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哈佛女孩刘亦婷 >

第46章

哈佛女孩刘亦婷-第46章

小说: 哈佛女孩刘亦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谈人,比公布出来的整个非洲或亚洲的哈佛面谈人加到一起都多。这也大体上反映了哈佛在这些不同国家招生的数量或比率。
招生面谈到底谈些什么?很多有可能得到面谈机会的中国学生,对此都会很感兴趣。
说来很有意思——一般情况下,完全像是随意的闲聊,不拘形式,不限话题,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不过这种时候你却得留神,面谈人士一面和颜悦色地让你松弛紧张的心情,鼓励你叙述自己的见闻和经历,表达你的思考和见解,不时还引导一下偏离的话题;另一面会十分认真地听你说的每句话,力图深入了解你的内心世界、你的潜力、你的素养。。。当你离去之后,他还会写出一份详细的报告,向母校叙述他在你身上观察到的一切,包括他得出的至关重要的结论——你对该校是否合适。
不妨说,面谈很像是一次气氛轻松友好的全面“检验”。
一般而言,那些名牌大学的面谈人都会是些感觉敏锐、眼光犀利、富有经验的人,他们对申请者的观察不是入木三分,也是八九不离十。因此他们的意见,也会很受母校的重视。
要求面谈的表格是按时寄往哈佛了,可是回过头来看哈佛公布的面谈人清单上,中国的一栏只打了一个星号。这意味着,哈佛在中国目前还没有确定的面谈人。婷儿在此之前跟别的大学也要求过面谈,可是不幸被告知:“抱歉,无法找到在中国的面谈人。”
不知道哈佛在中国有没有现成的面谈人。初选过关的信号
其他的一切都在正常地进行着,电子邮件来来往往,一份又一份的表格照要求填好又寄出,不时会收到哈佛寄来的一封航空邮件,通知说哪些材料已经收到。可是,却久久没有提到面谈的安排。这位人隐隐感到担心。
2月初的一天,哈佛招生办突然来了一个电子邮件,很抱歉地通知婷儿说,他们无法在成都找到一个能做面谈的哈佛毕业生,并问婷儿是否可以到上海或北京去面谈,并要求婷儿补充一份能让招生委员会了解她学业水平的论文。
这个邮件让我们又惊又喜,看来,婷儿已经在初步筛选中引起了哈佛招生办的兴趣!
我们马上把这个邮件转发给拉瑞,拉瑞的反映比我们还兴奋。他立即行动起来,拜托他在北京和成都两地认识的美国人,帮助婷儿查找在中国西南地区工作的哈佛毕业生——拉瑞深知婷儿正处于时间紧缺状态,他也希望婷儿少跑一点路,多一点准备高考的时间。
我们也到处托亲拜友,希望在较近的城市找到一个哈佛毕业生当面谈人。
就在我们的长途电话快打出点眉目的时候,拉瑞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我找到了一个哈佛毕业生。。。”
拉瑞找到的这位哈佛毕业生,竟然就在成都!他就是做新闻文化工作的乔一一Joe(JosephBookbinder)
乔80年代毕业于哈佛,他的为人,正像我们所想象的哈佛毕业生那样——充满活力和激情,对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也抱有啥佛人的包容和理解。他对自己的事业非常热爱,知识渊博,富于智慧,又温厚诚恳。他在哈佛读书的时候,就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将来要到中国工作,体验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像许多哈佛学生一样,他的人生蓝图得以实现。
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在乔对人生伴侣的选择上,乔的妻子小梁,是一位长于美国的华裔美国人,更是一位娴淑聪慧,风度优雅的年轻女性。他们的幼子小安德鲁,还在呀呀学语的婴儿阶段,就已经开始对汉语和英语“兼收并蓄”了。
乔不仅热爱中国文化,还特别喜欢四川和成都。他觉得成都比北京、上海更有中国味儿,更富于中国传统——他很能欣赏那种富有沧桑感,能体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事物。他对四川的喜爱,甚至延伸到味道浓烈的麻辣川菜。
此外,非常重要的另一点,是乔接触过的中国人很多。我们相信,这有助于他在比较中发现婷儿的长处。我们对婷儿身上长期培养出来的种种素质,抱有信心。
能与这样的一位哈佛代表面谈,当然是再理想不过了,只是不知道他有没有时间来做面谈的事。
拉瑞征询了乔的意见。乔听说此事后,立即欣然应允当婷儿的面谈人。一件大事,就这样水到渠成了。接着,拉瑞迅速地把乔的情况和通讯地址告诉了哈佛招生办,哈佛招生办也以最快的速度给乔寄去了面谈所需要的一切材料。接哈佛规定,面谈人只有在看完了要求的材料后,才能进行面谈。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全家只有伸长了脖子,焦急地等待——一根据哈佛招生办的安排,正常情况下,申请哈佛的外国学生们,早在头一年的9月15日,就可以跟世界各地的面谈人约定时间做面谈了、现在,已经迫近2月下旬,哈佛招生委员会投票拍板的日子——3月份,一转眼就会来临,时间还来得及吗?
