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虚线的恶意 >

第25章

虚线的恶意-第25章

小说: 虚线的恶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岁的眼睛,现在也正透过镜头凝视着母亲。
  笼罩在淳也头上的人墙,突然开了一个缺口,阳光照在少年的面颊上,瑶子看到他脸上反射的东西。
  淳也正在哭。虽然泪水濡湿脸颊,他还是不肯让摄影机离开脸,从镜头中继续凝视着母亲。
  过去当瑶子用手指梳理他那头硬发时,幼小的淳也会将身子靠向母亲,要求母亲再用力一点,再多爱我一点。
  和儿子一起生活时的触感,宛如电流般在铐着手铐的手上复苏。如果能够被允许,她真想冲过去,紧紧抱住儿子。
  我无法爱儿子,儿子却给了我爱,用“天天看着母亲”的方式。
  “你是往这个方向逃走的吧?”      棒槌学堂·E书小组
  对于搜查员的询间,她回答“对,没错”。瑶子以正面对着淳也的摄影机。忠实的拍下我吧,瑶子祈求着。
  就让自己投身于淳也用想像力与勇气所拍摄的主观真相吧。
  瑶子肃然的在脑海中描绘着,被五百二十五根虚线细细切割,在儿子屋内的小电视上映出的自己。 
  


第二十一章




  “Nine to Ten”开始播出没多久,出现“事件检证”的标题后,镜头又回到摄影棚内的长坂主播。
  平日宏亮的声音,今天却变得低沉,长坂带着沉痛的表情面对摄影机的镜头。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切的感觉到,在镜头彼端有数千万人的目光。
  长坂开始说话。
  “接下来您将看到的,是两天前被逮捕的一位本节目的女性工作人员,在去警局自首前留下的最后一卷剪辑影片。我们希望能借着本节目,探讨她为什么会将一个来抗议受到报导侵害的男子送上死路,同时也不忘对我们新闻从业人员进行自我批判,继续我们的检证作业直到有个满意的答案为止。首先,我们要为您播出嫌犯的亲身告白。在决定是否该公开这卷录影带时,我们台里曾有激烈的争论,最后判断这卷带子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公益性,才决定播映出来。我们一边为去世的麻生公彦先生默哀,同时也希望大家能看看,嫌犯这卷并非替自己辩解,而是努力自我检证的告白。接下来,请看本周的‘事件检证’……”

  照片与偷窥录影带组成的影像,在瑶子自己的旁白下展开。
  既没有部分重叠或淡出淡入这些影像加工技巧,也没有音乐加强效果,影像只是淡淡的铺陈,瑶子用极力排除感情的语调开始说话:


  我恋爱、结婚,邀集亲友举行了小小的婚宴。很遗憾,这里也不能介绍来为我祝福的家人与同事。大家真的都很替我高兴。
  我生了一个男孩。抱着婴儿的我露出圆润满足的笑容,简直令现在的我无法想像。只有这张婴儿的脸,我不想打上马赛克。长得跟我很像吧。
  在儿子即将满三岁时,我离了婚,重新回到职场。这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丈夫曾经骂我,你这样也配做母亲吗?
  连孩子都舍得抛弃,我究竟得到了什么呢?
  现在您所看到的画面,是某人偷拍我的日常生活。我就像这样骑着脚踏车出门上班。我家距离公司只有十分钟的路程。我在途中的便利商店买午餐,天气好时,就像这样一个人在附近的公园吃午餐。
  我单独住在都营住宅区。我想早点喝醉,所以洗完澡就开始喝啤酒,看起来似乎不太好喝。
  这是我的睡容。虽然睡着了,我还是皱着眉头。不知道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
  这就是我悲惨的生活。
  麻生先生曾经对我说,你自己的眼睛根本什么也不看,只是往返于住家和办公室之间,把别人拍来的影像剪剪贴贴而已。你曾经用自己的眼睛看过什么吗?
  我认为他说得对极了。
  有一天,一个自称名叫春名诚一的男子,交给我一卷录影带。那是之前各位已经在“事件检证”看过的影片。
  实际上什么也没看到的我,坚信尾随吉村律师的这名灰衣男子,和刚刚接受完侦讯走出警局,浮现爽朗笑容的麻生公彦,两者是同一个人。
  春名诚一的底细,以及他为什么要假扮邮政省官员,我相信这些疑点迟早会被查明。
  然而,我是这么想的。      棒槌学堂·E书小组
  极力称赞我剪辑的影片所拥有的力量,驱使我去剪辑那卷带子的春名,或许就是我自身的暗影……
  在我所驯养的无底暗冥中,伸来了一根触手,那就是春名这个男人。
  但是春名诚一并非我杜撰的人物,而是确有其人。
  麻生先生没有任何罪过,却被恐惧心擅自膨胀的我夺去了生命。
  他执拗的要求我为轻率的剪辑那则报导道歉,这是事实。然而,他并没有对我做出更进一步的报复。一切全是我的误解。偷拍我私生活的人,并不是麻生先生。
  我将麻生先生约到日比谷公园,用这么可怕的表情,提出各种我所能想到的疑问。我们两人实际上说了些什么,在此我不能介绍。如果可以,我希望当作我跟麻生先生之间永远的秘密,但我恐怕迟早还是必须说出来吧。
  我跟踪麻生先生,也潜入他家。这次轮到我来偷看他的真面目了,我疯狂的这么想。
  差点被回来的麻生先生发现,我陷入慌乱,慌张的从后门飞奔出来。现在看起来,样子实在很滑稽。
  不只是五个w和一个H,还需要两个F,这是过去我所学到的。for whom和for what。为谁报导,为何报导。这两个字也可以转换成“想像力”与“勇气”,这是后来我从另一个人那里学到的。



