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起居注-第1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的贤德皇后,真的便好么?将别的女人送给自己的相公,想必在意的根本不是皇帝,而是皇后之位。毕竟,凤冠不能拱手相让,男人却能分享,究竟看重的是凤冠还是男人,那还用说么?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当然以讨好皇帝为要,根本不会在意对方是不是“属于”自己,“心意”是不是会转变。
只要想到自家皇后心悦的不是自己,而是那顶凤冠,而是未来的太子之位——朱祐樘便觉得心里充满了酸涩。若是因着其他女人,而失去了皇后的感情,失去了皇后对他的信任与关怀,失去了如今的温暖……那时候的他,该是何等孤独可怜,他已经不愿意再继续想象下去了。
二则,后宫中必定会掀起残忍的争斗。后宫的争斗,没有刀光剑影,却也同样充满了鲜血与痛苦。他是后宫争斗的牺牲品,也是幸存者。因此,他绝不可能容忍自己的宫廷中也出现另一位像他一样饱受折磨长大的太子,更不可能容忍出现另一位如他的母亲孝穆太后那般可怜的女子。
只要想到自家皇后会受到某些女人的伤害,他们未来的孩子也会经受来自暗中的攻击,他便觉得心疼至极。想想罢,宫中的女人谁不想当皇后,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当太子?当那些贪婪的眼睛都紧紧盯着皇后与太子的时候,他们能不受到伤害么?指不定什么时候,他们就被卷入各种是是非非当中!更指不定什么时候,他们就中了暗算!
三则,后宫的不稳定极有可能影响前朝。后宫的争斗,很可能掺杂了前朝的勾心斗角。支持嫡子者,支持庶子者,互相攻击互相诋毁,形成剧烈的党争。最终可能伴随着太子的易主,甚至伴随着更加可怕的阴谋。
四则,他再也得不到自己极其渴望的“家”。像张家那样温暖和乐的家庭,像千千万万寻常百姓那样男耕女织的家庭,他再也不可能真正得到。明明曾经如此接近它,最终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被自己毁掉。
毕竟,他想要的家,不会有阴谋诡计,不会有挑拨离间,不会有明争暗斗,更不会有血腥与陷害,不会有你死我活。而这一切,在国朝几乎每一代宫廷里都能瞧见。
太宗文皇帝(朱棣)当年的靖难,源于侄儿逼迫叔父,源于侄儿对镇守边疆的诸多叔父的不信任。虽说他是太宗之后,但从一位皇帝的角度考虑,难道当年建文帝的顾虑没有道理么?不,确实是有道理的,靖难之役便是其中最灾难的结果。
仁宗昭皇帝的登基也并不顺利,但这源于太宗的偏爱。最终的结果则是,嫡次子产生了不该有的野心,起兵造反,结果宣宗不得不亲自铲除了嫡亲的叔父。之后则是英宗睿皇帝与景泰帝之间的阴差阳错,结果是惨烈的夺门之变,是“曾经”的忠臣良将的鲜血淋漓。
便是父皇登基之前,也险些被英庙废掉。而他亦是过得战战兢兢,明明没有任何过错,却依旧因为万贵妃的枕头风差点被废黜——那种朝不保夕、步步惊心的日子,那种孤独痛苦、失落甚至于绝望的日子,他怎么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品尝呢?
归根究底,皇室那些腥风血雨,都来自于“异心”。而皇室的“异心”,来自于朝不保夕的危机感,来自于不信任,来自于人情冷漠。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家不家。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人,又怎么可能会不被扭曲呢?又怎么可能会不长成为一个自私自利之人呢?自私自利到了极点,不就是眼里没有父子兄弟,更没有妻子儿女么?
在孤单寂寞冷的漫漫长夜里,朱祐樘就这样望着皇后的背影,严肃地思索着人生与真理。经过他的理性分析,充实后宫这种事弊远远大于利,无论是如今还是往后,都根本不必考虑。而在感情上,他本能地就不希望看到皇后对他冷漠以待。
若是从来没有得到过,那便无所谓失去。可他明明已经得到了温暖,明明已经得到了温情,明明已经得到了快乐与愉悦——明明自己想要的幸福就在眼前,他又怎么能容忍错失一切呢?!
