都是由家人做主,他们能做的就是等待,然后被告知。

    三人一怔,哭笑不得,亏他们还在为他担心呢,他竟然要娶妻了!

    不久,何秀才照常来上课,看到他们三人一向严肃的脸都略微带着笑意,转眼看到顾青明脸又板了起来。

    他先考校顾青明昨天的功课,见他都能答出后才满意地点点头,又给他讲解刚才还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最后给他布置了今天的功课。

    接下来就是为他们三人讲课了。

    “现在你们考上童生,就要开始准备院试了,院试还要增加两个新的内容,一个就是老夫之前说过的算学,这个你们三个都学得不错,另一个就是杂文。”何秀才开始重点讲解杂文。

    顾青云这才知道,杂文其实就是这个时候的官吏所常用的篇、表、论、赞等体裁,就相当于现代的应用文和公文写作,属于官吏所必备的技能。

    这让顾青云不禁想起诸葛孔明大名鼎鼎的《出师表》,估计这也是杂文的一种。

    因为秀才就有做官的资格了,虽然只是一个从九品的小官,比如巡检之类的,或是未入流的典史等,是要掌握好杂文的体裁书写,所以院试这一场要考。

    顾青云突然觉得古代的科举考试其实也不是随便设置的,瞧,人家虽然有层层关卡,但是每个关卡层层递进,都是有理有据的,让你跟着科考的内容来学习。最后,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们就自动自发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

    这就好比现代的高考,学校学习的内容也基本上是跟着高考的指挥棒变动的,只要高考说哪一科是选修课,高考就不考了,那不久,这门功课就会从学生的课表里逐渐消失。

    现在科举考试也是如此。

    听了何秀才的讲课后,顾青云有所领悟。下课后就到何秀才的书房里借这本有关体裁的书来抄,省得自己还要去买。

    如此过了几天,何秀才觉得自己该讲的都讲了,这些都是纸上谈兵,具体的还得真做了官或吏后才能在工作中慢慢体会。

    此时,他扫视了他们一眼,干咳一声道:“不要骄傲,明年八月还有一场院试等着你们,现在老夫跟你们商量一件事。你们也在老夫这里学得差不多了,如果有谁家里忙的话可以回家自学,等有问题再拿过来问,老夫再给你们解答,不必再像以前一样,一整天都待在学堂里。”

    他们一听,都很是惊讶。

    “你们都已经是童生了,可以正式称为读书人,同时也可以和别的读书人交往,就是秀才也不会拒绝你们上门请教。特别是四书五经的经义理解,各人的理解不同,多向别人请教,多和别人交流,多参加一些文会,有助于提高你们的水平。老夫也只是一个秀才,年龄大了,有时候还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

    说到这里,他仔细地看了他们三人一会,又警告般说道,“不过你们也要注意,不要去参加一些乱七八糟的文会,那种文会不是正经的交流会,好好的人都被带坏了,你们年纪不大,要注意分辨。记住,这是你们的人生,你们现在的前程大好,可不要自误。”

    三人相视一眼,忙点头应诺,神情郑重。

    顾青云听说不用天天来跟何秀才学习了,刚开始还有点茫然,他还以为自己要一直在这里待到他考上秀才为止呢,没想到现在就可以不用每天来了。

    何秀才说完就离开,三人留在原地商量了下,又看看自己桌面上的书,决定照何秀才的话来做。

    说实在的,经过这一年多来的学习,还有两场考试的洗礼,顾青云觉得自己对一些经义还是有很多不理解,但是询问何秀才时,对方不是语焉不详,就是干脆不知道。

    何秀才的老师已经去世,当初也只是一个乡间秀才。何秀才能考到秀才,一个是他的确有一定的真才实学,因为前朝他也考上了;第二个就是众所周知的原因,那就是新朝初立,识字的人不多才容易考上的。

    现在他才觉得教他们已经有些吃力,他们三个也知道自己还有一些内容不理解,可就是没人能解答。

    这种感觉很痛苦,可是在这种小地方又无可奈何。

    “刚刚夫子建议我们,如果可以的话就到县学里读书,那里有教谕在教,最起码他们的知识水平教我们也绰绰有余。你们怎么看?”顾青云首先开口问道,教谕可是举人。

    “也不一定有教谕教我们,还可能是学正或教授,不过水平肯定不错,只是县学一般都是考上秀才才能去读。”何谦竹知道一点县学的情况,解释道,“找人的话,童生也可以进去的。”

    他的语气有点含糊,但顾青云和赵文轩都听懂了,两人面面相觑,都在思考自己有什么关系可以进入县学的吗?