  —(完)— 
  


作者的话




  念了三年“江户川乱步奖”这所学校,总算可以毕业了。
  第一年,我用自己过去未能拍成电影的剧本当作蓝本,心想既然在如今的日本电影界无法得见天日,那就在文字世界赋予它生命吧。或许是因为动机不够纯正,虽然晋入决选,却没有得到及格分数。
  第二年,我决心超越耸立在自己面前的“江户川乱步奖”这堵高墙,我也曾受到诱惑,试着迂回绕过这堵墙,成为娱乐小说作家,但还是改变主意,认清那不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写出的作品虽然自认为有血有肉,却在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的夹缝间,发生自我矛盾。
  第三年,现在社会上什么最令人害怕呢?我选择面对不是身为作家,而是身为一个生活者的主观感想。我选定了主题:影像对大众心理的操作。在电视前的我,经常受到影像制造者的牵引,走向别的方向。
  于是我恍然发现,操作电视机前观众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身为连续剧编剧家,我令观众又哭又笑,唤起他们的愤怒,我才是个专业的骗子。
  为了自戒与警惕,我写成了这篇小说。
  我终于得到及格分数,得以参加毕业典礼。
  谢谢大家。 
  


《虚线的恶意》——观察永远不会客观




  欧阳杼 / 文


  这本书是43届乱步奖得主。在豆瓣的评价中,我给了这部作品满分,不是因为推理,这部作品的推理成分相当弱,完全不必当成推理小说来读。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电视台这个行业的描述以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绝对有发人深省的作用。
  
  “制度小说”的魅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社会的各项制度变得越来越烦琐,“隔行如隔山”,相互之间的了解变得越来越陌生。我们使用着自己行业的专业术语,用着专用软件,写着专门的论文。如果不小心进入到其他行业的工作环境中,陌生与无所适从的感觉会让自己以为是到了外星球。对着文科生说起贝塞尔函数和HFSS,保管听得一头雾水;而在理科生前说起细密画或者卡尔维诺,多数人也应该不知道。社会的发展颇像细胞的分化,相互之间的形态和作用变得彼此不同,也越来越不了解,缺乏能够在宏观上进行整体调控的能力。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人类会不会迷失在这种精工细作的繁复当中?
  文学就是社会的粘合剂。通过对各行各业制度的描述,让人们能够了解到其他行业的状态和生活。这类小说,我将其称为“制度小说”。这类小说通常都需要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本行业的基本常识和常规制度,而且着重于在本行业工作者的行为、思想和本行业少为人知的工作体验。这类小说目前已有很多,比如渡边淳一《美丽的白骨》、山崎丰子《白色巨塔》是描写医疗行业,《天使之刃》集中探究了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以及本书——《虚线的恶意》,描写了电视行业的另一面。
  我一向都觉得电视台这个行业很不错,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拥有话语权,可以引导舆论。这部小说正好就描写了引导舆论的问题。剪接师远藤瑶子作风大胆,常常对采访节目做出一些明显带有主观色彩的剪辑,或许正是这样的作风,“事件检证”赢得了许多观众的热爱,而这种热爱也助长了远藤瑶子不顾一切的冒险精神。终于有一天,在她播出了一段别人送来的跟吉村律师死亡事件有关的录像后,引发了轩然大波……
  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电视台这个工作时刻都处在紧张之中。节目的播出时间是固定好了的,如果在播放前的一两分钟节目出了什么问题,而又找不到备用节目时,此时的局面就很尴尬了。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电视台虽然能够引导公众舆论,但也不能完全预测到节目播出后的反响,故事中的远藤瑶子就面临着这样的局面。节目的播出造成了录像带中人员的名誉受损,还因此失去了工作和家庭。小说写法真实而凝重,结尾处的意外结局也让人感触颇深,或许最后的结局并没有被完全揭示,但是作者所描写的一切真的足够了。
  