************
翌日清晨,趁着尚未早朝,朱祐樘派人将正在等待着上朝的谢迁唤了过来。
谢迁奉口谕而来,所见的便是少年皇帝一脸为难的模样。见他来了,皇帝陛下将郭镛的折子递给他,叹道:“木斋先生,朕看到这封奏折之后,简直是坐卧不宁。昨天晚上辗转反侧,整夜都未能入眠。”
谢迁也已经听说此事,挑眉问:“陛下为何坐卧不宁?若是不喜这封奏折这种时候提起此事,放置着就是了,又何必挂记着呢?”
“父皇才刚去世,虽说朕守孝以日代月来计算,但毕竟按礼法而言尚在孝期之内。如果此时便采选宫妃、充实后宫,岂不是有孝期纳妾之嫌?如此不孝的举动,竟然也有人公然上奏,在他们心里,朕难道就是这种不孝之子么?”
“而祖母听说之后,居然还觉得此事可行,这让朕心中觉得十分忧虑,觉得自己实在愧对父皇,也愧对先生们的教诲,更愧对那些圣贤。”皇帝陛下满面涩意,眉头攒得紧紧的,“但,如果祖母有命,朕又不得不听从,否则便是不孝。是也不孝,非也不孝,这教朕心里怎么能好受呢?”
“陛下能如此想,臣心中十分欣慰。”谢迁感慨道,从袖中取出了奏折的一角,朝着皇帝陛下微微一笑,“不过,还请陛下放心。陛下的忧虑,便是臣的忧虑,想必朝中不少人也会有同样的忧虑。臣等必定不会让陛下陷入两难的境地!”
朱祐樘不禁面上松了松,叹道:“还是先生知朕。若是西崖先生在,必定也会支持朕的。”有他舌灿莲花的谢先生在,内阁还有徐溥与刘健,他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第150章 解决此事
这日早朝的时候; 果不其然有人提到了郭镛的奏折。不过; 其他人尚未来得及发表意见; 谢迁就已经出列朗声道:“启禀陛下,关于此事,臣谢迁以为当以暂缓为宜。”眼角余光瞥见有些原本无动于衷的言官忽然精神一振,他不慌不忙地将剩下的话说完。
“以陛下的聪敏神武; 臣认为,此事定然并非陛下的本意。尽管广纳妃嫔符合六宫之制; 但三年守制期尚未过; 如今先帝的茂陵还在修建之中; 陛下的丧父之痛尚未平复; 又怎么可能有心情想这些呢?”
“所以; 进这封奏折的人,一定怀着谄谀之心,竟是丝毫不为陛下着想; 更不顾及陛下的心情与国朝的礼制。就算用皇嗣延绵作为理由,臣也以为没有甚么道理。陛下春秋正盛,如旭日初升,血气未定,皇嗣天降必定是迟早的事,完全不必为此而担忧。”
“更何况; 如今中宫正位,阴阳调和,其余妃嫔的采选暂缓应当也无妨。等到一年之后祥禫之时; 茂陵也已经修建妥当,再考虑此事也不迟。陛下的德行犹如白璧无瑕,绝不能因谄谀之辈的私心而玷污。臣也常读中庸九经,里头说,身为臣子应当劝谏君王去谗远色。如今陛下刚登基不久,正是亲贤修德的时候,臣恳请陛下远离那些佞幸之臣,远离他们看似为陛下着想的谗言,避免他们诱惑圣心。”
闻言,朱祐樘满脸感触,颔首叹道:“还是谢爱卿了解朕,每一字每一句,都说出了朕的想法。朕少年登基,每日处理政务尚且忙不过来,从未想过甚么采选宫妃之事。更何况,于朕而言,父皇驾崩就如昨天的事一般,悲痛与哀伤实在是难以平复。在这种时候,朕实在是没有心情听甚么当以子嗣为要——”
“不过,子嗣确实是要事。”皇帝陛下沉默片刻,长长一叹,“太皇太后年纪大了,难免更关注这些。也罢,此事便交给礼部会同六部以及翰林院等一同商议。若是商议出了甚么章程,你们再报给朕知晓。”
既然皇帝陛下已有口谕,某些蠢蠢欲动的言官们便失去了跳出来和谢迁唱反调的机会。但事后仔细想想,他们反倒要庆幸自己并未一时冲动。毕竟,谢迁给出的理由是“孝”,这可谓是最不容动摇的德行之本。若是谁多言,他只需从为先帝尽孝的角度来反驳,对方便只能一败涂地。
都说谢迁擅“侃侃”,果然名不虚传!