    顾青云的确想去县学读书,可是那里的学费不知道贵不贵,除了有国家供给的廪膳秀才,其他秀才好像也要交一定的费用,更别提他们这些童生了。

    何谦竹说完后,三人就各自思考,慢慢地收拾东西,约定每月初一、十五在镇上相聚两次,一定要保持联络,各自交流读书情况,如果其他人受到别人文会邀请的话,也可以跟其他人说,看是不是能一起去。

    这天回家前,顾青云跑去书店拿了几本书回来,开始准备抄书挣钱。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字进步了,他现在抄一本《三字经》价格比一年前高了一倍。

    因为县试和府试,他已经停止抄书三个月,自己的私房钱早就用光了,想买点什么东西都要向奶奶伸手,不方便。

第31章 县学

    几天后,顾大河的徭役结束,他感觉实在是累狠了,就打算回家歇息几天再去,因为这次就开始有工钱了,虽然工钱不多,但是离家比较近,还能够中午在工地上吃一顿饱饭,这在本地还是非常抢手的,所以很多空闲的劳动力都会去打零工。

    顾二河就去了,最近不是农忙期,家里的田地有顾季山和顾大河照看就行。家里商量着,等他干几天,就会回来替换顾大河,两人轮流来,就算是做活再辛苦,也有个喘息的时间,不容易累倒。

    村里的人除了实在是缺钱的,其余人等都是采取他们家这种方式,生怕把人给累倒了,那赚来的工钱都不够看病用的。

    不过顾大河回来的时候,说起的一件事引起了顾家人的愤怒。

    “当时那李姓书办跟我说的时候,我是愤怒啊,可是又没办法,毕竟民不与官斗,再说了,表面上人家也没有欺压我们,只是把卖给我们的东西又收回去而已,而且价格还提高了一两银子,算是我们赚了。”顾大河说起这个事来情绪还是很恼火的。

    众人一听,也觉得非常不舒服。

    这才过去一个月,他们买的地就涨价了,李姓书办还欺负他们不知道,想占便宜买回去,关键是还摆出一副他们占了大便宜的样子,觉得多给他们一两银子就要感恩戴德。

    估计他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才会步步紧逼的。

    偏偏他们还不敢对他怎么样,只能咬牙说不卖。

    “要不是爹你去告诉我栓子考上童生了,可能他都不会放弃。”顾大河满是庆幸,说道,“这个消息来得太及时了,好像因为这一点他才有所顾忌。”

    这是生怕顾青云以后科考有前途找他算账呢。虽然李姓书办在本地算是有点影响力,但是一旦顾青云考上秀才,他肯定是不敢对着干的,因为那时候顾青云如果会打点的话,再加上一点人脉,随时可以变成掌管县衙户房的书吏,成为他的上司。

    在县衙里有三班六房,这里的六房对应着京城的六部,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其中户房就是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李姓书办只是户房里面的一个办事员。

    “所以栓子,你一定要争气的。我现在算是明白了,就是我们运气好,发了大财,没有人护着的话,反而引来祸端。现在就是如此,因为何秀才是你的夫子,也算是和我们家沾亲带故,再加上有大伯在,他才愿意让我们回本,还肯加一两银子,要不然随意捏造个理由,再上下打点一下,我们都得白白吐出来。”

    民不与官斗的想法深入人心,遇到这种事情,只要不是特别过分的,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忍了,最多是等自己有能力时再报复回来。

    顾青云一怔,这个李书办应该是认为这个地有升值空间,他自己当初没买,现在看可以占便宜了,就从他们这些人中挑一个出来,让他们出让土地。

    顾大河因为干活而消瘦的脸满是沉重,继续道,“我小心打听了下,发现也有其他和我们一样的人家买地的,但是不知道为何他就偏偏看中我们的,难道这么多人中,就只有我们是软柿子?”

    顾青云更是是一惊,自责道:“爹,都怪我当初考虑不周,只知道买地能挣钱,却不知道这地不是随便能买的。”难怪当初顾伯山死活不愿意买多,难道他早就料到这一步了?

    都说人老成精,顾青云还曾经腹诽过他老顽固,没有眼光呢,没想到人家是懂得社会规则。

    谁知道平时和他们家称兄道弟的李书办会在背地里捅他们一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