面谈:功到自然成
终于,材料寄到了,面谈的日子也跟乔商定了,2月22日,春节过后的大年初八,是一个星期一。
当时,我们正赶上单位集资建房搞拆迁。春节一过,就要断水断电,而且,由于春节期间电信局不办理电话移机,婷儿与美国大学的E-mail联系也要中断。于是,婷儿又熬更守夜地完成了此次申报的最后一篇论文,并赶在电话停机前发了出去。然后,婷儿回到我们在学校附近给她税的房子里准备高考的功课。
至于这次面谈,可准备的东西并不多,因为准备工作在十几年来早就完成了。面谈像一道有无穷个解的数学题,无法预测对方会问些什么。可是只要你有深厚的积累,对方决不会看不出来。
面谈那天,妈妈把婷儿送到乔工作的地方,便放心地回去忙搬家的事了。
三九寒冬,屋外寒风袭人,屋内却是暖意融融。乔和婷儿的面谈,进行了两个小时。乔说的不多,但听得非常专注。有时,他提一两个问题,把谈话引向他感兴趣的方向,然后就让婷儿自由自在地在各种话题中漫游——说学校里的趣事,说以前和近来的各种感受,说想法,说打算,也不回避自己曾经有过的苦恼和困惑。。。与乔谈话,有一种友善而又亲切的氛围,使婷儿畅所欲言。时间不知不觉过得很快。
两个小时,一晃眼就过去了。面谈结束时,乔说了几句代表他自己看法的话,像他的为人一样率直、诚恳:“我相信,你会对哈佛做出贡献的。。。我希望你能被哈佛录取。”
这几句话,表明这次面谈是非常成功的。可以说,面谈使婷儿离哈佛又近了一步。到此为主,申请留学的过程就只剩下等了。
婷儿顾不上喘息,又马不停蹄地回校准备高考去了。她一算时间,离上考场还有足足4个月呢!经过了冲刺哈佛的磨练,她对时间和人的潜能都有了新的认识,她觉得完全来得及向北大发起“猛攻”。
等待申请结果似乎成了爸爸妈妈的“专利”。
尽管对90%以上的申请看来说,失败都是不可避免的结局。尽管在最后1秒钟之前,谁也不知道招生委员会的幸运之星会闪烁在哪些人的头顶,但至少我们知道,婷儿已经极其出色地做完了她该做的一切,即使失败了,她也可以无愧于心了。
况且,许多迹象表明,她大有希望!
一个多月后,出现了本书开头的那一幕。。。婷儿人生历程中的新阶段就此开始。正如拉瑞在祝贺邮件里所说的:你们的女儿将要张开翅膀,飞向新的天空,迎接新的挑战!
——带着我们的祝福,也带着我们的期望。

附录:申请留美的方法和经验
附录:申请留美的方法和经验
(张欣武综述)
来信纷纷问留学
“我是一个高中学生,我也很想像刘亦婷那样去搏击人生。你们能告诉我,报考美国大学需要办哪些手续吗?”
“我女儿今年考上了xx大学,是经济系一年级学生,她也很想出国留学。作为一个父亲,我很希望在这方面得到你们的指点。”
“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我看到申请美国大学的手续很复杂,想请教一下:究竟如何报考?何时投递申请?”
“我是xx大学x年级的一员。你能谈谈托福考试的经验吗?”
上面这些问题,都是在我们收到的大量来信中被反复问及的。
我们非常乐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使这些朋友都得到满意的答案。
知己知彼利于成功
申请美国大学(以及其他西方大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的教育体系,与西方国家的是如此不同,影响所及,甚至连各自的思维方式都有着极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中国学生在申请西方大学时,往往遇到不少障碍。
例如,每个中国的高中生都知道,只有政府举办的全国统一的7月高考,才是进入一所正规大学的必由之路,所以大学都是需要“报考”的。而美国却并不是由政府举办高考,他们申请大学时,只知道在家里填写各式各样的表格,请学校的老师、校长写推荐信,参加私人机构举办的SAT和ACT考试等等,所以他们只习惯于“申请”进大学,而没有“报考”大学的概念。
说得再远一点,美国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面对的成绩和能力的评价体系,就与中国大不相同。仅仅在学业成绩这方面,美国中小学的评价方式就比中国要多得多,也复杂得多。在成绩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内容,影响着对学生的评价结果。于是,不熟悉这一套评价体系的中国申请者,面对那些闻所未闻的术语、字母缩写、五花八门的要求,许多不知意之所指的提问,往往像是进了希腊神话中的迷宫。这样的申请效果,也就不免会被程度不同地打折扣。
于是就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
有些确实非常优秀的中国学生,经过长期准备,TOEFL、GRE都考出了高分。他们在申请美国大学时也是成竹在胸,志在必得。谁知结果一出,竟然在渴望已久的名校面前碰了壁,只被一些他们看不上眼的大学录取。而另一些似乎跟他们差不多的学生,却得以荣登红榜。原因何在?在于对美国教育体系了解不足,过多地从中国教育体系的角度出发办事。
还有些优秀的学生,名校录取,奖学金到手,却对签证准备不足,大意失荆州。被老练的签证官几个问题一问,不是被告知“有移民倾向”,就是被指为“经济能力不足”。于是留学大计功败垂成、他们的失误,在于过早把录取通知书当成了留学成功的标志。
所以,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如果能多注意站在美国教育体系和美国文化的角度去思考,把其中有关细节的具体含义—一弄清,就可以少走不少弯路,提高胜算的概率。
例如:美国大学对申请者考察的常见内容有哪些?什么是SAT、ACT考试?中国学生面对SAT和ACT的要求应该如何办?TOEFL和GRE成绩作用到底有多大?推荐信是由名人写好,还是由任课老师写更好?有些美国大学要求Counselor(顾问)写推荐信,这指的是什么人?如何申请经济资助?申请经济资助的CSS表格是怎么回事?等等。到哪儿去查询国外大学资料?