不过,他们仍是低估了谢迁的战斗力。在礼部领头的商议活动中,他竟是道出了更令人无从辩驳的理由:“诸公,陛下如今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候。这样的年纪,若是不正心、不正行,一旦移了性情,那就是一辈子的事了。陛下当年尚是太子的时候,我便有幸成为他的讲官之一。于我而言,我宁可陛下永远只对朝政感兴趣,也不愿陛下只对宫妃以及僧道之事感兴趣。”
群臣无不一凛,大家都是聪明人,一听就知道他所暗示的究竟是谁。说得极端些,只对宫妃以及僧道之事感兴趣的,不正是先帝么?若是陛下移了性情,演变为先帝那样的脾性——他们的日子还有什么盼头?难道煎熬了二十几年还不够么?!还须得再等二十几年,国朝才能等到希望?!
不成!这绝对不成!!
有先帝已经够了,有万贵妃就已经够了!他们想要一位中兴之君,想要一位对前朝的兴趣远远超过后宫的明君!后宫放这么多嫔妃做什么?那不是生生地诱惑陛下吗?在这样的年纪,又有几个少年能拒绝姹紫嫣红带来的诱惑呢?
想起先帝与万贵妃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六部尚书无不觉得脊背一寒,不禁面面相觑。与成化时期相比,如今的朝堂才是他们能够大展身手的地方,如今的皇帝陛下才是他们想象当中的君王。身为臣子,他们怎么能不尽心尽力地辅佐君王成为明君,反而给未来的明君提供另一条充满了诱惑的歧途呢?
沉默良久之后,礼部尚书清咳一声,突然道:“老夫忽然想起来,咱们陛下的身体,似乎也不甚康健啊。”
众臣心里又是一咯噔:是啊,他们怎么会忘了呢?皇帝陛下的身子骨本来就不够健康,若是沉溺于美色,那岂不是更伤身?无论是从德行的角度、朝政的角度,还是从养生的角度,皇帝陛下都应该远离美色,修身养性啊!
************
且不提众臣究竟是如何商议此事的,本应回到乾清宫处理政务的朱祐樘只处理了急奏,而后便独自去了一趟慈寿宫。
王太后听他提起来意,颔首道:“我也曾听母后提过,还说到时候要给你多选几个人,免得东西六宫都空着,时日一长,没有人气,宫殿都要破败了。不过,既然你不愿意,那便不采选就是了。”
“母后,儿臣如今实在是没有这样的心思。即使东西六宫里都住满了人,也不过是像以前那样养着罢了。这又是何必呢?如果这些女子留在民间,指不定会遇到属于她们的好姻缘,何必将年华都耗费在宫里呢?”朱祐樘道,“而且,每一次宫中采选都会扰民,白白浪费人力与物力。儿臣觉得,至少在此时此刻,此事是毫无意义的。”
王太后注视着他,敏锐地问:“当真只是‘此时此刻’?皇帝所说的,究竟是此次采选,还是今后的采选?”