  观察永远不会客观
  
  读完本书后,除了对电视台的工作有了一定了解,其余的便是对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关系的一些有意思的思考。我在标题中所说的观察永远不会客观,是指观察者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在观察的过程和描述自己观察对象的过程中带入主观色彩。文字是一项相当主观的表达,所谓的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或者报告文学之类的,都是作者观察后经过自己的主观加工产生的作品。或许很多人会认为摄影是一项相当客观的记录,但是《虚线的恶意》告诉我们,在剪接师的手中,主观因素同样可以被大大加入,通过各种手法,也能达到剪接师想要表达的主观意愿,故事中的麻生公彦,被远藤瑶子以主观的剪接手法暗示为杀害吉村律师的凶手,而几乎失去了一切。不见血的刀子最伤人啊。

  这种由于自己的主观观察对别人造成客观伤害的事例在网络上真是屡见不鲜。我稍稍整理一下,大致有三类。

  一是小题大做。以前猫扑上有一个例子,“老外北京街头劝阻违规司机,被骂多管闲事”。猫扑上有人拍下了当时的照片,并且号召大家展开人肉搜索引擎把这个司机找出来。最后这个司机家里的电话号码,手机号都被网友找出来了。接下来的事情可想而知,他家里的电话都被打爆了,家人精神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只好被迫更换了电话号码。最后上了北京台的电视,请求网友放过他和他的家人。我在想猫扑上发帖的那人究竟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诚然这个司机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仅仅是做的不对而已,但是他在精神上所受的折磨远远超过了他应有的惩罚。那个在猫扑上发帖的人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点恐怕没人知道。如果是有意为之,此人的居心就太可怕了。

  二是歪曲事实。图片比文字要客观,但是网上流传的图片一般都有文字说明,文字说明就能做很多文章。我记得以前有一张S。H。E穿和服的照片,发帖的人在文字说明中指责S。H。E亲日本,是汉奸之类的话,当然也就引起了许多网友的群起而攻S。H。E。在网上看到无数份指责S。H。E的帖子后,我终于看到了一份出来澄清的帖子,那个和服照片只是她们为了一家公司做宣传时的代言服装,绝非网友所描述的带上了政治色彩。

  三是过滤真相。具体而言就是一个问题大家有很多看法,但是你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看法来报道,哪怕持有这种看法的人是少数。

  在这个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如果一条颇具煽动性的假消息在网络上发布出来,在各大论坛、博客、QQ和人们的言语中就会迅速传播,而此时即使掐断消息的源头,或是再发布一条消息来澄清,都不可能将此前的假消息所造成的影响完全消除。就像传播一个电磁波,波已经传播出去了才关闭发射器,还能指望波动停止么?观察永远不会客观,而接收者又是带有主观色彩来看待这些消息,两者之间存在以真相为基础,但又存在偏移的互动上。电视台或者网络报道一条新闻,观众对此的反映很好很强烈,可能电视台今后就会着重注意这个类型的新闻而忽略了其他的信息,这就造成了一种信息上的不对称性。读者只喜欢读自己想读的信息,而媒体也乐于只报道这些信息,当然,媒体会在其中加上自己的私货——用于引导读者的思考方向。
  所以有时候看见网上的新闻不要盲目轻信,自己要好好想一想,毕竟新闻报道出来都是过滤了一遍的。当然,断章取义地理解就更要不得了,麻生公彦所受到的伤害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