到哪里去查询国外大学的基本情况和联系办法?
一旦打算留学,第一步就面临这个问题。
对一部分人来说,最简单的办法,是到书店去买书。在大一点的书店里,经常可以看到介绍国外大学的有关书籍,不仅介绍学校历史、排名、专业特色、规模等基本情况,也往往提供联系途径:通信地址、电话、电子邮件地址等等。有兴趣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大学,按图索骤,进行联系。
我国很多大学图书馆、市立或省立的大图书馆里,都会有此类图书资料,可以查到所需要的国外大学地址和其他资料。
对那些有能力上网的朋友,查找国外大学的资料就更容易了。别的不说,在本书所介绍的电子表格“通用申请表”中,就提供了大约两百家美国大学的招生基本要求,其中包括这些大学的地址、电话号码、传真号、电子邮件地址、网址、招生截止日、报名费等内容,可以据此方便他与这些学校联系,提出申请的要求。该通用申请表的电子表格,可以在国际互联网的下述网站方便地下载,网址是:
http://com
此外,如果你所在的城市里有美国领事馆或大使馆,也可以到该馆的资料室去查资料。这些地方一般每周都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只要带上身份证,就能进去查阅。择校三原则
美国大学多达3000余所,怎样选择对自己合适的大学?一次选多少所学校申请为宜?这是每个留学者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
根据经验,有三条原则,对成败有比较大的影响。叫做:“一要数量适当,二要量体裁衣,三要拉开档次。”
为什么要数量适当?
每一位申请过国外大学的人,想必都有一个非常深切的体会:填写那些形形色色的申请表格,可绝不是一件轻松活儿。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填表多半只是填写一两张纸的表格而已。但是申请美国大学,可不是这个概念。一般每个学校的申请表都是厚厚的一大本。若干所学校的表格堆在一起,可能就是厚厚的一摞。它们沉甸甸地放在眼前,也沉甸甸地压在心里,让你不敢造次、疏忽。要来填写的不仅有一般情况,还有大块的英文文章。于是你紧张思考,忙碌填写,再加东奔西跑,去准备那些层出不穷的附加材料。没有两三个月的时间,休想“搞定”。
如果你同时面临不得不参加的高考,那就更是雪上加霜。“两条战线”同时作战的结果,等到把这一大堆表格填好,寄出去之后,你的感觉肯定像是得了一场大病,瘦了一圈,脱了几层皮。而且过度的劳累,往往会降低你填表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申请的效果。
面对这种情况,还是缩短战线为好。也许,申请大学的数量限制在6家左右,可以明显减轻疲劳程度。如果顾得过来,也可以再多申请几家,但一定要保证申请的质量。毕竟,“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质量高比数量多更重要。这就是“数量适当”的原因。
为什么要“量体裁衣”?
“量体裁衣”的意思是,要尽量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学校。
尽可能准确地判断自己的实际水平很重要。它是留学成功的前提之一。因为高才低报,也许会使你被一个不甚理想的学校录取而懊恼不已。更糟糕的情况是低才高报,手中没有“金刚钻’,却揽了“磁器活儿’,让你的申请归于失败。
要给自己准确定位,实践起来可能很难。但是至少应该把它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去追求,也就可以减少一些失误。
为什么要“拉开档次”?
这是针对申请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而采取的必要对策。
我们曾经问过不少被国外名牌大学录取的中国学生一个同样的问题:“你的学校看中了你的哪些长处?为什么你会被这所学校录取?”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相同的:“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录取我!”“只不过是按要求把表填好,寄过去,不知怎么就被录取了!”
我们也见过,有一些看来似乎很不错的学生,申请名校却并没有被录取,而有些看起来不如他们的学生,反而被意外地录取了。美国的一些名牌大学对申请者的取舍,往往要经过招生委员会的集体投票来决定。这些掌握着投票权的“大学把门人”通过投票形成的合力,就是一个不大确定的因素。
比如,了解一下著名的威尔斯利学院(WellesleyCollege)1999年招生的结果,这种不可捉摸的感觉就会更加强烈。在该校当年招收的新生中,除了包括一位为瑞典和挪威皇家演奏过的女小提琴家、一位为美国航空航天局工作过的女研究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