“……既是此次,也是今后。”朱祐樘抬起眼,以坦然的目光回视着她,“母后,儿臣已经有皇后了,不需要后宫里再增添其他女子。儿臣只想和皇后在一起,像民间那些寻常的夫妇一样,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白头偕老。”
王太后怔了怔,神色严肃了不少:“但是皇帝,你们毕竟不是民间的夫妇,而是皇帝和皇后。有些事,由不得你,也由不得她。就算此次能说服太皇太后,朝廷文武众臣也都没有异议,并不意味着下一回他们亦会认可。”
“母后,正因为儿臣是皇帝,儿臣才能金口玉言,才能一言九鼎。”朱祐樘沉声答道,“再者,祖母与群臣关心的其实并不是儿臣的后宫,而是子嗣。只要儿臣与皇后有了太子,有了更多的儿女,他们便没有任何理由反对了。”
这是王太后首次在性情温和的少年皇帝身上,见到毫不动摇的坚韧与强硬。唯有这种时候,她才真正意识到,眼前的孩子确实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帝皇。温柔,却有自己的主见;宽容,却有自己的底线;随和,却有自己的坚持。
这孩子未来究竟会成为一位什么样的皇帝?会为他的臣民们做出什么样的事?会在史书上留下何等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刻的她并不知道,也想象不出来。但她却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用自己的双目亲眼见证这位古往今来从未有过的“痴情”皇帝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既然你已经想清楚了,那我答应帮你说服母后。安心罢,只要前朝群臣说得头头是道,将合适的理由都列出来,母后未必会坚持己见。纵然她再心急,也不可能连一年都等不得。母后的耐心,并没有你想象中那样少。”
“儿臣叩谢母后。皇后那头……也请母后多给她开解。”
王太后禁不住笑了:“皇帝,皇后若是心里不舒服,也该由你来亲自给她开解才是。归根究底,此事关系到你们之间的感情,我们都只能算是外人。外人就算说上数十句,也比不上你的一句话。”
“……”朱祐樘沉默片刻,低声道,“可她什么都不与儿臣说。就连祖母寻了她的事,她都不提。若不是儿臣觉得她的情绪有些不对,私下让人去查,恐怕还不知她究竟为何低落,又为何生儿臣的气。儿臣不知她究竟在想甚么,也不知她究竟还在顾虑甚么……”
他多么希望,自家皇后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与他直言。没有小心翼翼,没有仔细谨慎,没有顾虑措辞,而是畅所欲言,用她最本真的反应与态度和他相处。可是,与他的期望正好相反。这件事反而让有些本性毕露的皇后再一次退回了晦暗不清的阴影里。就像是一只背着厚重的壳的小乌龟,受了惊后就立刻缩回自己的壳里,对外头的一切都不闻不问。
他也明白,其实这并不意味着她懦弱,她只是不够信任他而已。但是,她究竟想让他怎么做?她究竟想让他如何与她相处?她究竟想听到他说出什么样的话?若是她什么都不说,他又怎么会知道该如何做、该如何说,她才会觉得安心呢?!
“既然她连你都不愿直说,就更不必提我了。”王太后温和地望着紧紧皱着眉的年轻皇帝,从他的神情中也察觉了他的失落与失望。年轻真是美好,年轻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更是美好,仅仅只是瞧着都令人觉得温暖而又甜美。“不过,皇帝,你只说她不愿意说,那你可曾问过她?——明明白白地问她,为何不说?”
“儿臣……儿臣怕吓着她……”
“她哪里像是那么容易被吓着的?去罢,直截了当地去问罢。”
朱祐樘垂下眸,眼底掠过了沉思之色:他倏然有些理解,为何皇后不愿意说了。毕竟,他们都已经习惯将最隐秘的心绪都藏在心底。就连直接询问,他都有些犹豫,更不必提让她主动诉说了。
第151章 帝后冷战
经过商议后; 众臣都被有理有据的谢迁说服了。翌日早朝时; 礼部尚书出列; 陈述了他们认为采选宫妃之事必须暂缓的诸多理由。明面上的那些,自然还是以谢迁奏折中所言的为主。至于暗地里的,那便不必明言了。
朱祐樘听罢,颔首道:“既然朕与众卿都觉得此事宜暂缓; 相信祖母必定会理解朕的心意以及你们的顾虑。”于是,郭镛这封奏折掀起的水花与波澜就这样被强行压制了一半; 另一半则着落在后宫里。
下朝后; 朱祐樘果不其然听闻; 周太皇太后将王太后与皇后都留在了仁寿宫。他回坤宁宫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